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 被引量:6
1
作者 秦旭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6,共4页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 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等理论中的关键性论述,试图说明:米勒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达到体现文本发生的无源性、动摇文本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揭示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解构批评 异质性 修辞 重复 叙事 述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晓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7,112,共6页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文学家希利斯·米勒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探邃 被引量:3
3
作者 穆秀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Z期24-25,共2页
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集大成的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上,希利斯·米勒依然是一个贡献极大的批评家,本文将以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理论的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等进行探邃,从而弥补理论界... 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集大成的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上,希利斯·米勒依然是一个贡献极大的批评家,本文将以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理论的本质观、结构观和批评观等进行探邃,从而弥补理论界对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言语行为理论 本质观 结构观 批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文本性与文本的道德性——论J.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
4
作者 段国重 秦旭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67-7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从内部修辞研究转向外部关系研究,其中伦理学转向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解构主义因其文本内部形式主义研究备受质疑,作为回应,J.希利斯•米勒提出道德的文本性和文本的道德性二位一体的阅读伦理思想。米勒使用... 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从内部修辞研究转向外部关系研究,其中伦理学转向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解构主义因其文本内部形式主义研究备受质疑,作为回应,J.希利斯•米勒提出道德的文本性和文本的道德性二位一体的阅读伦理思想。米勒使用解构主义修辞学批评手段,指出康德形而上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道德律”能指的无限滑动,揭示康德道德哲学企图接近,但无法最终抵达语言外先验伦理原则的道德文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米勒借助德曼“阅读的寓言”等思想,揭示文本的不可读性,以及读者面对文本时的道德要求,提出其阅读伦理思想,这是一种基于文学语言述行功能并勾连文本修辞研究和文化政治研究的伦理性阅读行为,而非伦理性阅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阅读的伦理 道德的文本性 文本的道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变中永恒的风景——新批评视域下J.希利斯·米勒文学语言观演进研究
5
作者 陈聪 马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2-87,共6页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的批评轨迹以新批评为起点,中间虽历经现象学—意识批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与言语行为—伦理批评几个阶段,但对语言的关怀与文学“特异性”的探求在他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的批评轨迹以新批评为起点,中间虽历经现象学—意识批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与言语行为—伦理批评几个阶段,但对语言的关怀与文学“特异性”的探求在他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互相依存的特点。新批评的理论精神在米勒文学批评的诸多阶段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为他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成为米勒批评理论与阅读实践中恒定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新批评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异之塔:重读希利斯•米勒的文学阅读观
6
作者 迈克•希尔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32-54,共23页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 在2005年的武汉之行中,我与希利斯•米勒讨论了文学研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的未来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米勒当下的文学阅读观,重新思考了文学研究在数字化媒体发展时代“延异”的问题。米勒关于文学阅读与生活的思考,区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语境下如何发展的问题;随后,通过对现实和现实主义的思考,米勒指出文学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应更多地与现实相结合;同时,文学研究未来的发展与研究者定期旅行相关联,旅行使意义得到规模性的发展,文学的更新往往通过疏离来实现。米勒的中国之行,作为一种疏离,同样帮助他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路径。在当下的语境下以“延异”的视角重新解读米勒对文学的阅读,为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 阅读 文化 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与反思: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7
