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人工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1
作者 田鹏莹 孙慧娟 +4 位作者 薛婧雯 刘梦瑶 李建菲 范国强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DS),通过土壤质量指数和障碍因素诊断对华北平原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基于总数据集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由土壤全碳、蔗糖酶活性、电导率、粉粒和速效磷组成的最小数据集。②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416株/hm^(2)(0.55)>555株/hm^(2)(0.51)>625株/hm^(2)(0.49)>1111株/hm^(2)(0.48)>833株/hm^(2)(0.44)。林分密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碳和速效养分等。③整个研究区土壤质量障碍以中度、轻度障碍为主,土壤有机碳(15%)和土壤含水量(13%)是影响该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最大障碍因素。各密度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和水分限制型障碍。[结论]杨树人工林密度为416株/hm^(2)时土壤质量最佳,华北平原各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不足,缺水的情况,该地区应制定科学的施肥灌溉管理措施,同时在人工林生产实践中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以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土壤质量评价 评分法 土壤障碍因素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居平原人群高海拔环境暴露后心血管系统生理适应性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岑岑 蔡嘉庚 +3 位作者 蔡珠兰 徐媛 赵鹏辉 祖凌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1,共5页
世居平原人群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既往的研究发现高海拔环境暴露对世居平原人群血压、肺动脉压、血管僵硬度、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将从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移居人群心血... 世居平原人群进入高海拔低压低氧环境会发生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既往的研究发现高海拔环境暴露对世居平原人群血压、肺动脉压、血管僵硬度、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将从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移居人群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揭示心血管系统的高原生理适应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低压低氧 世居平原人 高原生理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北京平原人工林树种分类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二丽 李存军 +3 位作者 周静平 彭代亮 胡海棠 董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0-718,共9页
为解决传统遥感分类方法区分平原人工造林地树种难度较大的问题,利用4个不同时相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基于ESP计算方差变化率并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影像的最佳分割尺度;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构建的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多时相影像和单时相... 为解决传统遥感分类方法区分平原人工造林地树种难度较大的问题,利用4个不同时相的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基于ESP计算方差变化率并结合目视解译获取影像的最佳分割尺度;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构建的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多时相影像和单时相影像分类,并与基于像元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多时相影像各类别分类精度为64%,高于单时相分类精度(51%);面向对象KNN方法的分类精度优于SVM和MLC分类方法,两者精度分别为49%和43%.在树种丰富且分布复杂的平原造林林地景观中,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用于树种精细分类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影像 面向对象 最优分割尺度 特征筛选 平原林地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栾兆擎 邓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4,共4页
分析了三江平原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过程、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质的影响。对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尺度和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时空尺度将日益扩大,径流过程人为化、区域水系网状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地表水质恶... 分析了三江平原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过程、土壤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质的影响。对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尺度和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水文影响的时空尺度将日益扩大,径流过程人为化、区域水系网状化、湿地景观破碎化及地表水质恶化等问题将越来越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人类活动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人类活动与洪涝灾害的耦合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方应波 李长安 易文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8-40,89,共4页
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与洪涝灾害易损度指标体系,以江汉平原19个县(市)为统计单元,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及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利用ArcG IS对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空间耦合分析并划分... 通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与洪涝灾害易损度指标体系,以江汉平原19个县(市)为统计单元,运用数学模型对各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及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利用ArcG IS对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与洪涝灾害易损度进行空间耦合分析并划分等级,结果表明:二者具有较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江汉平原人类活动的致灾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耦合 研究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伟峰 王武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交...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影响关中平原人地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规模及其在空间集聚的态势、对资源占有和消耗量、发展对环境的胁迫及地域区位条件的优劣方面,而传统要素的作用下降;根据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从空间上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结合发展水平指数,将关中平原44个县市区划分为协调型、拮抗型、磨合型和低水平耦合型4种类型。总体上看,关中平原人地系统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以拮抗类耦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要素结构 区域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度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江陵“金堤”的变迁看宋代以降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71,共8页
荆江堤防是江汉平原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屏障。东晋所筑江陵金堤,本为沿江陵城西北至城东南的一段护城堤;宋代以降,"金堤"在空间与性质上发生演变,逐渐成为环江陵城堤防、进而成为荆江北岸堤防的代称。这一巨大变化既是宋代以... 荆江堤防是江汉平原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屏障。东晋所筑江陵金堤,本为沿江陵城西北至城东南的一段护城堤;宋代以降,"金堤"在空间与性质上发生演变,逐渐成为环江陵城堤防、进而成为荆江北岸堤防的代称。这一巨大变化既是宋代以来政治格局的演变、江汉平原的开发进程不断深入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本区的环境演变受到了以堤防建设为核心的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金堤” 江汉平原 人地关系 演变 宋代以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SD模型及仿真 被引量:4
8
作者 郭伟峰 王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47-52,共6页
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关中平原发展的三种可能情景,即理想条件下、资源约束下、资源环境约束下。采用Vensim ... 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例,在深入分析系统内外因素及其反馈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构建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关中平原发展的三种可能情景,即理想条件下、资源约束下、资源环境约束下。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模拟,获取三种情景下系统的仿真结果。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未来关中平原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盲目的追求经济发展将使资源和污染更为恶化,必须将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建设中的重点。仿真的结果对关中地区未来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仿真模拟 情景分析 关中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胸蛙平原人工驯化饲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世濂 张艳璇 《福建水产》 1992年第2期9-16,共8页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俗称骨冻、石鸡、石鳞.仅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棲息于深山狭谷、水质清晰无污染的小溪涧中。棘胸蛙主要以捕食虫类为主,有森林卫士之美称,是生防一支主力军;蛙肉味...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俗称骨冻、石鸡、石鳞.仅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棲息于深山狭谷、水质清晰无污染的小溪涧中。棘胸蛙主要以捕食虫类为主,有森林卫士之美称,是生防一支主力军;蛙肉味道鲜美,具有食用、医用营养价值,据“本草纲木拾遗”记载:“可滋补小儿痨瘦及疳积”.近几年来已成为宾馆宴席佳肴,市场高价紧俏的山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人工驯化 饲养 肉味 平原 森林 营养价值 主力 市场 高价
全文增补中
适合于平原人工林的基层档案管理系统
10
作者 李根德 《新疆林业》 1991年第6期24-25,11,共3页
为探索一套比较实用、完整的基层平原人工林档案管理系统,从1988年起,我们摸索建立了几种档案形式,其中以林木分布图、林网情况图、档案册、档案卡所组成的二图一册一卡档案系统较好.现介绍给同行们,供参考.
