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推求近体诗的平仄
1
作者 朱诚 《恩施师专学报》 1982年第2期47-50,共4页
小王同志: 你来信谈到近体诗格律的学习问题,感到平仄格式难以掌握,希望能找到入门的方法。这里,想对怎样推求格律诗的平仄问题作个简单介绍,供你参考。 我认为,首先要以五言律诗为突破口。近体诗里平仄格式繁多,不便记忆,但如果先把五... 小王同志: 你来信谈到近体诗格律的学习问题,感到平仄格式难以掌握,希望能找到入门的方法。这里,想对怎样推求格律诗的平仄问题作个简单介绍,供你参考。 我认为,首先要以五言律诗为突破口。近体诗里平仄格式繁多,不便记忆,但如果先把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搞清楚,就可以简驭繁,据此类推出众多的平仄格式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体诗 平仄格式 五律 五言律诗 七律 韵式 A型 B型 格律诗 收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派三声”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董绍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7-91,共5页
“入派三声”论董绍克《中原音韵》一书的“入派三声”问题是音韵学界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一个老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真谛,但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公案的解决,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 “入派三声”论董绍克《中原音韵》一书的“入派三声”问题是音韵学界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一个老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真谛,但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公案的解决,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本文共论述以下三个问题。一、关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入声字 入声调 平仄格式 语音系统 语言 入声韵 阴声韵 “中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沉塘坳”的商榷
3
作者 宋今 《社会科学辑刊》 1984年第5期154-154,共1页
《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一期所载孙风态同志的《“沉塘坳”》一文认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是对文偶句,“林是‘长林’,塘是‘沉塘’。‘沉塘’是复合词”。若“沉”作动词“升沉”解,则... 《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一期所载孙风态同志的《“沉塘坳”》一文认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是对文偶句,“林是‘长林’,塘是‘沉塘’。‘沉塘’是复合词”。若“沉”作动词“升沉”解,则“与上句句型不类,格律不合,对偶不称了”。对此,笔者存有异议。这首杜诗是歌行体,属古风之一种,它不同于律诗。全篇基本是七个字为一句,但其中有四个九字为一句的;还有一个二字句“呜呼”。孙文所释两句诗的平仄格式是: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结尾都是平平平,叫“三平调”,是典型的古风格式。古风的形式较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词 平仄格式 社会科学 旁证 歌行体 庄子 句型 古风 商榷 对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诗歌声律形态探析
4
作者 王力坚 《齐鲁学刊》 CSSCI 1995年第6期88-92,共5页
六朝诗歌声律形态探析王力坚(新加坡)西方学者指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①这个说法虽然是基于西方拼音(表音)文字的特征而言,但汉字是形、声、义同体的文字,故中国的文学作品,... 六朝诗歌声律形态探析王力坚(新加坡)西方学者指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①这个说法虽然是基于西方拼音(表音)文字的特征而言,但汉字是形、声、义同体的文字,故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同样有一个"声音的系列"。所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声律 声律结构 意象形态 空间形态 空间性格 平仄格式 心物感应 节奏变化 空间意义 中国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长林梢”
5
作者 陈孝达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5期71-71,共1页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从对仗讲,古体诗可有可无。但本诗的“高者”与“下者”两句本身对偶,成工对。从语法分析可以看出,“长”和“沉”相对应,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第二,从平仄格式讲,古体诗比较自由。但本诗的上述两句构成七言工对,平仄虽不工稳,但有平仄。一般说来,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不一定要求“分明”,但其工对的出句与对句的第五个字则平仄要求一般必须严格,此处的对句的第五个字“沉”是平声,则其出句的第五个字“长”必须为仄声,因而“长”就当读zh(?)ng(掌)。第三,从表达需要上讲,上述两句着重描“(?)茅”的结果,照应前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体诗 语法分析 平仄格式 形容词 谓语 平声 仄声 杜诗 对偶 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