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棉花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
作者 穆光荣 古丽娜孜·居来提 +7 位作者 张立祯 马腾飞 杜鸿君 王雪姣 孙帅 巴特尔·巴克 李杰 帕尔哈提·买买提 《棉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4-208,I0007-I0010,共19页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 【目的】探究南疆地区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构建高产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2024年在尉犁县开展,设置5个种植密度水平:9株·m^(-2)(D1)、13.5株·m^(-2)(D2)、18株·m^(-2)(D3)、22.5株·m^(-2)(D4)、27株·m^(-2)(D5),3个棉花品种:新陆中79号(C1)、新陆早73号(C2)、欣试518(C3),通过测定棉花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情况及籽棉产量明确各品种的最优种植密度。【结果】棉花的生育期随密度增加呈延长趋势;C1、C2品种的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和地上部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3密度下达到峰值,2年平均籽棉产量分别为6458.66 kg·hm^(-2)、6083.64 kg·hm^(-2);C3品种的各器官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和最大生长速率随种植密度递增持续上升,在D5时籽棉产量最高,达5875.30 kg·hm^(-2)。种植密度对各器官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量的时间和达到最大生长速率的时间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结论】新陆中79号和新陆早73号宜采用18株·m^(-2),欣试518品种建议采用27株·m^(-2)的高密度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密度 品种 物质积累分配 籽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冯浩伟 吕新华 +6 位作者 王胜楠 张永巧 丁宁 王文宣 姜文焕 林祥 王东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2-960,共9页
为探究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伟隆169为试验材料,以控释尿素(含氮量44%,控释期3个月)作氮肥,氮磷钾肥均于播种期一次施用,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单层条施:施肥深度8 cm;分层条施:按1∶2∶1的比... 为探究分层施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伟隆169为试验材料,以控释尿素(含氮量44%,控释期3个月)作氮肥,氮磷钾肥均于播种期一次施用,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单层条施:施肥深度8 cm;分层条施:按1∶2∶1的比例分别条施于8、16、24 cm土层)和三个施氮水平(常规施氮:240 kg·hm^(-2);减氮20%:192 kg·hm^(-2);减氮40%:144 kg·hm^(-2)),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群体和干物质变化动态、开花后干物质同化和再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方式下,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在施氮192和240 kg·hm^(-2)条件下,与单层施氮相比,分层施氮对拔节前单位面积茎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成穗率和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其中成穗率增幅为2.2~2.5个百分点;分层施氮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1.1%~12.3%和10.0%~12.0%;分层施氮192 kg·hm^(-2)处理的成熟期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与单层施氮24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分层施氮条件下即使减量20%施氮也能获得与单层常规施氮量处理相当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施氮量至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进一步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层施肥 氮肥减量 物质积累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环境下玉米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辉 陈亚飞 +3 位作者 许吉利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4,共14页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军育535’、‘强盛388’、‘美豫22’和‘盛育367’为产量稳定性较高的品种,‘先耕303’、‘秦龙14’、‘西蒙M1711’和‘金北516’为产量稳定性较低的品种。稳定性较高品种的百粒重以及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系数显著较高,但灌溉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百粒重增幅分别比稳定性较高品种提高21.64%和49.22%。补灌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14.92%和24.79%,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8.40%和34.68%;施氮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46.96%和27.55%,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7.93%和61.19%;补灌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5.91%和97.02%,从而使其在W0N0处理下产量比稳定性较高品种低9.60%,但在W1N2处理下提高0.50%。综上,稳定性较低的品种对增施氮肥或补充灌溉的响应更为敏感,其在较优的水氮条件下可表现出更显著的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水氮调控 AMMI模型 产量 物质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L-谷氨酸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李刚 李超 +5 位作者 王焱栋 付凯勇 魏加练 曾天云 李诚 李春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862,共15页
【目的】谷氨酸(Glu)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外源L-谷氨酸(L-Glu)对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参数、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提高小麦耐旱性奠定理论基础... 【目的】谷氨酸(Glu)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外源L-谷氨酸(L-Glu)对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参数、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提高小麦耐旱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在抽穗期、开花期分别喷施0、2、4 mmol/L的L-Glu溶液,开花后进行大田干旱胁迫(DT)和适水处理(WT)。在开花初期和花后10、20、30天(即灌浆初期、中期、后期),测定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外源喷施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DT-G2、DT-G4处理显著高于DT-G0处理。