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席夫碱Cu(Ⅱ)络合物的超分子螺旋手性及其手性光谱 被引量:2
1
作者 曹石 曾丽丽 +3 位作者 谢菁 万仕刚 李丹 章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80-2490,共11页
本文通过不同的手性二胺(pn=1,2-丙二胺、chxn=1,2-环己二胺、dpen=1,2-二苯基乙二胺)与脱氢乙酸(dha)缩合,获得了N_2O_2型手性席夫碱配体(dha-en),进而合成了相应的三对手性席夫碱Cu(Ⅱ)络合物([Cu(dha-R/S-pn)](1a和1b)、[Cu(dha-R,R/... 本文通过不同的手性二胺(pn=1,2-丙二胺、chxn=1,2-环己二胺、dpen=1,2-二苯基乙二胺)与脱氢乙酸(dha)缩合,获得了N_2O_2型手性席夫碱配体(dha-en),进而合成了相应的三对手性席夫碱Cu(Ⅱ)络合物([Cu(dha-R/S-pn)](1a和1b)、[Cu(dha-R,R/S,S-chxn)](2a和2b)、[Cu(dha-R,R/S,S-dpen)](3a和3b),对其进行的固体和溶液电子圆二色(ECD)及溶液振动圆二色(VCD)光谱测试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的金属中心的主要配位模式和绝对构型基本一致。此外,通过单晶结构分析发现:对于络合物2a/2b以及3a/3b,中心金属Cu(Ⅱ)除了与手性dha-en四齿配位外,还与相邻分子内酯环上的羰基发生弱的轴向配位形成一维超分子螺旋链,即实现了配位键构筑的席夫碱络合物的手性超分子自组装。本文对两对手性络合物2a/2b以及3a/3b的手性结构基元及其与超分子螺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将本文所获实验VCD光谱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相互印证,并呈现一定的绝对构型关联规律且具有手性配位立体化学结构的指纹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cu()络合物 电子圆二色 振动圆二色 单晶结构 超分子手性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络合Cu(Ⅱ)介导过二硫酸盐降解氧氟沙星的研究
2
作者 张笑萌 周润生 +1 位作者 周磊 修光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共6页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 氧氟沙星(OFX)是最常用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之一,在水体中检出率高,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水体中广泛且稳定存在的过渡金属离子Cu(Ⅱ)对基于过二硫酸盐(PDS)的高级氧化技术有一定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重点研究了Cu(Ⅱ)介导PDS体系降解OFX的过程,发现在6.0 mmol/L Cu(Ⅱ)和6 mmol/L PDS共存条件下,2 min内OFX的降解率可达到50.78%。淬灭实验表明,Cu(Ⅱ)介导的PDS体系降解受到了羟基自由基(·OH)、硫酸根自由基(SO_(4)^(-)·)的作用。产物鉴定结果表明,有机络合Cu(Ⅱ)介导作用下,OFX可通过羟基化、脱羧基和去甲基化3条路径发生转化。毒性鉴定结果表明,OFX的6种降解产物中4种属于无毒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二硫酸盐 氧氟沙星 cu() 高级氧化法 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季戊四胺席夫碱的Ni(Ⅱ)和Cu(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奇龙 王焕宇 +3 位作者 江峰 冯广卫 徐红 黄亚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4-468,共5页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Ni()配合物 cu()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N-三齿席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儿茶酚酶活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白一泽 刘睿端 +1 位作者 鲁秋然 赵海燕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36,共10页
选用N,N,N-三齿席夫碱化合物2-氨基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1))和2-氨基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2))为配体,与过渡金属Cu(Ⅱ)盐反应合成了4个单核铜配合物:[Cu(L^(1))Cl_(2)](1),[Cu(L^(1))(SCN)_(2)](2),[Cu(L^(1))bpy](Cl... 选用N,N,N-三齿席夫碱化合物2-氨基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1))和2-氨基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2))为配体,与过渡金属Cu(Ⅱ)盐反应合成了4个单核铜配合物:[Cu(L^(1))Cl_(2)](1),[Cu(L^(1))(SCN)_(2)](2),[Cu(L^(1))bpy](ClO_(4))_(2)·CH_(3)OH(3)和[Cu(L^(2))bpy](ClO_(4))_(2)(4)(b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循环伏安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4均为单核Cu(Ⅱ)配合物,中心Cu(Ⅱ)均为畸变四方锥构型,结构参数τ=0.088~0.340.以3,5-二叔丁基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配合物1~4模拟儿茶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和Lineweaver-Burk图法计算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具有儿茶酚氧化酶活性,催化活性顺序为2>3≈4>1,氧化速率取决于Cu(Ⅱ)配位环境的畸变程度、离去基团与中心Cu(Ⅱ)的键长和配合物的空间位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cu()配合物 晶体结构 儿茶酚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腙基席夫碱配体铜(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生物活性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5
作者 Bhattacharjee Maitri Boruah Smriti Rekha +4 位作者 Dutta Purkayastha R.N. Maniukiewicz Waldemar Chowdhury Shubhamoy Maiti Debasish Akhtar Tamanna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09-1422,共14页
