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结构长期演化的影响:三维动力学数值模拟
1
作者 刘瑞熙 李杨 +7 位作者 张志刚 何雨旸 徐长仪 王巍 孙伟家 惠鹤九 陈凌 潘永信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92-2111,共20页
南北二分性是现代火星壳最显著的地质特征之一,厘清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演化的影响,对于理解火星内部圈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维火幔热-化学对流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控制因素对火幔形成一阶对流结构、火幔熔... 南北二分性是现代火星壳最显著的地质特征之一,厘清火幔对流对火壳二分性和火幔热-化学演化的影响,对于理解火星内部圈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维火幔热-化学对流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控制因素对火幔形成一阶对流结构、火幔熔融(岩浆作用)形成火壳二分性,以及火幔热-化学结构长期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通过火幔对流可以产生具有二分性特征的火壳.其中,黏度结构是控制火幔对流结构演化和火壳二分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深部火幔矿物相变导致的黏度跳变和活化能降低均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一阶对流结构,通过岩浆作用形成具有二分性特征的火壳.火壳厚度受多因素影响:生热元素在火壳中的富集和岩浆喷发效率的降低均会抑制火壳增厚,而增大瑞利数和内生热率可以显著提高演化早期的火壳增厚速率.火星早期较高的内生热能够显著提高火幔温度并引发强烈的岩浆活动,通过部分熔融和岩浆喷发将生热元素富集至火壳,进而降低火幔内部生热和增大火幔冷却速率,导致岩浆作用在后续演化中受到抑制.火幔对流通过岩浆作用对火壳底部的侵蚀可能导致火幔内部形成玄武岩富集层,其分布深度及范围受控于玄武岩与背景火幔的密度差异,玄武岩富集层形成对演化后期的火幔柱和岩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壳二分性 幔流变结构 岩浆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幔物质流变的底辟作用孕育大地震——卫星重力资料的证据 被引量:22
2
作者 费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根据2-180阶与2-360阶的数字全球模型恢复的卫星重力场数据,主要源于地下18~36km深处的密度变化,多数大地震的震源也正是位于该层段。因此卫星重力场资料对于地震研究有很大的意义。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汶川、墨脱、仲巴、伽师和台湾等... 根据2-180阶与2-360阶的数字全球模型恢复的卫星重力场数据,主要源于地下18~36km深处的密度变化,多数大地震的震源也正是位于该层段。因此卫星重力场资料对于地震研究有很大的意义。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汶川、墨脱、仲巴、伽师和台湾等地的卫星重力资料(这些地区在近几十年来均发生过6级以上的大地震),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地区,卫星重力场的样式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它们表现在:(1)卫星重力场的正负异常值成对出现;(2)震中通常位于重力场峰值间的陡梯度带;(3)由低阶到高阶的重力场正异常的峰值增大而宽度变窄;(4)正、负峰值间的距离随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而变;(5)不同应力场壳幔物质底辟的样式不同,从地质上看,高密度壳幔物质的流变底辟作用,可以合理地解释这种独特的样式变化。文中提出高密度生长指数的概念,用以度量密度由深部到浅部的增加。岩石圈断裂带、深大断裂带及多层次滑脱层是壳幔高密度塑性物质底辟活动的优势通道。壳幔物质的非均质性反映了大陆板块构造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 汶川地震 台湾地震 深部构造 幔流变底辟 大陆板块构造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壳与上地幔成层速度结构与深部层间物质的运移轨迹 被引量:44
3
作者 滕吉文 阮小敏 +2 位作者 张永谦 胡国泽 闫亚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077-4100,共24页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 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作用下,促使深部物质重新分异、调整和运移,并导致了地壳的短缩增厚,而且造成了高原的整体隆升和深部壳、幔物质的侧向流展。基于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地壳与上地幔的成层速度结构,特别是其特异层序的展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壳巨厚,但岩石圈却相对较薄;地壳中于深20±5km处存在一低速层,层速度为5.7±0.1km/s,厚度为8±2km;上地幔软流圈顶部深度为110±10km;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以地壳低速层为上滑移面,以岩石圈漂曳的上地幔软流圈顶面为下滑移面,在印度洋板块N-NNE向力源作用下在同步运移,即形成了青藏高原腹地和周边地域特异的大陆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地壳低速层 上地 下地壳与上地盖层同步运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克拉玛依油区油气勘探新思路 被引量:7
4
作者 林隆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2期76-81,共6页
根据2001年7月完成的“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综合工程探测”报告中“额敏—克拉玛依—奇台人工地震测深横剖面”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和深入探讨,提出克—乌油区油源不在传统观念的玛湖坳陷,而是在克拉玛依—扎依尔山地下28~38km深处的中、... 根据2001年7月完成的“准噶尔盆地构造格架综合工程探测”报告中“额敏—克拉玛依—奇台人工地震测深横剖面”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和深入探讨,提出克—乌油区油源不在传统观念的玛湖坳陷,而是在克拉玛依—扎依尔山地下28~38km深处的中、下地壳内。油气是靠油源层东、西两侧超壳深大断裂和众多的推覆体逆掩断裂运移到克—乌油区上来的,油源中有海相和陆相沉积物中有机质参加和贡献。这已被乌尔禾沥青脉和油、气、水、岩心等分析资料所佐证;克—乌油区油气藏展布特征、地面油气苗分布特征也都显示应主要是垂直运移的结果。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勘探克拉玛依油田的设想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思路 古俯冲消减碰撞带 幔流底辟构造 克拉玛依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地球莫霍球面体形状的变化
5
作者 杨宗让 邓金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69-73,共5页
