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唐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83-1184,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10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10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干预在老年帕金森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抑郁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帕金森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谢佳更 王顺 梁遥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2116-2119,共4页
目的:对针灸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帕金森抑郁症的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前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部就诊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106例,其中女47例,男61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71.5... 目的:对针灸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帕金森抑郁症的疗效进行观察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前来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部就诊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106例,其中女47例,男61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71.51±6.0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3例,2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以针灸及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照组加以双歧三联活菌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2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45%、79.24%,且患者的HAMD、UPDR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治疗组的HAMD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能有效的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抑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抑郁 双歧三联活菌 针灸 肠-脑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帕金森抑郁大鼠血清胃饥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宋蕙杉 皮克 王顺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抑郁(PDD)模型大鼠血清中胃饥饿素(Ghrelin)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和慢性不可预见性... 目的观察针刺对帕金森抑郁(PDD)模型大鼠血清中胃饥饿素(Ghrelin)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帕金森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单侧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CUMS)法制备PDD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透太阳""中脘",每日治疗20 min;西药组予氟西汀6 mg/kg,多巴丝肼片6 mg/kg灌胃。28 d后进行蔗糖溶液偏好实验、旷场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Ghrelin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Ghrelin含量明显减少(P<0.01),西药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针刺组的Ghrelin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对PDD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提高其血清中Ghrelin的含量,这可能是针刺治疗PDD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帕金森抑郁 胃饥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谢福 唐干 +2 位作者 杨楠 陈静 邹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帕金森病伴抑郁(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pression,dPD)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及其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对照研究,收集30例PD... 目的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帕金森病伴抑郁(Parkinson disease with depression,dPD)患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性及其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对照研究,收集30例PD患者、21例dPD患者、20例MDD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使用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版自我关怀量表等对入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结果MDD组的巨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高于PD和dPD组(P<0.05),而普氏菌属则低于PD和dPD组(P<0.05),PD组的志贺氏菌属-大肠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dPD组和MD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PD组患者中,心理弹性量表得分与弧菌属(r=0.598,P<0.001)、希瓦氏菌属(r=0.569,P<0.001)等菌群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反刍思维量表得分与氢噬胞菌属(r=0.625,P<0.001)、红球菌属(r=0.510,P<0.001)等呈正相关。结论PD、dPD、MDD患者的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差异,而弧菌属、红球菌属等特定菌群可能与dPD患者的心理因素及抑郁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重性抑郁障碍 帕金森病伴抑郁 肠道菌群 16S rRNA 心理特征 快感体验 反刍思维 心理弹性 自我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瑞 柳琳 +4 位作者 杨嘉伟 高永娥 曹孟娇 李春玉 沈玮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4-86,90,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不完全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1]。其中,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发病率约为3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不完全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1]。其中,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发病率约为31%~45.5%,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运动症状 非药物干预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 震颤麻痹 PARKINSON 中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邢红霞 刘胜 +5 位作者 赵建华 苏洲 田小军 史莉瑾 王玉梅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造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慢性抑郁或急性抑郁大鼠模型。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体重的变化,采用旷场实验、被动回避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程度及学习能力,观察各组大鼠模型不同脑区(额叶、黑质、海马、蓝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结果①PD组及慢性抑郁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第7、14、21天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D+慢性抑郁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上述各个时间点体重增长更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旷场实验中,PD+慢性抑郁组各时间点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均低,尤其在第1天及第7天。