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敬伟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91,共5页
研究目的:鉴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国铁制式和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需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拓展的局限性,本文对浙江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并从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运能要求、站间... 研究目的:鉴于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国铁制式和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发展需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拓展的局限性,本文对浙江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并从运输服务的基本特性、运能要求、站间距、速度等级、运营组织等方面对市域交流制式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设计建设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1)浙江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及技术标准体系可归纳为直流120km/h制式和市域交流制式两类;(2)直流120km/h制式可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拓展而来,拓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开行大站快车的运输组织模式、提高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并加大地下线路限界、提高舒适度标准以及优化配线设置;(3)市域交流制式的速度目标值在确定时间目标值和深入分析客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工程投资、与时间目标值的适应性、与车站分布的适应性等综合确定,该制式可适应更高的速度目标值和更长的线路长度;(4)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系统制式 技术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UM软件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客流效果分析
2
作者 王超宇 唐清 +1 位作者 陈虹兵 何鸿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176,共7页
[目的]与地铁线路相比,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具有线路较长、乘客运距大等特点。通过开行快慢车,可提高线路的旅行速度,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因此需要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效果,并分析快慢车线路乘客出行特征。[方... [目的]与地铁线路相比,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具有线路较长、乘客运距大等特点。通过开行快慢车,可提高线路的旅行速度,提高乘客出行效率,因此需要研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效果,并分析快慢车线路乘客出行特征。[方法]选取广州地铁21号线(该线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开行方案的客流适应性,阐述了该线的运营现状。以该线进出站刷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线现状快慢车开行方案下乘客出行时间分布特征。提取3 min分时客流矩阵作为客流输入,使用VISUM软件,建立了基于时刻表的客流分配模型,输出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客流指标,分析了现状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存在问题及优化方向。[结果及结论]该线快慢车开行方案的节时效果明显,快车对外围客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外围车站快车发车前呈现了明显的客流进站高峰。应针对快车发车间隔大、快慢车换乘不方便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快慢车开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 开行方案 客流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高架桥降噪效果实测分析
3
作者 卢生安 林海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91,共8页
[目的]为了降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对环境噪声的影响,实施了包括近轨声屏障与道床吸音板在内的多种降噪措施,需结合实际运营环境进行实测与分析,以此来验证轨旁降噪措施在减轻环境噪声方面的效果。[方法]以温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 [目的]为了降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对环境噪声的影响,实施了包括近轨声屏障与道床吸音板在内的多种降噪措施,需结合实际运营环境进行实测与分析,以此来验证轨旁降噪措施在减轻环境噪声方面的效果。[方法]以温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已开通的S1线为例,对该线路的高架桥地段进行环境噪声实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列车运行速度条件下,使用近轨声屏障和道床吸音板对环境噪声的降低效果,探究不同降噪措施对高架噪声的影响特征。[结果及结论]近轨声屏障使得高架桥内外侧的最大瞬时A计权时域声压级降低约为20~21 dB(A),其中距离轨道中心线7.5 m,轨面以上7.5 m的位置,500 Hz和800~1000 Hz频段的A计权频域声压级分别降低6~11 dB(A)和17~21 dB(A)。道床吸音板能进一步降低高架桥上轨旁噪声和高架桥外噪声,与仅安装近轨声屏障的工况相比,相同列车运行速度下高架桥上最大瞬时A计权时域声压级又降低了14~17 dB(A);高架桥外上述同一测点处500 Hz和800~1000 Hz频段的噪声,采用道床吸音板措施后使得A计权频域声压级分别降低7~8 dB(A)和5~7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高架桥 降噪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4
作者 郭靖凡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1,共6页
[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需寻求两者博弈的平衡点。应基于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基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特性,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时间... [目的]为了最大限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需寻求两者博弈的平衡点。应基于乘客出行成本与企业运营成本,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基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特性,建立了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少及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双目标非线性优化模型。根据遗传算法理论,构建了模型的遗传算法程序并求解模型。以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将该线某工作日早高峰小时的OD(起讫点)客流数据作为输入条件,通过遗传算法得到该线优化后的快慢车最佳停站方案。对比分析了停站方案优化前后的企业运营成本及乘客出行成本。[结果及结论]停站方案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采用优化后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快慢车停站方案,乘客出行成本降低了19.48%,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了4.23%,总成本降低了4.18%。