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尼亚病毒科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刘雅婷 张文超 +3 位作者 李正跃 李成云 朱有勇 李永忠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15-320,共6页
布尼亚科病毒(Bunyaviridae)是一类医学和农业上的重要病毒。本文从NCBI数据库下载具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布尼亚科病毒的5个属20种病毒的序列,用生物学软件DNAman,DNAstar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布尼亚科病毒属中的植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及蛋白... 布尼亚科病毒(Bunyaviridae)是一类医学和农业上的重要病毒。本文从NCBI数据库下载具有完整基因组序列的布尼亚科病毒的5个属20种病毒的序列,用生物学软件DNAman,DNAstar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布尼亚科病毒属中的植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及蛋白结构上与动物病毒有很大差异:(1)只有植物病毒的M基因组能编码NSm运动蛋白;(2)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长度均有差异,表明该科病毒是进化速度较快的病毒;(3)植物病毒核酸序列的GC含量低于动物病毒;(4)通过SMART网络软件进行蛋白质拓扑结构分析发现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在糖蛋白GnGc的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5)植物病毒糖蛋白结构较为复杂,有较多的紊乱区域,除INSV外,其他病毒都具有N端信号肽。这将对以后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引物的设计及病毒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番茄斑萎病毒 DNAman DNAstar SMART 序列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内同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四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滕海风 李爱君 +1 位作者 徐宁 刘爱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529-1530,共2页
结合一家四口人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和检验资料,探讨该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目前的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系新的传染病,病情轻重不一,危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传播途径尚不明确... 结合一家四口人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临床资料和检验资料,探讨该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目前的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系新的传染病,病情轻重不一,危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传播途径尚不明确,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还需进一步探讨,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临床特点 疾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尼亚病毒非结构蛋白NSs与RNA沉默 被引量:2
3
作者 陶宏征 杨宝菊 刘雅婷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6-661,共6页
布尼亚病毒科含5个属,350多种病毒,寄主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仅有汉坦病毒属通过啮齿动物传播),其中大部分病毒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NSs蛋白是布尼亚病毒S RNA编码... 布尼亚病毒科含5个属,350多种病毒,寄主范围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主要通过节肢动物传播(仅有汉坦病毒属通过啮齿动物传播),其中大部分病毒危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NSs蛋白是布尼亚病毒S RNA编码的非结构蛋白质,可以抑制RNA沉默,在侵染介体和寄主的过程中起时发挥重要作用。在植物寄主中,NSs蛋白通过与病毒dsRNA结合、抑制dsRNA次生扩增、长距离传播等机制抑制RNA沉默;在动物、人类寄主以及传播介体中,多种证据表明,NSs蛋白也能抑制RNA沉默。RNA沉默是植物和节肢动物中主要的抗病毒机制之一,NSs蛋白抑制RNA沉默对于病毒成功侵染寄主或传播介体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年来NSs蛋白在抑制RNA沉默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 RNA沉默 NS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马伦贝格病毒通过精液传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戈胜强 吴晓东 +5 位作者 徐天刚 张志诚 张永强 赵永刚 刘华雷 王志亮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3-64,共2页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底新发现的一种可致牛羊腹泻、产奶下降或新生幼畜死胎、畸形胎的媒介昆虫传染病。该病首次在德国发现,随后在欧洲反刍动物中迅速蔓延。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于2012年5月由国家质量监... 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底新发现的一种可致牛羊腹泻、产奶下降或新生幼畜死胎、畸形胎的媒介昆虫传染病。该病首次在德国发现,随后在欧洲反刍动物中迅速蔓延。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于2012年5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施马伦贝格病传入我国的公告》(联合公告2012年第6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贝格 畸形胎 联合公告 阿卡班病毒 病毒 接种动物 媒介昆虫 混合感染 PARSONS 布尼亚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赤羽病病毒感染的流行诊断及防控 被引量:5
5
作者 谢红波 张钒 《饲料博览》 2019年第9期68-68,共1页
病原和流行赤羽病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西姆布血清群病毒的成员。在澳大利亚、日本和肯尼亚,该病毒可经库蠓传播。赤羽病病毒普遍存在于北纬35°~南纬35°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这些流行地区,草食动物被媒介虫体叮咬后可造... 病原和流行赤羽病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西姆布血清群病毒的成员。在澳大利亚、日本和肯尼亚,该病毒可经库蠓传播。赤羽病病毒普遍存在于北纬35°~南纬35°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这些流行地区,草食动物被媒介虫体叮咬后可造成早期感染,到繁殖期一直都保持有长期免疫力,因此罕见有先天性畸形。但媒介在有利环境条件下,如长期潮湿的夏天,可能会传播到其正常范围以外,扩散到新的地区,预计可能会暴发先天性感染。同样,妊娠期反刍动物从无病毒和无媒介地区转移到病毒感染地区时,也面临很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畸形 赤羽病病毒 早期感染 反刍动物 血清群 先天性感染 虫体 布尼亚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脑炎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金梅 刘兵舰 +3 位作者 关鸿志 单萍 陈国华 梅俊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7,共5页
