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米尔东缘晚中新世以来多阶段隆升-剥露过程:来自裂变径迹和(U-Th)/He低温热年代学的制约
1
作者 孟云 尹继元 +5 位作者 肖文交 THOMSON Stuart N. 王雅美 陈文 李大鹏 吴明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85-3700,共16页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 帕米尔东缘发育帕米尔造山带内最大的东西向伸展系统,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该地区的隆升时限和动力学机制等仍缺乏有效的限制。本文选取帕米尔东缘塔什库尔干地区的新生代侵入岩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磷灰石(U-Th)/He定年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成果,探讨帕米尔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和动力学机制。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磷灰石裂变径迹中心年龄为2.5~2.7Ma和8.7~11.5Ma,磷灰石(U-Th)/He年龄为2.3~4.5Ma,锆石(U-Th)/He年龄为3.2±0.3Ma。通过上述样品的剥露速率计算,我们认为帕米尔东缘发生了两期快速冷却期:晚中新世(12~8Ma)和上新世-第四纪(5~1Ma),其对应的剥露速率分别为0.19~0.48mm/yr和0.58~4.00mm/yr。晚中新世期间,帕米尔东缘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几乎同时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和帕米尔与南天山造山带在晚中新世初次碰撞有关,该碰撞是由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帕米尔地体下方引起的。这次碰撞进一步促使地壳增厚,导致帕米尔岩石圈重力分布不均,从而引发重力坍塌。上新世至第四纪的冷却可能受到重力坍塌后持续伸展变形的影响,同时冰川、河流和气候变化引起的侵蚀进一步加剧了剥露作用,导致剥露速率比晚中新世时期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晚新生代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重力坍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突刺东缘冲断带构造形成机制:物理模拟及讨论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珍云 尹宏伟 +1 位作者 张涛 范小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3-677,共15页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均形成于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明显断层走滑现象,前者逆冲前缘断层兼具左行走滑特征,后者逆冲前缘断层则具右行走滑特征,但前者总体走滑量明显小于后者;(2)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走滑作用均主要位于山前边界断层带,越靠近逆冲前缘(盆地内部),走滑效应越微弱,挤压效应越明显;(3)在边界走滑断层前缘(往盆地方向),弧形断裂由挤压方向向前依次产生,并且斜向相交,验证了帕米尔东缘冲断带构造演化符合自南向北依次变新的规律;(4)在斜向压扭作用过程中,走滑断层构造带不一定发育明显的高角度甚至直立的断层,也可能表现为逆冲叠瓦构造楔样式,形成走滑逆断层,故在进行帕米尔突刺东缘(如塔西南山前)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时应充分关注这种构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东缘 物理模拟 塔西南 斜向挤压 走滑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