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
秦旭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2
|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
张晓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3
|
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 |
穆秀丽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4
|
道德的文本性与文本的道德性——论J.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 |
段国重
秦旭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3 |
0 |
|
5
|
流变中永恒的风景——新批评视域下J.希利斯·米勒文学语言观演进研究 |
陈聪
马爽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6
|
延异之塔:重读希利斯•米勒的文学阅读观 |
迈克•希尔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3 |
0 |
|
7
|
见证与反思: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
国荣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3 |
0 |
|
8
|
话语追踪与体系重构: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构想 |
张旭
|
《外语与翻译》
|
2018 |
0 |
|
9
|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
曾艳兵
|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
2024 |
0 |
|
10
|
AI与人文学术研究的科学转向 |
聂珍钊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1
|
|
11
|
米勒文学根基论的盲区和中国文论的世界意义 |
肖锦龙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2
|
云计算横空出世 |
郎为民
杨德鹏
李虎生
|
《电信快报(网络与通信)》
|
2011 |
1
|
|
13
|
“死亡”迷雾、现代性危机与批判精神——读吴子林编著《艺术终结论》 |
江飞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4
|
“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的《献给德里达》评析 |
丁夏林
樊淑英
|
《外文研究》
|
2021 |
0 |
|
15
|
重复系统对爱玛·包法利之死的意义建构 |
曹健
|
《海外英语》
|
2022 |
0 |
|
16
|
摩登时代的商业化炫耀:“装饰艺术”缘起及其转变新论 |
王敏
|
《创意与设计》
|
2017 |
2
|
|
17
|
中国与英国将开通直拨电话业务 |
刘汉松
|
《电信科学》
|
1987 |
0 |
|
18
|
声画熙熙入梦来——美国影片《飞越巔峰》观后 |
张启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19
|
迈克道格拉斯电影作品年表 |
林意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20
|
在拉丁字母外文里怎样 |
|
《语文建设》
|
196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