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宾川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构造体系 被引量:37
1
作者 罗睿洁 吴中海 +3 位作者 黄小龙 黄小巾 周春景 田婷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 通过卫星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对滇西北宾川地区活动断层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对该区活动构造体系提出了新认识。研究表明,该区发育以北东向正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的活动断裂,并构成了典型的张扭性帚状构造,控制了宾川地区构造地貌的发育。该活动构造体系的主干活动断裂是近南北向程海—宾川断裂向南至宾川处分解后形成的2条分支断层,即近南北向以正断性质为主兼具左旋的宾川断裂(F1)和北东向左旋走滑的上沧—鱼棚断裂(F2)。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是在区域近东西向伸展和微地块顺时旋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了滇西北裂陷带在青藏高原整体瞬时旋转背景下的左旋拉分运动模式。同时,对宾川地区活动构造体系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对于其中主干断裂(F1、F2)的大震危险性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裂陷带 活动断裂 宾川活动构造体系 构造地貌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西部构造级序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伟锋 刘泽容 邓俊国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6-12,共7页
早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期间,渤海湾地区在区域帚状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巨型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其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均具有帚状构造体系特征,帚状构造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而且控制了沉积发育、油气生成和分布.... 早白垩世至早第三纪期间,渤海湾地区在区域帚状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巨型冀鲁帚状构造体系,其不同级序的构造成分均具有帚状构造体系特征,帚状构造的生成和发展不仅控制了该区的构造格局,而且控制了沉积发育、油气生成和分布.其中,一级构造控制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和分布;二级构造控制生油凹陷的生油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三、四级构造控制各种复合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五级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级序的构造与沉积、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对今后石油勘探开发及在成熟探区寻找隐蔽油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帚状构造体系 构造级序 油气聚集带 油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南坡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冠德 夏斌 +2 位作者 于俊峰 陈根文 范立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3,共6页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滑运动,在中生代经历了较强的左行张性走滑,在新生代经历了较弱的右行压性走滑。其演化过程与鲁西地块上北北西向走滑断层的演化过程一致,均属于郯庐断裂区域性走滑作用所形成的帚状构造体系的一部分,郯庐断裂在中生代的左行走滑和新生代的右行走滑是控制其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 负花构造 帚状构造体系 负反转作用 惠民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