该算法虽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小幅增加,但有效降低了乘客出行时间成本,提升了乘客出行的可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停站方案 多目标优化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环境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德豪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208,共7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拓展地越来越大。目前地铁设计速度多为80~120 km/h,对于长距离通勤略显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更高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已经在某些城市投产运营。为掌握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范围拓展地越来越大。目前地铁设计速度多为80~120 km/h,对于长距离通勤略显不足。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更高速度的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已经在某些城市投产运营。为掌握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产生的环境振动影响,对某城市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开展系统的环境振动测试,包括钢轨、道床、隧道壁振动测试;地面振动和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列车速度在124~152 km/h时,钢轨振动为109.7~111.2 dB,道床振动为75.6~77.4 dB,隧道壁振动为67.5~69.4 dB,平均速度138 km/h时,隧道壁振动为68.7 dB;列车振动传至地面后,隧道正上方距离轨道0~40 m地面振动最大Z振级为46.4~60.2 dB,地面振动基本符合随距离加大而减小的衰减规律,但是距离轨道10 m处测点的振动响应较0 m处测点存在放大现象;采取橡胶隔振垫整体道床情况下,近、远轨列车通过时隧道上方建筑物一层室内二次结构噪声最大值分别为32.7 dB(A)、28.4 d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地下线 振动源强 测试试验 环境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行组织下越行站设置方法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国飞 张星臣 +1 位作者 陈修全 郑汉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9,共12页
作为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的纽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输组织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旅客出行效率。开行快慢车已成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主要方式。研究越行站设置方法和模型,明确不同条件下越行站设置规律可更好地满足... 作为中心城市和卫星城之间的纽带,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高效运输组织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旅客出行效率。开行快慢车已成为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运输组织的主要方式。研究越行站设置方法和模型,明确不同条件下越行站设置规律可更好地满足运营需求。根据运行图结构推理,从理论上形成了判断越行发生的条件和越行站位置的计算方法,建立越行站设置规则,设计基于选择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实现越行站位置的自动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参数分析该方法的灵敏性,总结了越行站、通过能力、发车间隔以及快慢车开行数量比之间的关系。基于多项式假设,对分析结果进行拟合,形成计算越行站个数、第1越行站位置以及越行站设置间隔函数关系,均达到比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组织 越行站设置 模型与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行车间隔优化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洪玲 陈菁菁 徐瑞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6年第3期35-37,59,共4页
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客流分布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复杂性,从客流分布特性、列车交路形式和服务水平3方面,阐述了影响行车间隔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的行车间隔对实际客流需求以及系统运输能力的影响,给出变化趋势曲线,分析了行车间... 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客流分布和运输组织方式的复杂性,从客流分布特性、列车交路形式和服务水平3方面,阐述了影响行车间隔的主要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的行车间隔对实际客流需求以及系统运输能力的影响,给出变化趋势曲线,分析了行车间隔的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列车间隔时间 客流需求 系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时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高国飞 张星臣 +1 位作者 罗强 沈景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分越行(设越行站)、追踪(不设越行站)2种运输组织模式,推导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式,构建通用的快慢车混合运行时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依托广州地铁14号线实际运营数据,计算特定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结果表明:快慢车开行数量相等时的线路通过能力最小,此时越行模式和追踪模式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分别为20和13列·h-1;越行模式下,线路最大通过能力为28列·h-1,且随着快车开行数量的增加,通过能力逐渐降低;追踪模式下,以慢车为主和以快车为主的2种开行方案的线路最大通过能力分别为26和30列·h-1,且以快车为主的开行方案的线路通过能力大于以慢车为主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快慢车混合运行 线路通过能力 列车开行方案 旅客运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运行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丽波 叶霞飞 顾保南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58-1362,共5页
调查分析了国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运行模式,探讨了影响上海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R线)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指出线路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客流特点和功能定位,建立了上海R线运行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R3线为研究案... 调查分析了国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运行模式,探讨了影响上海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R线)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指出线路运行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客流特点和功能定位,建立了上海R线运行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上海R3线为研究案例.结果表明,上海R3线宜分段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运行模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思考 被引量:56
