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1)At干馏装置研制及分离工艺研究
1
作者 覃贻琳 刘葳豪 +5 位作者 叶天真 杨远友 李飞泽 兰图 廖家莉 刘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2-750,共9页
^(211)At是一种α核素,其半衰期为7.2 h,不仅适用于α靶向内放射治疗,也可替代长半衰期核素用于α辐解的研究。为解决现有^(211)At干馏工艺产额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研究优化设计了^(211)At干馏生产工艺,集成了一套半自动化^(211)At干... ^(211)At是一种α核素,其半衰期为7.2 h,不仅适用于α靶向内放射治疗,也可替代长半衰期核素用于α辐解的研究。为解决现有^(211)At干馏工艺产额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本研究优化设计了^(211)At干馏生产工艺,集成了一套半自动化^(211)At干馏分离装置。采用碘干馏模拟实验确定了影响干馏分离的主要影响因素,改进得到了简便可行的^(211)At干馏分离工艺步骤。^(211)At干馏分离结果表明:当加速器α束流强度为20μA、能量为28.5 MeV时,轰击Bi靶4 h后,^(211)At的3次平均产额为17.87 mCi(6.61×10^(8) Bq),产品核纯度>99.9%,无Bi、Cu等杂质。^(211)At收率达98%以上,分离耗时45~60 min。本研究不仅为各类^(211)At应用工作的开展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可为后续^(211)At干馏自动化装置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1)At 干馏分离 工艺 碘模拟工艺 干馏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煤干馏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庆军 张长安 +3 位作者 刘继华 宋永一 乔凯 张忠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9-187,共9页
为给低阶煤分级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深入分析了外热式和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干馏工艺的优缺点及工业应用现状。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投资高,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挥发产物的二次分解严重,焦油产率低,处于研究阶段;... 为给低阶煤分级利用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深入分析了外热式和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干馏工艺的优缺点及工业应用现状。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投资高,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挥发产物的二次分解严重,焦油产率低,处于研究阶段;多段回转炉热解工艺(MRF)和无热载体蓄热式旋转床干馏工艺是外热式块煤干馏技术的典型代表。内热式块煤干馏技术具有热效率高、加热均匀、结构简单等优点,工业化的块煤内热式干馏工艺主要有鲁奇三段炉、以SJ型低温热解炉为代表的SJ热解技术等,处于工业示范或研究阶段的块煤内热式干馏工艺主要有大唐华银LCC技术、柯林斯达带式炉低温干馏技术等。最后指出新型块煤干馏反应器设计、低温富氧干馏技术开发、干熄焦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粉煤成型技术、块煤干馏过程基础研究、热解气高效除尘技术及关键设备研究、能效提升与水回收利用技术开发等是今后块煤干馏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干馏 块煤干馏技术 外热式块煤干馏 内热式块煤干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低温干馏为基础的低阶煤分质高效利用技术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赵俊学 马成 +3 位作者 胡冰 邹冲 刘军利 刘启航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对以低温干馏为基础的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煤低温干馏分质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结合竖炉内热式低温干馏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介绍了富氧干馏、新型干熄焦、废水消纳、碎煤分级入炉、微波干馏等技术... 对以低温干馏为基础的低阶煤分质利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煤低温干馏分质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结合竖炉内热式低温干馏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介绍了富氧干馏、新型干熄焦、废水消纳、碎煤分级入炉、微波干馏等技术开发状况,对相关技术产业化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 干馏 富氧干馏 煤气熄焦 微波干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连强 张博 武增礼 《煤质技术》 2016年第3期15-17,共3页
结合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际操作经验,从试验前后样品的称量、装样、干馏炉温度、水槽温度、干馏总水分的测定以及焦型判断等方面探讨了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严格控制干馏炉温度、水槽温度及蒸馏速... 结合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实际操作经验,从试验前后样品的称量、装样、干馏炉温度、水槽温度、干馏总水分的测定以及焦型判断等方面探讨了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严格控制干馏炉温度、水槽温度及蒸馏速度,注重试验后锥形瓶及干馏管的称量等相应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金低温干馏 影响因素 干馏炉温度 水槽温度 干馏总水分 焦型判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工业性试验 被引量:56
5
