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师生伦理关系的变迁、挑战与师德的重塑
1
作者 任俊华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2,共8页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以父为师、以官为师、以贤为师等相互蕴含的发展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些关系在师生传承中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近代以来,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价...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以父为师、以官为师、以贤为师等相互蕴含的发展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些关系在师生传承中推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近代以来,在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价值关怀日益转向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师生关系也受到文化多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现代教育体制变革等的强力冲击和挑战。在师生双主体伦理关系中,师德具有引导功能,对回应当代师生伦理挑战起关键性作用。基于当代师生伦理关系实践,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师生文化优秀内核,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重塑师德,构建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生伦理关系 变迁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师生关系伦理的一体两面与教化逻辑
2
作者 许可峰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孟子对“尊师”要求严格,可以用“礼敬”一词概括孟子对“尊师”的重视,“礼敬”是外在之“礼”与内心之“敬”的统一。孟子也允许学生就老师言行中的道德问题坦率问疑并心平气和地认真解答,这便是“责善”。“礼敬”与“责善”之间的... 孟子对“尊师”要求严格,可以用“礼敬”一词概括孟子对“尊师”的重视,“礼敬”是外在之“礼”与内心之“敬”的统一。孟子也允许学生就老师言行中的道德问题坦率问疑并心平气和地认真解答,这便是“责善”。“礼敬”与“责善”之间的矛盾具有深刻的教育学意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独特的教化逻辑。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根基所在,教化者“言传身教”,受教者“相观而善”,自然会就疑惑之处提问,而教化者也自然有“解惑”的责任。由此,孟子责善观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但是对教师的“责善”必须建立在“礼敬”的前提之上,否则会使教化者时时处于道德暴力之下,而患“好为人师”。孟子“礼敬”与“责善”相统一的理念与教育实践,对于我们辩证认识和正确对待“尊师重教”与“师德师风”两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伦理 尊师重教 师德师风 教化传统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德性伦理的结构体系与运行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西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0-102,共3页
 教师伦理主要包括教师制度伦理和教师德性伦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强制性与自觉性、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关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伦理水平,不能单靠教师制度伦理的强制性约束,而应正确把握教师制度伦理与教师德性伦理的关系,搞清教师...  教师伦理主要包括教师制度伦理和教师德性伦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强制性与自觉性、他律与自律的对立关系。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伦理水平,不能单靠教师制度伦理的强制性约束,而应正确把握教师制度伦理与教师德性伦理的关系,搞清教师德性伦理的结构体系,建立教师德性伦理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伦理 教师德性伦理 教师制度伦理 结构体系 运行机制 师生伦理关系 教师伦理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问题的伦理审思
4
作者 赵平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9期102-104,共3页
议题式教学是对教学理念、方式、目标,尤其是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全面挑战,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缺位。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法... 议题式教学是对教学理念、方式、目标,尤其是对师生伦理关系的全面挑战,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构建是议题式教学健康发展的前提。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缺位。主体间性师生伦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和学法研究滞后。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完成平等意识到平等能力、批判意识到批判能力、探索意识到探索能力、权利意识到权利践行能力的转型是构建和谐间性伦理关系,进而强化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效能的可靠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题式教学 师生伦理关系 主体间性 教学生产力与教学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