以甲醇为介质,合成了3种新的席夫碱配体HL^(1)(2-hydroxybenzaldehyde2-(2-oxo-1,2-diphenylethylidene)hydrazone)、HL^(2)(4-hydroxybenzaldehyde2-(2-oxo-1,2-diphenylethylidene)hydrazone)和L^(3)(2-methoxybenzaldehyde2-(2-oxo-1... 以甲醇为介质,合成了3种新的席夫碱配体HL^(1)(2-hydroxybenzaldehyde2-(2-oxo-1,2-diphenylethylidene)hydrazone)、HL^(2)(4-hydroxybenzaldehyde2-(2-oxo-1,2-diphenylethylidene)hydrazone)和L^(3)(2-methoxybenzaldehyde2-(2-oxo-1,2-diphenylethylidene)hydrazone)的Cu(Ⅱ)配合物1-3。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方法、磁化率测量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研究对合成的配体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DFT计算确定了配合物的优化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能力。吸收光谱研究揭示了增色效应,并提出了与CT-DNA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溴化乙锭(EB)竞争结合研究表明,配合物可以取代DNA-EB加合物中的DNA,且配合物可能以嵌入模式与CTDNA结合。配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鲍氏志贺菌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配合物2对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志贺菌具有明显抗菌活性,但配合物1和3没有表现出任何显著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配合物 席夫碱 结构 生物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香草醛缩壳寡糖席夫碱及其Cu(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冯小强 李小芳 朱元成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32-737,共6页
用邻香草醛对天然高分子壳寡糖进行改性,将其与具有优异配位性能的席夫碱和Cu2+配位,制备邻香草醛席夫碱改性壳寡糖的铜配合物,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黏度和熔点法,考察席夫碱及铜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电... 用邻香草醛对天然高分子壳寡糖进行改性,将其与具有优异配位性能的席夫碱和Cu2+配位,制备邻香草醛席夫碱改性壳寡糖的铜配合物,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紫外光谱、黏度和熔点法,考察席夫碱及铜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电化学活性,当扫描速率为0.025~1.0V/s时,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主要由吸附过程控制;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减小,峰电位微弱移动,VCOS-Cu13和VCOS-Cu31与DNA可形成1∶1(物质的量比)型配合物,结合常数分别为0.78×10~4,0.69×10~4 L/mol;配合物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峰位出现红移;DNA的相对黏度和熔点在加入配合物后增大;席夫碱及两种配合物以嵌插模式与DNA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cu()配合物 结合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不对称席夫碱金属铜(Ⅱ)配合物为载体的硫氰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
7
作者 归国风 聂晓燕 刘红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24-1427,共4页
研制了以水杨醛缩乙酰丙酮乙二胺合铜(Ⅱ)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阴离子选择性电极。试验表明,以水杨醛缩乙酰丙酮乙二胺合铜(Ⅱ)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电极对硫氰酸根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电位响应特性。在pH 5.0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电极... 研制了以水杨醛缩乙酰丙酮乙二胺合铜(Ⅱ)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阴离子选择性电极。试验表明,以水杨醛缩乙酰丙酮乙二胺合铜(Ⅱ)金属配合物为中性载体的电极对硫氰酸根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电位响应特性。在pH 5.0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电极电位呈现近能斯特响应,线性范围为7.5×10^(-5)~1.0×10^(-1)mol·L^(-1),斜率为-53.8 mV·dec^(-1)(25℃),检出限(3S/N)为6.5×10^(-6)mol·L^(-1)。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电极反应的选择性及其响应机理。将该电极用于实验室废水中硫氰酸根离子的检测,测得该方法的回收率在95.3%~107.9%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电极 硫氰酸根离子 铜()与席夫碱络合物 中性载体 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氯酚N-Cu(Ⅱ)-HSA-OP体系对尿蛋白的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胡秋娈 冯爱青 +1 位作者 赵淑珍 刘尚才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1,共4页