作者 郭树才 罗长齐 +5 位作者 张代佳 韩壮 刘恒韫 康锡志 于兴国 胡贵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平庄建成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简称DG法)工业试验装置.热的粉焦作为热载体.装置干馏褐煤能力为15t/d.DG法工艺含煤流化提升干燥、煤焦混合加热干馏、流化提升加热粉焦和流化燃烧等过程.在该装置上进行了平庄褐煤... 在平庄建成褐煤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简称DG法)工业试验装置.热的粉焦作为热载体.装置干馏褐煤能力为15t/d.DG法工艺含煤流化提升干燥、煤焦混合加热干馏、流化提升加热粉焦和流化燃烧等过程.在该装置上进行了平庄褐煤干馏试验.反应器的干馏温度达600℃,产生的煤气热值为17MJ/m ̄3左右;轻焦油中酸性份为12%,中性油为42%;半焦粉活性好,热值高于原料煤,可作为无烟燃料或作为流化气化原料.试验褐煤的处理量达到了设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低温干馏 热解 固体热载体 工业试验 干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变质煤低温干馏生产兰炭的技术进展与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赵俊学 李惠娟 +2 位作者 李小明 刘军利 华建设 《洁净煤技术》 CAS 2010年第6期20-23,共4页
对低变质煤生产兰炭的技术及发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兰炭生产不同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在对现行的大型干馏生产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一代干馏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对富氧干馏、干熄焦、微波干馏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产业化应用前景... 对低变质煤生产兰炭的技术及发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兰炭生产不同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在对现行的大型干馏生产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对新一代干馏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对富氧干馏、干熄焦、微波干馏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产业化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 富氧干馏 煤气熄焦 微波干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7
作者 孙继伟 星大松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9期96-99,共4页
油页岩干馏后的固态副产品为油泥和废渣,油泥是危险废物,废渣产生量大,两者的后期处理均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保证油页岩产业的绿色发展,开展了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快速固化成型及干馏提油技术、油-水-砂高... 油页岩干馏后的固态副产品为油泥和废渣,油泥是危险废物,废渣产生量大,两者的后期处理均存在较大的难度。为保证油页岩产业的绿色发展,开展了干馏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快速固化成型及干馏提油技术、油-水-砂高效分离油泥处理技术,可实现油泥全部利用;通过多层防护的页岩干馏渣场零渗漏技术可保证废渣零污染储存,从而实现油页岩加工利用全过程高效清洁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干馏 油泥 废渣 固化成型 表面活性剂水洗法 排渣场 防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甸油页岩低温干馏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马海燕 申云生 +2 位作者 张悦华 刘井杰 曹祖宾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在自制的干馏装置上,以桦甸油页岩为原料,采用低温干馏的方法对影响页岩油收率的主要因素:升温速率、干馏终温、持温时间、页岩粒度、料层厚度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变速升温速率(平均升温速率为5.5℃/min)进行升温,在干馏终温为... 在自制的干馏装置上,以桦甸油页岩为原料,采用低温干馏的方法对影响页岩油收率的主要因素:升温速率、干馏终温、持温时间、页岩粒度、料层厚度等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采用变速升温速率(平均升温速率为5.5℃/min)进行升温,在干馏终温为525℃、持温时间为20 min、油页岩颗粒度小于6 mm、料层厚度为40 mm的最佳工艺条件下,页岩油收率可达到99.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页岩油 低温干馏 升温速率 干馏终温 颗粒度 页岩油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干馏余量稳定输出工艺探讨
9
作者 许辉 张霜 赵鹏泽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107-109,共3页
抚顺低温干馏工艺中,每套干馏生产装置主要由20台干馏炉、3台加热炉和1套油气净化回收系统构成。加热炉是供给热载体热能的设备,由于3台加热炉的工作机制是轮岗制,一台加热炉供热能力不足时,启用另一台加热炉替换,在两台加热炉更替的时... 抚顺低温干馏工艺中,每套干馏生产装置主要由20台干馏炉、3台加热炉和1套油气净化回收系统构成。加热炉是供给热载体热能的设备,由于3台加热炉的工作机制是轮岗制,一台加热炉供热能力不足时,启用另一台加热炉替换,在两台加热炉更替的时间内,系统内瓦斯流量和压力产生波动,切换结束后系统再次稳定。由于切换设备产生的波动,传导到剩余瓦斯系统,使采用剩余瓦斯为燃料的设备不能稳定运行,需要对现有工艺进行升级革新,解决上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干馏工艺 剩余瓦斯 系统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馏温度对高炉喷吹用半焦可磨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邹冲 李宝 +1 位作者 赵俊学 李小明 《洁净煤技术》 CAS 2016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了研究干馏温度对高炉喷吹用低温干馏半焦可磨性能的影响,采用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研究了3种原煤在不同干馏温度下制得半焦的可磨性,并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考查了半焦的破碎特征。