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吕连杰 张海军 蒋方山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760-1761,1764,共3页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 在大田对小麦进行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试验,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各喷施1次,分析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可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延缓后期叶片衰老,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为合成更多干物质和高产奠定了基础。其中,667 m^2喷施75 g处理,开花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50 g、75 g处理可促进干物质合成,增加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占比;75 g处理增加了开花后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开花后积累的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量元素水溶肥 花后叶面积 干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量随灌浆的进行而呈增长趋势。T3花前干物质输出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比T4分别高8.54%、11.4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4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为80.85%。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示T4最高,其值为80.85%,T1、T2、T5无显著差异,其值分别为77.97%、77.06%、77.65%。T3能促进灌浆期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长武塬区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3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5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赫芳芳 杨龙龙 +3 位作者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徐红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130,共9页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0 m^(3)·hm^(-2));施氮处理为副区,包括0(N 0)、300 kg·hm^(-2)(N_(1))、400 kg·hm^(-2)(N 2),比较分析高产滴灌春小麦花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转移率和粒重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均以W_(2)N_(1)处理最佳,贡献率则以W_(1)N_(1)处理最佳。两品种快速增长期结束时间(t_(2))、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_(2)-t_(1))、平均灌浆速率(V mean)、最大灌浆速率(V max)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快速增长期时间(t_(1))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 max)则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鞘、叶片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t_(2)、t_(2)-t_(1)、V_(max)、V_(mean)与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品种的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4和0.5173,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752和0.6249,表明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灌浆速率。在焉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以W_(2)N_(1)处理(灌水6000 m^(3)·hm^(-2)+施氮300 kg·hm^(-2))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率表现最佳,故推荐其为焉耆地区合理的水氮供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小麦 水氮互作 干物质积累转运 灌浆特性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2
5
作者 王健波 严昌荣 +2 位作者 刘恩科 陈保青 张恒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目的】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的蓄水保墒作用和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及其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转运规律的影... 【目的】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的蓄水保墒作用和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及其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转运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旱区作物生产及农田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山西临汾20年免耕覆盖和常规耕作两种耕作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13年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对土壤水分,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有效辐射、旗叶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免耕覆盖耕作0—1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提高了12%,其中在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低时期(灌浆前期)比常规耕作提高21%(P<0.01)。在抽穗和灌浆前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比常规耕作高163μmol/(m2·s),其中在灌浆前期二者差异最大,达19.3%(P<0.05),并且免耕覆盖下小麦中上层和中下层都有充分利用光能的机会。在灌浆前期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处理的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平均增加39%,二氧化碳利用能力平均增加1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2%;小麦抽穗后到成熟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常规耕作高39%,收获期籽粒重和植株总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7%和46%(P<0.01),并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了64%。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免耕覆盖的小麦穗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31%和10%,实收产量比常规耕作高41%(P<0.01)。免耕覆盖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缓解了因水分胁迫作用而出现的光合午休现象,保证了小麦光合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免耕覆盖增强了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并且籽粒干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而常规耕作则是以开花前贮藏的同化物量为主要来源。【结论】在晋南旱区,采用长期免耕覆盖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和光能截获能力,增强冬小麦的净光合效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免耕覆盖 光合有效辐射 土壤水分 物质积累转运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6
6
