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楠 郁胜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27-1029,共3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特点是双肾无数囊肿形成并进行性增大,破坏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最后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抑制...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特点是双肾无数囊肿形成并进行性增大,破坏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最后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抑制囊肿形成和增大的治疗措施。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L)是从中药雷公藤中提取的环氧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增殖等多种作用,多个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其具有抑制囊肿形成以及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为将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雷公藤内酯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中的表达及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2
作者 胡文娟 刘晔 +3 位作者 刘冬梅 高翔 李宏栋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Apo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ApoD在ADPKD患者肾脏囊肿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D(apolipoprotein D,ApoD)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ApoD在ADPKD患者肾脏囊肿组织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Han:SPRD大鼠肾组织ApoD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人重组ApoD蛋白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WT9-12)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人重组ApoD蛋白作用后WT9-12细胞的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 ADPKD患者及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组织中ApoD表达量分别低于正常人及Han:SPRD正常大鼠(+/+)肾组织(P<0.05,P<0.01)。8、12、16、24周龄Han:SPRD杂合型大鼠(cy/+)肾脏中Ap-oD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同周龄Han:SPRD正常大鼠(+/+)(P<0.05)。人重组ApoD蛋白以100、200、400 ng/ml作用于WT9-12细胞,作用48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21%、7.59%、8.07%(P<0.05),作用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62%、6.43%、9.42%(P<0.05)。人重组表达ApoD蛋白以400 ng/ml浓度刺激细胞72 h,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但可使G1期细胞增加8.26%,S期细胞减少8.09%(P<0.05)。结论 ApoD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减弱WT9-12细胞增殖,其表达减少可能在ADPKD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D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家系基因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杰 刘福颂 +6 位作者 王芳 赵雯娜 李荣 刘宗涛 邹红梅 樊光红 张长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6-939,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gene,PKD1)基因突变与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对通过临床确诊为多囊肾的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基...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gene,PKD1)基因突变与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对通过临床确诊为多囊肾的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用外显子芯片捕获及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突变分析。通过搜索英国卡尔地夫医学遗传研究所构建的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及千人基因组计划等数据库,进行突变位点致病性的分析。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法)在家系主要成员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同时携带PKD1c.4015G>A、PKD1c.98G>A 2个致病突变,PKD1c.4015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61153,15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为0.00011,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33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转换成酪氨酸;PKD1c.98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85593,1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未知,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133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换成蛋氨酸;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人群携带率罕见。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而其父亲表型正常,未携带该致病突变。该家系中9人为ADPKD患者,且5人因终末期肾病在65岁之前病故。结论PKD1c.4015G>A、PKD1c.98G>A双杂合突变,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可能是该家系ADPKD的致病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突变 遗传 基因型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RC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体液中的表达及其分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靖 梅长林 +3 位作者 孙田美 汤兵 沈学飞 李占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体液中的浓度及其分泌来源。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ADPKD患者血浆、尿液、囊肿液以及正常人血浆、尿液中的SPARC浓度;采用Westernblot方法比较检测人肾小...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体液中的浓度及其分泌来源。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ADPKD患者血浆、尿液、囊肿液以及正常人血浆、尿液中的SPARC浓度;采用Westernblot方法比较检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培养液中的SPARC蛋白水平。结果ADPKD患者囊肿液中SPARC浓度为3628.75±1445.90ng/ml,显著高于血浆和尿液中的SPARC浓度(P<0.01);ADPKD组尿液中的SPARC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1253.16±544.81ng/mlvs123.91±28.37ng/ml,P<0.01),而两组血浆中SPARC浓度无明显差别。HKC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均检测到SPARC蛋白表达,光密度检测两种细胞所分泌的SPARC蛋白与相应的GAPDH条带光密度比值分别为35.56%和71.15%。结论ADPKD患者囊液和尿液中增多的SPARC可能来自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扩张的小管和集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结合素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基因PKD1单拷贝区突变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克家 刘征 +3 位作者 高德轩 曹庆伟 萧畔 陈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3-583,共1页
关键词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基因突变 PKD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262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6
作者 王素霞 王丽 +3 位作者 刘亚伟 付莉莉 许涛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1-584,共4页
