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盆地幕式构造演化及成盆类型与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20
1
作者 何家雄 张伟 +3 位作者 颜文 卢振权 张景茹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34,共14页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 中国近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尤其是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在此区域地质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近海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幕式演化特征,逐渐形成了"沟-弧-盆"系统,在边缘海浅水及深水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断坳双层结构的不同类型的新生代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纪坳陷期中新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进而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近海盆地沉降沉积中心具有由陆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的特点,形成了多套不同类型储盖组合,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相互耦合配置,进而最终形成并控制影响了近海沉积盆地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式构造演化 陆缘区内带与外带 平面内油外气 纵向油气叠置 中国近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老庙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其幕式构造演化 被引量:5
2
作者 侯明才 伊海生 +1 位作者 刘与安 陈洪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3-66,共4页
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不是一个匀速的变形过程 ,它常发育由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所控制的沉积旋回 ,盆地的充填序列所反映的阶段性以及区域性间断记录了这些幕式运动的周期及相应的构造事件。以测老庙盆地为研究对象 ,以盆地充填的地层层序... 陆相断陷盆地的形成不是一个匀速的变形过程 ,它常发育由不同级别的幕式构造所控制的沉积旋回 ,盆地的充填序列所反映的阶段性以及区域性间断记录了这些幕式运动的周期及相应的构造事件。以测老庙盆地为研究对象 ,以盆地充填的地层层序为研究基础 ,从盆地的构造格架及沉降史、盆地的构造作用与沉积响应等方面分析 ,讨论了幕式裂隙作用与盆地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幕式构造 充填序列 层序地层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式构造沉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规律——以掀斜式半地堑盆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阳孝法 林畅松 +2 位作者 彭莉 张学伟 肖天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2,共5页
掀斜式半地堑盆地构造活动的幕式变化强调每一幕构造活动是控边断裂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一过程变化不是盆地的简单整体沉降和可容纳空间的整体增加。在盆地不同部位,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是不一致的,那么在全盆地寻找统一的地层层序界面来... 掀斜式半地堑盆地构造活动的幕式变化强调每一幕构造活动是控边断裂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一过程变化不是盆地的简单整体沉降和可容纳空间的整体增加。在盆地不同部位,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是不一致的,那么在全盆地寻找统一的地层层序界面来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就成为研究的难点。对半地堑盆地几何形态和运动过程的简化模型定量分析,表明经历一期掀斜式旋转运动后,沉降中心向缓坡带方向迁移,盆地绝对水平面是下降的,缓坡带和陡坡带均有先前水下地层的暴露,由盆缘向盆内可容纳空间不变的临界点,可容纳空间总体是变小的,但都有向盆内增加的趋势;可容纳空间在临界点之间总体是变大的,且向沉降中心都有增加的趋势。在半地堑型的博兴洼陷中,沙四段和沙三段段沉积时期4个受掀斜式构造活动所控制的层序特征证明了上述观点。这对指导建立掀斜式半地堑盆地的等时沉积层序格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地堑 幕式构造沉降 相对水平面 可容纳空间 沉积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古近纪幕式裂陷作用及其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被引量:54
4
作者 姜华 王华 +3 位作者 林正良 方欣欣 赵淑娥 任桂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6-982,共7页
通过构造格架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对比,将南堡凹陷地层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进行对比,进行大型构造幕的确定,确认南堡凹陷古近系地层为区域可对比的裂陷Ⅲ幕和裂陷Ⅳ幕沉积。在此基础上,应用区域不整合规模的对比和火山... 通过构造格架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分析,结合区域不整合对比,将南堡凹陷地层与中国东部其他盆地进行对比,进行大型构造幕的确定,确认南堡凹陷古近系地层为区域可对比的裂陷Ⅲ幕和裂陷Ⅳ幕沉积。在此基础上,应用区域不整合规模的对比和火山活动期次研究,将南堡凹陷古近纪沉降划分为4个构造幕,并对各个构造幕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控制的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分析。南堡凹陷的幕式构造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完全受到边界断裂活动的控制;在第二阶段(即裂陷Ⅲ幕),高柳断层开始活动,在南堡凹陷东部地区形成了陡坡断阶坡折带控制着沉积发育;而在第三阶段(即裂陷Ⅳ幕),高柳断层发育为控边断裂并控制着其下降盘的沉积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古近纪 幕式构造运动 高柳断层 沉积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充填演化模式 被引量:17
5
