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孔令英 张振 +2 位作者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6×10^(6)株·hm^(-2)(M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M1、M4处理相比,M2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平均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3.55%和4.65%,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10.57%和14.85%,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3.81%、8.00%,花后0~28 d旗叶平均蔗糖含量分别提高11.78%和15.74%,磷酸蔗糖含量分别提高23.95%和43.29%。M2处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宽幅播种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进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以种植密度为1.8×10^(6)株·hm^(-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免耕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4
2
作者 王健波 严昌荣 +2 位作者 刘恩科 陈保青 张恒恒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6-305,共10页
【目的】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的蓄水保墒作用和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及其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转运规律的影... 【目的】小麦开花后光合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具有重要作用,而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研究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免耕覆盖的蓄水保墒作用和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及其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转运规律的影响,以期为旱区作物生产及农田高效用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山西临汾20年免耕覆盖和常规耕作两种耕作方式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13年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对土壤水分,小麦生育后期光合有效辐射、旗叶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结果】在休闲期和小麦生育期,与常规耕作方式相比,免耕覆盖耕作0—1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显著增加,平均提高了12%,其中在土壤水分含量的最低时期(灌浆前期)比常规耕作提高21%(P<0.01)。在抽穗和灌浆前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比常规耕作高163μmol/(m2·s),其中在灌浆前期二者差异最大,达19.3%(P<0.05),并且免耕覆盖下小麦中上层和中下层都有充分利用光能的机会。在灌浆前期免耕覆盖比常规耕作处理的小麦旗叶气孔导度平均增加39%,二氧化碳利用能力平均增加11%,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22%;小麦抽穗后到成熟期免耕覆盖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常规耕作高39%,收获期籽粒重和植株总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7%和46%(P<0.01),并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了64%。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免耕覆盖的小麦穗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常规耕作高31%和10%,实收产量比常规耕作高41%(P<0.01)。免耕覆盖耕作方式下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缓解了因水分胁迫作用而出现的光合午休现象,保证了小麦光合速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免耕覆盖增强了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能力,并且籽粒干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而常规耕作则是以开花前贮藏的同化物量为主要来源。【结论】在晋南旱区,采用长期免耕覆盖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和光能截获能力,增强冬小麦的净光合效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协调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免耕覆盖 光合有效辐射 土壤水分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曾瑾汐 文熙宸 +8 位作者 Muhammad Ali Raza 陈国鹏 陈诚 彭霄 马艳玮 李丽 官思成 杨文钰 王小春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6-176,共11页
以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根系分隔与不分隔方式及不同供氮(0、120、180、240kg/hm^2,记为N_0、N_(120)、N_(180)、N_(240))、供磷水平(0、35、70、105kg/hm2,记为P_0、P_(35)、P_(70)、P_(105)),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 以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根系分隔与不分隔方式及不同供氮(0、120、180、240kg/hm^2,记为N_0、N_(120)、N_(180)、N_(240))、供磷水平(0、35、70、105kg/hm2,记为P_0、P_(35)、P_(70)、P_(105)),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磷配施对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互作效应对带状套作系统的种间促进作用显著,配施可缓解玉米与大豆的种间竞争作用,提高套作系统土地当量比率、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促进玉米对氮、磷素的吸收,表现出显著的套作产量优势和资源利用优势(LER>1),且优势效应高于单施氮、磷肥。2)氮磷互作对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呈峰形变化趋势,中氮中磷(N_(180)P_(70))处理可显著降低花前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向籽粒转运,提高玉米收获指数。3)种间作用和氮磷互作可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提高套作玉米有效穗和穗粒数,两种植模式中无论施肥与否,在套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均高于净作,且在N_(180)P_(70)处理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套作较净作增产幅度达1.65%~20.43%。本研究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施氮180kg/hm^2、施磷70kg/hm^2时,种间促进作用显著,可改善其穗部性状,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作用 氮磷肥配施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玉米 玉米-大豆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插方式和施钾量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孙加威 李娜 +5 位作者 王春雨 张绍文 蒋明金 赵建红 孙永健 马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研究机插(T1)和手插(T2)2种不同栽插方式和不同施钾量(0、60、120、180、240 kg/hm^2)对杂交籼稻叶源特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手插稻,抽穗后机插稻剑叶和倒2叶的SPAD值偏低,但其变化相对平稳;齐穗期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高于手插稻,但齐穗后10~20 d剑叶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大于手插稻;与不施钾肥比较,施钾能稳定剑叶抽穗后SPAD值及齐穗后净光合速率;随施钾量的增加,机插稻和手插稻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机插稻的叶面积指数以施钾量180 kg/hm^2的最高,手插稻以施钾量120 kg/hm^2的最高;随施钾量的增加,不同时期干物质质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相较于手插稻,机插稻在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更具优势,而手插稻在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于机插稻;过高或过低的施钾量均不利于水稻后期茎鞘和叶片干物质的转运;手插稻实际产量(12 517.1 kg/hm^2)较机插稻(12 128.3 kg/hm^2)提高了3.21%,机插稻实际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总颖花量不足,导致穗粒数偏少,施钾能有效提高机插稻的千粒质量和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钾水平对手插稻实际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机插秧较适宜的施钾量为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机插 手插 施钾量 叶源特征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升辉 邱家训 +4 位作者 徐长帅 李洪杰 唐汝友 王素阁 李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1期8947-8949,8964,共4页
