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巽他陆架东部新生代地震地层特征与沉积演化
1
作者 王慧婷 吴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16,共19页
巽他陆架是全球最大低纬陆架之一,在连接亚洲大陆与赤道海洋系统、调控热带气候变化与物质输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东部地区新生代地层保存较为完整,系统地记录了陆相与海相沉积体系在垂向上的频繁交替充填过程,是研究巽他陆架沉积... 巽他陆架是全球最大低纬陆架之一,在连接亚洲大陆与赤道海洋系统、调控热带气候变化与物质输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东部地区新生代地层保存较为完整,系统地记录了陆相与海相沉积体系在垂向上的频繁交替充填过程,是研究巽他陆架沉积演化与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针对该区域的地震地层学研究仍较为薄弱,导致对盆地内部地震地层特征与沉积演化过程尚不清晰。基于总长度约12000 km、覆盖面积约80000 km^(2)的高质量二维反射地震数据,通过识别关键地质界面,构建区域性地震地层格架,开展地震相-沉积相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新生代沉积充填与构造演化过程。自晚始新世至今,研究区共识别出8个关键地震反射界面(H0-海底)与相应的7个地震地层单元(SU1-SU7),识别出分别代表陆相和海相的10种典型地震相(SF1-SF10)。地震地层与地震相分析表明,巽他陆架东部新生代充填演化历经了4个主要阶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断陷期(SU1)、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断拗期(SU2)、早中新世—晚中新世的构造反转期(SU3)以及自晚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期(SU4-SU7)。演化过程受到构造活动与海平面升降的双重控制:单元SU1-SU3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格局的转变,经历了伸展断陷、稳定热沉降到挤压反转的演化过程,沉积环境由陆地逐渐向浅海演变。而单元SU4-SU7的形成则与大规模海平面下降事件关系密切,沉积环境由浅海—半深海逐步转变为河流、三角洲与浅海体系频繁交替发育的沉积格局。本研究建立的区域性地震地层格架,揭示了巽他陆架东部沉积-构造充填演化历史,为区域古气候重建和未来大洋钻探站位优选提供了来自反射地震的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格架 沉积演化 新生代地层 巽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末夏初巽他陆架表层水体的叶绿素粒级结构及其和营养盐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柯志新 黄良民 +2 位作者 李刚 尹健强 谭烨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0-196,共7页
1引言巽他陆架(Sunda Shelf)位于南海南部,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南海通过巽他陆架上的马六甲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和加帕斯海峡与爪哇海和印度洋进行水体交换,其中卡里马塔海峡是最大的水交换出口[1]。在不同的季风季节中,南海与... 1引言巽他陆架(Sunda Shelf)位于南海南部,是世界上最宽的大陆架之一。南海通过巽他陆架上的马六甲海峡、卡里马塔海峡和加帕斯海峡与爪哇海和印度洋进行水体交换,其中卡里马塔海峡是最大的水交换出口[1]。在不同的季风季节中,南海与爪哇海之间的海流交换方向相反:西南季风的5—9月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陆架 叶绿素 粒级结构 浮游植物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以来巽他陆架的演变及其对南沙群岛海区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侯红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9-34,共6页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 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 13.2ka 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 600a左右趋...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 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 13.2ka 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 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 ;13.2—10ka 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 10ka B.P,南沙群岛海区进人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古环境变化 巽他陆架 南沙群岛海区 末次冰期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季风间期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磊 冷晓云 +3 位作者 孙庆杨 王东晓 张翠霞 孙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 于2013年3-5月通过走航取样分别对巽他陆架和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浮游植物叶绿素a生物量和群落结构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巽他陆架生物量较低,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083±0.043)μg/L,爪哇海的SS4站位生物量最低,仅为0.014μg/L,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上主要以Pico-级为优势,占80%以上;马六甲海峡自西北至东南存在明显的盐度梯度,在盐度最低的SM5站,叶绿素a生物量最高,达到1.080μg/L;马六甲海峡站位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为(0.433±0.315)μg/L,同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动较大。