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颈内静脉带Cuff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钟先阳 张虹 范立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9期811-812,共2页
目的:探讨左颈内静脉带Cuff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11例患者有8例早期导管功能不良,3例为晚期,早期采用隧道修整术、B超或DSA引导下导管调整术,晚期首选尿激酶导管腔内持续泵入法,辅以导管更换术;疗效评估指... 目的:探讨左颈内静脉带Cuff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11例患者有8例早期导管功能不良,3例为晚期,早期采用隧道修整术、B超或DSA引导下导管调整术,晚期首选尿激酶导管腔内持续泵入法,辅以导管更换术;疗效评估指标选用导管初始通畅率、导管累积通畅时间、尿激酶干预次数和干预时间,以及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项目。结果:导管初始通畅率为100%;导管累积通畅时间最长为44个月,平均(21.55±15.72)个月;尿激酶干预次数共4次,其中1次为重复干预,平均干预时间为(10.00±6.22)d。结论:左颈内静脉带Cuff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多为早期,而且女性较多,隧道修整术、B超或DSA引导下导管调整术、尿激酶导管腔内持续泵入法等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 血液 左颈内静脉 带cuff双腔透析导管功能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京 戴晓霞 +2 位作者 张宜默 左力 金其庄 《中国血液净化》 2010年第4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初级通畅率(从置管到第1次干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实施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导管30例,均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根据置管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计算出3月内初级通畅率;并将其分成通畅组和非通畅组;记录置管时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以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platelet,Plt)、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白蛋白(albumin,Alb)等指标;达到干体重并行规律透析后分别记录3次透析时血流量、超滤量、管路静脉压、透析前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取其平均值;通畅组与非通畅组间连续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分类变量的差异比较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找出影响导管初级通畅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30例,3个月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7例,出现时间从17d至89d;其余23例3个月内均血流通畅,导管3个月内的初级通畅率为76.7%;30例患者中通畅组与非通畅组的年龄、男女比、糖尿病所占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8,χ2=0.142,χ2=0.419,均P>0.05);通畅组比非通畅组具有较低的Hb和Hct,具有较高的APTT和透析前CV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之间血压、平均超滤量、透析中血流量、平均管路静脉压、透析后平均CVP以及PT、Plt、TC、TG、LDL-C、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3个月内的功能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过高的Hb、Hct,过低的APTT,以及过低的透析前C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涤纶套导管 功能不良 初级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