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土湖干涸湖底风沙区植被特征与地表输沙量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王明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4,共6页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 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研究对象,选择9种典型立地类型,开展群落组成、植被数量特征、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的观测分析,研究了植被特征与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青土湖干涸湖底主要风沙区灌木层植物4种,隶属4科4属;草本层植物11种,隶属4科11属,灌木层平均盖度为11.2%,草本层平均盖度6.5%,植被稀疏,物种建群种单一。不同立地类型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且存在差异性,其中流动沙丘白刺灌丛、固定沙丘白刺灌丛、荒地盐爪爪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固定沙丘白刺灌丛、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湖底滩地植被分布较均匀。9种立地类型地表风沙流输沙量监测期各月呈现湖底滩地累计输沙量最大,湖底盐爪爪群落和流动沙丘白刺灌丛次之,且上述3种类型输沙量与其他6种立地类型输沙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湖底植被特征中灌木层盖度与地表平均输沙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植被特征 输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流动沸腾干涸点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鸽平 吴埃敏 +2 位作者 郭贇 秋穗正 卢东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86-689,697,共5页
在间隙为1 05mm和1 5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内、外管通电加热,进行了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点的实验研究.实验压力范围主要为2~4MPa,质量流速为40~80kg·m-2·s-1.由内、外管热流密度的比值得到了出现干... 在间隙为1 05mm和1 55mm的垂直环形窄缝通道内,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内、外管通电加热,进行了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点的实验研究.实验压力范围主要为2~4MPa,质量流速为40~80kg·m-2·s-1.由内、外管热流密度的比值得到了出现干涸点的判据.实验中还研究了压力、质量流速和进口条件对干涸点处含汽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当对外管单面加热时,发现质量流速增大,临界含汽率减小;当进口含汽率增大时,临界含汽率增大;在相同的情况下,外管出现干涸时的截面含汽率大于内管出现干涸时的截面含汽率.根据实验数据对原苏联古塔杰拉奇圆管的干涸点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到了适合于计算环形管道干涸点的经验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 流动沸腾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轴向干涸高度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胡学功 白莉 +1 位作者 王照亮 唐大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3,共5页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 对背面有热流输入的开放式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润湿与流动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预测纯蒸发换热情形下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中液体沿槽道方向的干涸点高度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干涸点高度随热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矩形毛细微槽的几何尺寸及微槽群密度对竖直矩形毛细微槽群蒸发热沉中液体的润湿和相变换热特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微槽群 蒸发换热 干涸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流动沸腾换热干涸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良 柳建华 +2 位作者 葛琪林 杨建超 安守超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9,共6页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 针对CO2在亚临界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干涸现象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在CO2沸腾换热过程中的干涸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量、饱和温度、管径等因素对干涸产生的影响及机理。提出CO2流动沸腾换热过程中临界热流密度,流态变化,干涸干度的预测以及抑制干涸提前发生的相应措施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物理 流动沸腾 CO2热物性 换热特性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传热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2-787,共6页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 在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后膜态沸腾的传热试验,研究了各种热工水力参数对膜态沸腾传热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干涸后膜态沸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传热过程,其壁面温度不会出现明显的脉动;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减小;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或系统压力的升高,膜态沸腾热流密度增大,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态沸腾 矩形通道 干涸 热工水力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流动传热基础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试验。通过对各种热工水力参数的试验研究,得出结论:(1)随着进口含汽率的增加,干涸点热流密度减小,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降低,传热系数减小;(2)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减小,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3)随着系统压力的升高,干涸点热流密度增大,含汽率增加,壁面温度升高,传热系数增大。由试验数据与现有经验关系式的比较,发现这些关系式适合中高压、中低质量流速工况,而对低压、高质量流速工况存在较大的偏差。在古塔杰拉奇关系式的基础上,引入矩形通道尺寸和进口焓等影响传热的因素,得出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关系式。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干涸 流动沸腾传热 热工水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狭缝通道内干涸后传热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增辉 贾斗南 +2 位作者 刘瑞兰 苏光辉 秋穗正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20,共5页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管换热能力大于外管。应用Groeneveld公式 ,拟给出适合试验数据的换热公式。在试验的基础上 ,对内外管中较大的热流密度 ,与内外管热流密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建立变量 ,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了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环形狭缝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经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狭缝通道 传热 干涸 多元线性回归 去离子水 换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清洗方法对血渍干涸器械清洗质量的对比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爱萍 秦玉如 殷玲琴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19期1761-1762,共2页