急性抑郁组及PD+急性抑郁组在第1天、第3天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亦有显著变化。③被动回避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较,PD组和慢性抑郁组从第7天开始,T1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T2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于上述3组,PD+慢性抑郁组从第1天开始,T1、T2值变化更为显著。④在各脑区,PD组、慢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之间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而PD+急性抑郁组、PD+慢性抑郁组5-HT、NE及DA水平较上述组减少更加显著。结论 PD伴发抑郁的机制为内源性因素所致,而外源性因素起了促进及加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 大鼠 行为学检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欧阳樱君 吴爱武 +2 位作者 余健敏 张惠丽 戴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3255-3260,共6页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DPD)、帕金森病(PD)及抑郁症(DD)的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DPD的细胞因子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7例患者(22例DPD,33例PD,22例DD)及23例健康志愿者其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 目的检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DPD)、帕金森病(PD)及抑郁症(DD)的血清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DPD的细胞因子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7例患者(22例DPD,33例PD,22例DD)及23例健康志愿者其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并对DPD患者进行相关量表评估。结果 DPD、PD及DD患者外周血清中IL-6和TNF-α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IL-18未见变化;DPD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其IL-6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但IL-18未见变化;细胞因子水平在DPD患者性别和抑郁严重程度不同中无差异;同时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DPD的UPDRS-Ⅲ、H&Y分期、MMSE以及HAMD-24评分不相关。结论外周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降低可能是DPD的早期预测指标之一,但外周血清IL-18的作用暂不能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抑郁 帕金森病合并抑郁 IL-6 IL-18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颐脑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DA、5-HT、NE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周荣 李玮 胡万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34-439,共6页
目的:探讨颐脑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DA、5-HT、NE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片治疗。研究组采用颐脑解郁方治疗。采用汉密顿... 目的:探讨颐脑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血清DA、5-HT、NE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片治疗。研究组采用颐脑解郁方治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估患者帕金森病的病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明版(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UPDRS评分明显降低,WHO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HAMD评分、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DA、NE、5-HT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DA、NE、5-HT升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颐脑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确切,能提高DA、5-HT、NE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颐脑解郁方 帕金森抑郁 多巴胺 5-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病抑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省 唐娟娟 +6 位作者 陈畅 陶伟伟 薛文达 任荔 刘红权 郭小燕 陈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2期289-294,共6页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病抑郁(Dep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DPD)的机制。方法:参照文献DPD亚急性造模方法,通过抑郁行为学方法如开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病抑郁(Dep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DPD)的机制。方法:参照文献DPD亚急性造模方法,通过抑郁行为学方法如开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Test,SPT)评价越鞠丸快速起效抗抑郁的作用;同时运用PC12细胞株进行离体实验,在细胞水平基于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探讨越鞠丸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离子(MPP+)引起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DPD模型小鼠在TST、FST行为测试中,不动时间较正常小鼠明显延长(P<0.01),SPT比率明显下降(P<0.01)。越鞠丸能够减少DPD模型小鼠FST的不动时间(P<0.05),提高SPT比率(P<0.01),起效时间为单次给药后的第3天;MPP+处理的PC12细胞CREB磷酸化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越鞠丸可以提高磷酸化CREB表达(P<0.01)。结论:越鞠丸能够快速改DPD,其作用机制与激活CREB信号、保护神经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鞠丸 快速抗抑郁 帕金森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甘解忧汤对帕金森病抑郁大鼠的行为学影响及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丹丹 郑春叶 雒晓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732-3735,共4页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抑郁(PD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柴甘解忧汤对其行为学及脑组织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6-OHDA)及孤养结合慢性持续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模型。通过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体重测量、旷场试验及...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抑郁(PDD)大鼠模型,观察中药柴甘解忧汤对其行为学及脑组织单胺递质的影响。方法:6-羟基多巴(6-OHDA)及孤养结合慢性持续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模型。