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棉花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
作者 穆光荣 古丽娜孜·居来提 +7 位作者 张立祯 马腾飞 杜鸿君 王雪姣 孙帅 巴特尔·巴克 李杰 帕尔哈提·买买提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8,I0007-I0010,共19页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m^(-2)(D4)、27株·m^(-2)(D5),3个棉花品种:新陆中79号(C1)、新陆早73号(C2)、欣试518(C3),通过测定棉花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情况及籽棉产量明确各品种的最优种植密度。【结果】棉花的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延长趋势;C1、C2品种的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和地上部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3密度下达到峰值,2年平均籽棉产量分别为6458.66 kg·hm^(-2)、6083.64 kg·hm^(-2);C3品种的各器官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递增持续上升,在D5时籽棉产量最高,达5875.30 kg·hm^(-2)。种植密度对各器官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的时间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结论】新陆中79号和新陆早73号宜采用18株·m^(-2),欣试518品种建议采用27株·m^(-2)的高密度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品种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冯浩伟 吕新华 +6 位作者 王胜楠 张永巧 丁宁 王文宣 姜文焕 林祥 王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2-960,共9页
为探究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伟隆169为试验材料,以控释尿素(含氮量44%,控释期3个月)作氮肥,氮磷钾肥均于播种期一次施用,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单层条施:施肥深度8 cm;分层条施:按1∶2∶1的比... 为探究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伟隆169为试验材料,以控释尿素(含氮量44%,控释期3个月)作氮肥,氮磷钾肥均于播种期一次施用,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单层条施:施肥深度8 cm;分层条施:按1∶2∶1的比例分别条施于8、16、24 cm土层)和三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240 kg·hm^(-2);减氮20%:192 kg·hm^(-2);减氮40%:144 kg·hm^(-2)),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群体和干物质变化动态、开花后干物质同化和再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方式下,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在施氮192和240 kg·hm^(-2)条件下,与单层施氮相比,分层施氮对拔节前单位面积茎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成穗率和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成穗率增幅为2.2~2.5个百分点;分层施氮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1%~12.3%和10.0%~12.0%;分层施氮192 kg·hm^(-2)处理的成熟期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单层施氮24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分层施氮条件下即使减量20%施氮也能获得与单层常规施氮量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施氮量至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进一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层施肥 氮肥减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环境下玉米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辉 陈亚飞 +3 位作者 许吉利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4,共14页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军育535’、‘强盛388’、‘美豫22’和‘盛育367’为产量稳定性较高的品种,‘先耕303’、‘秦龙14’、‘西蒙M1711’和‘金北516’为产量稳定性较低的品种。稳定性较高品种的百粒重以及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系数显著较高,但灌溉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百粒重增幅分别比稳定性较高品种提高21.64%和49.22%。补灌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14.92%和24.79%,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8.40%和34.68%;施氮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46.96%和27.55%,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7.93%和61.19%;补灌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5.91%和97.02%,从而使其在W0N0处理下产量比稳定性较高品种低9.60%,但在W1N2处理下提高0.50%。综上,稳定性较低的品种对增施氮肥或补充灌溉的响应更为敏感,其在较优的水氮条件下可表现出更显著的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水氮调控 AMMI模型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不同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
作者 马存金 孔宪奎 +4 位作者 李广华 谷彦冰 王娟 张哲 王庆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0,17,共5页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济薯2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控释期为30 d(T30)、50 d(T50)、70 d(T70)、90 d(T90)4个氮素控释肥处理,以施用等量养分含量的普通复合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素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济薯2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控释期为30 d(T30)、50 d(T50)、70 d(T70)、90 d(T90)4个氮素控释肥处理,以施用等量养分含量的普通复合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素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适当控释(控释期30~70 d)提高了甘薯中后期(80~160 d)叶片光合性能,促进了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甘薯中后期叶片光合指标、地下部干物质积累(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和分配(分配比例和根冠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以T50、T70较好,收获期(160 d)2个处理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01%、11.32%、21.75%、18.48%和15.62%、11.84%、20.65%、18.84%;当控释期达90 d时,后期(120~160 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指标均低于对照,说明氮素控释期过长不利于甘薯后期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 氮素 控释期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登海661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1
5
作者 刘伟 张吉旺 +5 位作者 吕鹏 杨今胜 刘鹏 董树亭 李登海 孙庆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1-1307,共7页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 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61和农大108,设置不同种植密度,研究高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增加后群体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单株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反之。登海661在9.0万株hm?2时充分发挥了生长潜能,可获高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开花期和乳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的降幅大于叶片,主要影响茎秆干物质积累;成熟期茎秆干物质积累量降幅小于叶片,主要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乳熟期以后茎秆和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茎秆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叶片的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加。密度3.0~9.0万株hm?2时茎秆对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贡献率大,10.5~13.5万株hm?2时叶片对籽粒库建成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3