室温下,在pH3.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介质中,磺氯酚N与cu^2+生成淡蓝色配合物,配合物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形成多元深蓝色复合物,λmax为724nm,相比于磺氯酚N红移了174nm。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了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 室温下,在pH3.0的Britton—Robinson缓冲介质中,磺氯酚N与cu^2+生成淡蓝色配合物,配合物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形成多元深蓝色复合物,λmax为724nm,相比于磺氯酚N红移了174nm。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了反应体系的光谱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建立了以多元反应为基础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方法的ε724nm=3.06×105L·mol^-1·cm^-1,对HS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20~120mg/L。聚乙醇辛基苯基醚(0P)存在时,λmax基本不变,灵敏度提高31%,将该法用于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与双缩脲法相比,该方法的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提高了16倍,适用于干扰较大的尿蛋白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度法 磺氯酚N—cu()络合物 尿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PMS利用EDTA-Cu催化降解EDTA-Cd性能与机理
9
作者 宋浩然 徐一航 +9 位作者 陈龙雨 赵群 李晨 曹妍 张林丰 胡学伟 刘树根 李英杰 李杰 田森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729-6740,共12页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 在不添加低价态过渡金属条件下,MXene/PMS利用乙二胺四乙酸铜(EDTA-Cu)实现了乙二胺四乙酸镉(EDTA-Cd)的高效降解和Cd的回收.EDTA-Cd和总Cd在30min内的去除率达到80%和95%.增加MXene、PMS和Cu^(2+)浓度均显著增强了EDTA-Cd和总Cd的去除.反应体系主要活性物种是羟基自由基(HO^(·))和硫酸根自由基(SO_(4)^(·-)).在p H值3.0~9.0范围内保持了优异的性能,对Cl^(-)、HCO_(3)^(-)、HPO_(4)^(2-)和腐殖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MXene活化PMS将EDTA-Cu氧化破络,释放出游离Cu离子,并触发Cu(Ⅱ)/Cu(Ⅰ)价态循环,强化了PMS的活化,从而实现了EDTA-Cu/Cd的高效降解.MXene对Cu和Cd离子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实现了重金属的回收.本研究利用重金属络合物本身含有的过渡金属,开发了一种同步实现重金属络合物氧化破络与重金属回收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络合物 Mxene 单过硫酸盐 cu()/cu(Ⅰ)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链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表征(英文)
10
作者 刘峥 金黎霞 +1 位作者 李光照 夏金虹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1-644,共4页
The 1D-chain polymer of [Cu(Ⅱ)3L3(H2O)]n, (H2L=3-(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ropano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3,5-dichlorosalicylaldehyde, β-alamine and copper nitrate in ethanol solu... The 1D-chain polymer of [Cu(Ⅱ)3L3(H2O)]n, (H2L=3-(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amino)propanoic acid)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reaction of 3,5-dichlorosalicylaldehyde, β-alamine and copper nitrate in ethanol soluti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The crystal structure belongs to mono-clinic system with space group C2/c and cell parameters: a=3.853 7(3) nm, b=0.777 38(18) nm, c=2.656 36(2) nm, β=116.924(2)° and V=7.095 4(17) nm3, Mr=998.85, Z=8, Dc=1.870 g·cm-3 and F(000)=3 992. The two Cu(Ⅱ) atoms are coordinated with four atoms from Schiff base, and another one is coordinated with five atoms. The square bridging links three metal centers through a novel μ-4,4,5 coordination model, which is further assembled into 1D chain coordination polymer. The 1D chain is further constructed a 3D network by strong O-H…O and C-H…O hydrogen bonds. The coordination polymer presents a good thermal stable property through the thermal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聚合物 席夫碱 晶体结构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罗沙星的电化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云芳 张晓丽 张楠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46-148,共3页
本文报道测定氟罗沙星(FLRX)的新方法。在0.05 mol/L KH2PO4 NaOH(pH=7.12)缓冲溶液中,FLRX Cu(Ⅱ)络合物在-0.36 V(vs.SCE)处产生一个灵敏的不可逆吸附还原峰。峰电流ip 与氟罗沙星浓度在5.0×10-8~4.0×10-6 mol/L范围内呈... 本文报道测定氟罗沙星(FLRX)的新方法。在0.05 mol/L KH2PO4 NaOH(pH=7.12)缓冲溶液中,FLRX Cu(Ⅱ)络合物在-0.36 V(vs.SCE)处产生一个灵敏的不可逆吸附还原峰。峰电流ip 与氟罗沙星浓度在5.0×10-8~4.0×10-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可达3.0×10-8 mol/L。络合物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络合物组成比为:Cu(Ⅱ)∶FLRX=1∶2,是以Cu(Ⅱ)为中心原子,四个O为配位原子的螯合物。其电极过程为具有吸附性的不可逆还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罗沙星 cu() 络合物 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