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4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3D打印技术的软弱夹层干湿循环作用强度劣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浩 张文 芦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3,共9页
软弱夹层是一类较为特殊敏感的地质体,其存在对水电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性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库岸边坡中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以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3D打印技术... 软弱夹层是一类较为特殊敏感的地质体,其存在对水电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性作用。为了深入探讨库岸边坡中软弱夹层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剪切力学特性及破坏机制,以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坝址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具有真实岩石形貌特征的结构面,并计算出结构面的粗糙度系数JRC,然后开展干湿循环作用下含人工节理面的软弱夹层剪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次数干湿循环,抗剪强度随循环次数增加呈负指数型降低,最终会趋于一个极低的稳定值,为初始强度的5%,且抗剪强度与结构面粗糙度呈正相关。软弱夹层的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在破坏阶段会呈阶梯式降低,结构面粗糙度越大,残余曲线阶梯式降低次数越多,且结构面粗糙度大的试样会在更短的剪切位移到达残余强度阶段,残余强度也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成果对抽水蓄能电站岸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湿循环 3D打印 强度劣化 粗糙度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黎明 段绍彪 +3 位作者 项洪涛 郑殿峰 冯乃杰 沈雪峰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8,共15页
为探明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与大田相结合方式,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MI)和重干湿交替灌溉(HI)2种灌溉处理,于分蘖盛期和剑... 为探明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与大田相结合方式,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MI)和重干湿交替灌溉(HI)2种灌溉处理,于分蘖盛期和剑叶展叶期喷施已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iethylaminoethylcaproate,DA)、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adenine,BA)和BA(分蘖盛期)+DA(剑叶展叶期)3种PGRs,并设置清水对照,探究干湿交替灌溉、PGRs及互作下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与HI相比, MI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叶面积、叶面积指数、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剑叶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降低了ABA含量,增加了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并在改善节间性状基础上增加了结实率、每穗粒数及粒重,增产5.30%(盆栽)和5.11%(大田)。与CK相比,喷施BA+DA显著提高了抽穗后剑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提高了剑叶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增加了千粒重、结实率、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增产6.60%(盆栽)和6.05%(大田),其次是BA。干湿交替灌溉与PGRs互作对叶面积指数、内源激素含量、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存在显著影响,其中MI×(BA+DA)处理更有助于维持抽穗后绿叶功能持续期,提高叶片SPAD值、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强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提高叶片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输出,并在稳定穗数基础上增加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实现产量较其他处理及CK增幅3.17%~12.57%(盆栽)和3.14%~11.55%(大田),而HI×(BA+DA)处理可实现MI×CK产量效果。综上所述,干湿交替灌溉配合喷施BA+DA可作为本区域水稻高产高效生产环节中的一种节水化控栽培组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湿交替灌溉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合特性 内源激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干湿循环-荷载综合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志刚 何斯华 +2 位作者 黎凯 黄红明 章泽鹏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2,共9页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 