6
作者 骆兰平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9-1059,共11页
2008—2010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密度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年在150株m-2(M1)和225株m-2(M2)2个密度下设置3个土壤含... 2008—2010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对不同密度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年在150株m-2(M1)和225株m-2(M2)2个密度下设置3个土壤含水量处理,即拔节期65%+开花期60%(W0)、拔节期75%+开花期75%(W1)和拔节后7d75%+开花后7d75%(W2);第2年选用第1年的节水高产密度处理M1,但土壤含水量调整为拔节期75%+开花期60%(W’0)、拔节期85%+开花期75%(W’1)和拔节后7d85%+开花后7d75%(W’2)。两种基本苗密度相比较,M1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向籽粒转运量显著高于M2处理。W2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Fv/Fm和ΦPSⅡ显著高于W1处理,而W’2处理灌浆中后期的旗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高于W’1处理。在M1密度下,W2处理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W1处理,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两年中结果趋势一致。在150株m-2密度下,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后7d和开花后7d均为75%和75%,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水分 密度 光合性能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5
7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7-465,共9页
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35.41°N,116.41°E)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灌水的W... 于2007—2008和2008—2009年度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在山东兖州小孟镇史王村(35.41°N,116.41°E)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4种灌水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灌水的W0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低,W1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显著高于W2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开花前贮藏在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开花后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均为W0>W3>W2>W1,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为W1>W2>W3>W0;W1处理在灌浆末期保持较高灌浆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向籽粒的分配比例,有利于增加粒重;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的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降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生长季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综合两年结果,W1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其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设计0~140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和70%,在两个小麦生长季中,通过测墒,分别补充灌水43.8mm和13.8mm,灌溉水和降水的利用效率最高,并获得了最高籽粒产量,分别为8837.8kghm?2和9040.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含水量 节水灌溉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段文学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赵俊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7-664,共8页
为确定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施氮技术的最佳施肥深度,2010—2012连续两年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氮肥表面撒施(D1),施氮深度10cm(D2)、20cm(D3)和30cm(D4)4个处理,研究了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山农16和烟农0428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为确定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施氮技术的最佳施肥深度,2010—2012连续两年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氮肥表面撒施(D1),施氮深度10cm(D2)、20cm(D3)和30cm(D4)4个处理,研究了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山农16和烟农0428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和D4处理在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显著提高,4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在降水量较丰富的2011—2012年度,D3和D4处理120~16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也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高4.0~5.3mm),说明20~30cm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满足小麦拔节后的水分需求;D3和D4处理拔节至开花期和开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D1和D2处理,成熟期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642.1~2006.8kghm2和394.5~723.1kghm2。D3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与D4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D1和D2,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因此,20cm是黄淮冬麦区旱地冬小麦的适宜施氮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深度 旱地小麦 耗水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郭增江 于振文 +3 位作者 石玉 赵俊晔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38,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处理(D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D2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开花后7 d和14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气孔限制值低于其他处理;D2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分配对籽粒的贡献率亦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度D2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367.4 kg hm–2和9727.5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D2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是同步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玉杰 王永华 +3 位作者 韩磊 张秋丽 胡卫丽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900,共7页
