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
杨婷婷
陈娟
ABDUL Rehman
李婧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陇中旱农区不同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调控效应 |
刘秉鑫
孟浩峰
李玲玲
张国超
田鑫
王春艳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玉米生产上3个主推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灌浆特性 |
徐田军
吕天放
赵久然
王荣焕
陈传永
刘月娥
刘秀芝
王元东
刘春阁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58
|
|
4
|
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对小麦花后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
吕连杰
张海军
蒋方山
|
《浙江农业科学》
|
2020 |
3
|
|
5
|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8
|
|
6
|
施氮量对福建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
邹文广
许旭明
饶鸣钿
张受刚
马彬林
卓伟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
《福建农业学报》
CAS
|
2014 |
1
|
|
7
|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
张军
胡川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25 |
5
|
|
8
|
密度和行距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
曹梦雅
王超
骆永丽
|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9
|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
王海洋
靳海洋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10
|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
高杰
李青风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1
|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
赫芳芳
杨龙龙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徐红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2
|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孔令英
张振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3
|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何海涛
孙睿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14
|
全幅匀播对盐碱地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韩小伟
宋元瑞
王兆波
张洁
卢振宇
田雪慧
周江明
刘凯凯
李树兵
李明军
李伟
|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5
|
不同播种灌溉方式对夏玉米出苗、干物质积累及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
杨明达
张素瑜
李帅
郑东方
杨慎骄
关小康
王同朝
|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16
|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43
|
|
17
|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
王健波
严昌荣
刘恩科
陈保青
张恒恒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54
|
|
18
|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马尚宇
王艳艳
刘雅男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马元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85
|
|
19
|
不同滴灌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
雷钧杰
张永强
张宏芝
赛力汗.赛
薛丽华
乔旭
于建新
冯宾
梁玉超
王成
陈兴武
|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20
|
高产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分析 |
黄玲
赵凯
邵敏敏
王福玉
陈贵菊
孙雷明
张玉丹
杨本洲
闫璐
王霖
|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1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