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心电监测的双层间隔织物干电极制备与表征
1
作者 刘皓 王铃铸 +1 位作者 牛鑫 李卉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了解决心电动态采集时信号差的问题,以涤纶间隔织物为基底,采用两步法、氯化工艺制备织物干电极,并对其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氯化处理10 s的电极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阻抗在0.1 Hz时为... 为了解决心电动态采集时信号差的问题,以涤纶间隔织物为基底,采用两步法、氯化工艺制备织物干电极,并对其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氯化处理10 s的电极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其阻抗在0.1 Hz时为4 647Ω,静态开路电位振幅为0.114 mV,电压幅度为1.413 mV。相较于湿电极,间隔织物干电极心电信号动态采集性能更好,在不同摆臂角度时采集的心电信号基线漂移小于湿电极,该电极更适合于动态心电信号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织物 织物干电极 氯化 心电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轩 陈莉 +1 位作者 牛鑫 刘皓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为探讨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表面接触式和穿透接触式两种工作原理及各自简化的界面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基于微针结构、微柱结构和微褶皱结构的不同特点,将微结构干... 为探讨柔性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的表面接触式和穿透接触式两种工作原理及各自简化的界面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基于微针结构、微柱结构和微褶皱结构的不同特点,将微结构干电极分为微针干电极、微柱干电极和微褶皱干电极,分别从电极所使用的基底和导电材料、电极制备工艺技术、仿生结构的运用和生物电信号采集性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分析了三种微结构生物电干电极在长期动态生物电信号的监测方面存在的优缺点,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干电极 微针 微柱 微褶皱 仿生结构 生物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综述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晓韡 石立臣 吕宝粮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7-784,共8页
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脑电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具有使用简单、不易受环境约束的优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分析引入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的原因,接着介绍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 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脑电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的热点。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具有使用简单、不易受环境约束的优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分析引入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的原因,接着介绍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常用的3种干电极采集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给出简单的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最后讨论目前国内外干电极脑电采集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应用领域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干电极 脑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微针阵列干电极及其在生理电信号采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蒋小梅 张俊然 +2 位作者 张坤 周博 陈富琴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7,共9页
生理电信号能直接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且随着各种便携式设备、穿戴式设备的出现,生理电信号的采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生理电信号采集电极的研究,因此基于MEMS技术的微针阵列干电极逐渐成熟。微针阵列干电极... 生理电信号能直接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且随着各种便携式设备、穿戴式设备的出现,生理电信号的采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生理电信号采集电极的研究,因此基于MEMS技术的微针阵列干电极逐渐成熟。微针阵列干电极通过微针刺入被测者的皮肤,实现连续、长期、高效的生理电信号采集,由于其成本低、操作简单、不会使被测者感到不适、采集质量高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湿电极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将微针阵列干电极与湿电极进行对比,突出微针阵列干电极的研究价值;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微针阵列干电极的制作工艺、微针阵列干电极的改进技术、在生理电信号采集中的应用现状;讨论目前微针阵列干电极存在的不足,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S 微针阵列 干电极 生理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衬底MEMS技术制备脑电图干电极阵列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澄 陈迪 +4 位作者 胡锐军 陈景东 陈翔 王晓韡 吕宝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35-1040,共6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脑电图干电极,主要用于采集脑电信号以进行基于脑电图的警觉度分析,替代传统的湿电极.