为探索适合河南高产灌区的小麦栽培管理模式,以冬小麦品种平安8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种植T1、优化管理T2、超高产T3和优化管理T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管... 为探索适合河南高产灌区的小麦栽培管理模式,以冬小麦品种平安8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栽培管理模式(农民习惯种植T1、优化管理T2、超高产T3和优化管理T4)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栽培管理模式下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T1相比,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增加了花后各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以及干物质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优化管理T2、T4处理主要通过提高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而获得高产,超高产模式T3主要通过协同提高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能力和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获得高产。在本试验条件下,超高产和2种优化管理模式在小麦灌浆后期35 d均出现了明显的灌浆"小高峰"现象,这是其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管理模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旱地覆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何万春 何昌福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王亚飞 张春红 王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2,共8页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施用过量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分别对应T1、T2、T3、T4、T5、T6处理)对旱地覆膜马铃薯"陇薯3号"的生育进程及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施用过量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分别对应T1、T2、T3、T4、T5、T6处理)对旱地覆膜马铃薯"陇薯3号"的生育进程及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推迟了马铃薯的生育进程,随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的生育期延后,各施氮处理的干重平衡期比不施氮肥的对照处理(T1)推迟了2~16 d;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时间(Δt),随施氮量的增加,与T1相比,全株Δt增加了2~14 d,块茎Δt增加2~10 d;马铃薯整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不同氮水平对成熟期马铃薯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也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茎和叶所占干物质比例明显增加,块茎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单峰趋势变化;不同氮水平也显著影响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对照处理(T1)相比,T2处理增产17.86%,T3、T4、T5和T6分别减产6.88%、21.06%、27.05%和38.63%,说明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马铃薯减产,其本质是马铃薯库源关系的失调(施氮量超过50 kg·hm^(-2)时)。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目标产量为1.65 t·667m-2时,50 kg·hm^(-2)为经济最佳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马铃薯 旱地覆膜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源库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钾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钾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宁运旺 曹炳阁 +5 位作者 朱绿丹 张永春 汪吉东 许仙菊 张辉 马洪波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0-325,共6页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紫色甘薯(宁紫1号)、食用甘薯(苏薯14)、兼用甘薯(苏渝303)、淀粉甘薯(苏薯11)4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施钾(K0)、施钾150 kg/hm2,K2O(K1)、施钾300 kg/hm2,K2O(K2)3个施钾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蔓薯比以...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以紫色甘薯(宁紫1号)、食用甘薯(苏薯14)、兼用甘薯(苏渝303)、淀粉甘薯(苏薯11)4个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施钾(K0)、施钾150 kg/hm2,K2O(K1)、施钾300 kg/hm2,K2O(K2)3个施钾水平下,甘薯干物质积累、蔓薯比以及甘薯植株钾的累积量、利用效率、收获指数。与不施钾处理相比,K2处理下苏薯11的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宁紫1号和苏薯14的干物质积累显著降低。施钾处理显著提高了宁紫1号、苏薯14和苏渝303的蔓薯比。不施钾处理下宁紫1号和苏薯14的块根理论产量高于苏渝303和苏薯11,K2处理下苏薯11的块根理论产量高于宁紫1号和苏薯14。因此,为节约钾素资源,宜在土壤供钾水平较高的地区推广种植淀粉型甘薯苏薯11,在土壤供钾水平较低的地区推广种植紫色甘薯宁紫1号和食用型甘薯苏薯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钾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底追比例对超高产栽培中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3
13
作者 张娟 张永丽 +2 位作者 武同华 白洪立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8-513,共6页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 为给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材料,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4个试验处理:N0(不施氮),N1(在总施氮270 kg.hm-2的条件下,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N2(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N3(底施30%、拔节期追施70%),研究了不同氮肥底追比例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随氮肥追施比例的增加,旗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升高,细胞间隙CO2浓度降低,小麦群体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N2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及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最高(达到11 698.94 kg.hm-2),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亦最高;氮肥追施比例过多(N3),则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比例、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底追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高产和高氮肥利用效率的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底追比例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钾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雷婷 向达兵 +3 位作者 郭凯 杨文钰 刘增禹 陈小容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熟期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根、茎、叶、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 在"玉/豆"套作模式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完熟期套作大豆干物质积累总量及根、茎、叶、荚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都以P2K3(P2O517kg·hm-2,K2O 112.5kg·hm-2)处理最高;茎秆、叶片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期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施钾、施磷量增加的变化与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一致(苗期除外);完熟期干物质向荚果的分配比例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向茎秆和叶片则表现为相反的趋势;增施磷、钾肥能够提高营养器官干物质向荚果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其对荚果的贡献率和产量,以P2K3产量最高,为2 832.04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大豆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3 位作者 方子森 牛俊义 王华丽 许维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0,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置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 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置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 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水处理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T2处理最高,分别增加了91.37%、45.09%;灌水量过多显著减少光合产量向籽粒的分配,使籽粒产量降低;随灌水量增加,胡麻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大,籽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灌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T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40.72%、11.71%。