在海峡西北的SM1-SM4站与巽他海峡类似,主要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Pico-级浮游植物占60%~80%;在生物量最高的SM5站,同样以聚球藻为优势类群,而在海峡东南段的SM6和SM7站,虽然叶绿素a浓度相对于SM5略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其他马六甲海峡站位和巽他陆架站位,此两个站位硅藻比例明显升高,均可达20%以上。从优势类群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和营养浓度的相关性可以看出,研究海区叶绿素a生物量与水体盐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0),说明陆源输入对研究海区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硅藻生物量也与磷酸盐浓度(p〈0.050)和硅酸盐(p〈0.010)浓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聚球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会受到陆源营养盐输入的影响而降低,但仍然是整个研究区域最优势的浮游植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巽他陆架 马六甲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巽他陆架底层冷水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文正 于非 +2 位作者 南峰 刁新源 李昂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南海西南部巽他陆架水团特征,结果表明:(1)巽他陆架纳土纳群岛周围底层存在着低温高盐的冷水,该冷水沿地形爬升分为两支,一支可延伸至泰国湾,另一支伸向卡里马塔海峡;(2)巽他陆架底层冷水有明显的季节变... 本文利用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南海西南部巽他陆架水团特征,结果表明:(1)巽他陆架纳土纳群岛周围底层存在着低温高盐的冷水,该冷水沿地形爬升分为两支,一支可延伸至泰国湾,另一支伸向卡里马塔海峡;(2)巽他陆架底层冷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底层冷水在春季开始形成,夏季达到最强,秋季开始衰退,最后在冬季完全消失;(3)巽他陆架底层冷水来源于南海次表层水的涌升。夏季西南季风使陆架表层水向南海流动,有利于南海次表层低温高盐水沿地形向陆架爬升,此时底层冷水与表层水温差超过8°C。冬季东北季风,使南海表层水向陆架流动,海水在陆架堆积,从而阻止了南海次表层低温高盐水的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巽他陆架 泰国湾 底层冷水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暴露的巽他陆架是大气碳汇?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金澜 田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5-163,共9页
在约1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存在几乎同步的周期性变化:间冰期的CO_2浓度约为280×10^(-6),冰期逐渐下降,至盛冰期达到最低(约180×10^(-6)),冰消期又快速回升。关于冰期大气CO_2的去向,前人的许多研究表... 在约1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大气CO_2浓度与温度存在几乎同步的周期性变化:间冰期的CO_2浓度约为280×10^(-6),冰期逐渐下降,至盛冰期达到最低(约180×10^(-6)),冰消期又快速回升。关于冰期大气CO_2的去向,前人的许多研究表明,冰期的海洋是个巨大的碳汇,而陆地碳储量在冰期是下降的。从海洋和陆地碳库整体的变化来看,似乎冰期大气CO_2浓度的下降完全可以用海洋碳库的增加来解释,甚至陆地碳库还是大气的源。但通过分析各种地质证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南海南部暴露的巽他陆架上分布着广阔的热带森林,这意味着,末次冰期暴露的巽他陆架可能具有较强的储碳能力,与冰期陆地的碳源角色相反。因此,为更准确了解碳循环与气候变化,未来的研究需要对陆地碳库进行有效细分,定量描述各区域在碳循环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碳库 热带森林 碳循环 巽他陆架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海平面和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澜 田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118,共9页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 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陆地暴露面积比现代增加将近一倍,该时期东南亚的碳汇能力是否比现代更强?本文利用GOSAT现代卫星数据集、实测碳密度数据集,对现代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陆表碳通量)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固碳能力相差较大,与地球系统模式的结果一致。本文基于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上植被分布类型的争议,为量化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陆表碳通量)的影响,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陆地模型(CLM4),以巽他陆架的植被、陆地面积为敏感条件进行了两组试验,考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陆表碳通量的影响。通过敏感试验结果分析,结合已有的孢粉化石证据,认为当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暴露且被热带雨林覆盖时,仅通过陆表碳交换就会使得东南亚的碳汇能力增强约0.16 PgC/a,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明植被重建的可靠性对模拟末次盛冰期巽他陆架的陆地碳循环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反馈非常重要。模拟结果还表明,末次盛冰期暴露的巽他陆架应具有较强的储碳能力,与冰期陆地的碳源角色相反,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陆表碳通量 碳汇 末次盛冰期 巽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巽他陆架末次冰期植被之谜
