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的干扰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周傲松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5-69,共5页
研究了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干扰的两个特性 ,即非固定且时变特性和集总特性 ,并针对这两个特性 ,提出了进行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的干扰计算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引入时间离散化仿真和等效功率通量密度概念 ,可以解决国内亟待解决... 研究了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干扰的两个特性 ,即非固定且时变特性和集总特性 ,并针对这两个特性 ,提出了进行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的干扰计算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引入时间离散化仿真和等效功率通量密度概念 ,可以解决国内亟待解决的涉及非静止通信卫星星座的干扰计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座 通信卫星 干扰计算 卫星轨道 人造卫星 非静止卫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测控频率协调干扰计算方法
2
作者 李颖 王志雄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414-417,共4页
航天测控系统是卫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航天测控系统使用的S频段越来越拥挤,因此需要对卫星测控频率进行国内和国际间协调,干扰计算是卫星频率协调的重要部分,国际电联对于航天器测控频率协调干扰计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首... 航天测控系统是卫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航天测控系统使用的S频段越来越拥挤,因此需要对卫星测控频率进行国内和国际间协调,干扰计算是卫星频率协调的重要部分,国际电联对于航天器测控频率协调干扰计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本文首先研究了《无线电规则》干扰计算方法、干扰保护标准和地球站天线辐射特性等相关规则和建议书,根据航天测控系统特点,给出了可用于航天器测控频率的干扰计算方法,通过仿真计算和工程经验证明了该方法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 频率协调 干扰计算 无线电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抗干扰计算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毅 乔凯 +2 位作者 白鹤峰 李文屏 张记瑞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2,共7页
天线抗干扰技术和扩展频谱抗干扰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提升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针对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抗干扰计算分析难度大的问题,引入卫星天线增益计算模型,提出一种抗干扰计算分析方法。对卫星、用户站和干扰站的空间几... 天线抗干扰技术和扩展频谱抗干扰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提升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针对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抗干扰计算分析难度大的问题,引入卫星天线增益计算模型,提出一种抗干扰计算分析方法。对卫星、用户站和干扰站的空间几何关系进行建模,根据卫星天线方向图数据准确计算卫星天线对用户站和干扰站的接收增益,进而得出信号和干扰的载干比;同时,在卫星通信链路计算中引入载干比,准确计算上行链路的总载噪比和总链路余量。通过设计典型干扰场景,分析影响系统总链路余量的关键因素,优化权衡天线抗干扰和扩展频谱抗干扰关键指标,能够从系统整体提升抗干扰能力,满足系统抗干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卫星 通信系统 天线增益 干扰计算 干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巨型星座的干扰计算等效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立豪 刘亚南 +3 位作者 张鹏 郭俊玲 张振邦 牟伟清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1-728,共8页
低轨巨型星座规模较大,造成星座间的干扰场景复杂且干扰分析计算量较大,目前计算星座间干扰主要采用单点推演计算的方式,计算复杂度较高,无法满足当前巨型星座干扰计算时效性要求.针对星座干扰计算中的集总干扰计算算法复杂度优化问题,... 低轨巨型星座规模较大,造成星座间的干扰场景复杂且干扰分析计算量较大,目前计算星座间干扰主要采用单点推演计算的方式,计算复杂度较高,无法满足当前巨型星座干扰计算时效性要求.针对星座干扰计算中的集总干扰计算算法复杂度优化问题,提出了面向巨型星座的干扰计算等效方法:在链路构建方面,利用地面站视场内卫星空间分布特性,建立了星座链路选择等效模型,减少了链路选择的计算量;在单链路干扰计算方面,针对天线增益、传播损耗、极化隔离系数等参量的复杂计算,提出了巨型星座合计增益等效因子,降低了链路干扰计算复杂度.以Starlink、OneWeb星座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用于巨型星座低复杂度等效计算,与单点推演相比,算法复杂度降低了90%以上,有效提高了巨型星座频率兼容分析的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星座 干扰计算 等效计算 链路选择 合计增益等效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南地区早成线低频振荡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郑伟 徐宏雷 +3 位作者 周喜超 梅姚 张柏林 姚天亮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9,共4页
对甘肃陇南地区早成线出现的低频振荡现象进行了描述,基于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对陇南电网进行了小干扰计算,通过对比不同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稳定器投入和退出小干扰计算结果,得出结论:若发电机机组的PSS参数设置不合理,不仅起不到抑制... 对甘肃陇南地区早成线出现的低频振荡现象进行了描述,基于电力系统综合分析程序对陇南电网进行了小干扰计算,通过对比不同运行情况下电力系统稳定器投入和退出小干扰计算结果,得出结论:若发电机机组的PSS参数设置不合理,不仅起不到抑制低频振荡的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削减系统的阻尼,使系统更容易发生低频振荡。建议位于网架变化较大电网的发电机组,重新进行发电机组的参数测试,并进行系统联调试验,得出最佳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参数,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电力系统稳定器 干扰计算 系统联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chDog的安全性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柴钰 刘晓荣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6,共3页
通过对目前中小型计算机系统常用的抗干扰方法即“WatchDog”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说明了“WatchDog”本身存在着安全性、可靠性的缺陷。为了进一步提高单片机的安全性、可靠性,指出了应从计算机本身结构、工作原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程... 通过对目前中小型计算机系统常用的抗干扰方法即“WatchDog”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说明了“WatchDog”本身存在着安全性、可靠性的缺陷。为了进一步提高单片机的安全性、可靠性,指出了应从计算机本身结构、工作原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程序干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性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门狗 单片机 程序干扰 程序计数器 干扰计算 WATCHD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损耗对Q频段地球静止轨道下行链路I/N分布的影响
7
