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多巴胺丢失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晓莉 陈平 +2 位作者 林湘明 乔德才 姜启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A运动组(PD+Ex组)。依据实验设计要求,PD和PD+Ex组右脑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偏侧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于相同位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的第7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不符合PD模型标准的大鼠剔除。运动组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运动方案为11 m/min,30 min/day,5 days/week,共4周。采用旷场试验评价PD模型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检测纹状体D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表达。结果:PD和PD+Ex组移动距离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PD+Ex组第3、4周移动距离较PD组显著增加(P<0.01)。PD和PD+Ex组纹状体DA含量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但PD+Ex组第3、4周纹状体DA浓度较PD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总移动距离与纹状体DA浓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且二者均随6-OHDA药物及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延长出现"时序性"变化特征。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DA丢失改善PD模型大鼠自主行为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减轻了6-OHDA神经毒素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伤、促进其存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帕金森模型大 纹状体 多巴胺 自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陆艳 张亚杰 +6 位作者 阮杰 周芙琼 朱维娜 陈畅 唐莉莉 梁艳 赵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7-2931,I0028,I0029,共7页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肉苁蓉颗粒剂低剂量组(1 g·kg-1·d-1)和肉苁蓉颗粒剂高剂量组(3 g·kg-1·d-1),灌胃相应药物共4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向健侧旋转的圈数;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和免疫印迹法检测(Western-blot)观察纹状体内α-突出核蛋白(α-synuclein)、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检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用药4周后,肉苁蓉组向健侧旋转的圈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黑质内TH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纹状体内α-synuclein表达下调、TH、DAT表达上调。纹状体DA、DOPAC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肉苁蓉颗粒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颗粒 帕金森大鼠模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转运蛋白PET成像在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瑞民 王庆胜 +4 位作者 郭喆 张锦明 尚爱加 姚树林 田嘉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11C-β-CFT)PET成像技术在判别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2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进行11C-β-CFTPET显像,ROI方法测量模型大鼠两侧纹状体/小脑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侧有无显著性差异。...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11C-β-CFT)PET成像技术在判别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2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进行11C-β-CFTPET显像,ROI方法测量模型大鼠两侧纹状体/小脑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侧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与模型大鼠分别进行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放射性明显下降(P=0.000)。同时模型大鼠TH染色黑质处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PET多巴胺转运蛋白成像可结合行为学观察作为证实模型成功的检验方法之一,为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PD提供了一种分子成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帕金森大鼠模型 多巴胺转运蛋白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张平 赵钢勇 +2 位作者 李丹 顾平 代瑞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pIRESneo-EGFP-BDNF转染至骨髓MSCs;通过脑内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D组,MSCs组,BDNF组,经侧脑室...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pIRESneo-EGFP-BDNF转染至骨髓MSCs;通过脑内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D组,MSCs组,BDNF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或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术后2、4、8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移植BDNF修饰骨髓MSCs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2、4、8周MSCs组和BDNF组大鼠与PD组比较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以BDNF组较MSCs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移植细胞干预PD模型大鼠8周后中脑黑质TH表达,BDNF组较MSCs组、PD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可以在PD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远处。结论:经侧脑室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的骨髓MSCs通过提高中脑黑质TH的活性,能够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质粒 酪氨酸羟化酶 帕金森模型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多巴胺系统损害和感觉运动功能改变
