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全球洋中脊系统的构造特征及其运动学意义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李江海
刘持恒
韩喜球
-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4-162,共9页
-
基金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项目“印度洋靶区断裂系统及其控矿作用”(DY135-S2-1-01)和“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资源勘探与评价”(DY135-S1-1-03)
科学技术部重大专项(2016ZX05033002)
国家重点研发课题(2016YFC0503301)
-
文摘
本文将全球洋中脊系统作为研究整体,根据洋中脊的全球分布、运动学特征及其初始形成时与泛大陆的构造几何关系,将全球现今的洋中脊系统划分为内、外支洋中脊。外支洋中脊为探索者洋中脊—太平洋洋隆—东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起源于泛大洋及冈瓦纳大陆内部;内支洋中脊为西南印度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北冰洋加科尔洋中脊,起源于泛大陆内部。两者之间通过俯冲带、转换断层以及弥散性板块边界实现全球板块构造在运动上的平衡,并保持地球的球形几何形态恒定。外支洋中脊在全球板块构造上造成泛大洋缩减,并持续被太平洋取代,直接推动了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形成;内支洋中脊造成大西洋盆、印度洋盆中生代以来持续扩张。中生代以来,外支洋中脊和内支洋中脊共同作用引起非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新特提斯洋盆关闭,形成特提斯(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扎格罗斯山—喜马拉雅山)碰撞造山带,并通过洋中脊扩张平衡了相关的岩石圈缩短。
-
关键词
洋中脊
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
大洋盆地
幔柱生成带
构造演化
-
Keywords
mid-ocean ridge
global tectonic
plate movement
oceanic basin
plume generation zones
tectonic evolution
-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