与DT-G0处理相比,DT-G2和DT-G4处理有效提高了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新冬18号小麦分别增加24.65%、24.28%,新冬22号小麦分别增加28.44%、16.03%;与DT-G0处理相比,DT-G2、DT-G4处理提高了灌浆期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叶肉瞬时羧化效率(P_(n)/C_(i))及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其中DT-G2、DT-G4处理下新冬18号小麦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分别较DT-G0增加15.17%和3.59%,新冬22号小麦分别增加19.92%和14.70%;与DT-G0处理相比,DT-G2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DT-G4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结论】抽穗期、开花期喷施外源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灌浆后期小麦干物质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开花后干旱胁迫下旗叶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进而促进小麦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提高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终在降低干旱胁迫下粒重损失的同时提高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后旱胁迫 L-谷氨酸 物质积累分配 光合效率 灌浆持续时间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郝子义 李亚伟 +6 位作者 何继红 董孔军 任瑞玉 张磊 韦恒 刘天鹏 杨天育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为探明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常规种陇谷13号和杂交种张杂谷1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浓度梯度:0(N_(ck))、45(N_(低))、90(N_(中))、135(N_(高))kg/hm~2,测定2个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 为探明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常规种陇谷13号和杂交种张杂谷1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浓度梯度:0(N_(ck))、45(N_(低))、90(N_(中))、135(N_(高))kg/hm~2,测定2个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陇谷13号在N_(高)处理下,较N_(ck)处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提高32.5%、穗粒质量提高30.0%、株高提高14.5%、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0.5%,产量增加11.1%;张杂谷13号在N_(中)处理下较N_(ck)处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提高21.0%、穗粒质量提高20.7%、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1.5%、产量增加11.6%。陇谷13号在N_(中)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3.75 kg/kg;而张杂谷13号在N_(低)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9.57 kg/kg。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陇谷13号氮肥用量为135 kg/hm~2时产量最高,张杂谷13号氮肥用量为90 kg/hm~2时产量最高,表明杂交谷子品种更耐低氮环境,是化肥减氮生产中的优势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物质积累分配 氮素利用效率 谷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尚永盼 于爱忠 +6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李悦 柴健 吕汉强 杨学慧 王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6-694,共9页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 研究绿肥还田利用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及产量的影响,对优化区域玉米种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20—2021年在甘肃内陆河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全量翻压(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TG)、绿肥地表覆盖免耕(no-tillage with full quantity of green manure mulched on soil surface,NTG)、绿肥地上部移除根茬翻压(tillage with root incorporated in the soil and above ground green manure removed,T)、绿肥地上部移除免耕(no-tillage with above ground manure removed,NT)和传统翻耕、休闲(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leisure,CT)5个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TG和TG处理具有明显的干物质积累优势,在完熟期二者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17.7%,较T处理显著提高20.2%和7.3%,较NT处理显著提高15.7%和13.0%;同时NTG和TG处理促进了干物质向穗部的分配,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10.3%和9.0%;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发现,NTG、TG处理的玉米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Vmax)和平均增长速率(Vmean)分别较CT处理显著提高36.6%、24.8%和20.2%、17.7%;且NTG和TG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分别较CT处理增产24.9%和25.7%,增产主要归因于穗粒数的提高。因此,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和绿肥全量翻压处理有利于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产量,其中绿肥地表覆盖免耕处理效果突出,可作为该区推荐的绿肥还田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玥 梁清干 +2 位作者 王蒙召 陈艳丽 朱国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提升海南地区甘薯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高系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即47600株/hm^(2)(D_(1))、71400株/hm^(2)(D_(2)... 为探讨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封垄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提升海南地区甘薯栽培技术,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以鲜食型甘薯品种高系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即47600株/hm^(2)(D_(1))、71400株/hm^(2)(D_(2))、142900株/hm^(2)(D_(3));4个施氮量,即0 kg/hm^(2)(N_(0))、60 kg/hm^(2)(N_(1))、120 kg/hm^(2)(N_(2))、180 kg/hm^(2)(N_(3)),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种植密度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对高系14封垄期的光合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茎叶生长、源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封垄期结薯特性、收获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甘薯封垄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茎叶鲜重、分枝数、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及商品薯单薯重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_(1)处理时最大;甘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N_(2)处理时最大,较N0提高了32.0%,但N_(2)与N_(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同一施氮量下,甘薯块根干物质分配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D_(2)处理达到最大但D_(2)与D_(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根冠比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在D_(3)处理时最大,其中D_(3)产量较D_(1)、D_(2)分别提高了30.9%和24.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效应中,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有显著影响,而对甘薯收获期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与收获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4。综合本试验结果,当施氮量为60 kg/hm^(2)、种植密度为142900株/hm^(2)处理(D_(3)N_(1))时,高系14的产量最高,达到30.1 t/hm^(2),其对应薯块商品率为94.3%,均为所有处理中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施氮量 种植密度 物质积累 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灌与地面灌溉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9