为研究酸雨环境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通过室内试验模拟水泥稳定碎石受酸雨、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对试件进行中性化测试和微观检测,揭示不同酸度、干湿循环周期和荷载循环次数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强度劣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7个周期的干湿循环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强度会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而增加,并且在短期的酸雨侵蚀试验中,试件内部的中性化程度很低;在pH=3的酸雨环境中,随着干湿循环作用次数的增加,试件由外而内不断劣化,其强度随之降低;在同样的酸雨环境中,干湿循环和荷载循环综合作用对试件强度的削弱更为明显,而且两者作用的顺序不同亦会对试件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因素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的强度演化模型,通过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用于旧路改造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残余强度的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湿循环 荷载循环 水泥稳定碎石 强度 演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后贯通型锯齿状红砂岩节理面剪切本构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桂林 王力 +1 位作者 王润秋 任甲山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20,共15页
库岸岩质边坡因受库水位波动影响,节理面受到干湿循环的作用,干湿循环后的节理面剪切强度成为控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针对干湿循环后岩体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等方面研究不充分。以三峡库区红砂岩为例,通过开展不同干湿... 库岸岩质边坡因受库水位波动影响,节理面受到干湿循环的作用,干湿循环后的节理面剪切强度成为控制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针对干湿循环后岩体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等方面研究不充分。以三峡库区红砂岩为例,通过开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红砂岩的节理直剪试验,获得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岩的强度变形特征,建立了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修正Iwan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节理试样的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形态表现为初始压密、线弹性变形、峰前软化、峰后破坏和残余变形5个阶段;通过引入Logistic模型,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能够反映实际的节理面损伤过程,较好地描述规则锯齿状节理面压密阶段剪切变形行为;干湿循环次数与修正后节理面Iwan剪切损伤本构模型参数存在对数关系;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修正Iwan节理面剪切损伤本构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能有效预测干湿循环后节理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岩质边坡剪切滑移破坏机制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岩 节理面 湿循环 剪切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研究
5
作者 陈绍杰 薛守振 +3 位作者 尹大伟 王亚博 屈晓 马宏发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共17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 为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砾岩试样力学特征及损伤劣化机理,开展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4次,干湿循环周期10 d)下砾岩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样强度、变形破坏等特征,明确砾岩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影响;建立了干湿循环前、后及过程中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模型,从细观结构和组分变化方面揭示了砾岩试样损伤劣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1)砾岩试样力学性能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峰后阶段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由陡峭式下降转变为延展性下降,试样塑性破坏程度增大,其破坏模式由拉伸破坏向剪切弹射式破坏转变。(2)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形成变形局部化带时间提前且数量增多,试样声发射振铃计数突增;在峰前阶段弹性能密度下降导致试样峰值应力降低,在峰后阶段释放能密度上升导致试样破碎程度增大。(3)在干湿循环过程中,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被溶蚀,砾岩试样内部缺陷不断扩张、收缩,与XH–0d组试样相比,破裂断口处平均孔隙率分别上升了6.96%,14.41%,24.00%和48.10%;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砾岩试样损伤加剧,有效承载结构面积下降,导致其力学性能劣化。研究成果能够为保障煤层安全开采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循环 强度特征 变形破坏 能量演化 组分变化 劣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石灰改良红层泥岩填料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研究
6
作者 陈康 刘先峰 +3 位作者 蒋关鲁 袁胜洋 马杰 陈忆涵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4,共12页
