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靳宁 李安春 +3 位作者 刘海志 孟庆勇 万世明 徐兆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04-511,共8页
提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的2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2μm粘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的组合特点是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47%),蒙皂石含量次之(平均含量35%),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 提要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西北部的2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2μm粘土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区粘土矿物的组合特点是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含量47%),蒙皂石含量次之(平均含量35%),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均很低(平均含量小于10%)。根据该区表层粘土矿物中伊利石、蒙皂石相对含量的分布,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种含量组合类型,据此也可以划分出两个组合分区:Ⅰ.富伊利石分区,主要位于帕劳海脊和帕里西维拉海沟之间的大部分区域的地形平坦处;Ⅱ.富蒙皂石分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帕里西维拉海沟附近和南部零星区域。根据粘土矿物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个别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认为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以西陆地及周边岛屿。伊利石的化学指数和结晶度指数表明,伊利石形成于物理风化较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与中国内陆黄土有关系,区内大部分蒙皂石具有富铁并含少量镁的特征,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是其主要成因,高岭石和绿泥石以陆源为主;风力的吹扬是研究区伊利石物质来源的主要输送方式,洋流作用对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矿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分布特征 矿物组合 物源 帕里西维拉海盆 菲律宾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第四纪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明洁 李安春 +2 位作者 孟庆勇 万世明 闫文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 应用X射线衍射(XRD)方法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的两个重力柱状样F090815和F100609的第四纪沉积物进行了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个柱状样黏土矿物呈现不同的组合特征。南部的F090815岩心蒙皂石含量(平均50%)最高,伊利石(平均37%)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3%);北部的F100609岩心为伊利石含量(平均47%)最高,蒙皂石(平均39%)次之,含少量的绿泥石和高岭石(平均14%)。根据黏土矿物含量及特征变化可将两根柱状样划分为4段,并根据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及化学指数和结晶度,认为蒙皂石主要来源于研究区东部紧邻的马里亚纳海槽基性火山物质的蚀变;伊利石主要来源于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的陆地,并很可能与亚洲风尘有关;绿泥石与伊利石有着相同的来源;高岭石在此区含量非常低,也证明了与伊利石和绿泥石来源相同。另外,两柱状样黏土矿物特征变化趋势不同,是由于整个F090815孔所揭示的地层大概只相当于F100609孔的第IV段沉积期,是该沉积期更高分辨率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第四纪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里西维拉海盆西缘中段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5 位作者 徐磊 宋维宇 丁雪 郭建卫 崔汝勇 虞义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9-209,共11页
深海铁锰结核能有效记录海域内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信息,且富含多种金属物质极具资源潜力,因而广受关注。通过对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边缘中段海域内新发现的12个站位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与全球主要成矿区内的铁锰结核相比... 深海铁锰结核能有效记录海域内重大地质事件和气候环境信息,且富含多种金属物质极具资源潜力,因而广受关注。通过对帕里西维拉海盆西侧边缘中段海域内新发现的12个站位铁锰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与全球主要成矿区内的铁锰结核相比,Mn及主要赋存在锰氧化物中的Ni、Cu、Mo的含量较低(分别为8.20%~25.24%、0.11%~0.54%、0.08%~0.31%和0.01%~0.03%),主要由铁的羟基氧化物吸附的Ti,以及还会与钙磷酸盐发生耦合置换反应的REY的含量较高(分别为0.45%~1.88%、0.04%~0.19%),含量中等的Co(0.06%~0.27%)在铁锰相物质和硅酸盐相内核中分散分布。样品REY的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出明显一致的Ce正异常和Y负异常。铁锰结核从海水中捕获的Ce^3+容易被氧化成难溶且不具有活性的Ce^4+,Y则在结核内存在形式不稳定,容易发生解吸,致使Ce和Y分别呈现出相对于其他REY逐步富集和亏损的特征。研究区形成时间较晚,铁锰结核生长发育的时间不足,且四周地形较高,缺乏与外界连通的水道,阻碍了诸如来自南极的富氧底层流的大规模进入。区域内结核样品主要为水成型,成岩成因组分的供给太低,降低了主要有用组分的含量。以上诸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区域内的铁锰结核难以富集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核 帕里西维拉海盆 成因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冬季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上层水体中尺度涡的温盐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微 王珍岩 尹孟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8-256,共9页