采用柔性衬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工技术,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出具有化学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微针状干电极阵列.通过铜牺牲层实现...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脑电图干电极,主要用于采集脑电信号以进行基于脑电图的警觉度分析,替代传统的湿电极.采用柔性衬底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加工技术,在柔性衬底上制备出具有化学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微针状干电极阵列.通过铜牺牲层实现干电极微针的悬臂梁结构,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剥离层实现器件从玻璃基底的完全释放,并经平面电极的多层组装实现了立体电极阵列.实验中干电极以聚酰亚胺作为柔性衬底,其针端及导线部分材料为镍,针端部分表面镀金.采用Neuroscan的脑电信号采集放大器对干电极性能进行了测试,测得阻抗约为10kΩ,其时域和频域信号与传统湿电极基本一致.所制备的干电极成品率高、尺寸小、屏蔽佳、装配简单、可靠性好、机械强度大,符合快速、无痛的脑电信号采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极阵列 柔性衬底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 多层组装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测试平台的制作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莎 陈雨 +1 位作者 刘皓 宋晋忠 《纺织报告》 2016年第11期33-35,45,共4页
为定量评价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性能评价的测试平台,该平台能够模拟人体的皮肤特性、调节电极/模拟皮肤间的压力、相对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通过分析电极/模拟皮肤间的阻抗谱、动态开路电压... 为定量评价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性能评价的测试平台,该平台能够模拟人体的皮肤特性、调节电极/模拟皮肤间的压力、相对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通过分析电极/模拟皮肤间的阻抗谱、动态开路电压等电学性能参数,实现对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性能的全面评价,为生物电织物干电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测量手段和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生物电织物干电极 模拟人体 阻抗谱 动态开路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干电极的头带式射频无线脑-机接口系统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凯 裴为华 +6 位作者 王宇 许冰 归强 李晓倩 杨宇 刘剑 陈弘达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1-216,共6页
研发了一种采用干电极的脑-机接口系统,此系统克服了现有脑机接口用脑电信号采集及信号处理系统笨重而不便于携带的缺点。此系统采用半导体微加工工艺制作的“干”电极作为采集脑电信号的电极,佩戴方便且能长时间使用。整个便携式脑... 研发了一种采用干电极的脑-机接口系统,此系统克服了现有脑机接口用脑电信号采集及信号处理系统笨重而不便于携带的缺点。此系统采用半导体微加工工艺制作的“干”电极作为采集脑电信号的电极,佩戴方便且能长时间使用。整个便携式脑机接口系统在脑电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三个方面都采用了利于便携的设计,信号处理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信号的采集和处理端与信号接收端采用射频芯片收发数据。整个系统的重量只有39g。该脑-机接口系统以人体的专注程度作为控制外部设备的控制信号,经过训练的受试者可以通过脑电信号实现对机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BMI) 干电极 脑电(EEG) 便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柔性干电极的肌电信号无线采集系统设计 被引量:5
8
作者 白建新 刘宇鹏 +6 位作者 刘学 崔让 曹慧亮 单彦虎 于芳 原亚会 王任鑫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6-563,共8页
传统Ag/AgCl湿电极存在柔韧性差、稳定性不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需求。提出一种通过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制备柔性干电极的方法,并针对柔性干电极的特点设计一套便携式16通道sEMG无线... 传统Ag/AgCl湿电极存在柔韧性差、稳定性不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应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需求。提出一种通过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制备柔性干电极的方法,并针对柔性干电极的特点设计一套便携式16通道sEMG无线采集系统。通过光刻、刻蚀、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形貌转移等工艺制成面积1 cm^2、厚度1 mm、底部直径80μm、高度143μm、中心距160~240μm的柔性微针阵列干电极。无线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sEMG进行放大、滤波、A/D转换和无线传输后,由LabVIEW编写的上位机进行波形显示和数据存储。整个采集装置尺寸为6 cm×2.5 cm×1.5 cm,电池容量为200 mA·h,充电5 min可在室外50 m范围内工作4 h左右。该无线采集装置配合柔性干电极提取sEMG具有采集通道多、稳定性好、传输距离远、实时显示波形、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柔性干电极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表面肌电信号(sEMG) 无线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新型干电极的心电监护系统 被引量:2