红层泥岩水敏性高,作路基填料时可用石灰改良。受季节变化影响,路基基床经历干湿循环,导致服役性能降低。为研究干湿循环下改良填料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开展一系列干湿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和弯曲元试验测定改良填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和... 红层泥岩水敏性高,作路基填料时可用石灰改良。受季节变化影响,路基基床经历干湿循环,导致服役性能降低。为研究干湿循环下改良填料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开展一系列干湿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试验和弯曲元试验测定改良填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小应变刚度。结合连续滴水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SEM)试验,揭示干湿循环后填料微观结构劣化特征。结果表明:低幅度循环下试样在干侧和湿侧均产生体胀。高幅度循环下试样在湿侧产生体胀。在干侧先产生体缩,随循环次数增加,即使含水率较低,试样也产生体胀。体胀导致强度和小应变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劣化。当试样产生体缩时,强度有所增长,但小应变刚度由于裂缝衍生而持续衰减。试样强度随损伤体变可用统一劣化方程表示。但高幅度循环下试样干燥后的小应变刚度远低于劣化线,且劣化速率远大于强度。试样滴水后能维持基本形貌,但观察到团聚体松散、微粒剥落和新生裂缝等结构劣化特征,从而导致宏观力学性能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填料 湿循环 石灰改良 红层泥岩 性能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干湿转态柔性协调控制
7
作者 邓拓宇 田亮 +2 位作者 贾梦颖 刘鑫屏 刘吉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56-3066,I0017,共12页
直流锅炉机组在超低负荷灵活运行时面临干态和湿态间转换的控制难题。干态和湿态运行时的汽水流程差异导致控制对象结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干、湿态的机组动态模型;干态和湿态运行时的控制目标不同,导致干态和湿态的基本控制结构... 直流锅炉机组在超低负荷灵活运行时面临干态和湿态间转换的控制难题。干态和湿态运行时的汽水流程差异导致控制对象结构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干、湿态的机组动态模型;干态和湿态运行时的控制目标不同,导致干态和湿态的基本控制结构不同。因此,针对干、湿态转换时对象结构、控制结构和控制目标均发生变化的特性,提出一种2层柔性协调控制系统。柔性控制底层沿用干、湿态运行的基本控制方式,顶层采用优化算法实时计算柔性因子,实现基本方式间的柔性切换。顶层算法的关键是给出转态不同阶段的响应矩阵和控制目标,并根据柔性因子分段优化。仿真实验表明,柔性协调控制方法能够实现系统干态、湿态间的自动转换,被控参数满足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锅炉 湿态转换 柔性协调控制 柔性因子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冻融作用输水渠道膨胀土强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姜海波 卢燕 +1 位作者 李琳 张军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6-1367,共12页
季节冻土区膨胀土的“干缩湿胀”与“冻胀融沉”效应,诱发了诸多工程病害问题。针对北疆供水工程膨胀土输水渠道强度衰减及边坡失稳破坏问题,以渠基膨胀土所经历的干湿及冻融循环作用为试验边界条件,开展渠基膨胀土不同埋深含水率监测试... 季节冻土区膨胀土的“干缩湿胀”与“冻胀融沉”效应,诱发了诸多工程病害问题。针对北疆供水工程膨胀土输水渠道强度衰减及边坡失稳破坏问题,以渠基膨胀土所经历的干湿及冻融循环作用为试验边界条件,开展渠基膨胀土不同埋深含水率监测试验,分析干湿、冻融不同阶段土体含水率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干湿-冻融循环室内试验,研究干湿-冻融循环作用对膨胀土不均匀变形、强度衰减及微观结构损伤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干湿-冻融环境下,渠基一定深度范围膨胀土的水分变化剧烈,其中冻融阶段含水率的变化最大,形成了膨胀土的“相变动力区”。(2)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微观结构的损伤效应较显著,裂隙随循环次数增加不断发育扩展,膨胀土持续经历着“干缩湿胀”和“冻胀融沉”作用。在干湿-冻融作用的初期,膨胀变形量在总体变形量中贡献较大。经历一定次数的干湿-冻融循环作用后,土体的体积变形、膨胀变形量逐渐趋于稳定。(3)膨胀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强度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黏聚力的衰减幅度较大,呈指数形式骤减,而内摩擦角的降低幅度则较小。在干湿-冻融作用的初期,黏聚力的衰减幅度占总衰减率的41.2%~48.6%。土体黏聚力的骤减,导致了渠基边坡膨胀土的浅层滑坡破坏,表明黏聚力在边坡失稳中起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输水渠道 湿-冻融循环 含水率 强度衰减 裂隙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诱发土壤结构损伤的协同效应分析
9
作者 陈勇 夏雨 +2 位作者 闵泽鑫 夏振尧 王世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7,共11页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的单独作用及二者交替联合作用,监测土壤内细颗粒流失规律和表层裂隙发育进程。结果表明:往返渗流单独作用下壤中潜蚀通道发展呈现随机性和持续性,干湿循环单独作用下壤表裂隙发育具有记忆性和缓增性,壤中细颗粒流失率和壤表裂隙率均表现为随周期次数而增多并逐渐趋稳;二者交替联合作用下,壤中潜蚀会形成渗流孔洞,并破坏土壤连续性,同时增加表层细粒含量,进而导致裂隙发育加剧;壤表开裂也会加速细颗粒从土中剥离,并增大优势通道的扩展,从而提高随后试验周期的颗粒流失率;经历5个周期联合作用下的颗粒累积流失率比往返渗流单独作用高116.67%、壤表裂隙率比干湿循环单独作用高73.33%,对土壤结构损伤具有显著的协同加剧效应。研究成果对加深消落带土壤结构损伤机制的认知、揭示水土流失和岸线后退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往返渗流 湿循环 颗粒流失率 裂隙率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酸碱环境下干湿循环对玄武岩力学性能劣化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杨继清 葛子尧 +3 位作者 杨继华 陈积普 谢凤玉 申林方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2-826,共15页
边坡岩体长期受季节性降雨的干湿循环作用,导致岩石风化加剧和力学性能劣化,易引发滑坡灾害。为探究酸碱环境及干湿循环对玄武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在pH值为2、4、7、9、11的溶液中分别进行0~40次干湿循环试验,通... 边坡岩体长期受季节性降雨的干湿循环作用,导致岩石风化加剧和力学性能劣化,易引发滑坡灾害。为探究酸碱环境及干湿循环对玄武岩力学特性的影响,本文以玄武岩为研究对象,在pH值为2、4、7、9、11的溶液中分别进行0~40次干湿循环试验,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酸碱环境下干湿循环对玄武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并基于统计强度理论建立玄武岩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玄武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40次循环后,单轴抗压强度的总劣化度在酸性环境下为59.93%~70.33%,中性环境为56.93%,碱性环境为53.07%~53.73%,弹性模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抗压强度,且酸碱环境下的劣化程度依次为酸性>中性>碱性,各环境间的劣化差异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缩小;岩石的破坏形态随循环次数增加显著变化,酸性环境下岩样破碎程度加剧,碱性环境未呈现类似趋势;SEM图像分析显示,酸性环境下岩石缺陷占比率呈三阶段变化,碱性环境下呈两阶段变化,中性环境则呈对数函数变化趋势;基于Weibull分布和统计强度理论构建的玄武岩损伤本构模型能够有效拟合试验数据。研究成果可为玄武岩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及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湿循环 酸碱环境 力学性能劣化 微观结构 缺陷占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及循环加卸载条件下白云岩渐进损伤的能量特性研究