10
作者 周宇冠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27,共6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对此进行规划和建设。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和规范,各城市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进行规划和决策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根据一些项目规划、实施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城市对此进行规划和建设。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和规范,各城市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进行规划和决策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根据一些项目规划、实施情况以及相关课题研究,试图从功能定位、规划、总体布局、标准体系研究、利用既有铁路等方面,总结和梳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供参考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布局 标准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方案选择刍议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邓志翔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0,24,共5页
市域轨道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号系统的选择应遵循市域轨道交通的实际工程特点及运营需求。针对目前国内3种主流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点式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 市域轨道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信号系统的选择应遵循市域轨道交通的实际工程特点及运营需求。针对目前国内3种主流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点式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CTCS(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2+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阐明了3种系统在市域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下的优缺点,并给出了信号系统选择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信号系统 运营需求 点式列车自动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相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洪强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63,共5页
研究目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为服务于城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组团的交通系统,可解决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通勤交通时间较长的问题。国家也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支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许多城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或已开展相关工程设... 研究目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为服务于城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组团的交通系统,可解决城市区域内重大经济区之间通勤交通时间较长的问题。国家也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支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许多城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或已开展相关工程设计建设。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跨地区的工程特殊性使得其规划及建设方面有别于其他轨道交通系统。本文结合市域快速轨道工程的特点,针对工程规划及建设两个主要阶段需要特别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供国内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参考。研究结论:(1)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在规划阶段要注重与沿线周边用地规划的符合性,及时开展沿线用地规划调整,做好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交通接驳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2)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在建设阶段要注重对沿线重要控制因素的提前梳理工作,避免后期出现改线、工程建设滞后等状况;(3)国内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应在规划、建设阶段提前关注相关问题,避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团 快速轨道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方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倩 倪少权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4-99,共6页
为了支撑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性能要求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的基本要求,结合线路规划要求、建设及维护成本、系统效益、社会及环境友好性等因素建立市域轨道... 为了支撑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和性能要求基础上,提出京津冀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选择的基本要求,结合线路规划要求、建设及维护成本、系统效益、社会及环境友好性等因素建立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评价体系。在确定京津冀市域轨道交通系统制式理想方案后,对备选方案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分,运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客观权重,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度判别矩阵的制式方案优选决策模型,从而对市郊铁路、地铁和快速铁路3种制式与理想方案的关联度进行量化,最终得出快速铁路制式最适合京津冀市域轨道交通的结论,为京津冀城市群的轨道交通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轨道交通 系统制式 灰色关联度决策模型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鸿战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1,共5页
天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具有线路长度超长、承担多重功能等线路布设特点,需深入借鉴其他特大城市的市域快线的建设模式,以更好地符合天津市市域交通需求。建议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快线中通过中心城区的3条线(Z1、Z2和Z4线)采用城市轨道交... 天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具有线路长度超长、承担多重功能等线路布设特点,需深入借鉴其他特大城市的市域快线的建设模式,以更好地符合天津市市域交通需求。建议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快线中通过中心城区的3条线(Z1、Z2和Z4线)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在中心城区段兼顾承担地铁功能的模式,根据客流分布均衡程度选择分段运行和贯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Z线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列控系统选型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79-182,共4页
