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井细民”的文学革命──简论宋代话本小说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敏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市井细民 宋代话本小说 市民阶层 主人公 唐传奇 白话文 宋话本 文学作品 文学形式 下层市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英德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74-80,共7页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 在任何时代里,文学接受都不仅仅仰仗于朝廷的文教政策,也不仅仅依赖于文人的思想宣传,它更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各种社会传播方式。可以说,朝廷的文教政策和文人的思想宣传仅仅是“软件”,主要制约着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导向;而社会传播方式则是“硬件”,从根本上决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接受 人际传播 《金瓶梅》 文学传播 文学书籍 元明时期 市井细民 唐宋时期 通俗小说 文人雅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与《中国小说史略》的编纂 被引量:6
3
作者 温庆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89,共9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 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对其编纂《中国小说史略》有着重要影响。从鲁迅整理古代小说文献到具体编纂《史略》时将小说作为历史现象来解读、再到其授课意图及效果,均可证明其借"国民性批判"的视角确立"立人"思想以主导《史略》编纂之目的意图。而贯穿于鲁迅小说创作始末的"为人生"文学观,促使《史略》从小说客体的描写对象与创作主体两方面切入,以设定由写神的向写人的演进、由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等两大小说规律;"有意为小说"的提法并非完全属于文体判断,而是基于对"为人生"文学观的表现程度多寡而言。"为人生"文学观是《史略》有关古代小说之思想性论断、艺术性评判等评骘的潜在价值标准;尤其是,认为《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系"为人生"文学观延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立人 为人生 市井细民写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 被引量:43
4
作者 韩云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1-96,共6页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云波侠文化是什么?“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侠作为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而具备“特质”的地位,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在中国历史上,仅...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云波侠文化是什么?“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侠作为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而具备“特质”的地位,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在中国历史上,仅《史记》、《汉书》有《游侠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侠文化 司马迁 新武侠小说 《史记》 文化模式 江湖世界 人生追求 复印报刊资料 市井细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幅围着“功名富贵”旋转的世相图——对《儒林外史》主题的再认识
5
作者 卢敬川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70-75,共6页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独特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因为其深刻的主题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独特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书以整个社会为批判对象,上到皇宫朝廷、王侯公卿、镇守翰林,下到书吏衙役,总甲保正、妓女嫖客、市井细民、流氓无赖,作者都以如椽之笔穷形尽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中国知识分子 儒林外史 胡适 吴敬梓 封建政治制度 政教 社会小说 代表 市井细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雄的颂曲 豪杰的悲歌——《三国演义》、《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年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4期106-108,共3页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章回说部的两大“奇书”。这两部杰作,都有其历史原型,又都经历过民间艺术的长期加工,最后完成于文人作家之手。它们出现在同一时代,并为文坛双星而同耀后世。人们常把它们并提,却很少将它们放在一...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章回说部的两大“奇书”。这两部杰作,都有其历史原型,又都经历过民间艺术的长期加工,最后完成于文人作家之手。它们出现在同一时代,并为文坛双星而同耀后世。人们常把它们并提,却很少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事实上,这两部小说之间,有着许多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诸如:两书的作者是否都是罗贯中?它们问世时间谁先谁后?主要倾向是否都是“为市井细民写心”或者“颂扬忠义”?如此等等。探索这些课题,运用比较的方法去综合研究这两部作品,应当说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现仅就管见所及,试从人物形象出发,将《三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切相关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 比较研究 水浒传 英雄 综合研究 市井细民 民族审美心理 我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短篇小说心理描写叙论 被引量:3
7
作者 蔡国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57-61,共5页
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普遍采用,起于明代。它的成功,与当时文坛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关。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认为,如果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符合生活的逻辑,便可以“触性性通,触情情出。”所谓“性通”“情出”,即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起... 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普遍采用,起于明代。它的成功,与当时文坛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有关。有影响的通俗文学家认为,如果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符合生活的逻辑,便可以“触性性通,触情情出。”所谓“性通”“情出”,即是作品的艺术魅力引起的人们的共鸣。而作品能够使市井细民“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除了“理真”即思想内容的真切外,各种表现手段其中包括心理描写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且看《醒世恒言》里的《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一篇,其中写到周胜仙与范二郎在茶坊相遭,“四目相视,俱各有情。”“这女孩儿的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还我嫁得一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她借着买糖水巧妙地与男方通名报姓,并对卖水的说:“你敢随我去?”一直把小伙子引到自家门口。“入门去,又推起帘子出来望。”最后,留下那范二郎“在门前一似失心风的人盘旋,走来走去,直到晚方才归家。”在男女界限严格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姑娘家占着主动,说明了什么呢?不用说她违抗父命,“两遍死去,都只为官人”,即此一端,也可看出她置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于不顾,敢于追求自由结合的爱情,和崔鴬鴬、杜丽娘乃至林黛玉等闺阁小姐不同,表现了大胆机灵的市民阶层的性格。这种把人物的内心和语言、行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的写法,是典型的中国小说的心理描写的方式。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描写 短篇小说 中国小说 古代小说 反映现实 市井细民 拟话本 市民阶层 表现手段 通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演义》的影响是巨大复杂的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36,共1页
94年11月27日《文汇报》李时人发表《〈三国演义〉纵横谈》)—文,说: 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三国演义》凝聚了魏晋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折衷、统一了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意识:《三国演义》“为市井... 94年11月27日《文汇报》李时人发表《〈三国演义〉纵横谈》)—文,说: 最重要的是,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三国演义》凝聚了魏晋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价值观,折衷、统一了社会各阶层的观念意识:《三国演义》“为市井细民写心”,反映了下层民众反对暴政和战乱,拥护仁慈君主和爱民官吏的态度,以及对患难相扶、以“义”相交的人际关系的理解;也体现了“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市井细民 患难相扶 成书过程 中国古代士大夫 政治理想 历史观 观念意识 功利观 诸葛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加于鲁迅的一个论题——《水浒》“写心说”为鲁迅观点驳议
9
作者 黄南山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26-32,共7页
鲁迅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名著《水浒》作过深刻评论,有着独特见解。他关于《水浒》的一些科学论断,至今对《水浒》研究有着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正确地阐扬和继承鲁迅的科学论断,对促进《水浒》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欧阳健... 鲁迅对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名著《水浒》作过深刻评论,有着独特见解。他关于《水浒》的一些科学论断,至今对《水浒》研究有着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正确地阐扬和继承鲁迅的科学论断,对促进《水浒》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欧阳健、萧相恺同志的《水浒新议》一书(以下简称《新议》,凡引自该书的原文,只注页码。),挖掘出鲁迅关于《水浒》的一个“基本观点”:《水浒》的精神在于“为市井细民写心”(以下简称“写心说”)。书中有三篇文章集中论证了鲁迅有这个观点,并以它作为全书的立论根据,当作一个重要发现加以阐扬和发挥。“写心说”到底是不是鲁迅关于《水浒》的观点呢?这关系到正确地继承鲁迅的思想和文化遗产的问题,也关系到《水浒》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可以不讨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井细民 鲁迅 水浒传 三侠五义 新议 侠义小说 精神 科学论断 思想感情 思想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范进中举》的审美价值
10
作者 南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6期47-49,共3页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中说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一精辟的评述,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创作倾向(“...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清之讽刺小说》中说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这一精辟的评述,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创作倾向(“烛幽索隐”),肯定了作品的艺术力量(物无遁形”)、美感效果(“现身纸上,声态并作”)和认识作用(“使彼世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价值 吴敬梓 索隐 儒林外史 市井细民 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小说史略 讽刺小说 资本主义萌芽 等级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