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45
1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魏凤珍 王成雨 郅胜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播期 重穗型 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水平对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徐寿军 包海柱 +4 位作者 张凤英 刘志萍 杨恒山 许如根 庄恒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83-1189,1203,共8页
为合理利用氮肥,进一步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以扬饲麦3号、港啤1号、扬农啤2号和Frankin共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0(CK),90(NL),180(NM)和270kg/hm2(NH)4个氮肥水平下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 为合理利用氮肥,进一步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以扬饲麦3号、港啤1号、扬农啤2号和Frankin共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0(CK),90(NL),180(NM)和270kg/hm2(NH)4个氮肥水平下冬大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大麦干物质花前积累量呈增加趋势,积累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各器官的转运量在NM处理(180kg/hm2)范围内呈增加趋势,高于此范围则下降。氮素营养花前积累量和转运量各品种均呈上升趋势,花前积累率、转运率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都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不同氮肥处理下大麦干物质转运量以茎秆为最大,转运率大部分以芒壳+穗轴为最高,对籽粒的贡献率以茎秆为最高。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以叶片最高,转运率以芒壳+穗轴最大,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以叶片最高。大麦各品种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氮素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大麦最高产量的最佳施氮范围为212.42~261.97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物质 氮素 积累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洋 靳海洋 +8 位作者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茬口 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薏苡干物质和氮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4
作者 陆秀娟 李祥栋 +3 位作者 魏心元 曾涛 潘虹 石明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43-49,共7页
【目的】探明传统施肥方式下不施氮和施氮处理不同生育阶段薏苡干物质、氮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明确薏苡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为薏苡田间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薏珠5号、冀辐19-41矮秆早熟型薏苡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N_(0)... 【目的】探明传统施肥方式下不施氮和施氮处理不同生育阶段薏苡干物质、氮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明确薏苡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为薏苡田间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薏珠5号、冀辐19-41矮秆早熟型薏苡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N_(0))和施氮20 kg/667m^(2)(N_(20))处理,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薏苡茎鞘、叶片、籽粒干物质重及各器官氮素养分含量,分析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薏珠5号、冀辐19-41的籽粒产量在N_(20)处理下分别比N_(0)处理显著提高34.27%、24.77%;薏珠5号、冀辐19-41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重N_(20)处理较N_(0)处理分别增加44.20%、22.28%,抽穗后地上部干物质重N_(20)处理较N_(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09.71%、36.11%。2个薏苡品种抽穗后地上部干物质重占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重的43.53%~63.30%,其籽粒抽穗后干物质积累率达88.16%~91.34%;地上部抽穗后氮素积累量占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36.52%~49.68%,其籽粒抽穗后氮素积累率为87.83%~89.94%。N_(0)、N_(20)处理下抽穗期至成熟期薏珠5号、冀辐19-41的茎鞘、叶片干物质几乎无转运,其茎鞘、叶片、茎鞘+叶片的氮素转运量分别为0.004~0.085 g/株、0.011~0.034 g/株、 0.016~0.054 g/株,氮素转运率为2.19%~27.83%,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为1.28%~22.91%。【结论】施氮可显著增加成熟期薏苡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和养分向籽粒转运较少或无转运,薏苡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养分吸收主要在抽穗后,薏苡籽粒产量形成主要靠抽穗后薏苡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在传统施肥基础上增加抽穗期养分管理更有利于薏苡产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薏珠5号 冀辐19-41 物质 氮素 积累 转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结合高密度栽培有效提高糯高粱产量及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杰 李青风 +5 位作者 汪灿 张国兵 周棱波 赵强 邵明波 彭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42-2353,共12页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 【目的】明确贵州糯高粱干物质、氮素积累转运对种植模式和密度的响应特征,为贵州糯高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用贵州高粱主栽品种‘红缨子’,以种植模式为主区进行裂区试验,种植模式设置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60 cm,MD)和宽窄行模式(行距40 cm+80 cm,MK);副区为种植密度:8.25、9.75、11.25、12.75、14.25万株/hm^(2),分别用D8.25、D9.75、D11.25、D12.75、D14.25表示。