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帝制中国、政党国家到宪制中国: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三次转型 被引量:29
1
作者 任剑涛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94,共19页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 中国的现代建国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展现了帝制中国、民族国家、政党国家与宪政国家四个国家面相。而动态地呈现出从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三次结构性变迁的复杂过程。其中,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昙花一现,政党国家成为国家建构的主流形式。20世纪中国出现了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创制的两个政党国家实体。但两个政党国家实体在不同处境中遭遇到难以克服的运作困难。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规范运作形式———宪政国家,是中国国民党建构的政党国家实体既成的政治结局,而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国家实体也以建构法治国家的形式,走向民族国家的立宪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民族国家 政党国家 宪制中国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育式政体——试论帝制中国的政体形态 被引量:16
2
作者 闾小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8,共14页
帝制中国是封建社会与专制政体,似乎早已成为政治常识。然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常识难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帝制中国的"专制政体说"产生于清末,源自外部对中国政体的观感与指认,进而被国人所广泛接受。"专制政体说&... 帝制中国是封建社会与专制政体,似乎早已成为政治常识。然而,生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常识难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帝制中国的"专制政体说"产生于清末,源自外部对中国政体的观感与指认,进而被国人所广泛接受。"专制政体说"经由地方性知识到一般性知识的转换,使得帝制中国政体的独特性被忽略,且难以解释帝制中国与现代中国的特殊性及接续性。从地方性知识出发,重新考察帝制中国的政体属性,"保育式政体说"也许更能反映帝制中国政体的特质,且有助于摆脱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削足适履"的思维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政体类型 帝制中国 专制政体 保育式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与合法性:帝制中国的合法化途径与策略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星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57,共9页
政治统治可被视为权力合法性的实践与生成过程,而合法性实践既是统治者迎合"文化剧本"、即呈现和表演都深藏于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的过程,又是统治者对这些合法性信仰的操控过程。正是这种表演和谋划,直接导致了帝制... 政治统治可被视为权力合法性的实践与生成过程,而合法性实践既是统治者迎合"文化剧本"、即呈现和表演都深藏于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的过程,又是统治者对这些合法性信仰的操控过程。正是这种表演和谋划,直接导致了帝制中国的一整套合法性的象征系统如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政策过程与文化符号等等;存在于这一象征系统中的元叙事,就是以现实中的君主("时君")为指向的合法性论证,各种种种后果主义、功利主义、化约主义和命定论则是这种合法性论证的基本策略和逻辑,其目的在于缩小甚至混淆现实中的统治者(时君)与"理想君主"之间的界限,以缓解那"永恒的合法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合法性 帝制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帝制中国的两种基本“公”“私”观及其制度表现——一个从制度回溯观念的尝试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星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773-779,共7页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 在帝制中国的政治制度背后隐含着两种不同的“公”“私”观和制度设计原理,一则肯定君权的绝对性,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皇家利益为“公”“私”标准;一则以是否符合儒家式“天理”与“民心”价值观、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私”分野。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演变史,可谓两种“公”“私”观相互摩擦、渗透的过程。尤其是儒家式“公”“私”价值观对专制制度的濡染与重塑,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某种平衡、约束君权的机制,使得专制国家往往能够逸出“私”的原初目标而兼具公共性和自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私"观 专制国家的公共性 帝制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控制: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探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卫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113-118,共6页
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乡村控制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乡村控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和解的方式与程序。萧公权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地方社会史主题,并对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产生... 萧公权对帝制中国晚期社会的乡村控制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乡村控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问题,并着重分析了和解的方式与程序。萧公权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地方社会史主题,并对海外中国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制中国 乡村控制 纠纷解决 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制权力,仰望真理——基于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之视角和帝制中国之历史的反思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存光 《学术前沿》 CSSCI 2014年第11期60-76,共17页
本文主要考察了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之主要代表流派儒、道、法三家关于道的信念及其权力观念,并基于三家在帝制中国的历史上与国家政权所建立的意识形态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真理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儒、道、法三家持有不同... 本文主要考察了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之主要代表流派儒、道、法三家关于道的信念及其权力观念,并基于三家在帝制中国的历史上与国家政权所建立的意识形态关系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真理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儒、道、法三家持有不同的关于道的信念和权力观念,因此,它们在历史上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命运亦各不相同。从它们作为政治意识形态之成败得失的历史命运,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是:节制权力,仰望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制权力 仰望真理 政治哲学 帝制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帝制中国”考——美国中国学史研究中的“关键词”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3-200,276-280,共13页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q... 1970年代以来,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美国学者放弃了费正清等人的"西方冲击论"和"传统中国论",开始着眼中国内部,力图证明传统中国自身的活力。在这种积极观念的鼓舞下,"晚期帝制中国"这一概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本文将其作为美国中国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力图以小见大,展现出19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帝制中国 中国中心观 美国中国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有为与清末帝制合法性危机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星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6,共6页
作为政治行动者的康有为,"保皇"只是他实现社会根本变革的策略。而"思想家康有为"则是一个帝制合法性的颠覆者。他与追随者所宣扬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和孙中山等革命派思想一起汇成巨流,彻底荡涤了... 作为政治行动者的康有为,"保皇"只是他实现社会根本变革的策略。而"思想家康有为"则是一个帝制合法性的颠覆者。他与追随者所宣扬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和孙中山等革命派思想一起汇成巨流,彻底荡涤了支撑传统帝制的各种观念体系,使得上述现代政治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了以帝制为象征的政治合法性的革命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合法性危机 帝制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宗族政策与基层社会治理--兼论商鞅变法离散宗族的历史内涵 被引量:3
9
作者 臧知非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4,共5页
宗族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合一、国家与社会合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宗族关系与国家权力在基层行政运行中的辩证属性,是基层社会秩序变迁的重要因素,其功能发挥因时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梳理分析这一问题,是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控制... 宗族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合一、国家与社会合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宗族关系与国家权力在基层行政运行中的辩证属性,是基层社会秩序变迁的重要因素,其功能发挥因时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梳理分析这一问题,是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重要方面。秦汉是中国统一王朝建立和大发展时期,是历代统一王朝基层社会治理理念、模式的奠基时期,宗族力量与国家力量经历了分与合、合与分的历史过程,直接影响着基层社会秩序与统一国家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理解 帝制中国 建构模式 管控模式 历史内涵 难以自拔 吴树 内部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年号探微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天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3,共11页
以帝王世系载述国家年序,是帝制时期内政外交彰显皇权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汉武帝首创"年号",一直到清末宣统,年号沿用2033年。两汉至两宋,大多数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患、天灾等大事、要事,都另建年号,... 以帝王世系载述国家年序,是帝制时期内政外交彰显皇权合法性、神圣性的需要。汉武帝首创"年号",一直到清末宣统,年号沿用2033年。两汉至两宋,大多数帝王凡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患、天灾等大事、要事,都另建年号,以示更始,故一帝少则数个,多则十余个年号,给记史造成不便,于是就有趋简之势,元代一位皇帝只用一个或两个年号,而明清两代实行"一帝一年号"制,年号成为帝王代称(如永乐帝、康熙帝)。然在明清五百年间,或因某些帝王非常规更迭,或因离析政权自建年号,年号仍呈现复杂状貌,本文作细致梳理,列表呈现,并略述越南、朝鲜、日本等汉字文化圈诸国对汉以来年号制(尤其是明清年号制)的仿效及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号 一世一元 帝制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