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不完全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1]。其中,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发病率约为3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不完全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1]。其中,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发病率约为31%~45.5%,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展开更多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病抑郁(Dep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DPD)的机制。方法:参照文献DPD亚急性造模方法,通过抑郁行为学方法如开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越鞠丸快速改善帕金森病抑郁(Depress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DPD)的机制。方法:参照文献DPD亚急性造模方法,通过抑郁行为学方法如开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Test,SPT)评价越鞠丸快速起效抗抑郁的作用;同时运用PC12细胞株进行离体实验,在细胞水平基于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探讨越鞠丸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离子(MPP+)引起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DPD模型小鼠在TST、FST行为测试中,不动时间较正常小鼠明显延长(P<0.01),SPT比率明显下降(P<0.01)。越鞠丸能够减少DPD模型小鼠FST的不动时间(P<0.05),提高SPT比率(P<0.01),起效时间为单次给药后的第3天;MPP+处理的PC12细胞CREB磷酸化水平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越鞠丸可以提高磷酸化CREB表达(P<0.01)。结论:越鞠丸能够快速改DPD,其作用机制与激活CREB信号、保护神经元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P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名经过Meta分析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1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降低PD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加权均数差(WMD)=-3.38,95%置信区间(CI)为-4.79~-1.98,P<0.00001]、综合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WMD=-6.67,95%CI为-7.50~-5.84,P<0.00001)、UPDRSⅡ评分(WMD=-2.19,95%CI为-2.61~-1.78,P<0.00001)、UPDRSⅢ评分(WMD=-3.32,95%CI为-3.99~-2.65,P<0.00001),提高总有效率(RR=1.25,95%CI为1.17~1.33,P<0.00001)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WMD=2.47,95%CI为1.03~3.91,P=0.0008)。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针刺治疗PDD比较对照组在改善抑郁症状、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方面有优势。展开更多
文摘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不完全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1]。其中,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症(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发病率约为31%~45.5%,是PD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PDD)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针刺治疗PD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11月。由2名经过Meta分析的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1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1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降低PD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加权均数差(WMD)=-3.38,95%置信区间(CI)为-4.79~-1.98,P<0.00001]、综合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WMD=-6.67,95%CI为-7.50~-5.84,P<0.00001)、UPDRSⅡ评分(WMD=-2.19,95%CI为-2.61~-1.78,P<0.00001)、UPDRSⅢ评分(WMD=-3.32,95%CI为-3.99~-2.65,P<0.00001),提高总有效率(RR=1.25,95%CI为1.17~1.33,P<0.00001)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WMD=2.47,95%CI为1.03~3.91,P=0.0008)。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针刺治疗PDD比较对照组在改善抑郁症状、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方面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