作者 国荣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55-66,共12页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者和见证者,我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实,这场论争所揭示的乃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大规模入侵,所产生的潜在的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前景的焦虑。本文回顾了这场论争的背景和一些细节,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全球化 中国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追踪与体系重构: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构想
8
作者 张旭 《外语与翻译》 2018年第1期59-65,98,共7页
本研究为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总体构想,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从四个不同特质的时期,对当代美国文艺批评家米勒及其文艺批评思想进行多视角观照。研究通过介绍选题背景、动机和主要任务,来重估米勒文学批评的价值,... 本研究为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总体构想,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从四个不同特质的时期,对当代美国文艺批评家米勒及其文艺批评思想进行多视角观照。研究通过介绍选题背景、动机和主要任务,来重估米勒文学批评的价值,并为当下中国批评话语体系重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多维视野 文论 批评话语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9
作者 曾艳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8-38,共21页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热” 阎连科 希利斯·米勒 瓦尔特·本雅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与人文学术研究的科学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聂珍钊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科技与人文学术研究革命的话题,实际上是关于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的话题,就文学而言,就是关于文学危机的话题,关于文学理论科学化或者根据科学观点重构文学理论的话题。一、文学的危机:作者和文学之死数字人文的飞速发展对文学产生的影... 科技与人文学术研究革命的话题,实际上是关于人文学科跨学科研究的话题,就文学而言,就是关于文学危机的话题,关于文学理论科学化或者根据科学观点重构文学理论的话题。一、文学的危机:作者和文学之死数字人文的飞速发展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不仅导致人文研究观念的革命,而且导致文学的危机。用罗兰·巴特和希利斯·米勒的话说,就是作家的死亡和文学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希利斯·米勒 文学危机 文学理论 数字人文 人文研究 人文学科 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勒文学根基论的盲区和中国文论的世界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锦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4,共10页
文学的根基是什么的问题是人类文学活动领域里的最基本的问题。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他关于文学根基的观念是西方历史上人们关于文学根基的观念的集中代表。文章具体追述... 文学的根基是什么的问题是人类文学活动领域里的最基本的问题。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是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他关于文学根基的观念是西方历史上人们关于文学根基的观念的集中代表。文章具体追述了米勒关于文学根基问题的看法,揭示了他的盲点,指出米勒的理论盲区正是西方的文学理论盲区的集中反映。西方文学理论之所短正是中国文学理论之所长。文章最后提出,西方文论要想从根本上克服自身的致命弱点、走向新生则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文论这块“他山之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现象学 解构主义 言语行为理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计算横空出世 被引量:1
12
作者 郎为民 杨德鹏 李虎生 《电信快报(网络与通信)》 2011年第9期3-7,共5页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文章首先对号称是"云计算的圣经"——《IT不再重要》的核心内容进行剖析,分析云计算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优缺点。然...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文章首先对号称是"云计算的圣经"——《IT不再重要》的核心内容进行剖析,分析云计算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优缺点。然后,追溯云计算概念的源头,介绍比希利亚提出云计算的详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计算 《IT不再重要》 希利 GOOG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迷雾、现代性危机与批判精神——读吴子林编著《艺术终结论》
13
作者 江飞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置身于全球文化工业的情境中,艺术如何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这是我们以及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正如尼采所言,"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1〕当我们通过吴子... 置身于全球文化工业的情境中,艺术如何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这是我们以及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正如尼采所言,"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1〕当我们通过吴子林选编的这本《艺术终结论》,再次集中审视黑格尔、阿瑟.C.丹托等人的"艺术终结论"或是J.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论 现代性危机 “死亡” 批判精神 编著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论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的《献给德里达》评析
14