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间断性发热伴腹泻、尿频6天,近事记忆减退伴言语不能1天,于2022年5月7日收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10天(4月29日)被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夹破右手示指,未予重视;入院前5天(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 患者女性,65岁,农民。主因间断性发热伴腹泻、尿频6天,近事记忆减退伴言语不能1天,于2022年5月7日收入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10天(4月29日)被克氏原螯虾(又称小龙虾)夹破右手示指,未予重视;入院前5天(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呈黄色水样便(5~6次/d),尿频(每5分钟1次,每次约20 ml),伴头晕、后颈部胀痛、胸闷,间断发热,体温最高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脑炎 宏基因组学 基因检测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活化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亚萍 李军 +7 位作者 张永祥 严友德 吴玉英 刘艳 党旖旎 孔练花 邢益平 黄祖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7-640,643,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D28和CTLA-4等表达水平,分析其细胞表面分子变化与血清酶学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关系。结果 SFTS患者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HLA-DR在整个病程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在SFTSV感染早期明显减低,但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而T细胞表面CTLA-4的高表达则出现在感染后的中晚期。SFTS患者病程中,血清ALT、AST和LDH、CK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并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水平上调而逐步恢复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增加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结论 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CTLA-4高表达,则可能是对机体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在SFSTV感染者的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淋巴细胞活化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人间传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彦丽 刘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5-747,共3页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人人间传播的患者报道越来越多,但缺乏详尽的临床特征总结。目的总结我国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FTS人人间传播的认识,减少SFTS人人间传播及误诊误... 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人人间传播的患者报道越来越多,但缺乏详尽的临床特征总结。目的总结我国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SFTS人人间传播的认识,减少SFTS人人间传播及误诊误治。方法检索2007年1月—2016年3月Medline、Pub Med、Embase、Google Scholar Database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检索项均为全部字段,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人间传播""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和"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为检索词,下载检索到的全部文献,仔细阅读所有文献的全文,剔除重复收录、重复发表、同一单位或个人的重复报道的文献。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SFTS人人间传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7篇,共56例患者,其中原发患者8例,继发患者48例。继发患者潜伏期为6~15 d;45例有接触原发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的危险因素,2例可疑经空气传播,1例经蜱虫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腹泻,其次为恶心、呕吐、出血、腹痛、咳嗽、皮疹、结膜充血、头痛、肌痛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下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包括乳酸脱氢酶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肌酐升高、肌酸激酶升高、出现蛋白尿及血尿。结论 SFTS人人间传播得到证实,主要通过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传播,有可疑空气传播。大部分为显性感染,少部分为隐性感染。人人间传播的潜伏期比蜱虫叮咬传播的潜伏期短,临床症状轻,病死率低,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科 人人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施马伦贝格病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德刚 高彦生 +1 位作者 王冲 杨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7-222,共6页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新成员———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绵羊、牛、山羊和野牛。作者对新近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的发...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新成员———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绵羊、牛、山羊和野牛。作者对新近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的发生历史、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作一综述。在欧洲施马伦贝格病疫情蔓延迅速,严重危害反刍动物健康,威胁畜牧业生产安全,已经引起欧盟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中国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与贸易大国,且中欧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应保持高度警惕性,适时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严防这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马伦贝格病 施马伦贝格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 动物传染病 新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利昭 张均 范国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5-369,共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出现的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又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均有报道,有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该疾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出现的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又称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中国、韩国和日本均有报道,有较高的病死率。本文对该疾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了解该疾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发热 布尼亚病毒科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