调查了糯高粱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量及产量。【结果】与MD模式相比,MK模式下糯高粱平均单产增加10.01%,花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或同化量)分别增加10.63%、12.62%和7.59%、8.78%,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分别增加了9.70%和10.88%;MK下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显著增加,分别较MD模式增加3.00%和17.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糯高粱的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MD和MK模式下各参数分别在D11.25、D12.75处理达到最大,且MK-D12.75处理的产量较MD-D11.25处理增加了9.40%,花前、花后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44%、11.76%,花前、花后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2.08%、13.44%,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4.42%和18.90%。对两个模式下的产量与密度进行二次曲线拟合表明,MK模式下达到最大产量的密度为12.18万株/hm^(2),高于MD模式的11.75万株/hm^(2)。【结论】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可采用更高的种植密度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和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糯高粱产量。当前试验条件下,等行距模式下建议控制密度在11.75万株/hm^(2),宽窄行模式密度可适当提高至12.18万株/hm^(2),以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高粱 种植模式 种植密度 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旱农区不同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调控效应
7
作者 刘秉鑫 孟浩峰 +3 位作者 李玲玲 张国超 田鑫 王春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8,共11页
【目的】通过开展不同品种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为陇中旱农区玉米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先玉335、敦玉13、五谷738、M751、五谷8567玉米品种为... 【目的】通过开展不同品种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对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为陇中旱农区玉米高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取先玉335、敦玉13、五谷738、M751、五谷8567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5个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并计算不同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对比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不同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在大喇叭口期为2.6~3.1,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为2.4~3.0、2.2~2.7;叶绿素相对含量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别为27.2~41.1和44.6~9.2,开花期为47.2~52.6;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分别为16.7~20.4μmol/(m^(2)·s)、21.1~27.3μmol/(m^(2)·s);花后干物质积累达到87.5~102.4 g;叶片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6.3~36.1 g、29.3%~50.3%和12.7%~23.1%;茎秆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4.2~25.1 g、17.7%~29.7%和11.4%~17.3%;当叶片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贡献率在30.2 g、41.7%和19.3%时,既可以保证叶片后期光合能力又可以增加玉米的穗粒数和穗粒重,以获得高产。【结论】陇中旱农区高产玉米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90~110 g,叶片、茎秆干物质转运对籽粒贡献率为19.3%和16.2%左右,其可以通过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光合同化物和暂贮藏于营养器官中的同化产物,增加穗粒数和穗粒重,使得玉米籽粒产量增加17.0%~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杨婷婷 陈娟 +4 位作者 ABDUL Rehman 李婧 闫素辉 汪建来 李文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04-2219,共16页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探究花后弱光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的影响,为江淮地区软质小麦抗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于2022—2024年度,在大田条件下,以软质小麦品种荃麦725(QM725)和扬麦15(YM15)为材料,试验于小麦灌浆期(开花后7~35 d)设置3个遮光处理,即遮光10%(S1)、遮光20%(S2)和遮光30%(S3),以自然光照条件作为对照(CK)。研究花后弱光胁迫对软质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淀粉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花后弱光显著增加了花前器官同化物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减少了花后光合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籽粒贡献率。花后不同弱光处理后,显著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且在各处理下,虽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量。花后弱光胁迫下,显著降低了软质小麦B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和数目百分比,增加了A型淀粉粒(粒径>10.0μm)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对软质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只有年份间差异显著。在B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0.1~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2.8~10.0μm淀粉粒。在A型淀粉粒中,弱光对粒径>22.0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的影响大于10.0~22.0μm淀粉粒。