9
作者 龚奇 李斌 +2 位作者 刘鸣 郭旭宏 张旭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5-128,共4页
为了提高个人健康的监护水平,降低人体病变的几率,提出并设计一种无线智能监护系统。此系统由采集前端、无线路由和上位机组成。针对湿电极与传统干电极的缺点,采集前端采用低成本新型干电极,增加了贴附的舒适度和佩戴时间。为了解决干... 为了提高个人健康的监护水平,降低人体病变的几率,提出并设计一种无线智能监护系统。此系统由采集前端、无线路由和上位机组成。针对湿电极与传统干电极的缺点,采集前端采用低成本新型干电极,增加了贴附的舒适度和佩戴时间。为了解决干电极引起的基线漂移和运动伪迹干扰,设计专门的自适应阈值R波提取算法,在较低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了R波检测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完善,且能够监测心电信号并准确地提取心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信号 无线通信 干电极 嵌入式系统 智能监护 R波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材料的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马美静 刘丽妍 +1 位作者 高新华 刘皓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6,共9页
柔性生物电干电极是可穿戴健康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研究领域对于生物电干电极的关注逐渐增多。为探讨基于柔性材料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首先对干电极的几个基本性能进行了介绍,生物电干电极常用的性能表征有导电性能、... 柔性生物电干电极是可穿戴健康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研究领域对于生物电干电极的关注逐渐增多。为探讨基于柔性材料的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首先对干电极的几个基本性能进行了介绍,生物电干电极常用的性能表征有导电性能、界面阻抗性能、运动伪影和信号噪声,并与湿电极性能进行对比。然后从界面材料方面对柔性生物电干电极进行了分类总结,银纳米线、PEDOT:PSS、聚吡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长期使用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最后对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极 长期监测 生物电信号 智能可穿戴 导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干电极的常用材料概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冬玉 刘莉 刘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0-868,共9页
可穿健康监控系统是降低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生物电极是可穿健康监控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实现了生物电采集系统中人体离子导电到电子导电的转换。本文介绍了干电极的接触模式:表面接触,穿透... 可穿健康监控系统是降低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生物电极是可穿健康监控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实现了生物电采集系统中人体离子导电到电子导电的转换。本文介绍了干电极的接触模式:表面接触,穿透接触和电容接触,并从基底材料和界面材料两方面综述了生物电干电极的常用材料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系统 干电极 生物电势记录 基底材料 界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针尖阵列的柔性干电极制备与测试 被引量:1
12
作者 白建新 程丽霞 +1 位作者 史一明 王任鑫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4,共8页
针对目前Ag/AgCl湿电极存在导电膏干涸而导致的信号质量变差、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变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可测量生物电信号的柔性干电极的制备方法。结合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和湿法腐蚀工艺制备出硅针尖模具,后经聚对二甲苯薄膜的保形淀积... 针对目前Ag/AgCl湿电极存在导电膏干涸而导致的信号质量变差、电极-皮肤接触阻抗变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可测量生物电信号的柔性干电极的制备方法。结合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和湿法腐蚀工艺制备出硅针尖模具,后经聚对二甲苯薄膜的保形淀积完成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两次翻膜工艺,并有效解决了PDMS与金属种子层之间的黏附性问题。使用COMSOL软件对干电极和湿电极进行电场仿真,结果显示干电极能显著提高生物电信号提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干电极与湿电极进行电极-皮肤接触阻抗的对比测试,表明湿电极随着导电膏干涸而导致接触阻抗逐渐变大并超过干电极,相反干电极的接触阻抗则较为稳定。该方法制备的柔性干电极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于批量化生产、材料生物兼容性好、接触阻抗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尖阵列 柔性干电极 聚对二甲苯薄膜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电场仿真 电极-皮肤接触阻抗 生物电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连续稳定体表肌电监测织物干电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峻铭 孟粉叶 胡吉永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73,共11页
