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后镇压和冬前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转移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迪 王红光 +3 位作者 贾彬 李东晓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5-542,共8页
为明确播后镇压和冬前灌溉对高产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转移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和石麦12为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于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和转移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氮吸收效率和... 为明确播后镇压和冬前灌溉对高产冬小麦干物质和氮素转移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和石麦12为材料,采用裂区田间试验,于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不同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和转移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氮吸收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结果表明,冬灌和镇压处理下,2个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开花前各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降低,但开花后籽粒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冬灌处理小麦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下降。冬灌处理下,石新828开花后籽粒中的氮积累量增加,开花后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但各器官的氮转移量显著降低,籽粒氮积累总量显著减少,氮吸收效率下降;冬灌对石麦12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影响不显著。与不镇压相比,镇压处理下,2个品种开花期的氮积累总量和不同器官中的氮积累量均降低,而成熟期各器官氮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均不显著。镇压处理与不镇压处理相比,2个品种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的氮转移量、转移率和贡献率均降低,但是开花后的氮积累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提高,其中,镇压的石麦12开花前氮转移量、贡献率和开花后氮积累量、贡献率与不镇压的差异达显著水平;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的差异不显著。建议在足墒播种条件下不必进行冬灌,应根据播种前后土壤和水分条件确定是否需要镇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灌溉 播后镇压 产量 干物质转移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水稻氮素和干物质转移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薛琳 李勇 +3 位作者 周毅 徐阳春 郭世伟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0-75,共6页
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 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可以促进旱作水稻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覆盖秸秆旱作处理的水稻开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的高13%、15%和29%,氮素转移量则高出19%、18%和24%。从氮素表观平衡角度来看,旱作处理更能促进氮素盈余,覆盖秸秆旱作处理能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素有效性。覆盖秸秆旱作比常规水作处理增产13.3%,氮肥利用率达33.5%。因此,旱作水稻覆盖秸秆不仅能取得较高产量,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覆盖 干物质转移 氮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礼军 鲁清林 +3 位作者 白玉龙 周刚 汪恒兴 周洁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60,共12页
选择不同的施肥(无机+有机)和覆盖模式,2012-2015年在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糖含量与产量、物... 选择不同的施肥(无机+有机)和覆盖模式,2012-2015年在典型的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清水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转移、糖代谢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分析糖含量与产量、物质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比较对照T_1(不施任何肥料),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籽粒产量,依次为高量化肥+有机肥(T_6)>等量化肥+有机肥(T_4)>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5)>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3)>常规化肥(T_2)>不施肥(T_1)。增施有机肥(T_4、T_6)提高后期干物质转移量、转移比率、贡献率,增加粒重,并保证较高的有效成穗,从而增加籽粒产量,处理T_6、T_4分别比对照T_1增产119.22%和118.24%。地膜覆盖(T_3、T_5)增加了花后不同时期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干物质累积量和单穗粒数,为籽粒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相反,地膜覆盖(T_3、T_5)降低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增施氮肥(T_3~T_6)提高了叶片干物质累积量,但过多的氮肥不利于籽粒增重,并降低了干物质转移比率和贡献率。不同的施肥+覆盖模式(T_2~T_6)降低了灌浆中前期(10、20d)各个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延缓了前期叶片和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下降的速度,叶片、茎秆、叶鞘、颖壳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最快的时期均在花后30~40d,籽粒在花后10~20d。相关分析表明,产量、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长、旗叶面积均与中前期(花后10、20d)叶片、茎秆、叶鞘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证实,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结合有机肥施用(T_4、T_6),适当增加氮、磷用量完全能达到地膜覆盖对籽粒产量的增加,是更为持续、稳产的旱地小麦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覆盖 旱地 冬小麦 干物质转移 花后糖代谢 产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熟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出穗后茎秆干物质转移量和叶片光合量对产量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彦利 贾玉敏 +3 位作者 孟令君 时羽 严永峰 严光彬 《中国稻米》 2012年第4期45-47,共3页