8
作者 姚素梅 康跃虎 刘海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6,共6页
以中优950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状况。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前期(分蘖期~拔节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总量较小,但是在冬小麦生... 以中优950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状况。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前期(分蘖期~拔节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总量较小,但是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抽穗期~成熟期),喷灌有利于植株对干物质的积累,其干物质总量明显高于地面灌溉条件下;在抽穗前,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率差异不显著,在抽穗后的灌浆期,喷灌条件下叶片、籽粒中的干物质分配率提高,其茎鞘的干物质分配率则降低;喷灌条件下叶片、颖壳、茎鞘贮藏物质的转化率均低于地面灌溉,其抽穗后生产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地面灌溉显著提高;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地面灌溉提高了5.9%1、.23 g、491.4 kg/hm2,差异在处理间均显著;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量小于地面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地面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灌 地面灌溉 冬小麦 物质 积累 分配 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及运转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静 王术 +5 位作者 王伯伦 王贺 黄元财 贾宝艳 于洪兰 邓立威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85,共3页
以6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粳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与运转特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都具有明显的抽穗前物质积累优势;花后光合同化物对籽粒重的贡献率远大于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水稻叶片的干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 以6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粳稻品种干物质的积累、分配与运转特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都具有明显的抽穗前物质积累优势;花后光合同化物对籽粒重的贡献率远大于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水稻叶片的干物质转运率和对产量的贡献率高于茎鞘;半直立穗型品种叶片及茎鞘的干物质转运能力均较强,对高产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物质 积累 分配 运转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松超 陈慧 +3 位作者 黄振江 张迪 石元强 王冀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9期38-42,共5页
[目的]明确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水氮效应。[方法]以新春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施氮处理,对小麦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春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变化,积累速率最大时期... [目的]明确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水氮效应。[方法]以新春6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的灌水、施氮处理,对小麦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进行研究。[结果]春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呈"S"形变化,积累速率最大时期在拔节期—灌浆期。总干质量积累较大的处理为W_3N_2、W_2N_2、W_2N_3和W_3N_1,分别达15.16、14.63、13.25和13.19 t/hm^2。生育期内,N2处理的总干物质量、茎秆和穗器官干物质平均转移率分别为14.06 t/hm^2、45.34%和30.83%,而成熟期内W2处理的相应值分别为13.47 t/hm^2、31.14%和60.80%,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各因素的总干物质积累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氮耦合、水分、氮素,对穗部干物质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氮耦合、氮素、水分。[结论]水氮耦合调控效应是调节滴灌春小麦生长的主要因素,生产中,采用中氮适水策略,保证生育前期的充足水分、中后期的适当氮素水平是促进春小麦健壮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耦合 物质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不同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11
作者 马存金 孔宪奎 +4 位作者 李广华 谷彦冰 王娟 张哲 王庆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10,17,共5页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济薯2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控释期为30 d(T30)、50 d(T50)、70 d(T70)、90 d(T90)4个氮素控释肥处理,以施用等量养分含量的普通复合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素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 以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济薯2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控释期为30 d(T30)、50 d(T50)、70 d(T70)、90 d(T90)4个氮素控释肥处理,以施用等量养分含量的普通复合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素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适当控释(控释期30~70 d)提高了甘薯中后期(80~160 d)叶片光合性能,促进了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甘薯中后期叶片光合指标、地下部干物质积累(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和分配(分配比例和根冠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以T50、T70较好,收获期(160 d)2个处理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01%、11.32%、21.75%、18.48%和15.62%、11.84%、20.65%、18.84%;当控释期达90 d时,后期(120~160 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指标均低于对照,说明氮素控释期过长不利于甘薯后期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 氮素 控释期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重齿毛当归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植利润的影响