不同程度弱光处理下,小麦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等糊化特性均显著降低,且虽提高了淀粉热焓值参数,但显著降低了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花后弱光显著影响了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并降低了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虽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但显著降低了籽粒淀粉含量,从而影响了小麦籽粒产量的形成。随着花后光照强度的降低,对B型淀粉粒的影响大于A型淀粉粒,即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和数目占比降低,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增加,小麦峰值黏度等糊化参数、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等显著降低,最终影响小麦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小麦 弱光 物质积累转运 籽粒产量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行距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曹梦雅 王超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6,共7页
小麦产量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密度(D1:375万株·hm^(-2);D2:300万株·hm^(-2);D3:225万株·hm^(-2)),副区因素为行距(S1:10 cm;S2:15 cm;S3:20... 小麦产量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密度(D1:375万株·hm^(-2);D2:300万株·hm^(-2);D3:225万株·hm^(-2)),副区因素为行距(S1:10 cm;S2:15 cm;S3:20 cm),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处理对小麦(山农28)群体数、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小麦上三叶SPAD总值随行距增大而减小;D1密度下不同行距处理小麦群体数均大于D3密度,D2密度下群体数总体表现为S1>S2>S3;不同密度下,行距对群体数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行距的增大,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整体呈增加趋势;密度对小麦产量影响的表现为D1>D2>D3,D1S1处理小麦产量较D3S3(常规处理)增产18.08%且差异显著,同时,D1S1处理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分别较D3S3提高186.48%和112.48%且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1.59%但差异不显著。综上可知,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获得高产的最佳密度、行距组合为375万株·hm^(-2)、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密度 行距 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品种薏苡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曾涛 潘虹 +5 位作者 魏心元 陆秀娟 石明 龙声卫 李刚 李祥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5,共7页
本试验以冀薏1号(早熟)和薏珠4号(中晚熟)两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纯氮用量分别为90、180、270、360 kg/hm^(2)四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下各品种薏苡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成熟期,两品种薏苡籽粒产... 本试验以冀薏1号(早熟)和薏珠4号(中晚熟)两个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纯氮用量分别为90、180、270、360 kg/hm^(2)四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下各品种薏苡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成熟期,两品种薏苡籽粒产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其中,薏珠4号籽粒产量在各施氮水平下均明显高于冀薏1号;冀薏1号和薏珠4号两个品种的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后降,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7100.90 kg/hm^(2)和19052.95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13.44 kg/hm^(2)和253.39 kg/hm^(2);籽粒收获指数分别为38.25%~41.09%和25.87%~30.74%。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方面,冀薏1号为23.16~25.05 kg/kg,各施氮水平间无显著差异;薏珠4号为21.72~26.21 kg/kg,且随施氮水平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在N270水平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冀薏1号和薏珠4号氮素收获指数分别为45.85%~50.93%和46.57%~55.26%,每生产100 kg籽粒的需氮量随施氮水平增加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施氮量在270 kg/hm^(2)时达最大值,分别为4.32 kg和4.60 kg。根据施氮量与籽粒产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得知,冀薏1号和薏珠4号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59.21 kg/hm^(2)和222.6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特征 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石桂枝 张瑞盈 +3 位作者 冯若晗 周佳琪 许华森 薛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小麦 施氮量 产量 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稻秸秆协同还田与氮肥减量配施对水稻干物质积累、氮素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吕 吴玉红 +4 位作者 秦宇航 淡亚彬 陈浩 郝兴顺 田霄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6-770,共15页