目的:检测锌指蛋白262(ZNF262)在正常肾组织及不同发病阶段多囊肾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对照,初步探讨ZNF262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肾小... 目的:检测锌指蛋白262(ZNF262)在正常肾组织及不同发病阶段多囊肾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对照,初步探讨ZNF262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大小对ADPKD(n=8)进行分期,观察其影像学、常规病理检查结果,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人正常肾组织(n=8)、早期多囊肾组织(n=4)、晚期多囊肾组织(n=4)中ZNF262和PCNA的表达,并对上述组织中ZNF262和PC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肾组织相比,ZNF262和PCNA在早期、晚期多囊肾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增多(P<0.01),且晚期多囊肾组织表达高于早期多囊肾组织(P<0.05)。ZNF262和PCNA在早期、晚期多囊肾及正常肾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1=0.842 6,r2=0.902 1,r3=0.883 5,均P<0.05)。结论:与正常组织相比,ZNF262不仅在ADPKD高表达,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表达逐步增高,这与PCNA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提示ZNF262可以作为检测ADPKD的指标,并有助于临床进展分期的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蛋白262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检测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卜磊 马熠熠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和多囊肾病2型致病基因(PKD2)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长链PCR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29个ADPKD家系的PKD1和PKD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技术... 目的探讨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和多囊肾病2型致病基因(PKD2)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长链PCR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29个ADPKD家系的PKD1和PKD2基因进行突变分析,并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技术对阳性突变进行验证。结果在129个ADPKD遗传家系中共检测到116个家系存在PKD1或PKD2基因的118个突变位点,检出率为89.9%(116/129)。PKD1和PKD2的突变率分别为92.2%(107/116)和8.6%(10/116)。在这118个突变位点中,80个(67.8%)为新突变,38个(32.2%)为已知突变;109个位于PKD1(33个已知突变和76个新突变),9个位于PKD2(5个已知突变和4个新突变)。结论新发现的PKD1和PKD2突变位点将有助于ADPK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并为临床干预提供基本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多囊肾病致病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发病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澧 周虹 杨宝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0-1024,1028,共6页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遗传性多囊肾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发病率约为1/1000-1/500。ADPKD的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在40岁以前常无症状,因此又称为成人...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遗传性多囊肾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发病率约为1/1000-1/500。ADPKD的病程长、发展缓慢,一般在40岁以前常无症状,因此又称为成人型多囊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多囊肾、多囊肝并升主动脉夹层血肿破裂死亡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巧云 徐高四 +2 位作者 王嘉毅 汪炜 吴解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97,100,共2页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血肿破裂 双侧多囊肾 多囊肝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成人型多囊肾 死亡 发病年龄 遗传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伐他汀对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α1(Ⅰ)胶原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袁志忠 徐成钢 +1 位作者 梅长林 高春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38-1039,共2页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OLⅠα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用FuGENE转染法将pCOLH0.27或pCOLH2.5重组体瞬时转染至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 目的观察洛伐他汀对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OLⅠα1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用FuGENE转染法将pCOLH0.27或pCOLH2.5重组体瞬时转染至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和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处理转染细胞,24h后,用ELISA法测定细胞报告基因CAT表达量。以未加入药物孔的CAT值为1,计算出实验孔CAT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瞬时转染pCOLH0.27或pCOLH2.5的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经10或50μmol/L洛伐他汀处理24h后,pCOLH0.27与pCOLH2.5的活性均受明显抑制。10μmol/L洛伐他汀使pCOLH0.27与pCOLH2.5活性分别下降22%和26%(P<0.05),50μmol/L洛伐他汀使pCOLH0.27与pCOLH2.5活性分别下降37%和39%(P<0.01)。洛伐他汀对pCOLH0.27与pCOLH2.5活性的抑制水平相近。GGPP可逆转这一作用(P<0.01)。结论洛伐他汀对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OLⅠα1基因启动子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洛伐他汀的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GGPP产生,从而阻断促纤维化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上皮细胞 胶原Ⅰ型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多囊肾病
11
作者 薛澄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3-666,共4页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 000~1/400。ADPKD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修饰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乙酰化修饰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调节了Pkd1基因的...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 000~1/400。ADPKD中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修饰和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乙酰化修饰中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调节了Pkd1基因的表达,其中HDAC5是液体流动引起的肾上皮细胞钙信号通路作用的靶点;HDAC6在囊泡表皮细胞中过度表达,通过α-tubulin去乙酰化参与调节纤毛形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运输,并且通过β-catenin去乙酰化调节Wnt信号通路。HDAC抑制剂既能减少Pkd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囊肿的形成,又能延缓Pkd2基因敲除小鼠肾功能下降,因此抑制HDAC可能成为治疗ADPKD的新靶点。本文主要就ADPKD去乙酰化修饰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表观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通过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途径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涛 曲巍 +3 位作者 梅长林 叶朝阳 王素霞 付莉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5-589,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XB)能否通过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方法:原代培养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以不同浓度CXB(0、2.5×10-6、5×10-6、1×10-5...