12
作者 黄浩 张雅娟 +4 位作者 郭杰 游景茂 段媛媛 杨群 郭晓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9期20-2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重齿毛当归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从而为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齿毛当归的不同生长时期,采集样品,称取地上部分(叶)和地下部分(根部)的干重,通过曲线拟合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随移栽后...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重齿毛当归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从而为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齿毛当归的不同生长时期,采集样品,称取地上部分(叶)和地下部分(根部)的干重,通过曲线拟合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随移栽后天数的增加,重齿毛当归叶、根部、全株的干重均可进行曲线拟合,拟合效果良好。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重齿毛当归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变小;单位面积产量随着密度的提高而增大;种植利润随密度的提高先增大后降低。[结论]重齿毛当归种植中,采用75933株/hm^(2)的密度,且在5—9月少量多次追肥、适当增施氮肥,有助于取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齿毛当归 种植密度 物质积累 分配 利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杨永 柴雨葳 +7 位作者 常磊 王泽义 李亚珍 马菊花 徐文杰 刘晓峰 柴娜英 黄彩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以及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相对生长速率;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生育期天数、快速生长阶段表现为延长,PM处理则相反。覆盖措施促进了干物质在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贡献率,处理间表现为PM>SM5>SM3>SM4。与CK相比,两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增产1.94%~18.43%,SM5处理产量最高;PM处理增产18.47%~27.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产投比显著高于PM处理,且SM5处理纯收益最高,较CK增加989.81~1351.69 CNY·hm^(-2)。综上,覆盖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其中秸秆带状覆盖5行措施增产、增收综合效果最优,是西北旱地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夏玉米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穆心愿 夏来坤 +7 位作者 谷利敏 张凤启 张君 丁勇 齐建双 唐保军 赵发欣 邢健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CK(对照,全生育期正常灌水)、T1(花前干旱胁迫)、T2(花后干旱胁迫)和T3(花期连续干旱胁迫),探究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花前干旱胁迫能抑制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而花后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花期干旱胁迫不仅显著降低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0.05,下同),还抑制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降低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花前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花后干旱胁迫。花期干旱胁迫导致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花期连续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最大,花前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大于花后干旱胁迫;ZD958在T1、T2和T3处理下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0.1%、15.6%和35.9%,WK702分别比对照降低32.3%、19.3%和51.3%。【结论】花期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夏玉米的植株形态、有效光合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等,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对干旱敏感型品种WK702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抑制高于耐旱型品种ZD9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期旱胁迫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辛明华 秘雅迪 +5 位作者 王国平 李小飞 李亚兵 董合林 韩迎春 冯璐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前新疆棉花种植主要采用宽窄行配置,也有等行距配置方式,但对这两种方式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以中棉所88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行距配置(等行距和宽窄行)为主区,种...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前新疆棉花种植主要采用宽窄行配置,也有等行距配置方式,但对这两种方式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以中棉所88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行距配置(等行距和宽窄行)为主区,种植密度12×104株hm^(–2) (D1)、16×104株hm^(–2) (D2)和18×104株hm^(–2) (D3)为裂区,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棉花群体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密度(16×10^(4)株hm^(–2))下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组合的叶面积指数(LAI)增速、LAI峰值,以及吐絮期生殖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合,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合间的棉花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棉铃生长率(BGR)均无显著差异。2年平均,中等密度下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组合的籽棉产量相当,纤维品质指标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在中等密度下,无论采用等行距还是宽窄行种植模式,均能达到理想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为新疆棉花行距配置和密度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单双行配置 密度 生长指标 物质积累分配 产量及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时期对专用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4
16
作者 沈建辉 戴廷波 +4 位作者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郭文善 王龙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5-58,共4页