研究紫云英稻秸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技术路径。试验于2019—2021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供试... 研究紫云英稻秸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技术路径。试验于2019—2021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供试水稻品种为优质籼稻‘黄华占’。共设5个处理,(1)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2)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NPK);(3)冬作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常规施氮(GRN_(100));(4)冬作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氮肥减量20%(GRN_(80));(5)冬作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氮肥减量30%(GRN_(70))。分析了水稻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氮素累积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结果表明:1)与NPK相比,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增加3.50%~7.65%;齐穗期茎鞘、叶片、穗干物重分别增加25.54%~44.79%、44.79%~53.74%、33.76%~61.81%,成熟期茎鞘、叶片干物重增加6.87%~25.57%、20.87%~23.46%;且与GRN_(100)相比,GRN_(80)和GRN_(70)水稻产量增加4.00%和2.77%,齐穗期穗干物重增加21.33%、4.56%,GRN_(80)有效穗增加7.77%,千粒重增加2.56%,GRN_(80)成熟期茎鞘、穗干物重增加17.52%、10.91%。2)与NPK相比,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各处理齐穗期茎鞘、叶片、穗氮累积量增加34.84%~60.59%、50.41%~69.28%、26.57%~45.35%,成熟期增加48.61%~54.78%、54.67%~91.81%、6.42%~19.96%,茎鞘氮转运量增加16.89%~64.99%,叶片氮转运量增加47.85%~73.05%,氮转运贡献率增加27.75%~41.09%;且与GRN_(100)相比,GRN_(80)穗中氮增量增加19.76%,茎鞘氮转运量、茎鞘转运率、叶片转运率、氮素转运效率分别增加7.46%、2.73%、9.35%、6.86%。3)与NPK相比,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各处理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减低10.64%~20.92%,氮肥生理利用率减少17.88%~32.89%,氮肥农学效率增加7.81%~63.03%,氮素回收率增加57.36%~97.19%,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55%~52.00%;且与GRN_(100)相比,GRN_(80)和GRN_(70)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13.00%、10.97%,氮肥生理利用率增加12.34%、22.37%,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35.66%、51.21%,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21.04%、25.52%,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0.04%、46.79%。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下减氮20%或30%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氮素吸收转运,提高氮素利用,是适宜汉中地区水稻生产的一种绿色高效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水稻 氮肥减量 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燕麦籽粒产量及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13
作者 刘渴鑫 张宇 +3 位作者 赵宝平 王希全 武俊英 米俊珍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03-1411,共9页
为探究不同氮肥后移处理对燕麦籽粒产量及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坝莜1号和定莜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连续两年开展大田试验,在总施纯氮量100 kg·hm^(-2)条件下,设置全部基施(CK)、1/2基施+1/2分蘖期追肥(N1)、... 为探究不同氮肥后移处理对燕麦籽粒产量及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坝莜1号和定莜8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连续两年开展大田试验,在总施纯氮量100 kg·hm^(-2)条件下,设置全部基施(CK)、1/2基施+1/2分蘖期追肥(N1)、1/2基施+1/2拔节期追肥(N2)、1/3基施+1/3分蘖期追肥+1/3拔节期追肥(N3)4种氮肥处理,分析不同氮肥后移处理下燕麦产量、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极显著影响燕麦产量,与CK相比,N3处理下坝莜1号、定莜8号的产量均显著增加,且两年间产量平均增幅为7.96%~8.82%;而N1、N2处理下产量分别较CK降低9.64%~14.50%、4.12%~6.59%;N3处理下燕麦花前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增幅分别为21.83%~37.79%、23.59%~30.19%、7.58%~12.35%、8.48%~11.54%。因此,在总施氮量100 kg·hm^(-2)条件下,采用1/3基施+1/3分蘖期+1/3拔节期追肥处理可有效协调燕麦氮素积累与转运,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籽粒产量 物质积累转运 氮素积累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邢俊刚 谢小清 +5 位作者 李胜楠 薛丽华 章建新 蒋鹏程 杨浩 刘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4,共9页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 为明确施氮对北疆冬包蛋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以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田间设置0 kg·hm^(-2)(N_(0))、75 kg·hm^(-2)(N_(1))、150 kg·hm^(-2)(N_(2))、225 kg·hm^(-2)(N_(3))和300 kg·hm^(-2)(N_(4))5个施氮水平,分析了施氮量对冬包蛋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增加小麦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其中N_(3)和N_(4)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4.57~4.76和4.58~4.79)、总光合势(181.50~206.43和185.09~208.13 m^(2)·d·m^(-2))、最大干物质积累量(19903.28~21821.78和20519.38~22249.95 kg·hm^(-2))和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天数(26.2d~27.3和26.6~27.3 d)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且N_(3)、N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花前氮素转运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且均表现为叶>茎鞘>穗;土壤氮贡献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氮素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N_(3)处理最大(60.52%~65.64%和6.35~12.48 kg·kg-1);N_(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较N_(0)处理增加21.27%~40.51%。