利用2003年冬季"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帕里西维拉海盆获得的CTD调查资料,结合同一时间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分析讨论了该海区上层水体的温盐特征及其受中尺度涡活动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研究区海域曾... 利用2003年冬季"科学一号"考察船在帕里西维拉海盆获得的CTD调查资料,结合同一时间西北太平洋海区的卫星高度计观测结果,分析讨论了该海区上层水体的温盐特征及其受中尺度涡活动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研究区海域曾同时出现冷、暖涡活动过程,其影响深度均大于200m;冷涡活动区位于研究区内136°—138°E之间的海域,沿北东方向延伸;冷涡水体的盐度在100m以浅高于周围水体,在150m以深则低于周围水体;暖涡活动区出现在138.5°—139°E之间,暖涡活动特征在50m以浅水体中表现并不明显,其水体盐度在100m以深起初表现为低盐中心,在150m以深逐渐转化为高盐中心;研究区200m以浅水体可以大致分为三层,80m以浅为高温低盐的表层水,80—140m之间为受中尺度涡影响的温盐性质复杂的混合层水,140—200m之间为低温高盐的次表层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里西维拉海盆 上层水体 中尺度涡 温度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涡控制悬浮体的分布——以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微 王珍岩 +2 位作者 张凯南 张洪格 要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9-695,共7页
为研究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上层水体中悬浮体分布特征,对2003年冬季在该海区现场测得的上层水体悬浮体质量浓度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在水平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垂向上的差异较小。现场大面站调查... 为研究帕里西维拉海盆区上层水体中悬浮体分布特征,对2003年冬季在该海区现场测得的上层水体悬浮体质量浓度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研究区悬浮体质量浓度在水平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垂向上的差异较小。现场大面站调查和同期卫星高度计数据显示,调查期间在研究区海域同时存在冷涡和暖涡活动,其中冷涡活动区位于研究区西部,暖涡活动区位于东部。分层分析表明,调查区中尺度涡活动对悬浮体分布有明显的控制效应:在冷涡活动区内,深层的富营养盐水体上涌,使冷涡内部的浮游生物量增多,导致冷涡活动区内的悬浮体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周围;在暖涡活动区内,因上层的寡营养盐水体下沉,使暖涡区的浮游生物量减少,导致悬浮体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周围。受洋流和中尺度涡活动的影响,调查海区西北部岛礁的物质供应也是导致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呈现西高东低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中尺度涡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黏土矿物输入变化及其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颜钰 蒋富清 +1 位作者 曾志刚 郑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0-161,共12页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2.1 Ma以来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含量、特征参数和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48%)和蒙皂石(34%)为主,绿泥石(13%)和高岭石(6%)含量较低。伊利石结晶度平均为0.29°△2θ,表明其形成于...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2.1 Ma以来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含量、特征参数和形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黏土矿物以伊利石(48%)和蒙皂石(34%)为主,绿泥石(13%)和高岭石(6%)含量较低。伊利石结晶度平均为0.29°△2θ,表明其形成于气候寒冷且水解作用弱的陆地源区;伊利石化学指数平均为0.32,表明该孔伊利石为富Fe-Mg伊利石,且经历了较强的物理风化。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形貌特征表明,蒙皂石主要来源于周围火山岛弧,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风尘。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伊利石通量、绿泥石通量和高岭石通量均呈增加趋势,这与该孔总的风尘通量和风尘石英通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与亚洲大陆干旱化一致,表明其响应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亚洲内陆的干旱变化,因而可以作为亚洲内陆干湿变化的示踪指标。此外,第四纪以来PV090102孔蒙皂石通量的变化与该孔火山物质通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而可以作为火山物质输入西菲律宾海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源区 中更新世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不对称性发育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10
7
作者 殷征欣 李正元 +5 位作者 沈泽中 汤民强 魏巍 刘强 谢明芮 蔡周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8-229,共12页
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沟-弧-盆"体系下众多弧后扩张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海盆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发育特征,但长期以来对其成因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帕里西维拉海盆东... 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是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沟-弧-盆"体系下众多弧后扩张盆地中最大的一个,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海盆具有明显的不对称发育特征,但长期以来对其成因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深入分析了帕里西维拉海盆东西两侧的几何形态、地形地貌、沉积特征与地球物理特征,以及盆地南端东翼的缺失和西翼明显的弯曲构造特征,并结合海盆区域板块运动机制研究认为:盆地不对称性发育特征的成因主要在于盆地的构造发育背景、盆地两侧构造活动与沉积环境的差异,盆地东西两侧的不对称发育主要受盆地发育过程中两侧的构造过程与沉积环境控制;盆地南端东翼的缺失和西翼的弯曲构造更多地受到东侧加洛林板块特别是加洛林脊俯冲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帕里西维拉海盆 弧后盆地 不对称性发育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 Ma以来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物源和古气候:粒度和黏土矿物特征的指示 被引量:7
