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形蜈蚣藻多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及藻红蛋白分析鉴定 被引量:20
1
作者 牛建峰 王广策 +1 位作者 曾呈奎 薛志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0-53,共4页
用沸水浴的方法提取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Yamada)中的多糖成分,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其含量。用此法得到的多糖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8 4,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质量分数为44.91%;利用Bradford法,测得60℃恒温干... 用沸水浴的方法提取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Yamada)中的多糖成分,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其含量。用此法得到的多糖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0.998 4,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质量分数为44.91%;利用Bradford法,测得60℃恒温干燥的带形蜈蚣藻可溶性总蛋白质量分数为0.33%;用简单的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的方法分离了藻红蛋白,光谱检测证明为R-藻红蛋白,其在带形蜈蚣藻中的质量分数为0.114 5%。本实验测定方法可靠且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 Yamada) 多糖 分光光度法 Bradford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形蜈蚣藻多糖的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郭守军 杨永利 +3 位作者 谢泳娴 叶文斌 李少虹 苏锐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12-115,共4页
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带形蜈蚣藻多糖,通过测定浓度、切变速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对带形蜈蚣藻多糖的流变学性质及其与其他多糖的协效增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溶液浓度≤1%时为"牛顿流体&quo... 利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带形蜈蚣藻多糖,通过测定浓度、切变速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多糖溶液粘度的影响,对带形蜈蚣藻多糖的流变学性质及其与其他多糖的协效增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带形蜈蚣藻多糖溶液浓度≤1%时为"牛顿流体",操作温度80℃为宜;该多糖溶液具有良好的耐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较好的耐盐稳定性及较强的抗降解性能;冷冻和冷藏处理的多糖溶液粘度均有所升高,微波、超声波处理及添加一定量的苯甲酸钠对该多糖溶液的粘度影响较小;带形蜈蚣藻多糖与黄原胶有良好的协效增稠性,二者的最佳配比为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形蜈蚣藻 多糖 流变性 粘度 协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形蜈蚣藻盘丝体孢子的形成及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其放散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蕾 卞瑶 +3 位作者 周旭 娄宇 依朋 王宏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25,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首次发现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盘状体产生的丝状体能够形成孢子,暂命名为"盘丝体孢子"。研究详细观察了该盘丝体孢子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了不同温度6、12、16、20、24和30℃及不同光照强度10、30... 在实验室条件下,首次发现了带形蜈蚣藻(Grateloupia turuturu)盘状体产生的丝状体能够形成孢子,暂命名为"盘丝体孢子"。研究详细观察了该盘丝体孢子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了不同温度6、12、16、20、24和30℃及不同光照强度10、30、45、60、90和120μmol/(m^2·s)对盘丝体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带形蜈蚣藻雌配子体的囊果释放果孢子,果孢子发育形成盘状体,盘状体经过诱导再生出单列细胞的丝状体,丝状体形成多室孢子囊,并放散出大量盘丝体孢子;(2)温度和光照强度均对丝状体中盘丝体孢子的放散产生显著影响。在温度为16℃、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时盘丝体孢子放散量有最大值;(3)在温度低于12℃或高于24℃时,盘丝体孢子的放散受到影响,数量明显减少;(4)在光照强度低于30μmol/(m^2·s)或高于90μmol/(m^2·s)时,盘丝体孢子的放散明显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补充了带形蜈蚣藻无性繁殖过程,为其种质保存、人工育苗及养殖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为探讨带形蜈蚣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形蜈蚣藻 丝状体 盘丝体孢子 温度 光照强度 孢子放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胁对海洋红藻及绿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武宝玕 韩志国 藏汝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8-112,共5页
目的 :研究热胁对红藻带形蜈蚣藻和绿藻孔石莼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和荧光光谱的方法 ,测定 4 0℃下海藻叶绿素荧光随处理时间的变化 .结果 :带形蜈蚣藻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随受热时间呈规... 目的 :研究热胁对红藻带形蜈蚣藻和绿藻孔石莼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和荧光光谱的方法 ,测定 4 0℃下海藻叶绿素荧光随处理时间的变化 .结果 :带形蜈蚣藻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随受热时间呈规律性的变化 ,荧光强度先下降后上升 ,并有荧光的骤升现象 ,在达到最大值后 ,荧光就逐步跌落且不可逆转 .此时藻体的荧光光谱发生了显著变化 ,藻红蛋白的发射峰升高而藻蓝蛋白的发射峰下降 ,表明激发能从前者向后者的传递受阻 .孔石莼的荧光动力学曲线没有骤升现象 ,且受热过程中 ,藻体的荧光光谱没有显著变化 .结论 :热胁对两种海藻的作用机制不全相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胁 绿 叶绿素荧光 带形蜈蚣藻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