作者认为地球莫霍球面体形状经历了一个从6.5亿年的"倒梨形体"到2.5亿年的"哑铃形体"再到现在的"正梨形体"的演变;提出了地旋幔流——大陆被动漂移的观点,认为自6.5亿年以来,由于地球旋转方向变化和地球... 作者认为地球莫霍球面体形状经历了一个从6.5亿年的"倒梨形体"到2.5亿年的"哑铃形体"再到现在的"正梨形体"的演变;提出了地旋幔流——大陆被动漂移的观点,认为自6.5亿年以来,由于地球旋转方向变化和地球自转速率减慢等因素的影响,地幔发生了大规模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幔流运动,从而使地球莫霍球面体发生由"倒梨形体"向"正梨形体"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球面体 地球旋转 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铜的“同位成矿”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汪东波 梅友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22-224,共3页
近年来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表明,单一地质作用过程很难形成重要的铜的工业矿床;多成因、多来源、多阶段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虽然铜矿化与成矿环境关系密切,且成矿环境随时间而变化,但往往同一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生多期不同类型的... 近年来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表明,单一地质作用过程很难形成重要的铜的工业矿床;多成因、多来源、多阶段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虽然铜矿化与成矿环境关系密切,且成矿环境随时间而变化,但往往同一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生多期不同类型的铜矿化,如昆阳裂谷“四层楼”铜矿化序列、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中条山铜矿化带、加拿大科迪勒拉铜矿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同位成矿 不均一性 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热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保建 雷玉德 +5 位作者 赵振 唐显春 罗银飞 王贵玲 高俊 张代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401,共18页
共和盆地干热岩是我国首次钻获的干热岩,围绕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热物性测试、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探测成果,通过综合研究,阐述了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机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1)印度与欧亚板块晚碰撞及后碰撞... 共和盆地干热岩是我国首次钻获的干热岩,围绕其成因机制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前人资料和我们的热物性测试、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探测成果,通过综合研究,阐述了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机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1)印度与欧亚板块晚碰撞及后碰撞等一系列构造活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和软流圈上涌、热侵等深部动力过程,在高原隆升蓄积的重力势能及其导致的重力浮力、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挤压应力、地幔拖曳力、软流圈热物质上侵热力等综合作用下,壳幔通道流沿岩石圈薄弱层(带)整体自西南向青藏高原东北部和共和盆地东北部流动。(2)板块(地块)缝合带、塑性流变韧性剪切带或高导低速体、深大走滑断裂带及其交汇部位等岩石圈薄弱层(带),是深部热物质自深至浅运移的壳幔通道。(3)深部地质结构的不均一使来自深部的热量在地壳浅部形成不均一性的聚集;岩石圈浅部的地下水活动、沉积/剥蚀作用与深部的岩石圈变形以及岩浆热对流等物质运动方式对热流的扰动;深部热流向热导率高的花岗岩类侧向运移等这些岩石圈热量自深至浅的不均一分配。本文突破了以往单因素和少数控热因素的共和盆地干热岩成因认识,阐明了由源(热源、力源)、通道到储、盖(层)的干热岩综合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干热岩 综合成因机制 地球动力学 源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onvective flow in the Earth crust under consideration of dynamic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崇斌 彭省临 +2 位作者 刘亮明 B.E.HOBBS A.ORD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2080-2084,共5页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problems between the crust and mantle of the Earth. To consider different mechanical behaviours, the lithosphere consisting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fluid-saturated porous rocks, while the upper aesthenospheric part of the mantle was simulated as viscous fluids. Since the whole lithosphere was computationally simulated,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ust and the upper mantle was appropriately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 mixing of mantle fluids and crustal fluids was simulated in the corresponding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relate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an example problem demonstrate that the mantle fluids can flow into the crust and mix with the crustal fluids due to the resulting convective flows in the crust-mantle system. Likewise, the crustal fluids can also flow into the upper mantle and mix with the mantle fluids. This kind of fluids mixing and ex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ing processes that control the ore body form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e upper crust of the Ea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crustal fluids mantle fluids fluid dynamic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