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岩浆底侵作用机制 被引量:165
1
作者 谌宏伟 罗照华 +2 位作者 莫宣学 刘成东 柯珊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86-395,共10页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 东昆仑造山带广泛出露三叠纪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岩体成分变化大;花岗岩类岩石中富含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microgranularenclave——MME);不同岩性之间常常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这些岩体无一例外都和代表下地壳的深变质岩共生,暗示岩浆就位于地壳深部。此外,东昆仑地区广泛发育基性侵入体,它们产在深变质岩中,或者与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类共生,暗示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的形成有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笔者选择东昆仑加鲁河这一典型的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体为例,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是这类岩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对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岩浆混合成因花岗岩之间的成因联系以及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在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构建了加厚陆壳背景下的断离—底侵—混合—拆沉作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岩浆混合作用 镁铁质微粒包体(MME) 三叠纪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票蓝旗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强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87-3297,共11页
辽西北票常河营子地区有中生代蓝旗组火山岩分布,其中上部安山质角砾熔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159.4±3.4Ma,属晚侏罗世。锆石^(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098~0.282789之间,ε_(Hf)(t)值为-20.4~... 辽西北票常河营子地区有中生代蓝旗组火山岩分布,其中上部安山质角砾熔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晶年龄为159.4±3.4Ma,属晚侏罗世。锆石^(176)Hf/^(177)Hf比值介于0.282098~0.282789之间,ε_(Hf)(t)值为-20.4~+4.1,主体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线之上,位于古元古代地壳演化范围内,所给出的亏损地幔年龄(t_(DM))和平均地壳模式年龄(t_(cruat))分别为0.7~1.6Ga和0.9~2.5Ga。结合已发表蓝旗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我们认为安山质火山岩源于古老(如晚太古代)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过程可能与中生代幔源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北票 蓝旗组 中酸性火山岩 锆石 U-Pb年龄 同位素组成 area volcanic rocks In-situ Liaoning Province 幔源岩浆底侵作用 地壳 LA-ICPMS geochemical data partial melting Late JURASSIC 中生代 岩石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lower CR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