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佳彬 杨少敏 +5 位作者 孙武平 蒋昌宇 周洁华 李迪森 熊东林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9-757,共9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病人,34例亚急性疱疹性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病人以及23例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1~2周t SCS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3、6和12月等各时间段病人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在t SCS治疗后VAS和PSQI均有明显下降(P<0.001)。然而AHN组和SHN组的两项评分比PHN组下降得更明显(P<0.001)。其中AHN组下降最明显。SHN和PHN组的VAS和PSQI在术后1个月有评分反弹现象。t SCS治疗后三组病人的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均下降。AHN组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随访3、6及12个月后AHN组中仍遗留疼痛的人数比例最少。本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SCS是一种治疗早期顽固性ZRN非常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与PHN相比,tSCS治疗AHN和SHN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亚急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刺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对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许纲 周朝生 +8 位作者 唐维桢 许洁 徐刚 李秀丽 蔚青 程超 李文 蔡海东 王立东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目的:探讨围刺及穴位注射甲钴胺对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的作用。方法:招募了90名病人,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围刺组(n=31),穴位注射组(n=29)和联合组(n=30),接受2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了疱液中白介素-2 (... 目的:探讨围刺及穴位注射甲钴胺对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的作用。方法:招募了90名病人,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围刺组(n=31),穴位注射组(n=29)和联合组(n=30),接受2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了疱液中白介素-2 (interleukins-2, IL-2),IL-4,P物质(substance P, 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等指标。评定了皮肤愈合和疼痛改善及生活质量等项目。结果:三组病人治疗后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05),联合组效果更优(P <0.05)。治疗后三组中IL-4,SP和CG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而IL-2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联合组更明显(P <0.05)。结论:围刺和穴位注射均对AHN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两者结合效果更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局部IL-2,IL-4,SP和CGR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围刺 穴位注射 甲钴胺 白介素-2 白介素-4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皮内联合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鄢毅 朱梦叶 +4 位作者 曹译文 顾丽丽 曹新添 张学学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5,308,共4页
带状疱疹是疼痛科的常见疾病,在韩国2011年其发病率为10.4/1000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22.4/1000人[1]。胸背部是带状疱疹最常累及的区域,占总病例数的50%~70%[2],大多数病人受累皮区的疱疹通常伴随疼痛。... 带状疱疹是疼痛科的常见疾病,在韩国2011年其发病率为10.4/1000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上人群年发病率达22.4/1000人[1]。胸背部是带状疱疹最常累及的区域,占总病例数的50%~70%[2],大多数病人受累皮区的疱疹通常伴随疼痛。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病程小于1月的神经痛,严重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影响病人日常活动及睡眠,需要大量镇痛药物的使用,如果早期不能得到良好的诊治,则可发展为更顽固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胸背部 超声引导 临床观察 阻滞治疗 带状疱疹神经痛 椎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物多途径给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历洋 董道松 +2 位作者 于雪 刘妍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56-158,共3页
带状疱疹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所致,VZV初次感染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时VZV再次活跃,扩散至感觉神经节,累及其支配的皮肤区域,并产生疼痛。Dworkin和Portenoy于1996年提出将带状... 带状疱疹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所致,VZV初次感染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中,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时VZV再次活跃,扩散至感觉神经节,累及其支配的皮肤区域,并产生疼痛。Dworkin和Portenoy于1996年提出将带状疱疹性疼痛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个阶段。为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区别,我们把急性、亚急性期带状疱疹疼痛统一称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erpeszosterneuralgia)。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与发病年龄有关,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50%,7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为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皮肤提取物 临床观察 给药治疗 疫苗接种 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疼痛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Ⅰ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妍 赵梦楠 +3 位作者 韩杰 奚奇 于雪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80-583,共4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与眶上神经阻滞对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B组给予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 目的:观察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与眶上神经阻滞对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0例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分成A组和B组,A组行间断眶上神经阻滞,B组给予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评价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和PSQI无明显差异(P>0.05),A组和B组在治疗后1天、1周、2周、4周、8周、12周疼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天B组病人VAS评分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且1周、2周、4周、8周、12周时差异仍然显著;两组病人治疗后12周PSQI评分均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B组病人睡眠情况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和眶上神经阻滞均可缓解亚急性三叉神经I支分布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且眶上神经电刺激临床效果优于眶上神经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程眶上神经电刺激 眶上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痛区皮下纤维的神经功能评估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朝生 程超 +5 位作者 徐刚 刘莎莎 唐维桢 许洁 李文 许纲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79-188,193,共11页