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冬包蛋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 kg·hm^(-2)(拔节期150 kg·hm^(-2)+孕穗期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极晚播 物质积累 产量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子义 李亚伟 +6 位作者 何继红 董孔军 任瑞玉 张磊 韦恒 刘天鹏 杨天育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为探明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常规种陇谷13号和杂交种张杂谷1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浓度梯度:0(N_(ck))、45(N_(低))、90(N_(中))、135(N_(高))kg/hm~2,测定2个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 为探明施氮水平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的影响,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常规种陇谷13号和杂交种张杂谷1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浓度梯度:0(N_(ck))、45(N_(低))、90(N_(中))、135(N_(高))kg/hm~2,测定2个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陇谷13号在N_(高)处理下,较N_(ck)处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提高32.5%、穗粒质量提高30.0%、株高提高14.5%、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0.5%,产量增加11.1%;张杂谷13号在N_(中)处理下较N_(ck)处理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提高21.0%、穗粒质量提高20.7%、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1.5%、产量增加11.6%。陇谷13号在N_(中)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3.75 kg/kg;而张杂谷13号在N_(低)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9.57 kg/kg。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陇谷13号氮肥用量为135 kg/hm~2时产量最高,张杂谷13号氮肥用量为90 kg/hm~2时产量最高,表明杂交谷子品种更耐低氮环境,是化肥减氮生产中的优势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物质积累分配 氮素利用效率 谷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孔令英 张振 +2 位作者 赵俊晔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宽幅播种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0×10^(5)株·hm^(-2)(M1)、1.8×10^(6)株·hm^(-2)(M2)、2.7×10^(6)株·hm^(-2)(M3)、3.6×10^(6)株·hm^(-2)(M4),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M1、M4处理相比,M2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提高,开花后0~28 d平均最大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3.55%和4.65%,实际光化学效率分别提高10.57%和14.85%,光化学猝灭系数分别提高3.81%、8.00%,花后0~28 d旗叶平均蔗糖含量分别提高11.78%和15.74%,磷酸蔗糖含量分别提高23.95%和43.29%。M2处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花后光合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改善宽幅播种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促进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积累,进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宽幅播种小麦以种植密度为1.8×10^(6)株·hm^(-2)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水平对雪茄烟苗期干物质积累及氮素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国议 孔光辉 +9 位作者 张光海 赵高坤 吴玉萍 李薇 李永平 白羽祥 周鹏 杜宇 姚恒 王戈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43-51,共9页
【目的】探明氮营养水平对雪茄烟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提升雪茄烟产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2个雪茄烟品种(云雪38、云雪39)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比较缺氮(N_(0))、正常供氮(210 mg/L,N_(1))、超量供氮(420 mg/L,N_... 【目的】探明氮营养水平对雪茄烟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提升雪茄烟产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2个雪茄烟品种(云雪38、云雪39)为供试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法,比较缺氮(N_(0))、正常供氮(210 mg/L,N_(1))、超量供氮(420 mg/L,N_(2))对雪茄烟幼苗生长状况、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缺氮和超量供氮烟苗均表现出典型症状,正常供氮处理在生长指标及长势长相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正常供氮干物质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缺氮和超量供氮处理,且云雪39干物质积累速率整体上均高于云雪38;超量供氮烟苗总氮积累量高于其他处理,且云雪39总氮积累量整体高于云雪38;正常供氮处理烟苗氮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超量供氮处理,且云雪39较云雪38对施氮量的响应更敏感。