目的探讨医院血渍干涸器械有效的清洗方法,以提高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选择人工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1 800件,分为三组,每组齿牙器械500件,管腔类器械100件,分别接受直接机洗(常规组)、酶泡加机洗(试验A组)、酶液超声加机洗(试验B... 目的探讨医院血渍干涸器械有效的清洗方法,以提高清洗质量,保证灭菌效果。方法选择人工血液污染的金属器械1 800件,分为三组,每组齿牙器械500件,管腔类器械100件,分别接受直接机洗(常规组)、酶泡加机洗(试验A组)、酶液超声加机洗(试验B组)进行清洗,评价清洁合格率并进行对比。结果目测显示:常规组、试验A组、试验B组的合格率分别为66.17%、86.83%、100.00%;放大镜检测:常规组、试验A组、试验B组的合格率分别为60.17%、82.33%、100.00%;潜血检测:常规组、试验A组、试验B组的合格率分别为60.00%、81.67%、100.00%,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液超声加机洗的器械清洗方法的清洁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洗方法 血渍干涸器械 清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通道并联管干涸热动力学特性实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洪伟 王亚成 +1 位作者 洪文鹏 孙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95-1503,共9页
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 针对小通道并联管在沸腾传热过程中传热不稳定的问题,对小通道并联管在干涸时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观察小通道并联管内干涸点前后流型的转变,将流型分成环状预警区、干涸初始点区和雾状干涸区3个区域。对3个流型下并联通道沸腾传热过程中通道内工质干度和传热系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干涸的发展,通道沸腾传热系数下降明显。然后,对通道3个流型下的压降信号,通过自适应最优核时频表示法(AOKTFR)、自回归(AR)模型功率谱分析法和递归图分析法进行分析,发现在干涸初始点区,通道内反复出现干涸现象,且回流现象严重。最后,通过对递归图分析法中特性参数归纳总结,得到干涸初始点区与环状预警区、雾状干涸区的区别,实现通过压降信号检测干涸的目的。研究结果可对小通道沸腾传热领域中的热动力学特性进行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动力学特性 干涸 递归图 递归特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固城湖干涸水文情势研究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红丽 龚来存 沈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8-20,共3页
2011年5月,南京市固城湖发生了罕见的干涸现象,对湖周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找出固城湖干涸的原因,对流域内历年的水文变化情况以及开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以来,固城湖流域连续8个月降水量严重不足,是自1951... 2011年5月,南京市固城湖发生了罕见的干涸现象,对湖周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找出固城湖干涸的原因,对流域内历年的水文变化情况以及开发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10月以来,固城湖流域连续8个月降水量严重不足,是自1951年有连续水文记录以来历史最低,为固城湖干涸决定性因素;湖区围垦淤积,容积减少,使湖区干涸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由农业生产向水产养殖转变,用水量增加,用水高峰期提前,也是造成固城湖干涸的重要因素。针对固城湖干涸的原因,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干涸 成因分析 极端水文现象 固城湖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细管内R290流动沸腾换热与干涸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慧晨 柳建华 +2 位作者 徐小进 张良 姜林林 《能源工程》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对内径为1、2、3 mm的水平不锈钢圆管内R290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为15~35 kW/m^2、质量流率为76~200 kg/(m^2·s)、饱和温度为16~36℃、干度为0~1时的管内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 对内径为1、2、3 mm的水平不锈钢圆管内R290两相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分析了热流密度为15~35 kW/m^2、质量流率为76~200 kg/(m^2·s)、饱和温度为16~36℃、干度为0~1时的管内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促进管内核态沸腾,换热得到强化,从而导致换热系数随之增加;质量流率的增加促进管内由核态沸腾换热向对流换热转化,换热系数也随之增加;饱和温度的增加促进管内气泡核心的形成速率加快,强化管内沸腾换热;管径的减小导致微尺度效应增加,从而导致换热系数随之增加;在整个换热过程中干涸前平均换热系数、干涸过程中的平均换热系数分别占总换热系数的4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管 R290 两相流动 沸腾换热 干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涸湖底不同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
12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6 位作者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樊宝丽 张逸君 李易珺 安富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1,共9页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以青土湖干涸湖底为对象,选择典型风沙区不同下垫面开展风沙流输沙通量观测,分析风沙流输沙通量空间差异性及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期揭示湖底盐碱沉积物风沙流输沙通量特征,为湖底盐碱化荒漠的有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青土湖为研究区,利用风沙流流量计测定9种下垫面的风沙流输沙通量并研究其与风速的关系,分析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不同下垫面的地表0~50 c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表现为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盐碱沙地梭梭林>荒地盐爪爪群落>半固定白刺灌丛>流动沙地梭梭林>稳定白刺灌丛>固定白刺灌丛;不同下垫面风沙流平均输沙通量均与大于5.0 m·s^(-1)平均风速正相关且符合指数函数关系,但相关性有差异;湖底风沙流颗粒物以细砂粒为主,颗粒物平均粒径最大的为湖底滩地,最小的为荒地盐爪爪群落。【结论】在9种下垫面中,湖底滩地、湖底盐爪爪群落、流动白刺灌丛地表输沙通量较大,是湖底重要的风沙运动区,应积极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控制沙源流动;荒地盐爪爪群落地表风沙流颗粒物粒径小,在强风作用下更易被吹起,增加空气气溶胶含量,污染大气环境,建议栽植耐盐碱的灌木植物来提高植被盖度,降低地表风速,减少起尘量;其余5种下垫面类型地表植被盖度较高或地表结皮较为稳定,输沙通量较小,可采取封禁保护,让其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 干涸湖底 风沙流 输沙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