8
作者 肖春晖 王永红 林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8-524,共17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的C-P19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古地磁分析,建立了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结合粒度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揭示了沉积物中蕴含的物源和古气候信息。古地磁结果表明,C-P19柱状样的底界年龄小于1.072...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的C-P19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和古地磁分析,建立了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并结合粒度组分和黏土矿物分析,揭示了沉积物中蕴含的物源和古气候信息。古地磁结果表明,C-P19柱状样的底界年龄小于1.072 Ma,为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沉积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沉积速率分别为4.0 mm/kyr(约1~0.78 Ma)和3.6 mm/kyr(0.78 Ma~至今)。粒度和黏土矿物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沉积物类型以粉砂和砂质粉砂为主,少部分为黏土质粉砂;黏土矿物组成中伊利石+绿泥石的平均含量高达70%。利用SPSS对粒度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知,研究区的粗颗粒物质来源主要为帕里西维拉海盆内或周围海脊的火山岛弧碎屑物质,细颗粒组分主要来自亚洲大陆风尘。利用2~4μm沉积物粒度组分百分含量和(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蒙脱石的比值作为替代指标反映了研究区亚洲风尘物质贡献比例的波动,进而揭示了1 Ma以来风尘源区气候干湿程度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古气候 帕里西维拉海盆 西太平洋 亚洲风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里西维拉海盆岩浆-构造过程及钻探建议 被引量:2
9
作者 鄢全树 袁龙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9,共7页
揭示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澳板块之间的菲律宾海板块的地质演化是理解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一环。隶属于菲律宾海板块的帕里西维拉海盆及其北侧的四国海盆,是菲律宾海板块发生第二次扩张的产物,记录了菲律宾海板... 揭示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澳板块之间的菲律宾海板块的地质演化是理解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一环。隶属于菲律宾海板块的帕里西维拉海盆及其北侧的四国海盆,是菲律宾海板块发生第二次扩张的产物,记录了菲律宾海板块生长、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消减的过程及弧后扩张的重要信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综述了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并将其分为4个区域:东区、西区、南区及中央裂谷区。其中:(1)东区的沉积物较厚(最厚达3 500 m),地形较为平滑,未能识别出磁异常条带,基底熔岩具有类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印度洋型MORB(洋中脊玄武岩)的同位素特征。(2)西区的沉积物较薄,地形较为复杂,可识别出10-5D号磁异常条带,海底熔岩的特点类似于东区。(3)南区地形复杂,海山、裂谷、丘陵等海底组构相间分布,可进一步分为5个次级单元,无磁异常条带,其基底熔岩具有类似于N(正常)-MORB和IAB(岛弧玄武岩)之间的微量元素特征和印度洋型MORB的同位素特征。(4)裂谷区,沉积物较薄,广泛分布了拆离断层和核杂岩,水深较深(最深处超过7 500 m),该区域同时出露有肥沃型橄榄岩和难熔型橄榄岩。最后,本文建议了8个钻孔站位,以解决该海盆尚存的一些有关构造-岩浆过程、深部地幔过程、俯冲带过程及沉积古环境方面的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扩张 核杂岩 地幔源区性质 俯冲过程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Ma帕里西-维拉海盆沉积物中碎屑组分粒度特征及其物源和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宇 蒋富清 +3 位作者 徐兆凯 方海超 张晋 李安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6-93,共8页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深海沉积物中碎屑组分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碎屑组分的平均粒径为3.2μm,粒径总体变化范围在0.5-32μm,粒度频率分布呈双峰负偏态特征。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粒度数据进行拟合,分离出粗、细两... 对帕里西-维拉海盆PV090102孔深海沉积物中碎屑组分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碎屑组分的平均粒径为3.2μm,粒径总体变化范围在0.5-32μm,粒度频率分布呈双峰负偏态特征。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粒度数据进行拟合,分离出粗、细两个不同的端元组分。细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大多在0.5-16μm,峰值较高,众数粒径约为2μm,其特征与北太平中部风尘一致,推测主要为来源于亚洲大陆的风尘,它的百分含量在60%-90%,是碎屑组分的主要物质来源。粗粒端元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宽,约为1.6-32μm,峰较扁平,粒径的众数在10μm左右,主要是来自于周围海脊和岛弧的火山物质。