8
作者 郁金勇 李丽 +1 位作者 贺娟 贾国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出露的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利用巽他陆架区域现有末次冰期的碳同位素和植物孢粉记录进行了古植被重建。与全新世相比,末次冰期时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 末次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出露的巽他陆架植被变化对全球碳循环影响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利用巽他陆架区域现有末次冰期的碳同位素和植物孢粉记录进行了古植被重建。与全新世相比,末次冰期时热带雨林的分布范围向赤道方向收缩,呈现不均匀的带状分布,而远离赤道的区域草本植物扩张。赤道辐合带的向南移动和热带太平洋的类El Niño状态导致的巽他陆架区域整体降水减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山地在冰期植被垂直分布结构的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湿而冷的区域,山地雨林向下扩展;而在干而冷的区域,山地扮演着雨林避难所的角色。巽他陆架古植被重建工作仍面临着隐域性植被、植被指标局限性等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植被 碳同位素 孢粉记录 巽他陆架 末次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巽他陆架的快速淹没:晚冰期海平面记录
9
作者 Till Hanebuth 陈秀澄 周立君 《海洋地质动态》 2000年第8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巽他陆架 淹没 晚冰期 海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巽他大陆北部草本植被扩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莹 田军 黄恩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3,共9页
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球低海平面时,巽他陆架大面积暴露,其上的植被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演化和全球陆地碳储库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LGM时巽他陆架主要分布稀树草原植被,雨林只... 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全球低海平面时,巽他陆架大面积暴露,其上的植被类型对于生物多样性演化和全球陆地碳储库有重要影响。但目前植被重建结果仍存在很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LGM时巽他陆架主要分布稀树草原植被,雨林只零星存在于少数区域;而一些数值模拟结果和沉积记录显示巽他陆架上不存在大面积跨赤道的稀树草原,雨林植被仍占主导。LGM时巽他大陆北部可靠的植被记录十分有限。本研究依据靠近巽他陆架北部古河流入海口的沉积物岩芯,利用叶蜡烷烃含量和正构烷烃平均链长指标重建LGM时北巽他大陆的植被信息,结果显示平均链长在22~14.5 kaBP期间出现最大值,推测相对于全新世,冰期时巽他大陆北部草本成分增加。海平面降低使得冰期太平洋沃克环流减弱,呈现类厄尔尼诺状态,导致巽他大陆地区干旱加重,特别是赤道外围区域(南北纬7°以外)降水季节性增强,这种气候状态可能是草本植被成分增多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被 长链烷烃 末次盛冰期 巽他陆架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厚度拟合定量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广法 周祖翼 耿建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4-618,共5页
地层超覆点的迁移是层序地层分析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的重要依据。受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或二者共同作用影响 ,地层超覆点在沉积后常被剥蚀。如何恢复其原始沉积时的位置 ,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提出。基于地层厚度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 地层超覆点的迁移是层序地层分析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的重要依据。受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或二者共同作用影响 ,地层超覆点在沉积后常被剥蚀。如何恢复其原始沉积时的位置 ,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提出。基于地层厚度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次增大 ,或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特点 ,采用指数与线性相结合的分段函数模型 ,利用未剥蚀区地层厚度数据拟合外推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该方法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大型三角洲沉积区及坳陷型盆地 ,应用于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层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厚度 地层超覆 剥蚀 数据拟合 外推 巽他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