伴随市域轨道交通的开工建设,相关列控系统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作为行车安全控制系统的列控系统制式,时常成为工程建设中争论的焦点。依据典型工程的列控系统构成、功能及寿命成本对比分析,以满足市域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为基础,对市域轨道... 伴随市域轨道交通的开工建设,相关列控系统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作为行车安全控制系统的列控系统制式,时常成为工程建设中争论的焦点。依据典型工程的列控系统构成、功能及寿命成本对比分析,以满足市域轨道交通运营需求为基础,对市域轨道交通列控系统选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种满足市域轨道交通发展的列控系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列控系统 系统选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列车分段制动力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苏来 徐红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8,13,共4页
轮轨可用粘着随列车运行速度提高而降低,地铁列车恒制动力控制方法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或城际线路上会因高速段粘着的降低带来滑行的风险。南京宁高城际项目S9线列车编组为3辆B型车,最高运营速度为120 km/h,全线为高架线路且上跨13 km... 轮轨可用粘着随列车运行速度提高而降低,地铁列车恒制动力控制方法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或城际线路上会因高速段粘着的降低带来滑行的风险。南京宁高城际项目S9线列车编组为3辆B型车,最高运营速度为120 km/h,全线为高架线路且上跨13 km宽的石臼湖面,轮轨间实际可用粘着较低。通过对S9线的粘着计算和电制动能力分析,提出分段制动力控制方法,用以降低对高速段的粘着需求。该方法能够减少列车高速段发生滑行带来的制动距离超标及轮对擦伤等安全风险,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电制动减少列车闸片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列车 分段制动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设置电分相对于相关专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志翔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9-91,95,共4页
市域轨道交通中的交流供电制式[1],虽具有供电区间较长及建设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却带来了电分相(无电区)的问题。基于电分相区域的构成,分析了在最不利情况下列车通过电分相区域需要惰行的最长距离。通过理论计算,明确了信号系统在ATO(... 市域轨道交通中的交流供电制式[1],虽具有供电区间较长及建设成本较低等优势,但却带来了电分相(无电区)的问题。基于电分相区域的构成,分析了在最不利情况下列车通过电分相区域需要惰行的最长距离。通过理论计算,明确了信号系统在ATO(列车自动运行)控车的情况下列车进入电分相区域入口的最低速度,从而确定了电分相两侧信号机的布点原则、设置电分相的最小站间距长度及所处节能坡的区段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交流供电 电分相 信号系统 节能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18号线和22号线快慢车及共线运营下的线路通过能力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蔡涵哲 马鹏 +1 位作者 江志彬 邹晓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8-102,共5页
基于计算机试铺运行图的仿真模拟方法,以广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18号线和22号线为例,以快慢车呈组合周期化开行、快车优先且尽量保证慢车的旅行速度最大、慢车被越行的次数尽量少为原则,研究了限定越行站条件下不同越行地点、不同快慢车... 基于计算机试铺运行图的仿真模拟方法,以广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18号线和22号线为例,以快慢车呈组合周期化开行、快车优先且尽量保证慢车的旅行速度最大、慢车被越行的次数尽量少为原则,研究了限定越行站条件下不同越行地点、不同快慢车开行比例及不同共线交路开行比例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规律,得到了16个不同运营方案下的线路最大通过能力。仿真结果可为线路的开行方案优化及增能措施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线路通过能力 快慢车运营 共线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盾构隧道防灾救援实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苟长飞 蒋颖 +2 位作者 杜运国 王朝亮 李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难免以隧道形式穿越大江大河,有必要探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隧道防灾救援方法。依托温州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隧道的工程实例,从工程应用、疏散效果、施工风险、结构受力、经济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水底隧道...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难免以隧道形式穿越大江大河,有必要探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隧道防灾救援方法。依托温州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隧道的工程实例,从工程应用、疏散效果、施工风险、结构受力、经济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水底隧道受灾人员常见疏散方式,确定瓯江北口隧道受灾人员疏散方案;采用FDS软件模拟瓯江北口隧道不同火灾工况下,烟气、温度、可见度蔓延情况,以及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火源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开启风机可使排烟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盾构隧道 疏散方式 温州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0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最小竖曲线半径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旺旺 易思蓉 王宙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4-136,150,共4页
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创建了适用于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线动力学仿真模型,在不同竖曲线半径的纵断面线路上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体垂向加速度最大值随着竖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两者成二次降函数关系;建议160 km/h市... 基于SIMPACK动力学软件创建了适用于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线动力学仿真模型,在不同竖曲线半径的纵断面线路上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车体垂向加速度最大值随着竖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减小,两者成二次降函数关系;建议160 km/h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体垂向加速度允许值取0.17 m/s2,最小竖曲线半径取1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轨道交通 最小竖曲线半径 仿真分析 车线动力学模型 技术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