研究表明,半焦的可磨性指数随着干馏温度的提高,呈现... 为了研究干馏温度对高炉喷吹用低温干馏半焦可磨性能的影响,采用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研究了3种原煤在不同干馏温度下制得半焦的可磨性,并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考查了半焦的破碎特征。研究表明,半焦的可磨性指数随着干馏温度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温干馏半焦的最大可磨性指数对应的最佳干馏温度为540℃;煤的可磨性预测方程不能预测半焦的可磨性;半焦的破碎过程以体积破碎为主,也进行表面破碎,干馏温度对半焦的破碎特征影响较大,半焦破碎后的粒度大小与可磨性存在对应关系。在煤低温干馏的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现有干馏操作条件优化半焦的可磨性能,以利于低温干馏半焦在高炉喷吹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焦 低温干馏 干馏温度 可磨性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油页岩干馏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志逊 高健 +3 位作者 赵寒冬 张家强 王德杰 马丽玲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07年第1期45-49,共5页
介绍了国内已应用及新近出现的抚顺式炉干馏、流化床干馏及脱碳工艺、对流加热油页岩开采油气、ATP干馏及ICP干馏等几种油页岩干馏技术的应用、试验情况和技术特点;对比了目前国内外应用于生产的7种干馏工艺;指出今后干馏技术发展方向... 介绍了国内已应用及新近出现的抚顺式炉干馏、流化床干馏及脱碳工艺、对流加热油页岩开采油气、ATP干馏及ICP干馏等几种油页岩干馏技术的应用、试验情况和技术特点;对比了目前国内外应用于生产的7种干馏工艺;指出今后干馏技术发展方向应为低成本化、有利环保、技术综合化和工艺简单化,地下原位干馏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干馏技术 地下原位干馏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煤低温干馏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技术 被引量:29
12
作者 赵世永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0,共3页
从榆林煤低温干馏生产的主要设备、主要生产工艺两方面,全面介绍了当地目前煤化工的生产技术现状,详细分析了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环节及污染治理措施,并提出了根本解决煤炭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干馏 低温干馏 资源利用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气体载热低温干馏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乔星星 王永 +1 位作者 王影 张永发 《能源与节能》 2013年第12期3-5,56,共4页
从工艺背景、流程和技术特点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低阶煤气体载热低温干馏工艺,分析对比了4种高温气体热载体:高温烟道气、焦炉煤气、合成气和N2的干馏特性和对煤气热值的影响,探讨了低阶煤气体载热低温干馏工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低阶煤 气体热载体 低温干馏 传热 干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孔令坡 《煤质技术》 2008年第5期30-32,共3页
综合煤的格金低温干馏试验的意义和影响其试验结果的因素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在低温干馏下的试验结果规律,并对干馏总水分产率和焦油产率的计算和审核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 格金低温干馏试验 焦油 干馏总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干馏煤焦油回收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军焘 兰新哲 +2 位作者 张秋利 宋永辉 成璇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0-232,共3页
低温干馏的主要产品为兰炭,并附产煤焦油和煤气。煤焦油的产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介绍兰炭生产的内热式低温干馏方炉基础上,分析得出了影响煤焦油收率的5个因素,并提出了提高煤焦油收率的6种方法。
关键词 低温干馏 干馏方炉 焦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干馏法制取苦豆子干馏油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志鹏 徐梁 +1 位作者 窦好义 张元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79-179,共1页
减压干馏法制取苦豆子干馏油魏志鹏(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3)徐梁,窦好义,张元康(新疆八一农学院)苦豆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分类学中属于豆科槐属植物(Saphora),国内主要分布于百北诸省区及内蒙、西藏... 减压干馏法制取苦豆子干馏油魏志鹏(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53)徐梁,窦好义,张元康(新疆八一农学院)苦豆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分类学中属于豆科槐属植物(Saphora),国内主要分布于百北诸省区及内蒙、西藏、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区,其有许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干馏 减压干馏 制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玉米秸秆混烧特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洪鹏 李惟毅 +2 位作者 赵卫振 徐浩 王擎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5-261,共7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汪清油页岩干馏残渣、玉米秸秆及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特性实验,得到了燃烧特性曲线并求解了燃烧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燃烧特性明显优于油页岩干馏残渣,油页岩干馏残渣中掺入玉...