2007-2009年,对两种不同类型的8个水稻品种出穗后茎秆干物质转移量和叶片光合量对产量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的剑叶对产量贡献度高于倒2叶和倒3叶的总和,而穗数型品种则相反;中熟品种的转移量与光合量比例接近3∶7,而晚熟... 2007-2009年,对两种不同类型的8个水稻品种出穗后茎秆干物质转移量和叶片光合量对产量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的剑叶对产量贡献度高于倒2叶和倒3叶的总和,而穗数型品种则相反;中熟品种的转移量与光合量比例接近3∶7,而晚熟品种则接近4∶6;高温年抽穗后的光合量贡献度趋于高,低温年则茎秆转移量贡献度趋于高;北方寒冷稻区的平均茎秆的转移量和光合量之比接近3.5∶6.5,呈现出转移量比南方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类型 熟期 干物质转移 叶片光合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春小麦干物质转移与灌浆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冒辛平 金建新 何振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181,共8页
为优化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春小麦千粒质量、干物质转移和灌浆特征的影响展开研究。在总灌水量一致的条件下,分别设置增大三叶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量(W1)、增大分蘖期、拔节期和抽... 为优化春小麦滴灌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对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条件下灌水对春小麦千粒质量、干物质转移和灌浆特征的影响展开研究。在总灌水量一致的条件下,分别设置增大三叶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灌水量(W1)、增大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量(W2)、增大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W3)、各生育期灌水量平均分配(W4)和对照(CK)5个水量分配处理,研究春小麦千粒质量、各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及籽粒灌浆特性。W3籽粒千粒质量最大,花后37 d其千粒质量为53.96 g,较CK大2.64%。W2的干物质转移总量、同化物转移总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67 g/株、2.992 g/株和22.165%。不同水量分配下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满足Logistic模型,经过水量优化分配,W2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0.366 d,虽然最大灌浆速率有所降低,但是通过增加快增期时间(增加0.15 d)和活跃灌浆期时间(增加2.35 d),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穗粒质量较CK提高32.1%,该处理籽粒产量也达到最大,较CK提高6.88%。因此可以通过优化灌水量分配,增加小麦千粒质量,提高各器官对籽粒的干物质转移量及灌浆速率,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灌水量分配 生育期 滴灌春小麦 干物质转移 灌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不同密度下油葵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冀川 徐雅丽 段黄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2-36,共5页
对新疆南疆地区油葵G10 1品种 4种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油葵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 ,干物质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 ,随密度增加 ,干物质积累降低 ,且生育期推迟 ;(2 )净干物质分配随生长中... 对新疆南疆地区油葵G10 1品种 4种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1)油葵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变化 ,干物质增长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 ,随密度增加 ,干物质积累降低 ,且生育期推迟 ;(2 )净干物质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 :幼苗期主要分配在叶片中 ,初蕾至初花期主要分配到茎秆中 ,花期是并进生长高峰期 ,以营养器官分配为主 ,灌浆后转向盘籽中 ,盘籽成为干物质分配中心 ;(3)各器官中积累的干物质转向籽粒的比例大小顺序为茎秆 >叶片 >花盘 ,转移量占籽粒干物质重量的百分比随密度加大而降低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油葵 密度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9
7
作者 张银锁 宇振荣 P.M.Driessen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作物生产的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转移及最终经济产量的形成。为研究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这一过程的动态影响 ,1998至 1999年 2年共进行了 19个处理的田间试验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灌溉水平... 作物生产的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转移及最终经济产量的形成。为研究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这一过程的动态影响 ,1998至 1999年 2年共进行了 19个处理的田间试验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灌溉水平以及不同含盐量的灌溉水质下 ,包括地下部分的夏玉米各器官干物质动态。本文以有效积温表示的相对发育期为时间变量 ,分析了各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动态变化 ,并比较了最终产量水平及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环境条件 栽培管理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冬油菜(Brassica napus)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廖桂平 官春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8,共7页
采用不同的模型 ,定量地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结果表明 :油菜总干物质积累动态可拟合成 L ogistic模型。油菜根、茎枝、叶干物质分配呈现出多项式函数的变化规律 ,角果干物质分配表现为 L ogistic... 采用不同的模型 ,定量地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结果表明 :油菜总干物质积累动态可拟合成 L ogistic模型。油菜根、茎枝、叶干物质分配呈现出多项式函数的变化规律 ,角果干物质分配表现为 L ogistic曲线的变化特征。晚播油菜干物质冬前优先分配给叶 ,角果发育成熟期优先分配给角果并主要给籽粒 ,且收获指数较大 ,但其总干物质积累低 ,因而经济产量低。早播油菜前期具有较大的干物质积累优势 ,后期具有较高的表观输出率和较大的日积累量 ,这种表现主要受播种期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播种期 物质积累 产量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甘蓝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K配比对红芸豆干物质积累、转移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晋凡生 李晓平 +2 位作者 韩彦龙 李洁 李海金 《农学学报》 2017年第1期39-45,共7页
