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园林垃圾对市政污泥热解过程减量及含碳物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涛 俞存天 +6 位作者 张婷 肖懿 李东阳 杨天学 黄启飞 席北斗 卢欢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6,共8页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 市政污泥(SS)的高含水率、高灰分、高热解耗能、低产物品质等特点,制约其热解资源化技术的应用。向SS中添加比自身热值和有机物含量更高的园林垃圾(GW)进行共热解,通过热重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仪等测定其减量效果与物质组成,并采用Coats-Redfern法分析了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SS与GW共热解过程中主要分为失水、挥发分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分解3个阶段;GW和SS共热解后可以降低活化能,热解反应向低温段偏移,当GW掺入量为50%时,挥发分分解阶段(155~380℃)活化能为4.64 kJ/mol,比SS单独热解减少10.25%;此外,共热解还可减少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在GW掺入量为50%时,热解后热解油中的有机碳氧化合物、脂烃类质量分别由单独热解的376和94 mg/g降为252和30 mg/g。基于以上研究结果,GW可以减少SS热解的能源投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为SS与GW减量化及资源化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园林垃圾 共热解 动力学 碳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下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占鑫杰 吕冲 +1 位作者 桂书润 李振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7-2065,共9页
市政污泥的排水固结特性与其水分赋存形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后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结合土壤科学理论,采用离心机法测试不同类型市政污泥的土水势曲线,并根据土水势范围将市政污泥水分形式划分为结合... 市政污泥的排水固结特性与其水分赋存形式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对化学调质及固结作用后市政污泥水分转化规律的认识不足。结合土壤科学理论,采用离心机法测试不同类型市政污泥的土水势曲线,并根据土水势范围将市政污泥水分形式划分为结合水、毛细水和重力水。在此基础上比较原泥、固结试样、调质污泥试样中不同形式水分含量,分别揭示市政污泥在固结和化学调质作用下的水分转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经10%氯化铁、10%氯化铝化学调质后,结合水含量降低70%~80%,自由水含量提升1倍。不同类型市政污泥在3.1 kPa固结压力作用下,基本只排出部分重力水,毛细水和结合水含量基本不变;在100 kPa固结压力作用下,重力水全部排干,毛细水明显减少,结合水小幅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化学调质 固结作用 水分形式 水分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洗水旋流器的市政污泥洗砂应用
3
作者 杨兴华 冯建宇 +2 位作者 李晓宇 李晓娇 张家舜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59,71,共7页
市政污泥中45—200μm粒级内的颗粒有机物质量分数高且黏性大,导致洗砂效果差、难以满足建筑用砂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采用冲洗水旋流器增强对污泥颗粒的搓洗效果,进而提高洗砂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对常规旋流器与冲洗水旋流器的分离... 市政污泥中45—200μm粒级内的颗粒有机物质量分数高且黏性大,导致洗砂效果差、难以满足建筑用砂标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采用冲洗水旋流器增强对污泥颗粒的搓洗效果,进而提高洗砂效率。通过数值模拟对常规旋流器与冲洗水旋流器的分离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设置条件下,加入冲洗水后,旋流器内部的剪切力场明显增强,强化了泥砂的搓洗效果,有机质在底流产物中的质量分数减少。开展污泥洗砂实验,实验结果证实,经冲洗水旋流器处理后,底流砂石产物中的有机物质量分数下降了8.02%,砂石富集率增加了19.29%。最后,进一步探讨冲洗水位置和冲洗水流量对洗砂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冲洗水旋流器 洗砂 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陈芳 冯奕程 +4 位作者 吴佳育 关博文 房建宏 温小栋 李超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市政污泥产量逐年增加。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制备陶粒是降低处置成本、避免二次污染和提高污泥资源化利用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比分析了市政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流程,明确了影响污泥陶粒性能的关键因素;综述了污泥陶粒改性方法及性能提升的机制;最后讨论和展望了污泥制陶粒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原料比、预热条件、焙烧条件、外加剂的添加以及养护方式均会对污泥陶粒的性能产生影响;而碱处理、憎水处理和高温处理等改性方法则可强化其本征性能、力学特性、固化效果和吸附能力。