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汪清油页岩干馏残渣、玉米秸秆及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了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特性实验,得到了燃烧特性曲线并求解了燃烧特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燃烧特性明显优于油页岩干馏残渣,油页岩干馏残渣中掺入玉米秸秆后,着火温度、燃尽温度提前,综合燃烧特性得到改善;混合物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加;通过对混合物实际燃烧和理论计算热失重微熵(DTG)曲线比较,分析了混合物在燃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其相互影响主要发生在400~600,℃,表现为玉米秸秆固定碳的燃烧向高温区移动.用Weibull分布模拟了油页岩干馏残渣和玉米秸秆混烧的热失重(TG)曲线,模拟效果良好,表明用Weibull分布模拟此混合物反应失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干馏残渣 玉米秸秆 热重分析 燃烧特性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油砂干馏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益民 曹祖宾 +2 位作者 石俊峰 刘井杰 李丹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4-136,143,共4页
采用干馏技术对哈萨克斯坦油砂进行常压干馏实验研究,考察了干馏时间、加热速率、干馏终温等因素对油砂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干馏时间4h,加热速率5℃/min~10℃/min,终温500℃条件下,油砂热解产率可达90%以上,可以实现较好的热... 采用干馏技术对哈萨克斯坦油砂进行常压干馏实验研究,考察了干馏时间、加热速率、干馏终温等因素对油砂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干馏时间4h,加热速率5℃/min~10℃/min,终温500℃条件下,油砂热解产率可达90%以上,可以实现较好的热解效果,因此采用干馏技术进行油砂分离具有工业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干馏热解 热解产率 终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混合燃烧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佰仲 王擎 +3 位作者 申朋宇 刘洪鹏 秦宏 李少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76-480,共5页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对油页岩干馏残渣、烟煤及其混合物燃烧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不同比例混合燃料对着火、燃烬等特性的影响;通过混合燃烧试验TG/DTG曲线与计算各组分加权平均TG/DTG曲线的对比,分析燃烧过程中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相互... 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对油页岩干馏残渣、烟煤及其混合物燃烧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不同比例混合燃料对着火、燃烬等特性的影响;通过混合燃烧试验TG/DTG曲线与计算各组分加权平均TG/DTG曲线的对比,分析燃烧过程中油页岩干馏残渣与烟煤相互影响的机理;比较混合燃料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的着火、燃烬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混合燃料中烟煤比例增大,着火温度略有降低,燃烧DTG曲线峰值增大,燃烬温度降低,燃烧特性趋好;混合燃烧相互影响主要发生在燃烧低温段450~645℃之间,且燃烧试验DTG曲线峰值大于计算曲线峰值,燃烧稳定性增强;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混合燃料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燃烧着火延迟,反应向高温区移动,DTG曲线峰值增大,综合燃烧特性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干馏残渣 混合燃烧 燃烧特性指数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顺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栋 薛晋霞 +1 位作者 康志勤 刘中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3-25,共3页
为了为地下原位开采页岩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进行了油页岩的干馏实验,以及干馏后油页岩的三轴渗透实验.结果表明:①高温高压蒸汽可以有效地干馏油页岩并带走页岩油;②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会产生大量的裂缝,... 为了为地下原位开采页岩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进行了油页岩的干馏实验,以及干馏后油页岩的三轴渗透实验.结果表明:①高温高压蒸汽可以有效地干馏油页岩并带走页岩油;②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下油页岩会产生大量的裂缝,从而提高油页岩的渗透性;③油页岩干馏后渗透系数是体积应力和孔隙压的函数,其关系仍然服从指数规律.实验结果对地下原位开采页岩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干馏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