研究不同NPK配比对红芸豆干物质积累、转移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可为红芸豆高效生产及适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现"慢—... 研究不同NPK配比对红芸豆干物质积累、转移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可为红芸豆高效生产及适量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N肥的在营养生长阶段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主要作用,K肥在生殖生长阶段对干物质积累起到主要作用,促进了后期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向生殖器官转移;各器官较高的干物质转移率是取得高产的物质基础,而缺N、缺P会严重影响到茎干物质对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红芸豆的叶、茎、荚皮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转移率和贡献率所呈现的趋势高度一致。NPK对红芸豆产量因子的作用侧重点不同,N肥对产量因子的群体(有效荚数和每荚粒数)起到促进作用,而PK肥对产量因子的个体(百粒重)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NPK三因子与2014年产量的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求解得出:施肥量分别为N 132.03 kg/hm^2、P_2O_5 160.02 kg/hm^2、K_2O 104.80 kg/hm^2时,红芸豆的最高产量为2627.2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NPK配比 物质积累 干物质转移 产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杂交粳稻干物质积累转移特点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房闵 唐亮 +2 位作者 徐海 王嘉宇 徐正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9-766,共8页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 为了分析北方杂交粳稻高生物量,而产量优势不突出的原因,以140份恢复系材料与不育系辽99A杂交组配而成的140个杂交粳稻组合为试材,研究北方杂交粳稻物质生产和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生物产量大,叶片和叶鞘在齐穗期后干物质输出率低,而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低,是制约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不突出的主要因素。产量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后叶片干物质转换率、叶鞘干物质转换率和输出率与产量和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体在巩固杂交粳稻生物量大这个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大穗,提高齐穗期后干物质生产的同时提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转换率有利于高产杂交粳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产量 物质积累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花粒期干物质与氮素运移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崔超 高聚林 +5 位作者 于晓芳 王志刚 孙继颖 胡树平 苏治军 谢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7-1345,共9页
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内单314(ND314)及四单19(SD19)4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当地农户常规施氮(FCN)和高产施氮(HYN)水平下其花粒期的干物质、氮素转移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施氮水平下先玉... 以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内单314(ND314)及四单19(SD19)4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当地农户常规施氮(FCN)和高产施氮(HYN)水平下其花粒期的干物质、氮素转移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施氮水平下先玉335与郑单958均较内单314与四单19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产量高低为郑单958、先玉335>内单314、四单19,分别为13512、13381、12260和11932kg/hm2;高产施氮水平下,各品种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内单314>四单19,分别为16364、15895、13916和12717kg/hm2。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而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吐丝期之后的氮素合成量。高产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干物质的合成,且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来自于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氮素合成量。氮高效型品种在农户常规施氮及高产施氮水平下均能有效提高子粒产量及氮素含量,且在高施氮量条件下更能有效利用氮素,增加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吸收转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春玉米 氮效率 基因型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春芝麻不同栽培条件对干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文萍 李芬 +2 位作者 张超美 郭鹏燕 王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8,共4页
对华北春芝麻区不同栽培条件下芝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芝麻生殖器官干重与总干物质变化一致,随生育进程而增加;(2)干物质分配,苗期以营养器官为主,蕾期、花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并进,以后叶片中的于... 对华北春芝麻区不同栽培条件下芝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芝麻生殖器官干重与总干物质变化一致,随生育进程而增加;(2)干物质分配,苗期以营养器官为主,蕾期、花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并进,以后叶片中的于物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生殖器官;(3)封顶期叶片仍保持一定的绿叶面积,能继续供给生殖器官干物质;(4)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更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5)探讨了高产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芝麻 栽培条件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不同品种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永祥 杨祁峰 +3 位作者 牛俊义 张雷 牛芬菊 李德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31,共6页