优化污泥陶粒制备工艺,实现大规模生产,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是污泥陶粒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陶粒 资源化利用 改性 提升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基人工土壤的制备及其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宋桢桢 张必武 +2 位作者 高宏宇 杨祥 李继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 基于采矿区生态修复材料的需求,结合市政污泥丰富的有机组分,文章提出了以市政污泥为主要原料、以钢渣、粉煤灰、脱硫石膏为辅料制备了一种用于矿区生态修复人工土壤(SWS)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SWS的最优制备参数为:原料配比为0.03,水灰比为2.0%,铝粉掺量为0.02%,养护温度为40℃,养护时间为24 h。根据SEM分析,SWS微观结构呈现出较为紧密的层片状排列,孔隙丰富,有助于提高保水性能和降低流失率。重金属化学形态分析表明,Cd、Cu、Ni从酸雨易溶解态/可氧化还原态转化为稳定的残渣态。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表明SWS属于低风险等级,SWS中的脂肪族有机物减少,芳香族类有机物和腐殖质增加,不仅有助于植物生长,也促进土粒胶结成团聚体和团粒结构,增强SWS的抗侵蚀能力。种子发芽实验表明SWS不具有植物毒害作用。该文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人工土壤 化学形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化钙对市政污泥焚烧烟气中汞的脱除研究
6
作者 叶志榕 王丽花 +3 位作者 陆峥嵘 董宇航 王飞 池涌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4-930,960,共8页
为探究溴化钙在市政污泥焚烧烟气中的脱汞效果,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开展了溴化钙脱汞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溴化钙能有效氧化烟气中的单质汞,在800、900和1000℃下,当溴汞化学当量比为2000时,单质汞氧化率能达到80%,并且添加溴化钙对NO_(x)... 为探究溴化钙在市政污泥焚烧烟气中的脱汞效果,在实验室和工程现场开展了溴化钙脱汞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溴化钙能有效氧化烟气中的单质汞,在800、900和1000℃下,当溴汞化学当量比为2000时,单质汞氧化率能达到80%,并且添加溴化钙对NO_(x)和SO_(2)排放特性影响较小,但添加溴化钙会使HCl排放量有所上升,特别是在溴汞化学当量比超过2000时,HCl转化率急剧上升;当溴汞化学当量比为1000和2000时,烟气中气态汞脱除率能达到60%和73%,且添加溴化钙对常规污染物排放(NO_(x)、SO_(2)、HCl和烟尘)和锅炉运行状态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焚烧 溴化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与花生壳共热解协同效应及产物分布研究
7
作者 郭世鹏 王云刚 +4 位作者 白彦渊 修浩然 邹立 李飞翔 赵钦新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6-2027,共12页
使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市政污泥与花生壳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协同效应和产物分布.结果表明,市政污泥/花生壳共热解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主要发生在挥发分析出阶段,协同效应加速了混合物的热解.转化率α小于0.7时,表观... 使用热重分析仪和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市政污泥与花生壳混合物的热解特性、协同效应和产物分布.结果表明,市政污泥/花生壳共热解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主要发生在挥发分析出阶段,协同效应加速了混合物的热解.转化率α小于0.7时,表观活化能随污泥质量比(SMR)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当α大于0.7时,表观活化能随SMR的增加而急剧升高.气体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液体和固体产率显著降低,升高热解温度可促进H2和CH4的产生.产物产率和协同效应受SMR的影响较大,且当SMR为40wt.%时共热解协同效应最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热解 热力学 市政污泥 协同效用 热解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
8
作者 梁永睿 胡湛波 +3 位作者 陈秋羽 郑榆凯 白元硕 杨潇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MS、CS、GS组的氮素损失分别降低了15.37%、12.57%、12.39%,氨气累计挥发量分别减少了53.98%、66.54%、39.28%;难降解的树皮通过促进好氧发酵堆体中的铵态氮(NH_(4)^(+)-N)向有机氮组分中难以矿化的酸解未知氮(HUN)转化,使得氮素更好地保存在堆体中;较难降解的秸秆则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降低厚壁菌门和尿素芽胞杆菌属的数量、提高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实现保氮;易降解的菌糠既促进了NH_(4)^(+)-N向HUN的转化,又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故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发酵 碳源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市政污泥热处理过程中磷和重金属(共)稳定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豪斐 秦育红 +1 位作者 杜雨佳 李皖瑶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目的】市政污泥被认为是磷的“替代矿山”,热处理技术是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手段。总结污泥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添加剂同步稳定磷与重金属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钙基添加剂对磷和重金属的同步固化机理。