作者 马尚宇 王艳艳 +5 位作者 刘雅男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马元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hm 2(M1)、3.00×106 株·hm 2(M2)和 3.75×106 株·hm 2(M3)], 每个播量设置 3 个施氮量[纯 N 150 kg·hm 2(N1)、225 kg·hm 2(N2)和 300 kg·hm 2(N3)], 研究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 3 因素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利 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其中, ST 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小麦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 LT 处理。在 ST 和 LT 处理条件下, M2 和 M3 处理有效穗数、开花期干物质 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穗粒数、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单茎中籽粒重量及 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M1 和 M3。N3 处理的有效穗数、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 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 N1 和 N2。在 ST 处理条件下 M1、M2 处理和 LT 处理条件下 所有播量处理均以 N3 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茎籽粒干重及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本试验条件下, 增施氮 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安农大 1216’在 10 月 12 日播种, 播种密度 3.00×106 株·hm 2、 施氮量为 300 kg·hm 2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播量 施氮量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雷钧杰 张永强 +8 位作者 张宏芝 赛力汗.赛 薛丽华 乔旭 于建新 冯宾 梁玉超 王成 陈兴武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603,共8页
【目的】研究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3 150(W_1)、3 900(W_2)、4 650(W_3)和5 400 m^3/hm^2(W_4),对照滴灌量为0(CK)共5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 【目的】研究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3 150(W_1)、3 900(W_2)、4 650(W_3)和5 400 m^3/hm^2(W_4),对照滴灌量为0(CK)共5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各处理冬小麦的LAI和干物质均呈W_3>W_4>W_2>W_1>CK的变化规律;干物质快增期出现在拔节后4~55 d,快增期持续时间(△t)为35~50 d,最大积累速率(V_m)为0.043~0.075 mg/(株·d);花前同化物转运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呈增加趋势,但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总量以W_3最大为1.574 g/株。产量最高为8602.41 kg/hm^2(W_3处理),分别较W_1、W_2、W_4和CK增产12.41%、2.77%、1.07%和33.00%。【结论】冬小麦全生育期适宜的滴灌量为4 650 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冬小麦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玲 赵凯 +7 位作者 邵敏敏 王福玉 陈贵菊 孙雷明 张玉丹 杨本洲 闫璐 王霖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166,共5页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以儒麦1号、太麦198、山农28、济麦22共4个高产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连续两年度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比较品种间群体动态变化、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提高小麦产量,本研究以儒麦1号、太麦198、山农28、济麦22共4个高产品种为材料,于2018—2020连续两年度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法比较品种间群体动态变化、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儒麦1号、太麦198及山农28产量高于9 000 kg/hm^(2),均达到超高产水平。4个品种的茎蘖成穗率在40.60%~57.57%之间;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18.98%~39.71%之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达60.29%~81.02%。与济麦22相比,3个品种均提高了花后干物质量的积累,儒麦1号通过提高穗粒数、山农28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实现超高产,太麦198优化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品种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范存留 张玲 +2 位作者 胡运高 杨国涛 唐力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2615-2617,共3页
[目的]研究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爪哇型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育系(爪哇型胞质JW803A和野败型胞质803A)与几个高配合力恢复系配置杂交水稻组合,比较2种胞质对杂交水稻... [目的]研究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爪哇型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育系(爪哇型胞质JW803A和野败型胞质803A)与几个高配合力恢复系配置杂交水稻组合,比较2种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以JW803A/蜀恢527和803A/蜀恢527为基础研究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JW803A杂交水稻组合产量高于803A杂交水稻组合,干物质积累迅速且积累量大,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JW803A/蜀恢527的产量达到7.875×103 kg/hm2,比803A/蜀恢527增产3.28%。[结论]爪哇型胞质杂交水稻组合高产的物质基础充足,"能源"转运高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爪哇型胞质雄性不育系 产量性状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曾瑾汐 文熙宸 +8 位作者 Muhammad Ali Raza 陈国鹏 陈诚 彭霄 马艳玮 李丽 官思成 杨文钰 王小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6-176,共11页
以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根系分隔与不分隔方式及不同供氮(0、120、180、240kg/hm^2,记为N_0、N_(120)、N_(180)、N_(240))、供磷水平(0、35、70、105kg/hm2,记为P_0、P_(35)、P_(70)、P_(105)),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 以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根系分隔与不分隔方式及不同供氮(0、120、180、240kg/hm^2,记为N_0、N_(120)、N_(180)、N_(240))、供磷水平(0、35、70、105kg/hm2,记为P_0、P_(35)、P_(70)、P_(105)),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磷配施对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互作效应对带状套作系统的种间促进作用显著,配施可缓解玉米与大豆的种间竞争作用,提高套作系统土地当量比率、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促进玉米对氮、磷素的吸收,表现出显著的套作产量优势和资源利用优势(LER>1),且优势效应高于单施氮、磷肥。2)氮磷互作对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呈峰形变化趋势,中氮中磷(N_(180)P_(70))处理可显著降低花前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向籽粒转运,提高玉米收获指数。3)种间作用和氮磷互作可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提高套作玉米有效穗和穗粒数,两种植模式中无论施肥与否,在套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均高于净作,且在N_(180)P_(70)处理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套作较净作增产幅度达1.65%~20.43%。本研究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施氮180kg/hm^2、施磷70kg/hm^2时,种间促进作用显著,可改善其穗部性状,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作用 氮磷肥配施 产量 物质积累转运 玉米 玉米-大豆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加威 李娜 +5 位作者 王春雨 张绍文 蒋明金 赵建红 孙永健 马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以施钾量180 kg/hm^2的最高,手插稻以施钾量120 kg/hm^2的最高;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较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更具优势,而手插稻在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机插稻;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水稻后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的转运;手插稻实际产量(12 517.1 kg/hm^2)较机插稻(12 128.3 kg/hm^2)提高了3.21%,机插稻实际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总颖花量不足,导致穗粒数偏少,施钾能有效提高机插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水平对手插稻实际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机插秧较适宜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插 手插 施钾量 叶源特征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穗型杂交水稻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范存留 胡运高 +5 位作者 杨国涛 范永义 葛中英 赵祥 韦叶娜 敬银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6-19,共4页