[目的]探讨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 [目的]探讨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间作,尤以吐丝后为甚,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和开花后单作均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量单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率玉米间作较单作高出0.59%,大豆间作较单作高出4.74%。对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可知玉米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达到显著水平,大豆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总和为1.30;从产量和产值来看,间作产量总和为10.97 t/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0.64%和326.85%。间作的产值总和为25 796.23元/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出12.67%和104.68%。[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吴晓芳 车春信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年第10期1-4,共4页
玉米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是云南省主要作物,味道鲜美、用途多样。近年来,玉米需求量愈渐增长,但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要想满足玉米食用需求,需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基于现有品种基础条件,发挥增产潜力,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 玉米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是云南省主要作物,味道鲜美、用途多样。近年来,玉米需求量愈渐增长,但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要想满足玉米食用需求,需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基于现有品种基础条件,发挥增产潜力,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个体和群体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协调性,增加穗粒重、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密度 增产潜力 夏玉米产量 穗粒重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玉米种植 玉米需求量 单位面积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海洋 靳海洋 +8 位作者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茬口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幅匀播对盐碱地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8
作者 韩小伟 宋元瑞 +8 位作者 王兆波 张洁 卢振宇 田雪慧 周江明 刘凯凯 李树兵 李明军 李伟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共10页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幅匀播下小麦产量和穗数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35%和46.9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71%和47.21%。全幅匀播下小麦茎蘖数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显著提高58.83%,2023—2024年全幅匀播极显著提高57.30%。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5.78%,41.70%,109.69%,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1.23%,40.81%,98.07%。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8.36%,4.11%,47.1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9.78%,4.11%,44.00%。综上所述,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通过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和改善种床环境,以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性能和茎蘖生产力,有利于植株光合产物形成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最终实现小麦高产。因此,全幅匀播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冬小麦稳产、高产的较佳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碱地 全幅匀播 光能利用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何海涛 孙睿 +3 位作者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4,共10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产量及玉米干物质、养分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玉米产量降低5.25%~14.30%,其中SM2产量与MM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总产值显著提高10.80%~16.71%。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与SM1和SM3相比,SM2显著提高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提高养分吸收,产量分别较SM1和SM3提高10.56%和9.67%。综上,相比较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或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丰30系列玉米的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左右时可作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合理的密度选择,实现稳产高效。本研究可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密度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养分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3
10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4
11
作者 马尚宇 王艳艳 +5 位作者 刘雅男 姚科郡 黄正来 张文静 樊永惠 马元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 为明确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于 2016-2017 年和 2017-2018 年两个小麦生长 季, 采用 3 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10 月 12 日播种(适播, ST)和 11 月 12 日播种(晚播, LT)], 播量为 裂区[2.25×106 株·hm 2(M1)、3.00×106 株·hm 2(M2)和 3.75×106 株·hm 2(M3)], 每个播量设置 3 个施氮量[纯 N 150 kg·hm 2(N1)、225 kg·hm 2(N2)和 300 kg·hm 2(N3)], 研究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期、播量和施氮量 3 因素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氮素利 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花后干物质积累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其中, ST 处理显著提高了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小麦穗数、 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高于 LT 处理。在 ST 和 LT 处理条件下, M2 和 M3 处理有效穗数、开花期干物质 量和成熟期干物质量显著高于 M1, M2 处理穗粒数、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单茎中籽粒重量及 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 显著高于 M1 和 M3。N3 处理的有效穗数、开花期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干物质 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 N1 和 N2。在 ST 处理条件下 M1、M2 处理和 LT 处理条件下 所有播量处理均以 N3 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单茎籽粒干重及其在单茎中所占比例较高。本试验条件下, 增施氮 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小麦‘安农大 1216’在 10 月 12 日播种, 播种密度 3.00×106 株·hm 2、 施氮量为 300 kg·hm 2 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播量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存留 张玲 +2 位作者 胡运高 杨国涛 唐力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2615-2617,共3页