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CXB)能否通过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方法:原代培养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以不同浓度CXB(0、2.5×10-6、5×10-6、1×10-5、2×10-5、3×10-5、4×10-5、5×10-5mol/L)处理细胞,采用BrdU法检测细胞增殖状态。ELISA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磷酸化MAPK的mRN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PCNA、MAPK和磷酸化MAPK的表达。结果:CXB对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2×10-5mol/L CXB作用24 h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63.9±1.2)%;CXB可减少囊肿衬里上皮细胞VEGF的分泌,而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CXB剂量依赖性减低PCNA和磷酸化MAPK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CXB明显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产生VEGF;其作用与干扰MAPK磷酸化,部分阻断MAP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囊肿衬里上皮细胞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肾病的进展与肾脏纤维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宋东旭 郁胜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684-1687,共4页
多囊肾病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最常见的多囊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本文分析的多囊肾病特指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对于多囊肾病,囊肿的生长和肾功能丧失均与进... 多囊肾病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最常见的多囊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本文分析的多囊肾病特指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对于多囊肾病,囊肿的生长和肾功能丧失均与进展性纤维化有关。肾脏纤维化是各种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机制,增加了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但目前其潜在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在多囊肾病中,肾脏纤维化的机制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上调、间质胶原蛋白表达增加、上皮间质转化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表达增多等。鉴于肾脏纤维化在多囊肾病中的重要作用,阻止或减缓肾脏纤维化能减缓多囊肾病的进展;而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依赖于对多囊肾病中肾脏纤维化确切发病机制的了解。本文旨在讨论多囊肾病的进展与肾脏纤维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纤维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囊肾患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英杰 张洋 +2 位作者 董红梅 刘茜 刘良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390-391,共2页
1案例 1.1简要案情 某男,31岁,某日晚入住旅店,次日上午被发现死亡。据调查,死者生前无高血压病史。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通过抑制COX-2活性抑制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涛 王素霞 +1 位作者 叶朝阳 梅长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0-1144,共5页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celecoxib,CXB)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模型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杂合(cy/+)Han:SPR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9)...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celecoxib,CXB)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模型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3周龄杂合(cy/+)Han:SPRD大鼠随机分成3组(n=19):小剂量(3mg·kg-1.d-1)、大剂量(10mg·kg-1.d-1)CXB作用组及空白对照组。大鼠饲养至16周龄,称取体质量(TBW)及双肾质量(2K),计算2K/TBW;取肾组织行H-E染色及特殊染色,观察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测定囊肿指数、纤维化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扫描法检测肾组织环氧化酶(COX)-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共染的荧光斑表达丰度,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COX-2、PCNA蛋白表达量。结果:小剂量CXB作用组大鼠2K/TBW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009)%vs(1.33±0.02)%,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剂量、大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减轻[(2.6±0.26)、(2.8±0.31)vs(3.7±0.33),P<0.05],肾囊肿指数[(42.9±6.56)、(47.1±7.28)vs(64.8±6.71)]、纤维化指数[(11.2±2.63)、(10.1±3.30)vs(16.3±4.16)]明显降低(P<0.05)。小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组织COX-2、PCNA共染的荧光斑强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剂量、大剂量CXB作用组大鼠肾组织COX-2[(0.326±0.011)、(0.409±0.008)vs(0.814±0.012),P<0.05]、PCNA表达量明显降低[(0.763±0.051)、(0.925±0.042)vs(0.988±0.031),P<0.05]。结论:3、10mg·kg-1.d-1塞来昔布可能通过抑制COX-2活性,减轻炎细胞浸润而发挥抑制Han:SPRD大鼠肾囊肿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环氧化酶2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囊肿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r61基因过表达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学飞 梅长林 +4 位作者 张岩 刘亚伟 戴兵 许涛 王文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观察Cyr61基因过表达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表达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探讨Cyr6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RT PCR扩增Cyr61全长基因,构建pcDNA3.1+Cyr61重组质粒,转染HKC细胞。经RT PCR、Westernblo... 目的观察Cyr61基因过表达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表达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影响,探讨Cyr61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RT PCR扩增Cyr61全长基因,构建pcDNA3.1+Cyr61重组质粒,转染HKC细胞。经RT PCR、Westernblot鉴定转染细胞系Cyr61基因的整合及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空白HKC、空质粒pcDNA3.1转染的HKC、Cyr61转染的HKC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内Cyr61、I型和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的基因表达。结果构建了pcDNA3.1+Cyr61重组质粒并转染HKC细胞。Cyr61基因转染组和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内Cyr6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HKC组,Cyr61基因转染组的I型和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都明显增高,且Ⅳ型胶原的基因表达增高程度远大于Ⅰ型(P<0.01)。但Cyr61基因转染组上述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表达仍显著低于囊肿衬里上皮细胞(P<0.01)。结论过表达Cyr61的HKC表达细胞外基质成分明显增强,尤以Ⅳ型胶原为著。过表达的Cyr61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促进细胞外基质重构,参与ADPKD囊肿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Cyr61 肾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外基质 多囊肾 染色体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