以5个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情况,旨在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库容量大,填库能力强,具有干物质积累总量多、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 以5个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重穗型杂交水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情况,旨在为高产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库容量大,填库能力强,具有干物质积累总量多、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的特点;供试的重穗型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品种Ⅱ优838,平均高8.64%;绵恢725系列及乐恢188系列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转运系统优于对照Ⅱ优838,具有更强大的产量库容和更强的生物产量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重穗型 产量性状 干物质积累转运 高产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杨升辉 邱家训 +4 位作者 徐长帅 李洪杰 唐汝友 王素阁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8947-8949,8964,共4页
[目的]探讨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 [目的]探讨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间作,尤以吐丝后为甚,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和开花后单作均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量单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率玉米间作较单作高出0.59%,大豆间作较单作高出4.74%。对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可知玉米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达到显著水平,大豆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总和为1.30;从产量和产值来看,间作产量总和为10.97 t/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0.64%和326.85%。间作的产值总和为25 796.23元/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出12.67%和104.68%。[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春英 薛金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8期71-74,共4页
以玉米品种屯玉80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新型控释肥金肽能(处理)和常用掺混控释肥(对照)对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分别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采用烘箱干燥法测定干... 以玉米品种屯玉80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新型控释肥金肽能(处理)和常用掺混控释肥(对照)对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分别在玉米的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取样,采用烘箱干燥法测定干物质积累量,于收获期测产。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均呈现"慢-快-慢"的积累规律,可用Logistic方程Y=a/(1+be-cx)加以描述。与对照相比,金肽能肥料促进了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后的干物质积累,在成熟期,处理玉米单株干物重是340.3 g,对照玉米单株干物重是329.7 g,比对照增加了10.6 g。金肽能肥料促进了玉米茎叶干物质向籽粒中的转运。施用金肽能肥料玉米产量达到了707.1 kg/亩,对照为671.1 kg/亩,比对照增产36 kg/亩,增产5.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新型肥料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晓芳 车春信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第10期1-4,共4页
玉米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是云南省主要作物,味道鲜美、用途多样。近年来,玉米需求量愈渐增长,但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要想满足玉米食用需求,需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基于现有品种基础条件,发挥增产潜力,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 玉米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是云南省主要作物,味道鲜美、用途多样。近年来,玉米需求量愈渐增长,但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要想满足玉米食用需求,需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基于现有品种基础条件,发挥增产潜力,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个体和群体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协调性,增加穗粒重、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增产潜力 夏玉米产量 穗粒重 物质积累转运 玉米种植 玉米需求量 单位面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玲 高阳 +4 位作者 李新强 邱新强 巩文军 申孝军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0,共6页
选择河南中北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7个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在田间研究了水分对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拔节和灌浆初期灌水可以明显增加干物质总量以及向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 选择河南中北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7个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在田间研究了水分对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拔节和灌浆初期灌水可以明显增加干物质总量以及向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可以增加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为获得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在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的穗数与穗粒数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千粒质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和WUE总体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冬小麦品种花期前后贮藏的干物质总量大,对籽粒贡献率高,是现代品种高产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年代 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荐施肥量下控释肥替代普通尿素提高高粱产量和氮肥生产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泽碧 黄娟 +2 位作者 张亚勤 王秋月 周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2,共14页