在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2种不同品种玉米富农1号和武科2号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呈Logistic生长曲线;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干物质积累随... 在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处理2种不同品种玉米富农1号和武科2号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均呈Logistic生长曲线;各生育时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喇叭口期以后;密度对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灌浆期以后;茎、叶干物质转移率对密度的反应不敏感,而转换率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蔡瑞国 张迪 +2 位作者 张敏 李瑞奇 王文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4-202,共9页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 为给冀东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以高蛋白质品种京冬8号和低蛋白质品种宝麦38为材料,设置0、120、240和360kg·hm^-2三个施氮水平,研究了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适量施氮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了叶片、茎和鞘的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中的转移,但过量施氮则抑制灌溉条件下营养器官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移。施氮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因基因型和土壤水分状况不同而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京冬8号千粒重分别呈降低和增加趋势,宝麦38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适当施氮可促进分蘖和分蘖成穗。与雨养栽培相比,灌溉可促进小麦干物质积累,增加穗数和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的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降低。宝麦38和京冬8号籽粒产量达到最高的施氮量在雨养条件下均为120kg·hm^-2,在灌溉条件下分别为120和240kg·hm^-2。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宝麦38的适宜施氮量为120kg·hm^-2,京冬8号的适宜施氮量为120~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供应 施氮量 物质积累与转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翠平 秦保平 +6 位作者 李亚静 郭双双 付陈陈 郭振清 张敏 杨敏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64-971,共8页
为探究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998和中麦1062,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春季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每时期设600(W600)、300(W300)和0 m^3·hm^-2(W0)3个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减少灌... 为探究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998和中麦1062,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春季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每时期设600(W600)、300(W300)和0 m^3·hm^-2(W0)3个灌水量处理,研究了减少灌水量对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含量、氮素积累和转运、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春季灌水量的减少,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粒重比、叶重比、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两品种叶片氮素转运量和氮素转运效率以W300处理下最高,且叶片氮素转运效率在W300和W60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中麦1062在W0和W300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中麦998在W300和W600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可见,W300处理既能有效提高强筋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量,维持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又能提高氮素转运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灌水量 干物质转移 氮素转运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在沈阳地区干物质积累特性研究
16
作者 马亮 徐津 +7 位作者 侯守贵 代贵金 于广星 陈盈 李海波 付亮 赵琦 谭亚玲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6-9,共4页
将14份滇型杂交粳稻新品种(组合)在沈阳种植,分析其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从移栽30 d至抽穗期干物质量明显增加。来自云南的品种其干物质表观转移量和干物质转移率与辽宁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其产量也明显低于辽宁品种... 将14份滇型杂交粳稻新品种(组合)在沈阳种植,分析其干物质积累及转移情况。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从移栽30 d至抽穗期干物质量明显增加。来自云南的品种其干物质表观转移量和干物质转移率与辽宁品种存在明显差异,其产量也明显低于辽宁品种。在供试的14个品种中表现较好的是3号,9号和1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型杂交粳稻 物质 辽宁 物质表观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和速效氮配施对旱地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肖宇 徐婧 +4 位作者 牛翠云 冯珺珩 滕霄 张庆芬 卢相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18,共8页
为探究缓释氮和速效氮肥料配施对旱地小麦的影响,2022—2023年以及2023—2024年在华北滨海地区选择沧麦6002和捷麦19为试验材料,通过随机小区试验配制缓释氮∶速效氮为11∶13(CRN1)、缓释氮∶速效氮为9∶13(CRN2)、缓释氮∶速效氮为6∶1... 为探究缓释氮和速效氮肥料配施对旱地小麦的影响,2022—2023年以及2023—2024年在华北滨海地区选择沧麦6002和捷麦19为试验材料,通过随机小区试验配制缓释氮∶速效氮为11∶13(CRN1)、缓释氮∶速效氮为9∶13(CRN2)、缓释氮∶速效氮为6∶14(CRN3)、全缓释氮(CRN)、全速效氮(FN)等5种肥料模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2个旱作小麦品种在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移、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肥料对小麦SPAD值影响在2022—2023年以及2023—2024年趋势相同。相同品种的小麦在不同处理条件下CRN1、CRN2、CRN处理的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灌浆期>开花期>拔节期,CRN3和FN处理的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同生育期不同处理条件下SPAD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RN1>CRN2>CRN>CRN3>FN。