11
作者 张锋 王运敏 +2 位作者 李小双 鲁俊 侯国庆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探讨了干湿循环与循环加卸载共同作用下白云岩的力学性能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引起的结构损伤导致白云岩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表现为滞回环面积增大与峰值强度下降;循环加卸载初期具有强化作用,随后进入软化与损伤阶... 探讨了干湿循环与循环加卸载共同作用下白云岩的力学性能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引起的结构损伤导致白云岩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表现为滞回环面积增大与峰值强度下降;循环加卸载初期具有强化作用,随后进入软化与损伤阶段。能量分析结果显示,总输入能量主要以弹性应变能形式存储,耗散能比例随损伤累积缓慢增长,且由耗散能定义的损伤变量呈现“渐进—加速—稳定”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白云岩 湿循环 循环加卸载 能量演化 耗能比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干冻融下渠基膨胀土裂隙发育与强度衰减规律研究
12
作者 姜海波 张军 +1 位作者 喻天龙 韩克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0-200,共11页
【目的】寒旱区湿干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输水渠道易发生浅层失稳,是膨胀土输水渠道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方法】以北疆伊犁河北岸干渠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进行湿干冻融循环效应的模拟和低应力直剪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膨胀土的裂... 【目的】寒旱区湿干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输水渠道易发生浅层失稳,是膨胀土输水渠道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方法】以北疆伊犁河北岸干渠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进行湿干冻融循环效应的模拟和低应力直剪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膨胀土的裂隙参量,探讨裂隙参量与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裂隙参量对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结果显示:膨胀土试样的裂隙参量与黏聚力衰减率会随湿干冻融交替效应和密实程度的降低而增大,其力学性能会进一步劣化。湿干冻融循环效应下,膨胀土裂隙结构经历了快速开裂、稳步拓展、稳定发育过程,与黏聚力的快速衰减、缓慢衰减、稳定衰减阶段相对应。【结论】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各裂隙参量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连通系数的变化趋势与黏聚力衰减的关联性最为密切,关联度为0.730~0.878,权重达到0.260~0.300,可定量表征湿干冻融循环效应下膨胀土的裂隙发育特征及强度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湿冻融循环 裂隙参量 强度衰减 关联度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喀斯特地区灰岩的损伤本构研究
13
作者 张研 袁普龙 黄兰淘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9-146,153,共9页
为更好地探究灰岩在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损伤规律,以桂林岩溶区灰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不同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灰岩损伤后的强度和变形特征。通过建立灰岩在酸性干湿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几何损伤模型,引入Weib... 为更好地探究灰岩在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损伤规律,以桂林岩溶区灰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不同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灰岩损伤后的强度和变形特征。通过建立灰岩在酸性干湿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几何损伤模型,引入Weibull分布函数和复合损伤变量,得到灰岩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在酸性干湿循环作用下,灰岩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高循环次数下,弹性模量的劣化增幅更高;模型模拟曲线和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能够客观地反映灰岩三轴受压破坏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和变形特征;灰岩的总损伤演化曲线基本呈“s”型,分为初始损伤阶段、损伤快速发展阶段、损伤减缓发展阶段、完全损伤阶段;在低循环次数下,酸性的增强使得灰岩的脆性出现一定的增强。研究结果可为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建设、边坡治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酸性环境 湿循环 损伤本构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干播湿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4