【方法】从磷与重金属的化... 【目的】市政污泥被认为是磷的“替代矿山”,热处理技术是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手段。总结污泥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添加剂同步稳定磷与重金属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钙基添加剂对磷和重金属的同步固化机理。【方法】从磷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入手,总结了二者在污泥焚烧、热解、气化和水热碳化等热处理方式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重点归纳钙基、镁基、氯化物等不同添加剂对磷和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机制,并关注到CaO的添加促进了非磷灰石态无机磷向磷灰石态无机磷的转化,提高磷可利用性的同时实现重金属的共稳定化。【结果】在市政污泥气化过程中探索CaO对磷和重金属的共稳定机制及三者在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热处理 重金属 共稳定化 固废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壳粉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钝化的影响
10
作者 黄伟彬 胡湛波 +3 位作者 梁永睿 郑榆凯 张许波 陈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8,共10页
为增强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10%、15%、20%的牡蛎壳粉(OS)(标记为OS10、OS15、OS20)与市政污泥进行好氧发酵,探究其对重金属钝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添加OS优化了堆体理化环... 为增强市政污泥好氧发酵过程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10%、15%、20%的牡蛎壳粉(OS)(标记为OS10、OS15、OS20)与市政污泥进行好氧发酵,探究其对重金属钝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添加OS优化了堆体理化环境,显著促进了Zn、Cu和Cr向稳定态转化,其中OS15效果最优,钝化率分别为55.81%、59.58%和47.28%;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OS15样品中存在较强的碳酸盐C—O振动峰,且在发酵后形成了新的重金属碳酸盐矿物;此外,添加OS显著增强了有机质降解相关菌群的丰度,冗余分析(RDA)表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与重金属的钝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在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添加OS可以增强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以15%添加比例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发酵 牡蛎壳粉 重金属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和园林废弃物高效厌氧生态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户江月 张陌 王春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33,共5页
以市政污泥(MS)和园林废弃物(GW)为探究对象,构建高温厌氧消化系统,探究了过氧化钙(CaO_(2))对MS和SS厌氧共消化生态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CaO_(2)能影响GW和SS厌氧共消化产酸效率,且CaO_(2)最佳剂量为8%时(以干重计),最大挥发性脂肪酸(... 以市政污泥(MS)和园林废弃物(GW)为探究对象,构建高温厌氧消化系统,探究了过氧化钙(CaO_(2))对MS和SS厌氧共消化生态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CaO_(2)能影响GW和SS厌氧共消化产酸效率,且CaO_(2)最佳剂量为8%时(以干重计),最大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为214.8 mg/g VS。CaO_(2)提高了GW和SS厌氧共消化系统内有机质的释放,且CaO_(2)暴露剂量越显著,SCOD释放量越大。CaO_(2)提高了GW和SS共消化内VFA的产量,并提高了乙酸盐和丙酸盐占比。CaO_(2)提高抑制了有机质甲烷化过程,从而减少了酸化产物气化过程。CaO_(2)能缓解pH过程酸化并促进氨氮释放进而维持消化系统稳定性。CaO_(2)提高城镇典型有机固体废水的厌氧生态化处理,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 园林废弃物 市政污泥 挥发性脂肪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下粉煤灰-市政污泥固废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贺盛 夏鑫 +1 位作者 覃志笛 于鹏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为改善市政污泥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劣化效果,在氢氧化钠及水玻璃的复合激发下,用经生石灰改性后的市政污泥取代10%细骨料,粉煤灰分别取代10%、20%与30%水泥,制备了混凝土;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表观现象、相对质量、相对动... 