目的:采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和皮肤活检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痛区皮下神经功能和形态进行评估。方法:120位T6节段病人和30位志愿者进行了CPT测试。对15位不同病程病人的最痛点和参考点进行皮肤活检,分别... 目的:采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和皮肤活检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痛区皮下神经功能和形态进行评估。方法:120位T6节段病人和30位志愿者进行了CPT测试。对15位不同病程病人的最痛点和参考点进行皮肤活检,分别进行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免疫组化。结果:痛区5、250和2 000 Hz三种频率CPT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4,0.80和0.87。确定高于60、79和200可鉴别出异常的神经功能变化。秩和检验显示不同病程痛点与参考点CPT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N-30天较HN-15天组3个频率的CPT比有明显增高(P<0.05)。250 Hz和2 000 Hz的CPT比在不同疼痛强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型或小纤维失神经支配型组病人3个频率的CPT比值与中枢整合型或无激惹型组病人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皮区有丰富(34.2IENF/mm)的PGP9.5阳性纤维(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IENF)和少量的GAP-43阳性纤维(4.2IENF/mm)表达。不同病程PGP9.5和GAP-43阳性纤维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HN-15天组病人PGP9.5阳性轴突肿胀明显,GAP-43阳性纤维数较正常皮区显著增高(8.5IENF/mm,P<0.05);HN-30天组GAP-43阳性IENF最高(21.7IENF/mm);HN>90天组PGP-9.5和GAP-43阳性IENF均较HN-90天组明显减少(P<0.05)。通过CPT和皮肤病理结果提示发病15~30天是HN的转换期,即急性炎症性疼痛向神经病理性疼痛演变。结论:本研究属于初步报告,表明CPT可反映痛区皮下神经纤维的功能状态。CPT比值对无髓纤维的异常敏化,即激惹型和混合型疼痛有一定的协助诊断作用。而GAP-43免疫组化结合IENFD可反映皮下神经纤维的损伤状态,结合CPT和皮肤病理可确定发病15~30天是HN的关键转换期,皮下纤维的功能和可塑性改变达到高峰,提示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从急性炎症性疼痛向神经损伤性疼痛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电流感觉阈值 皮下神经纤维 皮肤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增华 廖莎 +2 位作者 胡鑫 何睿林 蒋宗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3-1095,共3页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导致患者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以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为基础的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或数年。自体富血小...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导致患者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以感觉神经系统损伤为基础的严重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或数年。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atelet-rich plasma,PRP)是将患者自身新鲜血液离心后获得含有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PRP中的血小板被激活后可以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临床上作为神经修复的辅助治疗工具。目前国内外鲜有将PRP用于防治ZRN的案例报道,本研究采用PRP治疗ZRN,观察其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富血小板血浆 神经病理疼痛 联合药物治疗 ZOSTER 神经修复 神经系统损伤 案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连续泵入氢吗啡酮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琛 卜慧莲 +4 位作者 焦鹏飞 马民玉 王涛 孔存龙 樊肖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经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72例实施硬膜外镇痛的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分为氢吗啡酮组(H组,n=119)和吗啡组(M组,n=15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字化疼痛量表... 目的:探讨氢吗啡酮经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72例实施硬膜外镇痛的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分为氢吗啡酮组(H组,n=119)和吗啡组(M组,n=15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字化疼痛量表评分(NRS评分)、每日爆发痛发生次数、治疗期间患者自控镇痛次数和镇痛药物使用量、痛觉过敏状态、疼痛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硬膜外置管术后第7、14、30天,H组NRS评分和每日爆发痛发生次数均低于M组(P<0.05);H组患者痛觉过敏发生率低于M组(P<0.05);在治疗期间,H组患者自控疼痛次数和镇痛药物使用量小于M组(P<0.05);在术后第30天,H组患者疼痛缓解程度优于M组(P=0.009);H组恶心、呕吐和便秘发生率低于M组(P<0.05)。结论:氢吗啡酮经硬膜外泵入治疗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吗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氢吗啡酮 吗啡 硬膜外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闫晗 王昆鹏 +3 位作者 赵林 刘妍 王成龙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例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区急性或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 目的探讨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1例三叉神经下颌支分布区急性或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并接受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4、12和24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普瑞巴林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SF-12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12、24周的NRS评分、普瑞巴林用量和PSQI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得分和心理总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短时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下颌支急性、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减小止痛药物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三叉神经 下颌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的焦虑抑郁与激素水平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盼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8-382,共5页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erpetic neuralgia)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特点,是由于人感染原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系统,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被激活,便会沿单一的背...