相同品种的小麦在不同处理条件下,CRN1、CRN2、CRN3、CRN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为灌浆期>开花期,FN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为开花期>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同生育期不同处理条件下开花期沧麦6002表现为CRN1>CRN2>CRN3>CRN>FN,捷麦19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灌浆期沧麦6002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捷麦19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不同处理对2个小麦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影响相同,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相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2个品种花前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002是27.21%~33.16%,捷麦19是25.24%~34.0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前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FN>CRN3>CRN>CRN2>CRN1;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6.84%~72.79%,捷麦19是65.94%~74.7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CRN1>CRN2>CRN>CRN3>FN。2023—2024年,2个品种花前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002是21.09%~36.10%,捷麦19是25.24%~34.06%;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前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FN>CRN3>CRN>CRN2>CRN1;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分别为沧麦65.94%~74.76%,捷麦19是60.36%~77.35%,2个品种小麦不同处理花后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为CRN1>CRN2>CRN>CRN3>FN。2个品种的产量结果基本相同,表现为CRN1>CRN2>CRN3>CRN>FN,2022—2023年CRN1、CRN2、CRN3和CRN处理较FN处理分别增产20.05%、12.36%、9.80%和6.38%,2023—2024分别增产17.89%、13.89%、7.55%、3.11%。2个品种的穗粒数为CRN1>CRN2>CRN>CRN3>FN,穗数为CRN1>CRN2>CRN3>FN>CRN;千粒重没有明显的规律。不同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小麦的淀粉含量表现为FN>CRN3>其他处理;蛋白质含量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湿面筋含量表现为CRN1>CRN2>CRN>CRN3>FN。综上,缓释氮和速效氮配施对旱地小麦的作用好于缓释氮或速效氮单独施用,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干物质向籽粒转移,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缓释氮 速效氮 光合作用 光合特性 干物质转移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根芽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施成晓 陈婷 +2 位作者 王昌江 秦晓梁 廖允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3-490,共8页
为探讨冬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与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关系,以小麦抗旱型品种长旱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漯麦18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干旱胁迫后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16个指标的... 为探讨冬小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与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关系,以小麦抗旱型品种长旱58和干旱敏感型品种漯麦18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干旱胁迫后小麦种子发芽率、幼苗根冠比、叶绿素含量等16个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长旱58种子发芽率无明显变化,漯麦18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干旱胁迫下长旱58种子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干物质转移量显著大于漯麦18,平均发芽时间显著小于漯麦18,长旱58幼苗根、芽的长度和干重及总干重均显著高于漯麦18。干旱胁迫显著增加漯麦18幼苗根冠比,对长旱58萌发第五和第七天的幼苗根冠比无显著影响。干旱胁迫显著降低漯麦18幼苗叶绿素含量,对长旱58无显著影响。由于小麦萌发期幼苗干物质累积取决于种子中营养物质的转移和呼吸消耗,因此推测种子营养物质的快速转移和低呼吸消耗有助于提高小麦萌发期的抗旱能力,促进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胁迫 种子萌发 生物量分配 根冠比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与转移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豆静静 郑志伟 +2 位作者 王仰仁 刘宏武 武朝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3,共7页
水分胁迫对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的模拟研究是作物栽培及灌溉管理的重要依据。基于山西霍泉灌溉试验站连续三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水分胁迫试验资料,利用分配系数和分配指数两种方法进行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与转移的模拟研究,以确... 水分胁迫对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的模拟研究是作物栽培及灌溉管理的重要依据。基于山西霍泉灌溉试验站连续三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水分胁迫试验资料,利用分配系数和分配指数两种方法进行冬小麦光合产物分配与转移的模拟研究,以确定性系数R2、相对误差RE为指标,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水分胁迫对作物生长相关性有一定的影响,会导致茎叶比减小,穗茎比、根冠比增大;②水分胁迫对分配系数有影响,对分配指数影响不明显;③两种方法对地上干物重模拟结果没有影响,但对作物产量的模拟,分配指数法优于分配系数法;④水分胁迫使茎光合产物转移率增大,对叶光合产物转移率无明显影响。在作物生长过程的模拟中,分配系数法、分配指数法模拟效果均很好,从整体上看,分配指数法优于分配系数法。但是,分配系数法机理性强,有助于理解冬小麦生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配系数 分配指数 光合产物 水分胁迫 生长过程模拟 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密度对西北绿洲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婷 柴守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3-40,共8页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高、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处理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T4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T1最低.处理间灌浆速率和粒质量的差异后期大于中期和前期;以3 d为间隔测定的灌浆速率各处理均呈现明显的多齿状变化曲线,表明灌浆速率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明显;快增期籽粒干质量积累达到77.16%~88.60%,各处理籽粒干物质积累可用Richards方程很好拟合;茎秆、叶片、叶鞘总干物质转移对籽粒贡献率处理间的变幅为14.7%~38.7%,对籽粒的贡献率除T6叶片大于茎秆和叶鞘外,其余各处理均以茎秆最大,茎秆平均贡献率为16%,约为叶片和叶鞘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灌浆速率 干物质转移 西北绿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