13
作者 李虹波 陈炳德 +1 位作者 赵华 熊万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5-860,865,共7页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 提出干涸后传热物理模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对干涸后传热特性进行分析,通过矩形通道试验数据确定关系式系数,得到了适用于矩形通道的干涸后传热计算模型.将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数据及其他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对偏差进行了统计计算,同时分析了热工参数对干涸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较吻合,且相对于已有计算模型,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涸后传热 矩形通道 计算模型 平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摩擦倍增因子的试验研究
14
作者 彭常宏 秋穗正 +1 位作者 苏光辉 贾斗南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0,共4页
在间隙为1.1和1.6 mm的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弥散流区压强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全汽相摩擦倍增因子的计算式,该式能够较好地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 在间隙为1.1和1.6 mm的环形窄缝通道内,通过内外管双面通电加热流体,进行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弥散流区压强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出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全汽相摩擦倍增因子的计算式,该式能够较好地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后弥散流区的两相摩擦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窄缝通道 干涸 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超临界压力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临界干度及干涸后传热的研究
15
作者 戚光泽 周一工 朱国桢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1-4,8,共5页
以上海石洞口第二发电厂600MW超临界压力锅炉螺旋管因水冷壁为对象,针对其布置特点和实际工况,在高压水回路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得了质量流速、热负荷、压力对临界干度影响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倾斜管顶点、测点、底点临界干度... 以上海石洞口第二发电厂600MW超临界压力锅炉螺旋管因水冷壁为对象,针对其布置特点和实际工况,在高压水回路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得了质量流速、热负荷、压力对临界干度影响的变化规律,总结了倾斜管顶点、测点、底点临界干度的预报公式。同时,对干涸后的传热作了细致的试验研究,充分考虑了传热恶化后的热力不平衡,分别给出了顶点、测点、底点干涸后的传热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锅炉 螺旋管圈 临界干度 干涸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怀柔区沙河干涸河流生态治理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寇忠泰 娄会品 +3 位作者 高甲荣 王颖 王越 顾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60,64,共5页
我国北方地区多数河流经常处于干枯状态,而有关干涸河流生态治理少有研究,对干枯河道的治理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北京怀柔区沙河治理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绿化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生态治理为原则,对5.5 km的河段进行治理;施工中应用... 我国北方地区多数河流经常处于干枯状态,而有关干涸河流生态治理少有研究,对干枯河道的治理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北京怀柔区沙河治理为研究对象,以植物绿化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生态治理为原则,对5.5 km的河段进行治理;施工中应用抛石、铅丝笼和方砖等工程措施进行初步治理,并应用4种植物材料进行绿化。植物绿化效果调查的结果表明:植物材料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新生枝条平均长度200 cm以上,生长状况良好,对示范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工程实施后,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增加,Shannon-Weiner指数范围为12.9~49.0,Pielou指数范围在3.0~12.6之间,波动较大;增加河岸带景观效果,改善了小生境。沙河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为我国北方河道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 干涸河道 生态治理 北方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第二大干涸湖泊居延海重泛碧波
17
作者 冯诚 马维坤 《甘肃林业》 2003年第1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干涸湖泊 居延海 黑河流域 综合治理 调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渠沉积物的氮素迁移转化在干涸期和输水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建 杨培岭 +1 位作者 任树梅 苏艳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88-1891,共4页
沟渠沉积物对水中N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有无植物生长的两种沟渠沉积物在干涸期和输水期对N的吸附、硝化和反硝化效应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植物(芦苇)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物O2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吸... 沟渠沉积物对水中N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有无植物生长的两种沟渠沉积物在干涸期和输水期对N的吸附、硝化和反硝化效应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植物(芦苇)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物O2含量、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的变化,吸附、硝化/反硝化强度在干涸期及输水期均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沟渠的干湿变化不利于沉积物对N的去除,在沟渠输水时,芦苇的生长对沉积物N的迁移转化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沉积物 干涸/输水 吸附 硝化 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生在人间的一个捞月故事——张抗抗小说《干涸》评析
19
作者 孙春旻 《写作》 2007年第6期46-48,共3页
1 张抗抗的新作《干涸》,讲了一个捞桶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并不久远,却与当下的生活恍若隔世。
关键词 张抗抗 故事 干涸 小说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设计中对干涸水库资源的利用
20
作者 徐艳玲 《山西建筑》 2008年第13期36-37,共2页
探讨了水库资源利用的新趋势,结合水库干涸的普遍现象,以北京市大兴新城核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提出了"溶解水库"的方法,为城市设计中如何利用干涸的水库资源提供了设计思路。
关键词 水库 干涸 城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