作者 王静 姚秀娟 +4 位作者 高翔 智佳 陈托 董苏惠 孙云龙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针对Q频段通信链路受降雨、云雾及大气吸收等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的传播特性,基于对Q频段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下行链路传播损耗的分析,研究降雨损耗在地球站共址的干扰场景下对I/N分布的影响。提出与降雨分布相结合的Q频段下行链路传播损耗计... 针对Q频段通信链路受降雨、云雾及大气吸收等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的传播特性,基于对Q频段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下行链路传播损耗的分析,研究降雨损耗在地球站共址的干扰场景下对I/N分布的影响。提出与降雨分布相结合的Q频段下行链路传播损耗计算方法,建立基于降雨衰减超出门限值的时间百分比p%的I/N函数模型,分析p%对I/N分布的影响,预测年均干扰分布情况。采用该计算方法对ITU实际登记的CHINASAT-G-115.5E卫星网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越低,通信链路受降雨衰减的影响越明显。当p<0.5时,衰减门限值变化较快;在地球站和干扰卫星轨道经度固定的情况下,p%越小,年均1-p%时间内I/N的最小值越小。该方法可应用到研究其他轨道卫星的干扰分布中,为干扰规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重叠 降雨衰减 Q频段 干扰计算 下行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导弹分离过程仿真 被引量:6
8
作者 管再升 谷良贤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3120-3122,3126,共4页
数值仿真方法是研究机载导弹分离问题的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手段,它为研究导弹与载机的安全分离、气动干扰和导弹起火点的选择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的动网格技术和二次开发功能,并采用带旋流修正的κ-ε... 数值仿真方法是研究机载导弹分离问题的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手段,它为研究导弹与载机的安全分离、气动干扰和导弹起火点的选择等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的动网格技术和二次开发功能,并采用带旋流修正的κ-ε湍流模型和SIMPLEC法则进行压力和速度之间的耦合能够模拟导弹和载机的分离过程,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导弹受控分离时所牵涉的多体网格的受控相对运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气动干扰 动网格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of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述芳 王洪涛 +1 位作者 王渝 纪彩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435-3443,共9页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ay interference to star point target identification while a star sensor imaging to the sky, a study on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of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was carried out. B...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ay interference to star point target identification while a star sensor imaging to the sky, a study on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of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was carried out. By Plank blackbody radiation law and some astronomic knowledge, irradiancies of the stray at the star sensor working height were estimated. By relative astrophysical and mathematics knowledge, included angles between the star sensor optical axis point and the stray at any moment were calculated. The calculation correctness was verified with the star map software of Stellarium. By combining the upper analysis with the baffle suppression effect, a real-time model for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of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was proposed. By signal-noise rate (SNR) criterion, the adaptability of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to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was studied. As an example, a certain type of star sensor was considered when imaging to the starry sky on June 22, 2011 (the Summer Solstice) and September 20, 2011 (August 23 of the lunar year, last quarter moon) in Beijing. The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it we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at the star sensor working height. In each period of time, the stray suppression of the baffle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calculated included angle between the star sensor optical axis point and the stray with the shielded provided by system index. When the included angle is larger than the shielded angle and less than 90~, the stray is restrained by the baffle. The stray effect on star point target identification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irradiancy of 6 magnitude star with that of the stray on star sensor sensitization surface. When the irradiancy of 6 magnitude star is 5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the stray, there is no effect on the star point target identific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dentica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of the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can be estimated real-timely by this model.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star sensor to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can be analyzed conveniently.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star sensor indexes, the navigation star chosen strategy and the missile launch window can be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sile-borne star sensor space luminous environment stray irradiancy BAFFLE real-tim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