PV090102孔沉积物碎屑组分中不同粒度组分对近2 Ma以来亚洲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系统增强有很好的响应,同时还记录了0.5 Ma以来西太平洋火山活动增强。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有助于重建第四纪以来东亚大陆干旱和大气环流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里西-维拉海盆 粒度特征 亚洲风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形特征对东菲律宾海表层黏土矿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杰 万世明 +5 位作者 张国良 徐兆凯 刘华华 董江 李安春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5,共9页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 对东菲律宾海帕里西维拉海盆南部的12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黏土矿物组成、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以蒙脱石为主,平均含量为49%;其次是伊利石,平均含量为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1%;高岭石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5%。通过将研究区黏土矿物组合特征与潜在物源区进行对比,并结合主要黏土矿物的结晶学特征,认为蒙脱石主要来源于帕里西维拉海盆周边的海山或海脊物质的风化和蚀变,其分布可能主要受控于底层洋流;伊利石和绿泥石主要来自于亚洲大陆,风力吹扬为其主要输运方式。黏土矿物表层分布显示伊利石主要富集于地势较低处,蒙脱石在靠近帕劳海脊和雅浦海脊等地势较高处呈现高值。由于较少受到周边海山或海脊物质稀释和底层洋流侵蚀作用的影响,东菲律宾海深水区沉积物中风尘组分通量最能代表亚洲大陆风尘对研究区的实际贡献量,这一研究将对从东菲律宾海沉积物中提取亚洲大陆风尘物质输入信号进而追溯亚洲大陆的古气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物源 海底地形 东菲律宾海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浦沟-弧体系构造演化过程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臻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8-146,共9页
雅浦沟-弧体系具有十分独特的地质特征,雅浦岛弧以变质岩为主,岛弧岩浆作用较为缺乏,同时雅浦沟-弧距离异常短,增生楔缺失。在总结雅浦沟-弧系统及其邻区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构造特征等证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雅浦沟-弧系统的构造演... 雅浦沟-弧体系具有十分独特的地质特征,雅浦岛弧以变质岩为主,岛弧岩浆作用较为缺乏,同时雅浦沟-弧距离异常短,增生楔缺失。在总结雅浦沟-弧系统及其邻区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以及构造特征等证据的基础上,探讨了雅浦沟-弧系统的构造演化过程。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具有相对较高的K2O含量、高Ti含量以及较低的87Sr/86Sr比值,表明雅浦岛上的变质基底为帕里西维拉海盆洋壳的一部分。雅浦海沟东侧存在一块水深较深的三角形区域将雅浦岛弧与加罗林海岭间隔开来,地球物理特征显示该区域并没有受到加罗林热点的影响,说明加罗林海岭并没有与雅浦岛弧直接碰撞。结合帕里西维拉海盆在20~15Ma的NE-SW向扩张以及与之相关的海盆东西两侧洋壳发生的左旋相对移动,推测雅浦海沟很可能是雅浦岛弧东侧的扩张中心暴露转变成的俯冲带,而雅浦海沟东侧的三角形区域则为俯冲板片重新暴露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岛弧 帕里西维拉海盆 索罗尔海槽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沟−盆”深水沉积环境稀土元素特征与物源约束 被引量:2
13
作者 肖春晖 王永红 +1 位作者 林间 田纪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东南部的C-P19柱状样和马里亚纳海沟南坡的L3柱状样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二者物源的异同。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基本不受沉积物粒度控制,主要受控于物源变化。物源判别结... 通过对西太平洋帕里西维拉海盆东南部的C-P19柱状样和马里亚纳海沟南坡的L3柱状样进行粒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二者物源的异同。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基本不受沉积物粒度控制,主要受控于物源变化。物源判别结果指示二者的物源具有同源性,其中西马里亚纳海脊剥蚀下来的火山物质对研究区的物质来源贡献最大。火山物质中的重矿物可以影响到稀土元素的含量,例如锆石的含量和稀土元素总量(ΣREY)的相关系数可达0.86。来自中国内陆黄土的陆源风尘物质对两个研究区的物源供给也有一定贡献,但其贡献程度较小。由于马里亚纳海沟南坡更加远离大陆且纬度更低,其接受的亚洲风尘也比帕里西维拉海盆和挑战者深渊更少。此外,南极底层水流经研究区,对海盆和海沟的沉积物都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马里亚纳海沟南坡更加活跃,因而帕里西维拉海盆东南部的沉积物比马里亚纳海沟南坡更易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稀土元素 帕里西维拉海盆 马里亚纳海沟 南极底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处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志毅 韩喜彬 许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3-76,共14页
雅浦海沟是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雅浦海沟北部,雅浦海沟与马里亚纳海沟呈典型的垂直相交。本文对该海域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条海沟连接处附近,海沟的水深、形态、剖面等都发生明显变化,且具有... 雅浦海沟是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雅浦海沟北部,雅浦海沟与马里亚纳海沟呈典型的垂直相交。本文对该海域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条海沟连接处附近,海沟的水深、形态、剖面等都发生明显变化,且具有分段性,两侧斜坡上拥有隆起、凹陷、断裂等地貌,这些特征与海沟连接处特殊的俯冲位置具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地貌特征和板块扩张速度判断,20 Ma前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中心应位于137°35′34″E附近,雅浦海沟很可能是由帕里西维拉海盆暴露出来的扩张中心转变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地貌解译 帕里西维拉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