作者 陈林 陆永潮 +3 位作者 邢凤存 胡小辉 杨帅 王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96-2206,共11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的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组合类型、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延长组内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延长组)、2个二级层序(长10-长7、长6-长1)、4个三级层序(长10-长9、长8-长7、长6-长4+5...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的地震资料解释、岩石组合类型、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延长组内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将延长组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延长组)、2个二级层序(长10-长7、长6-长1)、4个三级层序(长10-长9、长8-长7、长6-长4+5、长3-长1),建立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分析延长组各个三级层序构成及充填发育过程中的幕式构造演化、物源供给条件、湖平面相对变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延长组层序充填发育模式,指出每期幕式构造演化下形成的三级层序中的体系域及沉积构成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依据盆地单期及完整多期构造演化下,研究区不同构造部位发育的层序结构及其沉积构成特征,认为多幕式的构造活动分异性以及复杂的构造分布格局是以上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层序地层 沉积充填 幕式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T-R层序的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为例 被引量:26
6
作者 操应长 姜在兴 +1 位作者 夏斌 杨伟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 一般认为经典层序的湖 (海 )平面变化轨迹为正弦曲线 ,且可分出低位稳定、上升、高位稳定和下降 4个阶段。按照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每个三级层序由 3个体系域组成 ,目前也有人认为划分出 4个体系域更合适。但在断陷湖盆中 ,发育了一种特殊的层序 ,其湖平面变化呈折线 ,仅可分出上升阶段 (T)和下降阶段 (R) ,缺失稳定阶段 ,我们将此类层序称为T R层序。潮湿气候条件下的幕式构造运动和沉积物快速充填是T R层序形成的关键。层序发育的早期阶段 ,幕式构造运动产生新生可容空间 ,决定了T旋回的发育 ,形成了以深水泥岩、页岩等沉积为特征的湖侵域 ;晚期阶段 ,沉积物快速充填减少可容空间 ,决定了R旋回的演化 ,形成了以前积式砂体为特征的湖退域。T R层序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 ,湖侵域烃源岩发育 ,湖退域储层发育 ,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层序 平面变化轨迹 幕式构造运动 控制因素 断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山凹陷古近系沉降特征时空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江浩 廖远涛 +2 位作者 林正良 李媛 王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38,113,共5页
福山凹陷区域构造复杂,研究程度较低,而针对构造沉降史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应用EBM盆地模拟系统对福山凹陷沉降史进行回剥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先后经历裂陷期、断拗转换期和裂后期,且沉降速率的变化呈现幕式特点。裂陷早期自裂陷Ⅰ... 福山凹陷区域构造复杂,研究程度较低,而针对构造沉降史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应用EBM盆地模拟系统对福山凹陷沉降史进行回剥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先后经历裂陷期、断拗转换期和裂后期,且沉降速率的变化呈现幕式特点。裂陷早期自裂陷Ⅰ幕开始西部次凹沉降速率大于东部次凹,但到裂陷Ⅲ幕东部次凹沉降作用加强,沉降速率反而大于西部次凹;从沉降中心发育的位置看,裂陷初期沉降中心位于凹陷西部的皇桐地区,到裂陷晚期(裂陷Ⅲ幕)沉降中心已经逐步迁移到了东部的白莲地区,而拗陷期区域沉降中心继续向北东方向迁移;这种东、西次凹沉降速率的垂向差异性以及整个凹陷古近系沉降中心自西向东迁移的规律,反映出福山凹陷东、西次凹沉降特征的时空差异性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次凹控凹断层活动差异性以及福山凹陷受区域非对称性拉伸作用是造成这种沉降时空差异性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演化 非对称拉伸 差异性 形成机制 幕式构造作用 福山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安盆地沉积物充填演化及其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贺清 仝志刚 胡根成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2期80-83,88,共5页
万安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裂后两大阶段,盆地幕式构造沉降特征明显。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和幕式构造沉降控制了盆地沉积物充填,而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对区内烃源岩、储盖组合及圈闭等成藏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时空配置起控制作用。
关键词 盆地沉积物 油气藏形成 充填 万安 盆地构造演化 幕式构造 沉降特征 沉降控制 沉积演化 控制作用 时空配置 成藏要素 储盖组合 阶段性 烃源岩 裂陷 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明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55-161,共7页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实际就是地壳流体作用,是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地壳流体起着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的作用,是地壳中最活跃的一种营力,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整个地壳的构造、沉积、成岩和成矿等作用。通过对地壳... 地壳中的热流体活动实际就是地壳流体作用,是最近十多年来才被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地壳流体起着传输能量和搬运物质的作用,是地壳中最活跃的一种营力,直接影响和控制着整个地壳的构造、沉积、成岩和成矿等作用。通过对地壳流体的研究可能产生全新的地质科学理论。油气运移是发生在沉积盆地中的热流活动,它贯穿在整个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中,直接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并影响着盆地中的构造活动和成岩作用。研究油气运移可以为研究整个地壳流体提供一个窗口和借鉴。不连续的幕式排烃机理可以使人们联想到地壳深部的变质流体也可能呈幕式活动并产生幕式的构造运动。在深部流体活动的作用下有必要对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热降解机理和深盆热水运移等问题重新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油气运移 幕式构造运动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的形成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36