作者 王方永 孔宪辉 +9 位作者 王潭刚 韩焕勇 练文明 王瑞军 马丽 林海 宁新柱 傅积海 陈伟明 余渝 《新疆农垦科技》 2025年第3期12-14,共3页
为缓解南疆农业用水矛盾,减少水资源消耗,南疆棉田传统的播前淹灌方式(“冬春灌”)已转变为播后滴灌方式(“干播湿出”),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创建了南疆“干播湿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从播前准... 为缓解南疆农业用水矛盾,减少水资源消耗,南疆棉田传统的播前淹灌方式(“冬春灌”)已转变为播后滴灌方式(“干播湿出”),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创建了南疆“干播湿出”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出苗水水肥运筹、田间管理及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以为南疆节水高效植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棉花 湿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干湿环境下铁路混凝土宏微观性能及扩散模型研究
15
作者 董振平 曹曦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3,共9页
为系统性探究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福建某铁路混凝土劣化规律及腐蚀机理,选择抗压抗蚀系数K_(a)、抗折抗蚀系数K_(b)、相对质量评价系数ω_(1)和相对动弹模量评价参数ω_(2)为耐久性评价指标,结合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衍射分析(XRD)... 为系统性探究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福建某铁路混凝土劣化规律及腐蚀机理,选择抗压抗蚀系数K_(a)、抗折抗蚀系数K_(b)、相对质量评价系数ω_(1)和相对动弹模量评价参数ω_(2)为耐久性评价指标,结合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DTG)以及核磁共振波谱法(NMR)对某铁路混凝土进行宏微观性能研究,最后基于Fick第二定律建立考虑侵蚀损伤的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模型.结果表明: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铁路混凝土的耐久性评价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逐渐上升,钙矾石等腐蚀产物逐渐在混凝土缺陷处生成、堆积,表面及边角逐渐剥落直至大量骨料裸露;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升,铁路混凝土内部初始孔隙尺寸和连通性降低,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的钙矾石等腐蚀产物含量变少,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相对更强;建立的考虑了水泥水化过程、硫酸根离子消耗和侵蚀损伤演化等因素影响的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模型可以有效模拟硫酸盐干湿循环条件下铁路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混凝土 硫酸盐侵蚀 湿循环 宏微观性能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卸荷与干湿循环联合效应下巴东组泥质粉砂岩膨胀特性研究
16
作者 赵二平 蒋尚家 +3 位作者 章涵 向国梁 张聪 车德龙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8,共7页
为了研究泥质粉砂岩在卸荷与干湿循环联合效应下的膨胀特性,开展了不同卸荷条件下的干湿循环试验,通过核磁共振揭示了不同卸荷条件下试样内部孔隙演变规律.基于Huder-Amberg本构修正建立了考虑卸荷损伤与干湿循环次数的泥质粉砂岩膨胀... 为了研究泥质粉砂岩在卸荷与干湿循环联合效应下的膨胀特性,开展了不同卸荷条件下的干湿循环试验,通过核磁共振揭示了不同卸荷条件下试样内部孔隙演变规律.基于Huder-Amberg本构修正建立了考虑卸荷损伤与干湿循环次数的泥质粉砂岩膨胀本构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试样膨胀率先增加后减小,在第4次循环时达到最大值;由于中、小孔隙在干湿循环后大幅度减少,大孔隙仅有少量增加,导致孔隙率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减小;随着卸荷量增加,试样膨胀率减小,卸荷量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均会加剧岩样内部损伤程度,导致孔隙度下降,其中卸荷量的影响程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粉砂岩 卸荷 湿循环 膨胀本构模型 结构损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17
作者 王志春 王彦平 +1 位作者 徐震宇 薛文超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 分析不同干湿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有助于优化农牧林业用水管理及水资源规划和配置,及预测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鉴于内蒙古干湿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且为气候变化显著区,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内蒙古76个气象站1961—2023年潜在蒸散发(ET_(0))及其对气温、风速、水汽压和日照时数的敏感系数,探讨了气候变化下内蒙古不同干湿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及ET_(0)对气候变化的定量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ET_(0)大体表现为经向由西向东、纬向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ET_(0)变化趋势不明显,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趋势。(2)各干湿区ET_(0)对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表现为对最高气温最敏感,其次是水汽压、风速、最低气温,对日照时数最不敏感。(3)不同干湿区各气象因子敏感系数的变化趋势均一致,气温敏感系数和水汽压敏感系数呈减小的态势,风速敏感系数和日照敏感系数呈增加态势,水汽压敏感系数和风速敏感系数变化显著。(4)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对ET_(0)变化为正贡献,风速、水汽压、日照变化对ET_(0)变化为负贡献,日照在各干湿区对ET_(0)变化贡献都最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速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半湿润区最高气温为ET_(0)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敏感系数 主导因子 湿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聚丙烯纤维改良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及预测模型