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erpetic neuralgia)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病人最常见的临床特点,是由于人感染原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系统,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被激活,便会沿单一的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扩散至相应的皮区或相同节段的神经组织复制,对神经造成损伤。带状疱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60岁以上的病人发生率更高。带状疱疹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多为中度或者重度疼痛,对病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质量的下降及焦虑抑郁等情绪上的变化。焦虑抑郁的病人往往会出现皮质醇(cortisol,CORT)激素分泌水平的变化。本文针对带状疱疹病人临床特征、焦虑抑郁及激素水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焦虑抑郁 皮质醇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血浆皮质醇激素水平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盼 杨少敏 +6 位作者 李迪森 廖宇良 黄佳彬 孙武平 巴西远 钱程瑞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04-706,共3页
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AH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多数病人伴有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生活的质量[1],特别是有部分病人在疱疹愈合后仍会遗留下顽固的神经性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 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AHN)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多数病人伴有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生活的质量[1],特别是有部分病人在疱疹愈合后仍会遗留下顽固的神经性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60岁以上的HZ病人发展为PHN的概率高达50%~7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神经疼痛 血浆皮质醇 ZOSTER 药物疗效 PHN 激素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激光照射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被引量:3
12
作者 常玉华 曹国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97-997,共1页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神经阻滞治疗 超激光照射 直线偏振光 联合治疗 局部照射 头颈部 颈肩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钙水平与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弋 程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血清钙水平及其与患者疼痛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将我院疼痛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44例临床诊断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erpes zoster neuralgia,HZN)的患者归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组(HZ组,n=44),再根...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患者血清钙水平及其与患者疼痛程度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将我院疼痛科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44例临床诊断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herpes zoster neuralgia,HZN)的患者归为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组(HZ组,n=44),再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把44例患者细分为轻度疼痛组(n=10)、中度疼痛组(n=26)、重度疼痛组(n=8);同时选择未罹患带状疱疹的普通体检患者为阴性对照组(C组,n=40)。收集患者疼痛评分、血清钙的检测资料。结果:(1)HZ组血清钙离子浓度(2.28±0.09)mmol/L比C组(2.38±0.05)mmol/L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t=5.720,P=0.000)。(2)HZ组患者不同钙离子浓度分组之间不同疼痛程度的患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P=0.027)。血清钙浓度降低,中度以上疼痛程度的患者数量增加,轻度疼痛患者数量减少。(3)血清钙离子浓度和疼痛程度呈负相关(r=-0.50,P=0.001)。(4)HZ组轻度疼痛组患者血清钙离子浓度(2.37±0.09)mmol/L高于中度疼痛组患者血清钙离子浓度(2.26±0.08)mmol/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同时较重度疼痛组患者血清钙离子(2.23±0.07)mmol/L浓度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带状疱疹感染时期患者血清钙水平降低,血清钙水平决定疱疹疼痛程度。随着血清钙水平降低,疼痛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血清钙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椎管内镇痛用于带状疱疹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建利 张永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6-447,共2页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如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严重者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可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我们观察小剂量氯胺酮...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如不及时治疗可转变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影响患者生理和心理,严重者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早期积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可有效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我们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左旋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左旋布比卡因 小剂量氯胺酮 积极治疗 椎管内镇痛 复合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硬膜外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