[目的]研究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爪哇型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育系(爪哇型胞质JW803A和野败型胞质803A)与几个高配合力恢复系配置杂交水稻组合,比较2种胞质对杂交水稻... [目的]研究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爪哇型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育系(爪哇型胞质JW803A和野败型胞质803A)与几个高配合力恢复系配置杂交水稻组合,比较2种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以JW803A/蜀恢527和803A/蜀恢527为基础研究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JW803A杂交水稻组合产量高于803A杂交水稻组合,干物质积累迅速且积累量大,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JW803A/蜀恢527的产量达到7.875×103 kg/hm2,比803A/蜀恢527增产3.28%。[结论]爪哇型胞质杂交水稻组合高产的物质基础充足,"能源"转运高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爪哇型胞质雄性不育系 产量性状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低畦种植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江明 韩小伟 +8 位作者 田雪慧 武利峰 高英波 李明军 李伟 李树兵 郝延杰 韩哲 高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4-72,共9页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 为明确黄淮海流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响应及其生理机制,筛选适宜的种植模式以实现小麦高产稳产。于2020—2022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衡观35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小畦平作(SFP)、两高四低(THFLP)、四高两低(FHTLP)3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和叶面积指数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HFLP处理下小麦产量、穗数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较SFP和FHTLP,2020—2021年产量分别提高23.65%、13.20%,穗数分别提高34.78%、18.83%,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5.89%、14.66%,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6.69%、16.94%;2021—2022年产量分别提高24.21%、10.13%,穗数分别提高38.55%、21.38%,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分别提高47.57%、13.64%,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75.30%、14.74%。3种种植模式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高于花前营养器官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且2年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均以THFLP最高,与SFP、FHTLP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综上,THFLP通过合理调整农田微地形优化小麦群体结构,达到增大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和加强花后干物质同化量的目的,以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是井灌区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穗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杨锦浩 李宇星 +5 位作者 张月 吕钊彦 黄正来 张文静 马尚宇 樊永惠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95-2306,共12页
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以不增温为对照,对小麦生育前期3个阶段(分蘖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进... 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以不增温为对照,对小麦生育前期3个阶段(分蘖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进行夜间增温处理,研究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旗叶叶面积,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的旗叶叶面积较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时,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均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开花期各增温处理的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苏麦188和安农0711的两年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63%和6.77%。综上,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使其获得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最终增加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适应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非对称性增温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长武塬区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郝启飞 陈炜 邓西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1-125,共5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不同的品种和氮肥等肥料的施入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即品种为长武134(T1)、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T2)、长旱58+追氮肥75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T3)、长旱58(T4)、长旱58+有机肥4 500 kg/hm2(T5),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物质量随灌浆的进行而呈增长趋势。T3花前干物质输出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比T4分别高8.54%、11.4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4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最高,为80.85%。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示T4最高,其值为80.85%,T1、T2、T5无显著差异,其值分别为77.97%、77.06%、77.65%。T3能促进灌浆期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并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长武塬区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行距配置对南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雪齐 张锋 +4 位作者 陈猛 李玲 吴全忠 陈国栋 翟云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9-286,共8页