为了明确施氮时期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二个专用小麦品种开花前后氮素同化、运转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和孕穗期追氮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和... 为了明确施氮时期对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二个专用小麦品种开花前后氮素同化、运转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和孕穗期追氮均提高了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但过迟追氮不利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同步提高。不同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徐麦26花后氮素积累量,降低了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但提高了淮麦18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相关分析表明,徐麦26籽粒蛋白质合成所需氮素主要来源于花后氮素同化,而淮麦18则更多地依赖于开花前贮存氮素的再动员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用小麦 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氮素积累 氮素运转 产量 蛋白质含量 氮肥 施肥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3
17
作者 刘星 张书乐 +4 位作者 刘国锋 邱慧珍 王蒂 张俊莲 沈其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74-1285,共12页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 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是全国重要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因集约化种植带来连作障碍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探索连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形成的影响与机制十分必要。根据田间定位试验,以前茬为玉米的地块作对照,设连作1~5年处理,采用常规方法,调查连作对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短期(1~2年)连作未表现连作障碍现象,连作第3年,块茎产量显著下降,降幅达21.68%~75.67%,单薯重量变化是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马铃薯整株和块茎的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型曲线特征,连作缩短干物质快速增长期时间和减少于物质平均积累速度;也影响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比例,特别是明显增加根系干物质分配比例。在块茎产量的形成过程中,长期连作导致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块茎转运的贡献增加,而花后同化产物向块茎直接输入的贡献降低。长期连作条件下马铃薯植株库源关系的失衡是导致块茎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物质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38
18
作者 陈丽楠 彭显龙 +3 位作者 刘元英 李宗云 张明聪 李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一般产量水平(25穴·m-2,目标产量9.0t·hm-2)下,设置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在高产水平(28穴·m-2,目标产量10.5t·hm-2)下,设置常规高产施肥和优化高产施肥,共4个处理,研究了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在节约氮肥30%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后期施氮比例,使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总量提高11.2%,产量提高了11.6%,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优化高产施肥模式在比常规高产施肥模式节约12%的氮肥的条件下,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6.6%,产量增加了7.2%,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证明,水稻产量随着抽穗后干物质增加而显著增加,因此抽穗后干物质的增加对水稻高产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水稻 养分管理 物质积累 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与播期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2期9-11,共3页
2010年在泾阳县良种技术推广服务站以青贮50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与不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期早播为后期干物质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积累速度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玉米干物... 2010年在泾阳县良种技术推广服务站以青贮50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和运转规律与不同播期的关系。结果表明:适期早播为后期干物质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较高的积累速度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早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速度快,持续时间适中,且维持时间较长,这是光、温、水对玉米群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良好协调作用的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少,收获时茎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升高。由于玉米茎、叶的饲用性和牲畜利用效率不同,可针对不同饲喂需求选择播种时间,以提高青贮玉米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期 物质积累 物质分配 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1
20
作者 彭正萍 张家铜 +3 位作者 袁硕 王艳群 刘会玲 薛世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3-798,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分配规律及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增加玉米茎、叶、穗轴、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降低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供磷水平的子粒...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分配规律及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增加玉米茎、叶、穗轴、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降低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供磷水平的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成熟,其余器官干重和磷积累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不同;生长后期,子粒成为唯一的库器官,茎、叶、根,甚至穗轴均成为源,有一部分光合产物和磷输出,被重新分配到子粒。出苗后79~100 d,各供磷水平下的子粒干重净增量是相应出苗后58~79 d的0.75~1.02倍;前者子粒磷净增量是相应后者的1.56~2.39倍,说明光合产物和磷向子粒中运输不是同步的过程。同一取样时期,随施磷量增加,各器官的干重和磷含量增加,以施P2O590 kg/hm2最好,产量达11231.6 kg/hm2,原因是该处理的玉米穗长、行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增加,秃尖长度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 物质 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