肌电是肌肉神经疾病的重要病理信息,对其长时连续稳定监测是应用关键。首先简要回顾肌电监测的电极种类及工作原理,然后详细概述适合长时连续稳定肌电监测的织物干电极发展现状,从其结构与制备技术、性能表征及评价技术和肌电监测服集... 肌电是肌肉神经疾病的重要病理信息,对其长时连续稳定监测是应用关键。首先简要回顾肌电监测的电极种类及工作原理,然后详细概述适合长时连续稳定肌电监测的织物干电极发展现状,从其结构与制备技术、性能表征及评价技术和肌电监测服集成技术3个方面展开,总结分析目前面临的技术局限和未来发展趋势,指出提高织物干电极的应变稳定性以及耐汗性是当前需要突破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 长时监测 织物干电极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整银纳米线阵列的Ag/AgCl干电极的制备及交流阻抗的测试研究
14
作者 许杰 李津 +2 位作者 朱丽丽 陈婷婷 刘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9-171,174,共4页
提出在盐酸溶液中利用电解法制备Ag/AgCl干电极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表征其形貌;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其元素种类及含量;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交流阻抗值,并与标准的Ag/AgCl干电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电解电压为10V,... 提出在盐酸溶液中利用电解法制备Ag/AgCl干电极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表征其形貌;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其元素种类及含量;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其交流阻抗值,并与标准的Ag/AgCl干电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电解电压为10V,电解时间为10min时,Ag/AgCl干电极中AgCl的相对含量最多,电解电压5V、电解时间10min和电解电压10V、电解时间30min时Ag/AgCl干电极的阻抗特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阵列 Ag/AgCl干电极 交流阻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聚合物干电极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高新华 陈莉 刘皓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72,共8页
探讨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种类和监测原理,基于表层导电型柔性聚合物干电极和掺杂导电型柔性聚合物干电极,重点总结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制备工艺、材料,并阐述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性能评价指标及其... 探讨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种类和监测原理,基于表层导电型柔性聚合物干电极和掺杂导电型柔性聚合物干电极,重点总结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制备工艺、材料,并阐述了柔性聚合物干电极的性能评价指标及其当前应用现状。认为:柔性聚合物干电极具有良好的佩戴舒适性、皮肤接触界面稳定性。随着人们对个人健康管理观念的深入,柔性聚合物干电极在智能可穿戴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极 柔性聚合物 智能可穿戴 生物电信号 原位聚合 导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针阵列干电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鲁道欢 李娟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56-964,977,共10页
生物电信号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何实现长期监测心电(ECG)、脑电(EEG)、肌电(EMG)和其他各种生物电信号成为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微针阵列干电极(MNAE)采用刺入式微针电极突破角质层高阻抗特性,有望实现连续、长期、高效... 生物电信号与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何实现长期监测心电(ECG)、脑电(EEG)、肌电(EMG)和其他各种生物电信号成为当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微针阵列干电极(MNAE)采用刺入式微针电极突破角质层高阻抗特性,有望实现连续、长期、高效的生物电信号采集。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对不同生物电极进行分类和对比的基础上,概述了MNAE在信号采集方面的优势。对MNAE使用过程中影响生物电信号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综述了不同种类MNAE的制作工艺、改进技术,同时指出了不同种类MNAE存在的不足,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阵列 干电极 生物电信号 采集 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电监测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峻铭 胡吉永 韩雅婧 《产业用纺织品》 2023年第7期9-15,共7页