为改善市政污泥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劣化效果,在氢氧化钠及水玻璃的复合激发下,用经生石灰改性后的市政污泥取代10%细骨料,粉煤灰分别取代10%、20%与30%水泥,制备了混凝土;分析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表观现象、相对质量、相对动弹性模量、相对抗压强度及微观结构随粉煤灰掺量与碱当量的变化规律;分别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与相对抗压强度为损伤变量建立不同的冻融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混凝土表观损伤愈发严重,内部孔隙增多,相对动弹性模量及相对抗压强度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粉煤灰及碱激发剂的加入可以改善市政污泥对混凝土冻融耐久性的劣化效果,降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质量损失、动弹性模量损失及抗压强度损失;当粉煤灰掺量10%、碱当量4%时,粉煤灰会在碱激发剂及改性污泥中残余碱的联合作用下被较充分地激发,消纳改性污泥中的残余碱,减弱市政污泥对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劣化效果,此时,混凝土水化程度最高,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质量损失、动弹性模量损失及抗压强度损失最小,且服役寿命最长,约为16 a以上;相对动弹性模量与相对抗压强度相关性良好,分别以两者为损伤变量的冻融损伤模型与试验结果均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固废资源化利用 冻融循环 微观结构 冻融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技术在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泽锐 张明杨 +1 位作者 杜建伟 梅光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1,34,共9页
机械脱水处理用于污泥减量已得到了成熟应用,但是目前仍缺乏对强化技术在深度脱水中的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本文聚焦于国内外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强化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各种强化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工艺特征。研究表明,强化技术主要通过... 机械脱水处理用于污泥减量已得到了成熟应用,但是目前仍缺乏对强化技术在深度脱水中的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本文聚焦于国内外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强化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各种强化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工艺特征。研究表明,强化技术主要通过优化絮体特性、破坏胞外聚合物(EPS)、去除亲水物质三种途径优化市政污泥的脱水性能,促进市政污泥中水的转化,以实现市政污泥的深度脱水。据此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识别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处理过程中污泥颗粒尺寸的实时变化、识别深度脱水过程污泥各组分对有毒有害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污泥不同层EPS对深度脱水的综合作用、回收能源和营养物质的潜力。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市政污泥深度脱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减量 深度脱水 强化技术 胞外聚合物 水的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生物干化系统酶强化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志坚 李宁 +1 位作者 陈磊 朱兵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58-5669,共12页
通过复合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添加,探究酶强化对市政污泥生物干化系统有机质降解和高温持续时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的添加提高了腐殖质前体及醌基官能团的含量,增强系统的电子转移能力,最终促进了堆体中蛋白质和总糖的高... 通过复合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添加,探究酶强化对市政污泥生物干化系统有机质降解和高温持续时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的添加提高了腐殖质前体及醌基官能团的含量,增强系统的电子转移能力,最终促进了堆体中蛋白质和总糖的高效降解.生物干化系统达到高温期的速率提升3.75倍,最高温由59.2℃提升至72.8℃,高温持续时间(>50℃)提升5.56倍.微生物分析结果发现酶的添加使得厚壁菌门(地芽孢杆菌、脲芽孢杆菌、芽孢杆菌)、Caldibacillus(热杆菌属)等好氧嗜热微生物的丰度增加.结合代谢途径分析结果,复合酶的添加提升了生物干化系统高温期革兰氏阳性菌的丰度,强化了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途径,加快了小分子有机质(氨基酸、多肽、碳水化合物等)的膜转运过程和微生物可代谢物质的供给,为市政污泥生物干化系统微生物效率提升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基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生物干化 电子转移能力 群落结构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乔雪园 王先恺 +2 位作者 陈祥 董滨 李翀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0,共7页