18
作者 马宏岩 翁明胜 +2 位作者 黄仁杰 徐松 郑丽堂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9,共7页
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红黏土路基易出现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为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红黏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红黏土中,形成纤维红黏土。通过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0‰、2‰、6‰、10‰)、纤维长度(... 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红黏土路基易出现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等病害,为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红黏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将聚丙烯纤维掺入红黏土中,形成纤维红黏土。通过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0‰、2‰、6‰、10‰)、纤维长度(0、3、6、9 mm)和干湿循环次数(0、2、4、6次)对红黏土抗剪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纤维可显著提升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在研究的掺量与长度范围内,抗剪强度随纤维掺量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在提高红黏土的黏聚力效果显著,而对于内摩擦角的提升有限;纤维长度为6 mm时,红黏土抗剪强度最大;干湿循环会显著降低红黏土强度,且对黏聚力劣化作用超过了内摩擦角,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纤维和法向压力可降低干湿循环对红黏土的劣化作用。笔者基于试验结果,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红黏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强度预测模型,其预测相对误差值在1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红黏土 湿循环试验 抗剪强度 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干湿循环作用下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普 齐冬有 +5 位作者 王小可 陈鹤元 何昌毓 张巍 谢亚斌 张冬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9-2436,共8页
随着近年来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水泥基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要求日益提高。铁铝酸盐水泥是我国研发的“第三代水泥”,具有抗海水侵蚀的优异性能。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水干湿循环下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FACC)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随着近年来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水泥基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要求日益提高。铁铝酸盐水泥是我国研发的“第三代水泥”,具有抗海水侵蚀的优异性能。本研究旨在探讨海水干湿循环下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FACC)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OPCC)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变化,并特别关注水胶比对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对比分析FACC和OPCC的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和立方体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压汞法对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海水干湿循环过程中,FACC的质量损失率较低,相对动弹性模量在海水干湿循环初期有所增加,随后趋于稳定,而OPCC的相对弹性模量则在海水干湿循环后期出现明显下降。抗压强度方面,FACC在海水干湿循环后有所增加,而OPCC则有所降低。总体上,FACC展现出比OPCC更优异的耐久性和更强的抗海水侵蚀性能。微观分析显示,FACC具有更低的孔隙率和更精细的孔隙结构,这有助于提高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铝酸盐水泥 海水湿循环 质量损失率 相对弹性模量 抗压强度 微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及装备在新疆南疆应用中的问题及建议
20
作者 朱霞 马少辉 +2 位作者 孟婷 吴智勋 任伟 《中国棉花》 2025年第3期60-62,共3页
新疆南疆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但水资源紧缺。干播湿出技术因具有节水、调节水资源配置作用,已在南疆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干播湿出技术在南疆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存在农机装备... 新疆南疆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但水资源紧缺。干播湿出技术因具有节水、调节水资源配置作用,已在南疆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干播湿出技术在南疆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存在农机装备在部分棉田不适用、配套机具不足等问题。建议对干播湿出棉田的土质进行评估,实行冬春季轮灌,研发适合特殊土质条件的机具,促进干播湿出技术在南疆可持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湿出技术 农机装备 农业机械 局限性 适应性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