通过热压工艺将3种商业化镀银针织物(经绒镀银织物、经平镀银织物、双罗纹镀银织物)电极布与泡沫结合,制备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并评价复合干电极的电气性能及肌电监测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布面平整且厚重的经绒泡沫/镀银针织物复... 通过热压工艺将3种商业化镀银针织物(经绒镀银织物、经平镀银织物、双罗纹镀银织物)电极布与泡沫结合,制备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并评价复合干电极的电气性能及肌电监测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布面平整且厚重的经绒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的方阻、交流阻抗及皮肤-电极接触阻抗值均最小,其电气性能优于其他2种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3种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均能分辨不同肌力下的肌电信号,且在哑铃锤式弯举测试中,它们的肌电监测性能与传统电极相当,表明泡沫/镀银针织物复合干电极能够用于日常动态肌电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物复合干电极 泡沫 镀银 肌电监测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
18
作者 姜宇琛 张月 +2 位作者 茶兴增 苏叶 赖大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6-640,共5页
针对日常生活中对可穿戴、低噪声心电检测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院前、院后监测管理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首先,分析了基于导电银浆聚合物的柔性干电极材料与皮肤接触的生物... 针对日常生活中对可穿戴、低噪声心电检测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院前、院后监测管理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首先,分析了基于导电银浆聚合物的柔性干电极材料与皮肤接触的生物电检测等效电路模型;然后,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热塑性聚氨酯(TPU)、导电墨水(银浆)及可拉伸密封材料等分层印刷在普通织物基底上,并制备形成由两个测量电极和一个参考电极构成的单导联条形心电采集胸带。为了评估该单导联心电胸带的信号检测性能,本研究设计实验对5名健康受试者在行走、上楼、静息及扭腰等4种运动状态下进行5 min的体表心电信号监测,并量化测试了的R波峰值检测、信噪比(SNR)、信号伪影比(SAR)及阳性预测值(PPV)等4项指标值。实验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的体表心电检测的平均R波峰值振幅为1.36 mV,SNR为2.05 dB,SAR为5.53,阳性预测值为99.81%,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伪迹则可通过心电胸带内置的运动状态监测器实现主动降噪,验证了所研制的基于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柔性干电极 心电胸带 心电信号 丝网印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碳系头皮脑电干式电极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19
作者 张利剑 明东 贾正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0-384,共5页
为研究碳系材料干电极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掺硼金刚石(BDD)及垂直生长多孔石墨烯薄膜,以SEM、TEM、XPS及Raman等手段进行形貌与结构的表征,并对比这两种碳系干电极在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响应特征。在眨眼、咬牙、睁闭眼范式下... 为研究碳系材料干电极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掺硼金刚石(BDD)及垂直生长多孔石墨烯薄膜,以SEM、TEM、XPS及Raman等手段进行形貌与结构的表征,并对比这两种碳系干电极在采集脑电信号时的响应特征。在眨眼、咬牙、睁闭眼范式下采集脑电信号,石墨烯和BDD电极与商用Ag/AgCl湿电极的相关度均不低于95%。研究表明,该BDD电极是由大量金刚石晶体紧密堆垛而成,其(100)和(111)晶面硼掺杂水平的差异造成(111)晶面具有更高的导电效果,构成不同取向“5~10μm微电极”集合,即使不依赖液体导电层,也能与头皮紧密接触而传递电子;直立石墨烯阵列起到电极与头皮之间固态导电介质的作用,其三维多级孔隙结构构筑长程导电网,而开放的多级孔表面则构筑短程离子传输通道,可有效降低电极与头皮之间的界面阻抗。实验验证了二者作为干式脑电传感电极使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 掺硼金刚石 垂直石墨烯 干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陶瓷的新型半干脑电电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广利 覃子容 +4 位作者 夏用恢 巫祎咏 田亚玲 刘军 贺全国 《包装学报》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有半干脑电电极采用压力驱动释放电解质,易因电解质不可控释放造成记录信号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发展了能持续稳定可控释放电解质的超大孔水凝胶和多孔陶瓷材料,并以此构建了两种新型的半干脑电电极。首先对半干脑电电极的电解质渗... 现有半干脑电电极采用压力驱动释放电解质,易因电解质不可控释放造成记录信号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发展了能持续稳定可控释放电解质的超大孔水凝胶和多孔陶瓷材料,并以此构建了两种新型的半干脑电电极。首先对半干脑电电极的电解质渗透材料和电解质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优化,然后对优化后的半干脑电电极的电解质释放速率、电极-头皮阻抗、电极电位以及脑电信号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电解质渗透材料为陶瓷,电解质NaCl的质量分数为3.5%时,电极-头皮阻抗低且稳定;优化后的陶瓷半干脑电电极的电极-头皮阻抗相对较低(42.1~51.4kΩ),且电极电位漂移很小即(2.9±1.4)μV/min,说明陶瓷半干脑电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陶瓷半干脑电电极能有效获取视觉诱发电位信号,信号质量与“金标准”湿电极高度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陶瓷 脑电电极 电解质渗透材料 超大孔水凝胶 电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