矿山生态修复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鉴于矿山生态修复基质用土的缺乏和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消纳路径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将市政污泥应用于... 矿山生态修复是“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也是城市环境问题的重点攻关方向。鉴于矿山生态修复基质用土的缺乏和市政污泥稳定化产物消纳路径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将市政污泥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的可能性。梳理了市政污泥稳定产物的应用前景,分析将其用于矿山修复的生态效益,包括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阻断矿山淋溶污染、强化植物对含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效果等;指出市政污泥稳定产物应用于矿山生态修复可能产生的次生污染风险,其生态毒性的累积会显著降低矿山植物的存活率,氮、磷等物质淋溶可能会污染地下水,需要严格控制市政污泥稳定产物的用法用量。研究表明,进一步厘清市政污泥施用后对矿山土壤理化性质的长期影响,深化市政污泥稳定产物固定重金属的机理研究,明确市政污泥稳定产物最佳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建立市政污泥施用后的污染评估方法等,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市政污泥 固废资源化 污染防治 效益与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Garson模型的市政污泥干燥过程含水率预测
16
作者 张凯强 王小雷 +2 位作者 赵建锋 胡鑫 王宁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0-1336,共7页
市政污泥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检测困难,为准确预测市政污泥热风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规律,将干燥时间、干燥温度、泥层厚度、流量压差作为输入变量,含水率作为输出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以及GA-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市政污泥热风干燥过... 市政污泥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检测困难,为准确预测市政污泥热风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规律,将干燥时间、干燥温度、泥层厚度、流量压差作为输入变量,含水率作为输出变量,采用BP神经网络以及GA-BP神经网络分别建立市政污泥热风干燥过程的水分预测模型;对GA-BP神经网络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了4个输入变量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BP和GA-BP 2种水分预测模型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955和0.99964,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1317和0.45523,即GA-BP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佳,能更准确地预测市政污泥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动态变化。敏感性分析表明,干燥时间对GA-BP含水率预测模型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污泥干燥工艺和过程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干燥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含水率预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的热解与燃烧特性及动力学
17
作者 陈泊林 王域骁 +2 位作者 冉景煜 黄鑫 唐广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866-9874,共9页
市政污泥的合理化处理可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与水资源浪费,研究其热解处理技术对指导市政污泥的科学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热重分析法分析了重庆5种典型市政污泥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法(thermogravimetric,TG)和微商热重法(de... 市政污泥的合理化处理可有效防治生态环境污染与水资源浪费,研究其热解处理技术对指导市政污泥的科学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热重分析法分析了重庆5种典型市政污泥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重法(thermogravimetric,TG)和微商热重法(derivative thermogravimetry,DTG)曲线演变规律,剖析了热解和燃烧条件下的挥发分析出特性指数D、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活化能、指前因子等参数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其热解与燃烧特性及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5种市政污泥的挥发分和灰分的含量较高,而固定碳含量较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不同污泥的综合热解性能和综合燃烧性能均越来越优异;综合所有升温速率下的热解和燃烧特性参数,土主和鱼洞污泥的综合热解性能最优,而唐家桥污泥的综合燃烧性能最佳。经过动力学分析,鱼洞污泥的热解过程平均活化能相比其他4种污泥更低,为112.34 kJ/mol,唐家桥污泥的燃烧过程平均活化能相比其他4种污泥更低,为67.46 kJ/mol,说明了鱼洞和唐家桥污泥分别具有优异的热解和燃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热重分析法 热解特性 燃烧特性 热解动力学 燃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研究进展
18
作者 由明超 宋雪英 +3 位作者 张旭 张慧钰 魏建兵 赵晓旭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207,共8页