【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 【目的】高粱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利用效率低,研究适宜重庆地区高粱种植的控释氮肥减施比例,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同时,确保高粱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在重庆永川进行,供试高粱品种为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CK);习惯尿素施肥量(U,N 180 kg/hm^(2));尿素推荐施用量(U1,减N 20%,N 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20%(C1,N144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30%(C2,N 126 kg/hm^(2));控释氮肥减施氮量40%(C3,N 108 kg/hm^(2))。在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调查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成熟期调查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开花期和成熟期高粱干物质积累量均以C1和U1处理最高,C1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又显著高于U1。C1处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U。花后干物质积累量C1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U1和C2处理显著高于U处理。C1处理晋渝糯3号和金糯粱1号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较U分别显著提高了11.54%和12.41%。C1处理的高粱产量最高(晋渝糯3号6611 kg/hm^(2),金糯粱1号569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5.40%~18.66%;其次为C2和U1处理,二者的产量均显著高于U和C3处理。各施氮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差异不显著;减氮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率(NAE)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NPFP)差异显著,其NAE和NPFP均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处理U;控释肥各减氮处理的NPFP显著高于普通氮肥推荐量处理U1。C1处理较U处理大幅提高了NAE、NPFP和氮肥利用率(NUE),晋渝糯3号分别提高了58.54%、39.61%和59.28%,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80.97%、48.30%和63.08%;与U1处理相比,晋渝糯3号的NPFP、NUE分别提高了5.38%和22.19%,金糯粱1号分别提高了5.82%和4.42%。【结论】推荐施氮量下,用控释肥替代普通氮肥增加了高粱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升了高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西南地区高粱生产的推荐氮肥施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控释氮肥 氮肥用量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生育期补灌对陕北旱作区大豆产量与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18
作者 孙涛 曹红霞 +3 位作者 万宇 马丽娜 艾玉玉 李志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71,共11页
为探究关键生育期补灌对陕北旱作区大豆生长、产量与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枝期补灌至田间持水量(θ_(f))的80%(BI_(80))、分枝期补灌至100%θ_(f)(BI_(100))、开花期补灌至100%θ_(f)(FI_(100))、分... 为探究关键生育期补灌对陕北旱作区大豆生长、产量与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枝期补灌至田间持水量(θ_(f))的80%(BI_(80))、分枝期补灌至100%θ_(f)(BI_(100))、开花期补灌至100%θ_(f)(FI_(100))、分枝期补灌至80%θ_(f)+开花期补灌至100%θ_(f)(BI_(80)+FI_(100))、分枝期补灌至100%θ_(f)+开花期补灌至100%θ_(f)(BI_(100)+FI_(100))和出苗后雨养(CK),探究分枝期和开花期补灌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土壤储水量(SWS)、蒸散量及其生育期分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SY)、水分生产力(W_(p))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雨养处理相比,BI_(80)+FI_(100)可以获得适宜的株高和LAI,并同步提高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量,其中SY显著提高28.03%~38.71%(P<0.05),W_(p)显著提高3.80%~13.51%。分枝期将补灌上限从80%θ_(f)增至100%θ_(f),可引起LAI冗长,加速土壤水分消耗,造成花后SWS和蒸散量下降,降低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量,与BI_(100)+FI_(100)相比,BI_(80)+FI_(100)的SY无显著差异,且其W_(p)较BI_(100)+FI_(100)提高1.23%~9.33%,IWUE显著提高37.69%~60.20%(P<0.05),灌水量较BI_(100)+FI_(100)减少18.54%~20.21%。在BI_(80)+FI_(100)处理下,LAI介于6.66~7.48,ET a/ET b稳定在0.85~1.04,花后干物质贡献率稳定在80.78%~81.07%,均处于适宜范围,实现了当季最高SY、W_(p)和IWUE。综上所述,BI_(80)+FI_(100)处理可以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水分供需矛盾,为大豆提供一个更稳定和高效的生产环境,推荐在陕北旱作农业区采用该补灌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补充灌溉 蒸散量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水分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影慧 程宏波 +3 位作者 刘媛 常磊 柴守玺 杨德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199,共8页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 为探究旱地小麦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增产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转运的特征,在甘肃省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陇中2号”为材料,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栽培(BS)、地膜覆盖栽培(PF)和无覆盖露地栽培(CK)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征、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BS和PF显著提高了花后旗叶光合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率,且BS在生育后期优于PF。BS整个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均高于CK,而PF仅生育前期发挥正效应,生育中、后期出现了负效应。BS生育前中期胞间CO 2 浓度、生育中后期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PF和CK,前者分别高出2.8%~8.2%和 6.7%~11.3%,后者分别高出30.3%~44.8%和27.5%~39.3%。PF在灌浆中期以前,BS在整个花后生育期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后旗叶 F v/F m、F′ v/F′ m、ΦPSⅡ、qP、ETR,降低了NPQ。BS较PF和CK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量和对籽粒粒重的贡献率,2个指标分别增加2.6%、1.0%和14.2%、8.6%。BS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提高了产量,较CK增产 35.4%。说明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旱地冬小麦花后光合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转运,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源库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鹏 屠乃美 《作物研究》 2004年第S1期329-333,共5页
从再生稻源库特性的影响因素,再生稻和头季稻源库的差别,以及不同再生稻源库的差别和再生稻源库的生理特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再生稻源库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再生稻 源库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