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构造过程与地貌特征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汉林
陈亚光
+4 位作者
陈沈强
林秀斌
杨蓉
程晓敢
李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75,共21页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主要构造单元的活动起止时间、活动量及活动速率;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现今的地貌特征(水系和冰川的分布);帕米尔弧形构造带6种主要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的主要样式、优点及限制。论文提出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精细厘定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和相互关系;深部地质过程与浅部响应相结合,探讨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控制;将构造过程、气候特征与地貌演化作为一个耦合系统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新生代
构造
过程
地貌特征
地球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沉积与重矿物变化响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子一
李康
+5 位作者
李勇
安凯旋
陈才
林秀斌
程晓敢
陈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9-1430,共12页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帕米尔构造带弧形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对比研究和重矿物采样与组份分析,建立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地区的...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帕米尔构造带弧形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对比研究和重矿物采样与组份分析,建立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地区的晚新生代沉积联合柱状对比图和重矿物组份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与重矿物变化主要记录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两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安居安组沉积时期,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和什拉甫剖面、英科1井表现为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而南部的甫沙2井中则并未观察到,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喀什-叶城走滑系统在和什拉甫剖面附近的中新世构造启动。第二期构造活动发生在阿图什组沉积期间,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全区域出现了一套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反映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在上新世以来大规模向北楔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构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东北缘
晚新生代
沉积特征
重矿物变化
构造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先存薄弱带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影响:来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制约
3
作者
曹玉萍
陈汉林
+4 位作者
林秀斌
程晓敢
杨蓉
吴磊
石许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52-1762,共11页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与先存弧形薄弱带密切相关,这些先存薄弱带如何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就被活化是地学界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先存弧形构造薄弱带如何影响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本文依据相似性准则...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与先存弧形薄弱带密切相关,这些先存薄弱带如何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就被活化是地学界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先存弧形构造薄弱带如何影响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本文依据相似性准则,设计了两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包括先存弧形薄弱带(对比模型)和先存弧形薄弱带加地壳滑脱层。实验结果表明:①先存弧形构造带上继承性发育从而形成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完全可能的;②在先存弧形薄弱带而无滑脱层的情况下,变形逐渐由南向北传递,呈现典型的前展式的变形过程,最终变形到达先存弧形薄弱带的时间较晚;构造样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南倾断裂控制的变形带不断向北增宽;所造成的地形格局总体上呈现向北单调递减的地形楔形态;③在先存弧形薄弱带而有地壳滑脱层的情况下,先存弧形薄弱带在变形初期就立即活化,之后变形带才表现出从推板向北逐渐传递的过程,最终当变形量足够大时,会在弧形薄弱带前缘形成前锋断裂;构造样式上,表现为一系列的冲起构造;所造成的地形格局总体上为山-谷相间的形态;④帕米尔北缘的先存薄弱带如果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就开始活化,必须存在滑脱层(解耦层)。该新生代早期的滑脱层是否存在、位于什么深度和界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青藏高原
构造
物理模拟
先存薄弱
带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构造过程与地貌特征
被引量:
12
1
作者
陈汉林
陈亚光
陈沈强
林秀斌
杨蓉
程晓敢
李康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出处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75,共2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编号:41330207)
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编号:41720104003)
+2 种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7ZX05008-001
2016ZX05003-00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C0601004)联合资助~~
文摘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主要构造单元的活动起止时间、活动量及活动速率;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现今的地貌特征(水系和冰川的分布);帕米尔弧形构造带6种主要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的主要样式、优点及限制。论文提出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精细厘定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和相互关系;深部地质过程与浅部响应相结合,探讨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控制;将构造过程、气候特征与地貌演化作为一个耦合系统开展研究。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新生代
构造
过程
地貌特征
地球动力学模型
Keywords
Pamir salient
Cenozoic
tectonic processes
ge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geodynamic models
分类号
P53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沉积与重矿物变化响应
被引量:
1
2
作者
王子一
李康
李勇
安凯旋
陈才
林秀斌
程晓敢
陈汉林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19-143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20104003、41972217、42002219)
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专题(2019QZKK0708)联合资助。
文摘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帕米尔构造带弧形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对比研究和重矿物采样与组份分析,建立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地区的晚新生代沉积联合柱状对比图和重矿物组份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与重矿物变化主要记录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两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安居安组沉积时期,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和什拉甫剖面、英科1井表现为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而南部的甫沙2井中则并未观察到,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喀什-叶城走滑系统在和什拉甫剖面附近的中新世构造启动。第二期构造活动发生在阿图什组沉积期间,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全区域出现了一套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反映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在上新世以来大规模向北楔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构造过程。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东北缘
晚新生代
沉积特征
重矿物变化
构造
过程
Keywords
NE Pamir Salient
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record
Heavy mineral changes
Tectonic processes
分类号
P534.6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61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先存薄弱带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影响:来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制约
3
作者
曹玉萍
陈汉林
林秀斌
程晓敢
杨蓉
吴磊
石许华
机构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52-1762,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720104003、41972217)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6ZX05007-02、2017ZX05008-001、2017ZX05003-001)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与先存弧形薄弱带密切相关,这些先存薄弱带如何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就被活化是地学界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先存弧形构造薄弱带如何影响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本文依据相似性准则,设计了两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包括先存弧形薄弱带(对比模型)和先存弧形薄弱带加地壳滑脱层。实验结果表明:①先存弧形构造带上继承性发育从而形成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完全可能的;②在先存弧形薄弱带而无滑脱层的情况下,变形逐渐由南向北传递,呈现典型的前展式的变形过程,最终变形到达先存弧形薄弱带的时间较晚;构造样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南倾断裂控制的变形带不断向北增宽;所造成的地形格局总体上呈现向北单调递减的地形楔形态;③在先存弧形薄弱带而有地壳滑脱层的情况下,先存弧形薄弱带在变形初期就立即活化,之后变形带才表现出从推板向北逐渐传递的过程,最终当变形量足够大时,会在弧形薄弱带前缘形成前锋断裂;构造样式上,表现为一系列的冲起构造;所造成的地形格局总体上为山-谷相间的形态;④帕米尔北缘的先存薄弱带如果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就开始活化,必须存在滑脱层(解耦层)。该新生代早期的滑脱层是否存在、位于什么深度和界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青藏高原
构造
物理模拟
先存薄弱
带
滑脱层
Keywords
Pamir salient
Tibetan Plateau
physical analogue modeling
pre-existing weak zone
décollement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构造过程与地貌特征
陈汉林
陈亚光
陈沈强
林秀斌
杨蓉
程晓敢
李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沉积与重矿物变化响应
王子一
李康
李勇
安凯旋
陈才
林秀斌
程晓敢
陈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先存薄弱带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形成的影响:来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的制约
曹玉萍
陈汉林
林秀斌
程晓敢
杨蓉
吴磊
石许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