5
作者 王志忠 田嘉禾 +3 位作者 张锦明 王瑞民 郭喆 刘晓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8期1586-1590,共5页
为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系统的改变。在中脑内侧束(MFB)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在自然状态下... 为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系统的改变。在中脑内侧束(MFB)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在自然状态下和阿朴吗啡诱导中出现的行为学改变,并通过小动物PET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大鼠脑组织内多巴胺能神经变化。结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行为学上表现了在自发状态下的患肢运动感觉能力降低;在阿朴吗啡作用下患侧肢体的运动感觉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协调性较差;组织学和影像学上表现为损毁侧纹状体、黑质、及中脑内侧传导束内多巴胺转运蛋白缺失。说明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表现为单侧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通过神经学显像技术和组织学方法能探测到损毁侧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末梢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大鼠模型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多巴胺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及影像特征
6
作者 王志忠 姚昊 +2 位作者 欧阳小辉 何宝明 张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25期6014-6018,共5页
为研究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和影像学改变,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在自然状态下和阿朴吗啡诱导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学改变,M icro-PET模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行为学上表... 为研究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和影像学改变,建立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模型大鼠在自然状态下和阿朴吗啡诱导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学改变,M icro-PET模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在行为学上表现了在自发状态下的患肢运动感觉能力降低。在阿朴吗啡诱导下出现对侧旋转及异常不自主运动。影像学上表现为损毁侧纹状体内多巴胺转运蛋白缺失及毁损侧纹状体、皮层及丘脑的功能活性降低。说明完全毁损型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表现为单侧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和损毁侧纹状体内多巴胺能神经末梢的缺失及相应区域的脑功能降低,类似于人类严重的帕金森末期阶段强直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大鼠模型 异常不自主运动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干预通过纹状体MSNs结构可塑性改善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 被引量:21
7
作者 陈巍 时凯旋 刘晓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中等棘状神经元(MSNs)树突棘密度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amino-3-hydroxy-5-methy1-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受体亚基表达的影...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中等棘状神经元(MSNs)树突棘密度及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amino-3-hydroxy-5-methy1-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受体亚基表达的影响,揭示运动改善PD行为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 :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帕金森安静组(PD组)、帕金森运动组(PD+Ex组),每组14只。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于内侧前脑束单点注射的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后24h对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运动干预,运动方案为11 m/min,30 min/day,5 days/week。大鼠在造模后第7、14和28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行为测试评价模型可靠性,并结合圆桶试验评价PD大鼠行为功能。采用高尔基染色技术观察纹状体MSNs树突棘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纹状体Glu R1和Glu R2表达变化。结果:第14天和第28天APO诱导的旋转行为能力检测结果:PD运动组旋转次数较PD组显著减少(P<0.05)。圆桶试验结果:在侧前肢接触壁次数PD组(15.35±5.21%)较假手术安静组(49.82±8.41%)和PD运动组(26.24±6.96%)显著降低(P<0.01),且PD运动组较PD组显著增加(P<0.05)。高尔基染色结果:PD运动组大鼠纹状体MSNs树突棘密度较PD组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PD运动组大鼠纹状体Glu R2表达较PD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纹状体MSNs形态结构重塑可能是运动改善PD大鼠行为功能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调节纹状体AMPA亚基表达可能介导了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帕金森模型大鼠 中等棘状神经元 结构可塑性 行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平 刘晓莉 +1 位作者 马婧 乔德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62,共9页