关键词 平原人工林 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系统 分布图 情况图 林种结构 林班 条田 网化 更新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伊犁地区平原人工林病虫害危害现状的认识
11
作者 卡锡元 银建民 李桂花 《新疆林业》 1991年第6期27-27,共1页
伊犁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病虫种类多、分布广、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经调查,有森林昆虫14目118种573种(仅天敌昆虫有152种;森林病害360种.现在杨树害虫已发现有104种.平原人工林病虫主要有杨树腐烂病、杨褐斑病、杨锈病、杨兰叶甲... 伊犁地区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病虫种类多、分布广、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经调查,有森林昆虫14目118种573种(仅天敌昆虫有152种;森林病害360种.现在杨树害虫已发现有104种.平原人工林病虫主要有杨树腐烂病、杨褐斑病、杨锈病、杨兰叶甲、青杨天牛、杨毒蛾、杨盾蚧、寺叶甲、大青叶蝉、金龟子等.而对林木危害产生的其中有杨树腐烂病一宜危害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人工林 杨树腐烂病 病虫害危害 杨褐斑病 青杨天牛 大青叶蝉 杨毒蛾 叶甲 森林昆虫 病虫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人工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迫切性
12
作者 孟祥永 《新疆林业》 1990年第1期18-20,共3页
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从育苗、造林到成林成材都有病虫袭击,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故有“无烟森林火灾”之称。如果准确的对病虫害发生进行预测,有的放矢的抓好防治时机,损失是可以减少的。现就人工林病虫害危害中的问题... 病虫害是林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从育苗、造林到成林成材都有病虫袭击,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故有“无烟森林火灾”之称。如果准确的对病虫害发生进行预测,有的放矢的抓好防治时机,损失是可以减少的。现就人工林病虫害危害中的问题,谈以下意见,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人工林 病虫害防治 森林火灾 病虫害危害 防治时机 林业生产 青叶蝉 森林植物检疫 杨树腐烂病 杨毒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编写平原人工林规划说明书中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殷传杰 《新疆林业》 1990年第5期27-28,共2页
全疆87个县(市)首次的平原人工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最后需编写平原人工林调查规划说明书,现就编写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平原人工林调查规划说明书应以森林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为重点,以县(市)为单位编写。一份... 全疆87个县(市)首次的平原人工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最后需编写平原人工林调查规划说明书,现就编写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平原人工林调查规划说明书应以森林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两个方面为重点,以县(市)为单位编写。一份比较完整的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前言;(2)调查地区基本概况;(3)调查方法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人工林 森林资源调查 调查方法 规划设计 森林资源状况 资源动态变化 年生长量 林种 年伐量 成过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平原人工林蓬勃发展
14
《新疆林业》 1989年第6期17-19,共3页
建国四十年来,处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新疆,在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平原造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造林速度逐年加快,五十年代初全区每年造林面积为2万多亩,六十年代增加到10万亩,七十年代末达... 建国四十年来,处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新疆,在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平原造林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造林速度逐年加快,五十年代初全区每年造林面积为2万多亩,六十年代增加到10万亩,七十年代末达到20多万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央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三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 造林面积 平原人工林 农田林网化 五十年代 林业政策 防护林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 生态环境 速生丰产用材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人为土形成的历史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娟 《农学学报》 2022年第1期84-89,共6页
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 塿土是关中平原主要的人为土类型,其形成受耕作方式、施肥和灌溉等农耕活动的影响,每一次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定会引起土壤资源利用方式及强度的变化。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农业生产过程的梳理,复原了关中人为土的历史形成过程,并探讨农业技术变革与土壤资源利用及土壤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自原始农业开始,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的自然认知推动了早期土壤耕作层的形成,伴随着农业技术的延续与变革,施于土壤的作用力逐渐增强,人为影响成为重要的成土要素,加速了关中地区人为土的形成。古代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中的抗旱保墒技术、土粪施用及淤灌是农业土壤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 人为土 形成 历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州直全面采用3S技术“扫描”平原人工林资源
16
《新疆林业》 2007年第6期9-9,共1页