10
作者 杨懋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5-17,共3页
为有效地指导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 ,综合野外调查和深井钻探资料 ,从火山岩的旋回特征入手 ,探讨了构造的幕式演化对火山岩纵向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火山岩的成藏条件。认为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区域上为兴安岭群火山岩的一部分 ,纵向上可... 为有效地指导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 ,综合野外调查和深井钻探资料 ,从火山岩的旋回特征入手 ,探讨了构造的幕式演化对火山岩纵向的控制作用 ,分析了火山岩的成藏条件。认为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岩区域上为兴安岭群火山岩的一部分 ,纵向上可以划分为火石岭组和营城组两套火山岩旋回 ,它们在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和分布规律上的差异 ,是断陷期幕式构造演化的反映。火山岩储集条件受岩相控制 ,丰富的油源 ,良好的盖层及适当的圈闭条件相匹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断陷期火山岩 幕式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湖相高频旋回水下间断面的成因:揭示湖盆短期沉降过程的突破口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冠民 吴智平 陈清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在湖相条件下,常发育沉积水体单一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旋回底部为水下间断面,间断面之上的古水深迅速增大。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常将这类间断面直接归为古气候变化引起湖泛和物源后退形成的水下无沉积作用面。但这种认识目前还难以... 在湖相条件下,常发育沉积水体单一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旋回底部为水下间断面,间断面之上的古水深迅速增大。在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常将这类间断面直接归为古气候变化引起湖泛和物源后退形成的水下无沉积作用面。但这种认识目前还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而如果将其归为盆地短周期的间歇性构造沉降成因似乎显得更为合理。针对湖相高频旋回水下间断面的成因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探讨盆地短周期的构造活动方式及其对湖相高频旋回沉积过程的影响,也为在湖相条件下更好地应用米兰柯维奇旋回理论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高频旋回 水下间断面 无沉积作用 幕式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札达盆地构造旋回层及其地质意义
12
作者 周勇 丁林 +1 位作者 邓万明 张进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5-315,共11页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西部 ,其北东和南西侧分别为阿依拉日居和波林断裂系所限。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上新世 -更新世地层 ,从下至上可分四段 ,上部为湖相泥岩段 ,下部三段代表了三个构造沉积旋回 ,它们有类似的沉积特征 ,即 :每段下部... 札达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南西部 ,其北东和南西侧分别为阿依拉日居和波林断裂系所限。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上新世 -更新世地层 ,从下至上可分四段 ,上部为湖相泥岩段 ,下部三段代表了三个构造沉积旋回 ,它们有类似的沉积特征 ,即 :每段下部为辫状河沉积的砾岩层 ,中部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的砂岩层 ,并逐渐过渡到上部湖相泥岩。旋回沉积特征和地层变形反映了本区从上新世以来处于挤压状态 ,并有强烈垂向运动 ,为青藏高原在近几个百万年来持续隆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达盆地 构造旋回层 沉积环境 幕式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
13
作者 赵宝银 杨晓利 +5 位作者 徐颖新 孟令箭 崔紫瑄 王方鲁 刘剑伦 于福生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5期59-69,共11页
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地质背景、不整合面和古生物化石特征,从同沉积断层发育特征、沉积中心迁移规律两方面对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断陷阶段)构造幕进行了再划分,并研究了其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堡凹陷古近系... 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结合地质背景、不整合面和古生物化石特征,从同沉积断层发育特征、沉积中心迁移规律两方面对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期(断陷阶段)构造幕进行了再划分,并研究了其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主要分布于凹陷东部,沙四段与沙三段、沙三段与沙二段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沙二段与沙一段为整合接触。②研究区新生代经历了3幕断陷(沙四段沉积期,沙三段沉积期,沙一、二段沉积期)、断拗转换(东营组沉积期)、热拗陷(馆陶组沉积期)、拗断(明化镇组沉积期)6期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场由NW—SE转变为近SN向,伸展与走滑构造叠加,形成张扭性变形带,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沉积中心表现为SE—NW—SEE迁移规律。③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演化控制着烃源岩、储层及圈闭的发育,主力烃源岩包括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及东三段4套,砂体发育模式可分为“转换斜坡”、“转换鼻凸”、“断槽-坡折”3种类型,断-圈交叉发育,纵向上发育3套成藏组合,构成以层状油气藏为主的多层系叠置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老爷庙扇体,高柳断层下降盘及南堡1号、南堡2号、南堡4号坡折带断背斜、断鼻构造圈闭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幕式构造运动 同沉积断层 断背斜 断鼻构造 新生代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