市政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由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复杂残余物。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市政污泥中,具有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和环境风险高的特点,能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市政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由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复杂残余物。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市政污泥中,具有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和环境风险高的特点,能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对市政污泥中PAHs的去除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市政污泥中PAHs的来源、国内外市政污泥的PAHs污染现状和市政污泥中PAHs的去除技术,着重阐述了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影响PAHs降解的因素及其去除机理,并对堆肥过程中PAHs的高效去除研究做出展望,为今后的市政污泥堆肥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好氧堆肥 市政污泥 去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陶粒对Cd^(2+)吸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冠海 宋书巧 曾海琪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2,共10页
为拓展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途径,本研究以市政污泥、黏土和膨润土为原料,采用高温烧结技术制备市政污泥陶粒,以含Cd^(2+)废水为污染物,考察市政污泥陶粒添加量、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长及Cd^(2+)初始浓度对陶粒吸附性能的影... 为拓展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途径,本研究以市政污泥、黏土和膨润土为原料,采用高温烧结技术制备市政污泥陶粒,以含Cd^(2+)废水为污染物,考察市政污泥陶粒添加量、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长及Cd^(2+)初始浓度对陶粒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其吸附动力学与等温吸附特性,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揭示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烧结后,市政污泥陶粒表面粗糙、孔隙结构及官能团丰富;②石英(SiO_(2))、莫来石(Al_(6)Si_(2)O_(13))、钙长石(CaAl_(2)Si_(2)O_(8))和赤铁矿(Fe_(2)O_(3))是市政污泥陶粒的主要晶相,吸附Cd^(2+)后矿物成分不变;③在特定条件(陶粒添加量50 g、Cd^(2+)初始浓度300 mg/L、吸附时间120 min、pH值6)下,Cd^(2+)去除率高,表明陶粒具备高效吸附Cd^(2+)的能力;④市政污泥陶粒对Cd^(2+)的吸附包含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吸附方式,相较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市政污泥陶粒对Cd^(2+)的吸附既存在单层吸附,又存在多层吸附,吸附机制较复杂。研究结果可为市政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对Cd^(2+)污染物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陶粒 含镉废水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与油茶壳混合燃烧特性研究
20
作者 石炎军 汪红梅 +1 位作者 徐开群 肖幸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7,共9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掺混比和升温速率对市政污泥和油茶壳混燃特性的影响,使用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2种方法对样品的燃烧动力学进行建模,计算了各类样品的稳燃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分析了燃烧过程...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掺混比和升温速率对市政污泥和油茶壳混燃特性的影响,使用FlynnWall-Ozawa(FWO)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2种方法对样品的燃烧动力学进行建模,计算了各类样品的稳燃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分析了燃烧过程中混合燃料成分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污泥掺混油茶壳后,混合燃料的燃尽温度明显降低,燃烧稳定性能和综合燃烧特性有明显改善;随着油茶壳掺混质量比从20%升至80%,燃尽温度从590℃下降到532℃,燃尽程度也逐渐变大,失质量由63.13%增加到92.19%,稳燃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分别增加1.66和2.32倍;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混合样品的燃尽温度、稳燃性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均提高,而燃尽程度变小,且着火温度无明显变化;污泥与油茶壳混合燃烧各组分间发生了交互现象,在挥发分燃烧阶段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固定碳燃烧阶段表现为促进作用;FWO法和KAS法计算污泥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22.32、118.08 k J/mol,油茶壳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66.46、164.94 k J/mol,混合样品的平均表观活化能随着油茶壳掺混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油茶壳 燃烧特性 燃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