作者 丁夏林 樊淑英 《外文研究》 2021年第4期55-60,105,共7页
"他者"作为一个术语已被广泛运用于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族裔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但其内涵在不同哲学家或文学/化评论家那里不尽相同。在德里达看来,"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在《献给德... "他者"作为一个术语已被广泛运用于性别研究、后殖民研究、族裔文学研究以及各类文学和文化研究中。但其内涵在不同哲学家或文学/化评论家那里不尽相同。在德里达看来,"每一个他者都是全然的他者"。米勒在《献给德里达》中,从德氏晚期思想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入手,详尽解析并论证其内核是关于"全然的他者"之断言。厘清德氏的这一辩证思想有助于践行米勒所谓的"阅读的伦理",认清解构主义的实质,以便最终实现德氏所说的"将临的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希利斯·米勒 献给德里达 阅读的伦理 全然的他者 思想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系统对爱玛·包法利之死的意义建构
15
作者 曹健 《海外英语》 2022年第9期206-207,共2页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典范力作,小说中“爱玛·包法利之死”一直都备受学界关注且成果颇丰。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为这一研究对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借助其重复理论切入,可从爱玛·包法利的生命历程中提炼得...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典范力作,小说中“爱玛·包法利之死”一直都备受学界关注且成果颇丰。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理论为这一研究对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借助其重复理论切入,可从爱玛·包法利的生命历程中提炼得出存在差异的重复系统:“船”意象重复系统。该重复系统暗含着另一重复系统——“死”与“生”之间的重复,在重复与差异之中“爱玛·包法利之死即为新生”的意义得以生成,其意义建构过程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楼拜 希利斯·米勒 重复 爱玛·包法利之死 死亡即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登时代的商业化炫耀:“装饰艺术”缘起及其转变新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敏 《创意与设计》 2017年第6期28-33,共6页
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装饰艺术"在汲取多元文化要素和新技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炫耀与时尚之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比较,剖析了"装饰艺术"所呈现出的两个阶段变化及特点。认为"装饰艺术"从早期的技术炫... 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装饰艺术"在汲取多元文化要素和新技术的背景下,走向了炫耀与时尚之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比较,剖析了"装饰艺术"所呈现出的两个阶段变化及特点。认为"装饰艺术"从早期的技术炫耀到时尚消费,再到多元化设计,完整地体现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技术背景下从艺术与设计领域向商业化方向的拓展之路。指出"装饰艺术"的商业化本质,是形式要素来源广泛的一场风格化设计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饰艺术 风格 现代设计 贝维斯希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英国将开通直拨电话业务
17
作者 刘汉松 《电信科学》 1987年第1期54-,共1页
英国电信总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达成了一项关于开通国际直拨电话业务的协议。这项协议内容包括英国将与中国的北京、上海以及其它24个主要城市的500万台电话之间进行直接拨号通话。
关键词 电话业务 英国电信 国际直拨 卫星地球站 国际交流中心 希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画熙熙入梦来——美国影片《飞越巔峰》观后
18
作者 张启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28-28,共1页
看了《飞越巅峰》之后,产生的盛受,竟奇妙地跟北宋词人潘阆在钱塘江岸观秋潮之后,表述于那首著名的《酒泉子》词中的感受,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砰!”又是一条莽汉耀武扬威,得意非常,一条莽汉扼腕顿足,沮... 看了《飞越巅峰》之后,产生的盛受,竟奇妙地跟北宋词人潘阆在钱塘江岸观秋潮之后,表述于那首著名的《酒泉子》词中的感受,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砰!”又是一条莽汉耀武扬威,得意非常,一条莽汉扼腕顿足,沮丧万分;万人狂呼。“砰!”“拗”台胜负,一锤定音。“砰!”“砰!”“砰!”那激烈竞争、如醉如狂的赌城“拗手赛”场面,由那频繁转换拍摄角度,时而特写,时而中近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词 酒泉子 钱塘江岸 潘阆 美国影片 拍摄角度 虎猛 文章作法 艺术功能 希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克道格拉斯电影作品年表
19
作者 林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0期42-43,共2页
《Hail,Hero!》1969 迈克道格拉斯饰演一反战嬉皮士。大卫米勒执导。《Adam at 6 A.M》1970 一位加州大学教授某日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型态质疑,于是趁暑假前往密苏苏里州做工,结识了一群低下阶层老百姓。劳勃席瑞执导。
关键词 电影作品 加州大学教授 大卫 型态 里希 大特写 音乐系 玫瑰战争 史蒂文 希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拉丁字母外文里怎样
20
《语文建设》 1966年第4期4-,共1页
三、统一于汉语拼音拉丁字母外文里汉语人名地名拼写法能不能统一于汉语拼音,关键在威妥玛式能不能统一于汉语拼音。威妥玛式有一百年的历史,习惯比较深,流传比较广,除用于英文以外,还用于意、瑞典、斯瓦希利和其他拉丁字母文字。如果... 三、统一于汉语拼音拉丁字母外文里汉语人名地名拼写法能不能统一于汉语拼音,关键在威妥玛式能不能统一于汉语拼音。威妥玛式有一百年的历史,习惯比较深,流传比较广,除用于英文以外,还用于意、瑞典、斯瓦希利和其他拉丁字母文字。如果威妥玛式统一于汉语拼音了,汉语人名、地名拼写法的统一就不难了。维护威妥玛式的主要理由是:它符合英文读音和写法习惯,便于说英语的人们读出比较准确的音;改用汉语拼音将失去这些优点,说英语的人们不一定接受。其实,这是误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妥玛式 地名拼写 希利 送气清音 法能 于汉 新华字典 不送气 SKILL 大公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