综合考虑胡麻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T2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胡麻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膜对棉田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亮 林涛 +4 位作者 田立文 严昌荣 何文清 王静 汤秋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采用大田微区控制性模拟试验,测定并比较了新疆覆膜滴灌棉田3种不同残膜含量(0、225、450 kg·hm^(-2))对棉花的耗水量、耗水模数、棵间蒸发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耗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与无残... 采用大田微区控制性模拟试验,测定并比较了新疆覆膜滴灌棉田3种不同残膜含量(0、225、450 kg·hm^(-2))对棉花的耗水量、耗水模数、棵间蒸发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耗水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与无残留处理相比,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有降低趋势,C_(225)和C_(450)处理分别降低了25.60、33.74 mm,但差异未达显著性水平,其中苗期、蕾期耗水模数降低较为显著,说明残膜降低了作物的耗水量,明显抑制了生育前期的耗水需求。与此同时,残膜污染的加剧,增大了生育期平均棵间蒸发强度,两个生长季C_(225)和C_(450)处理的棵间蒸发强度显著比C_0处理高0.07、0.16 mm·d^(-1),降低了有效耗水所占比例;此外,残膜不利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和在生殖器官中的高效分配,C_(450)处理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无残膜处理分别降低了8.7%和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 耗水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胡麻的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1 位作者 方子森 牛俊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2-288,共7页
为了探讨提高胡麻产量的合理施肥措施,以不施肥(T1)和施化肥(T2)为对照,比较了施用胡麻油渣(T3)、农家肥(T4)、化肥与胡麻油渣配施(T5)以及化肥与农家肥配施(T6)不同肥料对“张亚2号”胡麻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为了探讨提高胡麻产量的合理施肥措施,以不施肥(T1)和施化肥(T2)为对照,比较了施用胡麻油渣(T3)、农家肥(T4)、化肥与胡麻油渣配施(T5)以及化肥与农家肥配施(T6)不同肥料对“张亚2号”胡麻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和T2处理相比,T5和T6处理在现蕾至盛花期和盛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显著提高,10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增加,其中T5处理在120 1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较T1和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0.50%和30.04%.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尤其是土壤深层贮水的利用,以满足胡麻现蕾后的水分需求.T5和T6处理现蕾至盛花期和盛花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和成熟期每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达132.65~146.22mg和377.42~402.49 mg.T5处理的籽粒产量与T6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以T5处理的最高,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38.90%和10.01%.因此,化肥和胡麻油渣配施是本试验条件下胡麻最佳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有机无机肥配施 耗水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肥力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贾赵东 边小峰 +2 位作者 马佩勇 郭小丁 谢一芝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5-1181,共7页
选用甘薯品种苏薯17号和徐薯22,设置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研究土壤肥力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肥力条件下,苏薯17号具有薯块膨大早且快的"早熟"特性,后期地上部茎叶长势偏旺,导致其最终产量偏低。徐... 选用甘薯品种苏薯17号和徐薯22,设置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研究土壤肥力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肥力条件下,苏薯17号具有薯块膨大早且快的"早熟"特性,后期地上部茎叶长势偏旺,导致其最终产量偏低。徐薯22表现出较好的耐肥性,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慢以及中后期较高净同化率是其获得较高经济产量的保证。2在低肥力条件下,苏薯17号前期叶面积稳步上升,中后期净同化率下降更慢,干物质向块根转化效率高于对照徐薯22,表现出一定的耐瘠薄性。低肥力使徐薯22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后期长势偏弱,影响了其最终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土壤肥力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足灌水条件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修文雯 陈传晓 +4 位作者 田晓东 刘鑫 张怡明 李少昆 张凤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176-181,共6页
试验于2010-201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6个玉米主推品种-白鹤、吉单101、中单2号、掖单13、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充足灌水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演变特征。... 试验于2010-201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6个玉米主推品种-白鹤、吉单101、中单2号、掖单13、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充足灌水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当代紧凑型品种叶片功能期长,干物质积累总量较大;随品种年代的递进,玉米单株光合产物转移率逐渐提高、果穗干物量和分配比例逐渐增加;1950-1980年品种单株根系质量逐渐增大,但1980年后品种根系质量趋向于减小。相对较小的根系减少了冗余生长,降低了光合产物的消耗。与早期品种相比,当代品种具有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少的冗余消耗,因而收获指数提高。本研究对探明当代品种的增产机理和实现玉米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不同年代品种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B优827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崇华 杨国涛 +1 位作者 张玲 陈永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67,共6页
试验以汕优63为对照,初步测定、分析了B优827和汕优63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及产量结构差异.从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发根力、根冠比、根系活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B优827和汕优63的异同.B优827中后期干物质的积累... 试验以汕优63为对照,初步测定、分析了B优827和汕优63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及产量结构差异.从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发根力、根冠比、根系活力等方面分析比较了B优827和汕优63的异同.B优827中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均显著大于汕优63,且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干物质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茎叶等器官干物质含量和根系活力,抗衰老能力较强.从产量结构看,B优827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产量达到9.06×103kg/hm2,较汕优63增产8.50%.表现了库大、源足、流畅的物质积累和运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优827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发根力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