为探究南疆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对株、行距距配置的响应,以两种穗型品种为材料,设定行距、株距配置为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条... 为探究南疆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对株、行距距配置的响应,以两种穗型品种为材料,设定行距、株距配置为15 cm×1.7 cm、12.5 cm×2 cm、10 cm×2.5 cm、7.5 cm×3.3 cm、5 cm×5 cm等5个处理,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缩小逐渐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以花后同化物转运为主,适当缩小行距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生产,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南疆4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大穗型品种以5 cm×5 cm为最佳株、行距配置模式;多穗型品种分蘖能力较强,随着行距减少,分蘖增加,群体过大易发生倒伏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行距配置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福建杂交早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文广 许旭明 +7 位作者 饶鸣钿 张受刚 马彬林 卓伟 韦新宇 杨旺兴 杨腾帮 范祖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04-208,共5页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金优2155和T78优2155在施氮150 kg·hm-2有利于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产量、叶片干物质量、茎鞘干物质量、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转运干... 对福建杂交早稻金优2155和T78优2155进行施氮量试验。结果显示,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金优2155和T78优2155在施氮150 kg·hm-2有利于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产量、叶片干物质量、茎鞘干物质量、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金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千粒重、穗干物质量、花后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而T78优2155的结实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每穗粒数、穗长、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金优2155的结实率、干物质累积量和T78优2155的千粒重变化趋势与之相反;T78优2155的干物质累积量抽穗期和成熟期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有效穗和产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杂交早稻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播量对‘普冰151’干物质积累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娜 张保军 +3 位作者 张正茂 张赵星 吕冰 刘芳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3-701,共9页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kg·hm^(-2)(N5),研究施氮量、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和播量可以提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促进花前储藏物质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提高产量;施氮量(N2至N4)虽然降低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但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期,主要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时间,最终使粒质量增加;施氮量×播量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普冰151’的最佳施氮量与播量组合为180kg·hm^(-2)和240×10~4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冰151’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籽粒灌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肥对旱地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柳燕兰 郭贤仕 +2 位作者 张绪成 马明生 王宏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0-331,共12页
协同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旱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的基础。本研究以陇薯10号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CK)、高产高效栽培(YE)和超高产栽培(HY)3种栽培模式,测定旱地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 协同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旱作马铃薯高产高效的基础。本研究以陇薯10号为材料,于2017-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民习惯栽培(CK)、高产高效栽培(YE)和超高产栽培(HY)3种栽培模式,测定旱地马铃薯叶面积指数(LAI)、叶片SPAD值、冠层光合能力、干物质积累转运、块茎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YE和HY均提高了马铃薯LAI和叶片SPAD值,YE在降雨较少的2017年增幅更明显;二者均减慢了马铃薯块茎膨大后的LAI和叶片SPAD降低幅度,使其冠层光合能力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2年平均提高29.9%、34.7%和40.2%、50.5%。基于较高的LAI和冠层光合能力,YE和HY的地上干物质在块茎膨大期较CK 3年平均增加123.05%和118.53%;同时块茎膨大后同化物对块茎的贡献率增加22.56%和19.29%,使马铃薯产量在2017-2019年平均增加47.93%和47.7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77.59%和75.85%,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YE和HY使马铃薯商品薯产量显著增加,收益显著提高,在2017-2019年分别较CK新增纯收益7330.3元hm^-2和6024.6元hm^-2。较大的群体冠层和较高的物质生产促进了植株对N、P、K的积累,YE的N、P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15.21%和17.20%,N、K收获指数分别提高3.85%和7.79%;HY的N利用效率提高12.37%。YE的WUE、N和P利用效率较HY提高2.05%、2.53%和23.41%,新增纯收益1305.7元hm-2。因此,YE减施缓释尿素40%并有机替代、密度60,000株hm^-2,能够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维持马铃薯花后较高的冠层光合能力,促进茎叶干物质向块茎转运,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协同发展,是半干旱区黑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推荐的高产高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栽培模式 冠层光合能力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玉米高产栽培下(≥15000kg/hm^2)光合和物质积累转运特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友军 张斌 +4 位作者 浦军 张仁和 路海东 何仲阳 薛吉全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9,共6页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 为揭示春玉米高产栽培下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栽培(HY)和常规栽培(CK),于2009-2011年进行试验,分析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3年春玉米高产栽培产量稳定达到15 000kg/hm2,平均单产16 086.8kg/hm2,较对照增产52.8%。高产春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大,衰退慢,最大LAI达到6.62,成熟期仍保持在3.2以上;从大喇叭口期开始,SPAD值、单位土地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提高,在吐丝期时达到最大且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与对照相比,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茎、叶和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平均值分别提高22.44%、114.1%、46.56%和42.68%,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要实现高产再高产,需保证春玉米生育中后期具有光合效率高、功能期较长的高产群体,且在增加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高产栽培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