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例1例
2
作者 张媛婧 樊碧发 +1 位作者 杨阳 王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6-798,共3页
腰背痛病人是疼痛科门诊的主要就诊人群之一,而引起腰背痛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包括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急性损伤,椎体滑脱、腰肌劳损等慢性损伤,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炎症病变、肿瘤等。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 腰背痛病人是疼痛科门诊的主要就诊人群之一,而引起腰背痛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包括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急性损伤,椎体滑脱、腰肌劳损等慢性损伤,以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炎症病变、肿瘤等。临床上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判断。我科收治的1例腰痛查因病例于此分享讨论,旨在总结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相应的诊疗思路与病例特点,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痛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损伤 诊疗思路 病例特点 症病变 疼痛科 腰椎间盘突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苏胜杰 牛宁奎 +4 位作者 施建党 张俊 王鹏 丁惠强 王自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TLIF手术 前后联合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3 位作者 贾永利 张振梁 孟宪勇 庞永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98-1901,190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的150例BS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组1为对照组,不给予TXA;组2切口内局部应用TXA;组3术前30 min静滴TXA,同时切口内局部应用TXA。比较3...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的150例BS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组1为对照组,不给予TXA;组2切口内局部应用TXA;组3术前30 min静滴TXA,同时切口内局部应用TXA。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红细胞丢失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2与组3术中失血量、术后24、48 h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红细胞丢失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小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TXA能显著降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围手术期 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随访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薛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80)和联合组(n=76)。实验组给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联合组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少于联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但同一时点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36个月后两组治疗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病灶复发,横突间植骨均愈合且钉棒系统固定良好。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横突间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明显,手术时间短,对患者创伤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横突间植骨 钉棒系统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中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参数与血清凝集试验滴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玉姣 吴朋 +4 位作者 朱月香 曲迎午 崔书君 秦芳 冯志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44-949,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中的诊断价值,分析DTI相关参数与该病血清凝集试验滴度的相关性。方法:对37例BS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脊柱进行螺旋CT、MRI常规及DT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中的诊断价值,分析DTI相关参数与该病血清凝集试验滴度的相关性。方法:对37例BS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脊柱进行螺旋CT、MRI常规及DTI扫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13例)、慢性期(14例)、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及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保守治疗前、后的ADC值和FA值;对所有BS患者的ADC值、FA值与血清凝集试验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T共发现病变椎体65个,常规MRI共发现病变椎体99个,常规MRI对病变椎体的检出率明显优于CT。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对照组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0.04,P=0.000),FA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7.12,P=0.000)。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4)。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期ADC值较急性期、亚急性期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4、0.043)。对照组、急性期、亚急性期的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期FA值较对照组、急性期、亚急性期FA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治疗后ADC值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急性期、亚急性期治疗后FA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3),慢性期治疗后FA值高于治疗前(P=0.043)。ADC值与血清凝集试验滴度呈正相关性(r=0.837,P=0.007);FA值与血清凝集试验滴度不相关(r=-0.197,P=0.16)。结论:DTI检查通过测量FA值和ADC值能够量化分析BS椎体的改变情况,指导临床治疗,为进一步评估BS患者预后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血清凝集试验 血清学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联合IVIM定量参数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治疗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鹏飞 贺红兵 +3 位作者 王浩华 李宇璞 张昭静 乔鹏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2-77,共6页
目的应用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定量参数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急性期治疗效果,观察各定量参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筛选出最佳评估... 目的应用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定量参数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急性期治疗效果,观察各定量参数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筛选出最佳评估定量参数。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招募首次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急性期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首次确诊及治疗后3个月接受常规MRI、DCE-MRI和IVIM扫描,对照研究病变最显著区(强化最明显区域)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慢速扩散系数(D)、快速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定量参数均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各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首次确诊及治疗后3个月Ktrans值分别为(0.53±0.02)、(0.22±0.01)min-1,Ve值分别为0.45±0.01、0.48±0.03,Kep值分别为(1.18±0.04)、(0.46±0.04)min-1,D值分别为(0.53±0.01)×10-3、(0.91±0.01)×10-3 mm2/s,D*值分别为(6.01±0.26)×10-3、(5.81±0.21)×10-3 mm2/s,f值分别为0.32±0.04、0.29±0.03;Ktrans、Kep、D值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784、-4.783、-4.786,P均<0.01)。结论本研究首次应用DCE-MRI联合IVIM定量参数评估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急性期治疗效果,从微观角度评估病变微环境变化更科学、客观,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治疗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菌性脊柱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辅助灌注冲洗的临床疗效
8
作者 申林明 朱海 +4 位作者 王正平 李依奇 刘贝 温发延 柳永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2-729,共8页
目的:观察布氏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灌注冲洗的作用。方法:将2022年8月~2023年12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布氏菌性脊柱炎(brucellosis spondylitis,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灌注冲洗的作用。方法:将2022年8月~2023年12月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4.1±7.8岁;观察组男11例,女4例,年龄42.1±6.6岁。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庆大霉素灌注冲洗治疗。术后第1天起,使用庆大霉素80mg+生理盐水3000mL持续清洗创面,连续冲洗2周。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天、1周、2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术后1年根据Suk分级评价椎间融合情况,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ESR和CRP水平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CRP水平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ESR低于术前水平(P<0.05),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低于术前水平(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ESR、CRP、VAS评分、ODI在术后1周、术后2周及术后3个月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ESR、CRP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LL和DH较术前均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总体融合率为100%,观察组为93.33%。两组患者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BS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行灌注冲洗可辅助降低患者的炎症标志物,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灌注冲洗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术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