目的:揭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发生的细胞靶点。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PD组和PD运动组(PD+Ex组),采用神经毒素6... 目的:揭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um spiny neurons,MSNs)树突棘运动依赖可塑性发生的细胞靶点。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on组)、PD组和PD运动组(PD+Ex组),采用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于大鼠右脑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建立偏侧损毁PD模型大鼠,假手术组于相同部位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阿扑吗啡(apomorphine,APO)诱导旋转行为测试并结合黑质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PD+Ex组于手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干预(11 m/min,30 min/d,5 d/w,共4周)。采用爬杆实验评价模型大鼠的四肢协调能力;采用逆行神经示踪结合荧光素标记方法区分D1-MSNs和D2-MSNs;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纹状体突触连接蛋白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的表达水平。结果:APO诱导的旋转行为测试和T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PD大鼠模型可靠,成模率为75%。爬杆实验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大鼠爬杆延迟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爬杆延迟时间显著缩短(P<0.05)。逆行神经示踪结合荧光素标记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和PD+Ex组大鼠D1-MSNs树突棘密度无显著改变(P>0.05);PD组大鼠D2-MSNs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D2-MSNs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P<0.05)。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D组大鼠纹状体PSD-95、Sy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与PD组相比,PD+Ex组大鼠纹状体PSD-95、Syn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PD模型大鼠纹状体D2-MSNs树突棘丢失,跑台运动干预可选择性降低PD模型大鼠纹状体D2-MSNs树突棘丢失。运动通过上调突触连接蛋白表达促进PD模型大鼠纹状体MSNs形态结构重塑。纹状体MSNs树突棘发生运动依赖可塑性变化为PD模型大鼠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模型大 纹状体 中等多棘神经元 运动依赖可塑性 突触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缓 孙婷婷 +5 位作者 王圆圆 王铁 马彩云 王春景 刘长青 郭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0-827,共8页
目的探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体外定向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猪iPSCs诱导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1阶段,猪iPSCs悬浮培养,第3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NIM(SB431542、DMH1、FGF2)继续诱导,... 目的探讨猪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体外定向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猪iPSCs诱导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1阶段,猪iPSCs悬浮培养,第3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NIM(SB431542、DMH1、FGF2)继续诱导,第12天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2阶段,使用含Pur、B27的NIM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神经球,至第21天时形成GABA能神经元前体。CM-DiI标记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检测其在宿主脑内存活、迁移及分化状况。结果猪iPSCs在饲养层细胞上稳定传代,表达多能性标记OCT4、Nanog、SSEA1和TRA-160,并且核型分析显示没有其他物种来源细胞污染。第12天经诱导分化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能够形成玫瑰花环结构,并表达其表面标记物(PAX6、SOX2和Nestin)与神经微管蛋白标志物Tuj1。第21天诱导细胞高表达GABA能神经元前体的表面特异性抗原NKX2.1和前脑标志物FOXG1。移植8周后,体内可分化为GABA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改善PD大鼠运动行为。结论结合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逐步定向诱导猪iPSCs高效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诱导GABA能神经元前体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疾病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细胞分化 原始神经上皮细胞 GABA能神经元前体 帕金森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佳佳 李洋洋 +6 位作者 仲光尚 方祝玲 刘淳博 马彩云 王春景 郭俣 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2,共8页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 目的 探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高效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DAPs)的方法体系。方法 人iPSCs诱导分化为DAPs遵循两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化学诱导产生中间态细胞,人i PSCs在含小分子化合物组合的神经诱导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3天,其表观特征类似于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2阶段,特异性诱导DAPs,将中间态细胞在神经分化培养基中诱导至第28天获得DAPs。CM-DiI染色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大鼠模型右前脑内侧束(MFB),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健康对照组,模型组和DAPs移植组。移植后2周的大鼠全脑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在宿主脑内微环境中存活、迁移及分化状况,移植后8周,对细胞移植组PD大鼠进行行为学鉴定。结果 人iPSCs可在基质胶上稳定传代,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表达多潜能性标记物OCT4、SOX2和Nanog,且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诱导分化至第13天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形成玫瑰花结样结构,且能够表达其表面特征性标记物(SOX2、Nestin和PAX6,91.3%~92.8%)。诱导至第28天的DAPs高表达其特异性的标记物(TH、FOXA2、LMX1A和NURR1,93.3%~96.7%)。而且,DAPs移植PD大鼠脑内2周后,可分化为TH^(+),FOXA2^(+)与Tuj1^(+)神经元,移植后8周,移植组较模型组相比,经水迷宫实验(P<0.0001)和阿扑吗啡(APO)诱导的旋转实验(P<0.0001)检测,PD大鼠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人iPSCs经多级诱导可高效分化为中脑DA能神经元祖细胞,具备体内和体外分化为功能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潜能,并可显著改善PD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为hiPSCs-DAPs移植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奠定细胞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多巴胺能神经元祖细胞 原始神经上皮细胞 细胞移植 帕金森模型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