由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承担的伊犁州直平原人工林资源二类调查外业工作前不久结束。此次二类调查外业工作全面采用3S技术,这为今后州直制定林业政策和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提供了一条便捷、准确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工林资源 3S技术 伊犁州 平原 扫描 外业工作 二类调查 林业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春芳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陶小虎 周锴锷 王赫生 李亮 秦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典型因子并推演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淡水,p H值6.6~8.6,溶解性总固体192~5302 mg/L,主要水化学类型共8类,主要阴离子为HCO_(3)^(-),阳离子为Na^(+)、Ca^(2+),地下水质量以Ⅳ类水为主;水岩作用主要受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影响,从上游淮北平原到中游淮北平原,岩石风化溶解的水岩作用由碳酸盐岩向硅酸盐岩再向蒸发盐岩演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硝酸盐作为典型因子研究水质动态演化规律,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在2010—2021年经历了明显好转后略有下降,但典型因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溶物质总量趋向于面状集中分布,高值点增多且大多分布于中游淮北平原,氧化还原条件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演变,2010—2018年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在上游淮北平原局部加重,但在2018年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生长季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海燕 张弘强 +6 位作者 何璞 曾星雨 崔玲 周博奇 罗春雨 任卓群 曲艺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82-87,共6页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 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数据以及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三江平原区域及不同植被类型生长季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平均NDVI和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上升趋势,森林上升趋势最大(0.0162/a);三江平原全年气温和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生长季气温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三江平原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生长季NDVI空间分布格局总体相似,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改善趋势。生长季植被生长较好,中(0.4<NDVI<0.6)、高(NDVI≥0.6)覆盖植被区域占比较高,占整个区域的98.22%。2000—2020年三江平原生长季大部分区域植被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说明该地区气温的升高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抑制作用,降水量的增多对生长季植被NDVI主要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相关性分析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黄河宽V形河道控河机制分析
19
作者 李永军 彭南赫 +4 位作者 段丰浩 肖良 彭建兵 王盼龙 王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 黄河宽V形河道的形成与演化,既取决于华北平原周缘构造带的边界形态及其相互作用,又是对青藏高原NE向挤入作用的远程响应。三门峡至渤海湾入海口,受河岸区域性大断裂控制,黄河河道以兰考为拐点,由NEE转为NE向,形成了宽V形河道组合样式。区内河道的延伸样式主要表现为长线型延伸,其次为锯齿状摆动和短折线拐弯。三门峡-郑州段的黄河产于太行山南段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围限的断陷带中,山前大断裂均在第四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活动,主要河段产于断裂带中。华北平原是四大构造带围限的平面上呈不规则六边形的凹陷平原,不规则六边形的长边分别平行于太行山构造带和泰安-济南构造带。黄河主河道位于南阳–兰考–平阴–垦利隐伏断裂带中,NE向长线型支流部分平行于、部分重合于区内的NE向隐伏断裂带。可考证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改道和已知的废弃河道均产于隐伏大断裂带中。这些隐伏断裂是河岸两大构造带的次级断裂,大多在第四纪以来有显著的活动。黄河沿岸断裂及平原区的隐伏断裂是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主要产物,更是控制河道形成、演化、延伸、拐弯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宽V形河道 断裂控河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水库库底浅层气分布特征及其诱发库底渗漏模式初探
20
作者 李涛 张宇丰 +2 位作者 张振超 孙计同 郭恩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本研究以某平原水库为研究区,基于钻探、浅地层剖面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浅层气致平原水库库底渗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浅地层剖面法可有效探测平原水库库底浅层气分布。当前库底浅层气在库心沉积物中多个区域独立分布。气温的变... 本研究以某平原水库为研究区,基于钻探、浅地层剖面结果并结合理论分析,对浅层气致平原水库库底渗漏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浅地层剖面法可有效探测平原水库库底浅层气分布。当前库底浅层气在库心沉积物中多个区域独立分布。气温的变化、近三年地下水位及水库蓄水水位的波动均无法引起研究区内水库的库底浅层气突破库底夯实黏土层。但若地下水上升最大幅度由1.1~1.2 m升高到1.4~1.6 m,或水库蓄水最小水深由3.8~4.1 m降低到0.5~3 m时,当前库底浅层气热点分布区的库底黏土防渗层将存在破坏风险。平原水库库底浅层气分布时空演化及其诱发库底渗漏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建成初期,库底浅层气向库心汇聚阶段;极端事件引发库底气突破库底夯实黏土层致浅层气释放阶段;极端事件结束气体排泄通道/渗漏通道被限制或被关闭阶段;前两个阶段反复多次后库底沉积物饱和,库底渗漏点形成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底浅层气 浅地层剖面法 平原水库 库底渗漏 土体拉张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