【结论】缺氮和超量供氮条件下,烟苗干物质积累及氮积累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正常供氮水平(210 mg/L)有效促进烟苗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不同雪茄烟品种对氮素供应水平的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烟 氮素供应 农艺性状 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植密度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干物质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海涛 孙睿 +3 位作者 姜文超 尚保华 党建友 裴雪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4,共10页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 为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玉米种植密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3+2)下,玉米种植密度(52500、60000和67500株·hm^(-2),分别以SM1、SM2和SM3表示)和玉米单作(MM,种植密度60000株·hm^(-2))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体系产量及玉米干物质、养分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体系玉米产量降低5.25%~14.30%,其中SM2产量与MM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但带状复合种植体系总产值显著提高10.80%~16.71%。在复合种植模式下,与SM1和SM3相比,SM2显著提高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时间,提高干物质积累最大增长速率,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提高养分吸收,产量分别较SM1和SM3提高10.56%和9.67%。综上,相比较玉米单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2模式)可实现“玉米不减产或稍减产,多收一季豆”;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丰30系列玉米的种植密度在60000株·hm^(-2)左右时可作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合理的密度选择,实现稳产高效。本研究可为晋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及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密度 物质积累与转运 养分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调控剂对冬小麦灌浆及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的调控效应
19
作者 刘红杰 任德超 +3 位作者 张素瑜 朱培培 葛君 赵敬领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52-63,共12页
以清水和磷酸二氢钾为对照,分析不同化学调控剂处理后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化学调控剂对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化学调控剂显著提升了冬小麦的灌浆速率,尤为突出的是延长了灌浆渐... 以清水和磷酸二氢钾为对照,分析不同化学调控剂处理后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化学调控剂对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化学调控剂显著提升了冬小麦的灌浆速率,尤为突出的是延长了灌浆渐增期的持续时间,尽管对快增期和缓增期的影响相对有限。但不同化学调控剂处理在不同小麦品种中展现出最佳适配性,其中T6处理在周麦36品种上显著促进了灌浆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双重提升,而T7处理则在百农207中表现出相同优势。冬小麦开花后,各营养器官(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的干物质积累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拟合方程符合一元二次多项式y=ax^(2)+bx+c。干物质积累峰值出现时间因品种和营养器官而异。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峰值多出现在灌浆初期至中期,而颖壳+穗轴则在灌浆中后期达到峰值。与对照处理相比,在花后22d(叶片、颖壳+穗轴)和27d(茎鞘)之后,化学调控剂的应用加速了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速度,其中化学调控剂处理的叶片和茎鞘干物质积累总量均低于对照处理。此外,化学调控剂对营养器官花前和花后干物质转运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有显著影响。试验数据显示,T4、T5处理在周麦36中显著优化了干物质转运效率,而T5、T7处理则在百农207中表现出色,均有效促进了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并显著提升了这一转运过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综上,化学调控剂通过调控小麦的灌浆过程、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实现了对籽粒产量的积极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控剂 冬小麦 营养器官 物质积累 灌浆特性 拟合模型 转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幅匀播对盐碱地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20
作者 韩小伟 宋元瑞 +8 位作者 王兆波 张洁 卢振宇 田雪慧 周江明 刘凯凯 李树兵 李明军 李伟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共10页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 探明盐碱地全幅匀播对冬小麦冠层光能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阐明其高产高效的生理机制,为冬小麦全幅匀播在黄河三角洲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于2022—2024年冬小麦生长季,采用京优368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全幅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等指标差异,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全幅匀播下小麦产量和穗数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35%和46.9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18.71%和47.21%。全幅匀播下小麦茎蘖数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显著提高58.83%,2023—2024年全幅匀播极显著提高57.30%。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5.78%,41.70%,109.69%,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71.23%,40.81%,98.07%。全幅匀播下小麦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常规条播,2022—2023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8.36%,4.11%,47.17%,2023—2024年全幅匀播分别极显著提高59.78%,4.11%,44.00%。综上所述,盐碱地小麦全幅匀播通过塑造合理群体结构和改善种床环境,以提高冠层光能利用性能和茎蘖生产力,有利于植株光合产物形成和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最终实现小麦高产。因此,全幅匀播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冬小麦稳产、高产的较佳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盐碱地 全幅匀播 光能利用特性 物质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