通过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行为、体重测量、旷场试验及蔗糖偏嗜实验评定其行为学变化,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海马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行为学异常,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明显降低,柴甘解忧汤组可显著改善其行为学改变并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结论:6-OHDA及CUMS的造模方法可制备较理想的PDD模型;柴甘解忧汤可明显改善PDD大鼠的行为学异常,其抗PDD作用与增加脑组织单胺递质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甘解忧汤 帕金森抑郁模型 行为学 单胺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36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马云枝 兰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0,共2页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给予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治疗8周以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给予柴胡疏肝散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盐酸舍曲林片治疗,治疗8周以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中医征候量表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帕金森伴抑郁状态疗效更优于舍曲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抑郁状态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立哌唑改善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能量代谢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敬 仲照希 +2 位作者 岳凌峰 王瑜璞 李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究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对帕金森病抑郁症(PDD)大鼠行为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及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模型组(PDD... 目的探究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对帕金森病抑郁症(PDD)大鼠行为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及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法(CUMS)制备PDD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模型组(PDD组)、低、中、高剂量(1.25、2.5、5 mg/kg)Aripiprazole处理组。通过旷场实验、蔗糖溶液偏好实验及Y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采用Longa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试剂盒检测脑组织5-羟色胺(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标记分子[生存素(Survivin)、B淋巴细胞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代谢相关调节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1(AMPKα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结果与PDD组比较,中、高剂量Aripiprazole处理可显著降低PDD模型大鼠犯错次数、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细胞凋亡指数、脑组织Bax/Bcl-2表达及血清LDH含量;并提高旷场移动路程、蔗糖偏好指数及新异臂进入次数,提高脑组织5-HT、5-HIAA含量及Survivin、p-AMPKα1/AMPKα1、PGC-1α及GLUT4表达,并提高血清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均P<0.05)。结论阿立哌唑可改善帕金森病抑郁症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立哌唑 帕金森抑郁 行为学 能量代谢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黄瑞欧 王省 +1 位作者 盛蕾 陈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3-938,共6页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抑郁不仅有运动迟缓、筋脉拘急等“筋脉”为病的表现,还有情绪低落,意志行为能力低下,思维迟缓等“情志”为病的特征。帕金森病抑郁属于“筋脉病”与“情志病”的“...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抑郁不仅有运动迟缓、筋脉拘急等“筋脉”为病的表现,还有情绪低落,意志行为能力低下,思维迟缓等“情志”为病的特征。帕金森病抑郁属于“筋脉病”与“情志病”的“合病”。肝在体合筋,主疏泄、调畅情志,是肝藏象生理功能的主要体现;肝郁不达则情志郁结,筋脉不利。现代研究发现,肝主疏泄的功能与脑内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相关,多巴胺分泌不足是引起帕金森病抑郁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的生理功能特征,我们认为“筋脉拘急,神气郁结”是帕金森病抑郁的病机;柔肝缓急,理气解郁是帕金森病抑郁的基本治则治法;提出了将理气解郁经典方越鞠丸与酸甘缓筋急的芍药甘草合用作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基础方,为该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抑郁 共病 肝藏象 病证结合 思路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甘解忧汤治疗帕金森病抑郁35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丹丹 雒晓东 郑春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47,共4页
目的客观评价柴甘解忧汤对帕金森病抑郁(PDD)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14-2016年收集的7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柴甘解忧汤组和氟西汀组各35例,柴甘解忧汤组给予柴甘解忧汤汤剂,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 目的客观评价柴甘解忧汤对帕金森病抑郁(PDD)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选择2014-2016年收集的7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柴甘解忧汤组和氟西汀组各35例,柴甘解忧汤组给予柴甘解忧汤汤剂,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连续应用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17项(HAMD-17)、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Ⅱ、Ⅲ部分及中医症候评定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以HAMD评分减分率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柴甘解忧汤组疗效优于氟西汀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BDI、UPDRSⅡ、UPDRSⅢ评分差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以中医症候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柴甘解忧汤组疗效优于氟西汀组;以HAMD评分对不同程度患者的疗效比较,柴甘解忧汤组可减轻轻中度PDD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论柴甘解忧汤可明显缓解PDD患者的临床抑郁症状,对于轻、中度PDD患者疗效确切,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甘解忧汤 帕金森抑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伟强 李美晨 +2 位作者 陈缘缘 王南卜 庄礼兴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457-2465,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P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名经过Meta分析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1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降低PD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加权均数差(WMD)=-3.38,95%置信区间(CI)为-4.79~-1.98,P<0.00001]、综合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WMD=-6.67,95%CI为-7.50~-5.84,P<0.00001)、UPDRSⅡ评分(WMD=-2.19,95%CI为-2.61~-1.78,P<0.00001)、UPDRSⅢ评分(WMD=-3.32,95%CI为-3.99~-2.65,P<0.00001),提高总有效率(RR=1.25,95%CI为1.17~1.33,P<0.00001)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WMD=2.47,95%CI为1.03~3.91,P=0.0008)。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针刺治疗PDD比较对照组在改善抑郁症状、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方面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帕金森抑郁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