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对二斑叶螨捕食功能的研究
1
作者 李霞 乌恩 +5 位作者 赵文君 李志平 李桂英 郭晓晴 张晓虹 常静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94-102,共9页
【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性品系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探究防治潜力。【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观察小室法测定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 【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性品系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探究防治潜力。【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观察小室法测定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雌成螨对二斑叶螨3个发育阶段(卵、若螨、成螨)的捕食功能及搜寻效应。【结果】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敏品系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类型均为Holling-Ⅱ型,且对二斑叶螨卵、若螨和成螨的捕食量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猎物密度增长而增加,捕食量达到最大后趋于平衡。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的处理时间分别为0.0177 d和0.0269 d,均短于敏感品系(0.0188 d和0.0295 d);攻击速率分别为2.2536和1.1586,均快于敏感品系(2.3029和1.6292)。巴氏新小绥螨抗高效氯氟氰菊酯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的捕食能力(a/T_(h))和搜寻效应较敏感品系更优。【结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性品系对二斑叶螨卵和成螨有非常好的捕食能力,可与减量化学药剂共同应用于田间防治二斑叶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抗性品系 敏感品系 二斑叶 捕食功能 搜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分析及开发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辉 李霞 +5 位作者 乌恩 常静 李志平 霍志家 李桂英 武建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目的】开发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和敏感品系的微卫星(SSR)分子标记,为其抗药性基因遗传分析和抗药性品系的快速鉴定及筛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MISA对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已注释的Unigenes数据进... 【目的】开发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和敏感品系的微卫星(SSR)分子标记,为其抗药性基因遗传分析和抗药性品系的快速鉴定及筛选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MISA对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已注释的Unigenes数据进行搜索,高通量挖掘该螨的SSR位点。使用Primer 5.0进行SSR引物设计,随机挑选其中25对引物对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SSR位点基因进行PCR扩增,用重复性和稳定性高的12对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结果】2个品系共获得52741条Unigenes,且SSR位点数量和分布密度一致。共筛选出5483个SSR位点,分布在4276条Unigenes中,发生频率为8.11%。主要重复类型为三核苷酸重复,占SSR总数的43.75%。共发现81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A/T出现频率最高,占总量的19.65%。基于筛选出的SSR,共设计出4570对SSR引物,随机挑选的25对引物中有23对可扩增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和敏感品系的目的基因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巴氏新小绥螨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品系有8个SSR基因位点的表达量高于敏感品系,其中TRINITY_DN24111_c0_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4.11,极显著高于敏感品系(1.06)(P<0.001,下同);有4个SSR位点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敏感品系,其中TRINITY_DN20624_c0_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0.68,极显著低于敏感品系(1.01)。【结论】巴氏新小绥螨转录组SSR位点多态性丰富,已筛选开发出的12对在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和敏感品系中表达量不同的SSR特异性引物可应用于对各地巴氏新小绥螨种群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药性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SSR 高通量测序 序列分析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及其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安全性评价
3
作者 陈平 刘正玲 +5 位作者 杨亚辉 李凡 詹莜国 史爱民 谢永辉 兰平秀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目的】筛选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防控效果显著且对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安全的杀虫剂,为联合使用杀虫剂和捕食螨防控西花蓟马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使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苦参碱、25%噻虫嗪... 【目的】筛选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防控效果显著且对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安全的杀虫剂,为联合使用杀虫剂和捕食螨防控西花蓟马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使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苦参碱、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和70%吡虫啉共5种常用杀虫剂浸渍过的菜豆豆荚饲喂西花蓟马,48 h后测定其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防控效果;将巴氏新小绥螨放入喷洒过药剂的捕食螨饲养麦麸中,48 h后测定其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安全性。【结果】这5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7.78%、95.00%、92.22%、88.89%和59.56%,防控效果依次为97.52%、94.43%、91.34%、87.43%和55.42%,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和噻虫嗪对西花蓟马的防控效果较好。与清水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1.37%、9.71%、9.15%、8.04%和4.70%,其中,阿维菌素对巴氏新小绥螨虫口数量的影响最小,安全性最高。【结论】单独使用时,乙基多杀菌素、苦参碱和噻虫嗪可作为生产中防控西花蓟马的推荐药剂;与天敌组合使用时,阿维菌素与巴氏新小绥螨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杀虫剂的药效和捕食螨的捕食作用,乙基多杀菌素和噻虫嗪则应在捕食螨充分定殖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杀虫剂 巴氏新小绥螨 防治效果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爪哇虫草菌与巴氏新小绥螨组合防控二斑叶螨技术初探
4
作者 赵钰 毛瑞霞 +3 位作者 邢培翔 刁红亮 李先伟 马瑞燕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0-1259,共10页
为明确生防真菌爪哇虫草菌IJ-tg19联合巴氏新小绥螨防治二斑叶螨的应用潜力,在室内测定了菌株IJ-tg19对二斑叶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致病力,并开展了菌+捕食螨防控温室二斑叶螨的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 为明确生防真菌爪哇虫草菌IJ-tg19联合巴氏新小绥螨防治二斑叶螨的应用潜力,在室内测定了菌株IJ-tg19对二斑叶螨和巴氏新小绥螨的致病力,并开展了菌+捕食螨防控温室二斑叶螨的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浓度为1×10^(8)个孢子/mL孢子悬浮液处理下,菌株IJ-tg19对二斑叶螨成螨的致死中时LT50为3.23 d,接种后5 d致死中浓度LC_(50)为1.67×10^(5)个孢子/mL;两种生防措施无论单独应用还是联合应用,均可控制害螨虫口,但联合防治防效更高(96.74%、98.90%);“爪哇虫草菌-捕食螨”的田间应用试验中,对照区和处理区的二斑叶螨虫口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区早于处理区24 d监测到二斑叶螨,对照区和处理区虫口密度峰值分别为102头/叶(11月29日)、7.3头/叶(12月5日)。本研究表明联合应用爪哇虫草菌IJ-tg19和巴氏新小绥螨防控温室二斑叶螨相比于两者单独应用效果更好,明确了菌+捕食螨防控温室二斑叶螨的生防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爪哇虫草菌 二斑叶 巴氏新小绥螨 田间试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油乳剂与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橘全爪螨的协同控制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方小端 欧阳革成 +4 位作者 卢慧林 刘慧 张宝鑫 郭明昉 吴伟南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已有大面积应用,但捕食螨田间防治效果常受到果园使用化学农药的影响,相应配套技术是捕食螨应用的瓶颈问题。2010年6~10月,在广东省四会市罗源镇柑橘园,分别采用五种处理方式(常规化学农药;... 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已有大面积应用,但捕食螨田间防治效果常受到果园使用化学农药的影响,相应配套技术是捕食螨应用的瓶颈问题。2010年6~10月,在广东省四会市罗源镇柑橘园,分别采用五种处理方式(常规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加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单独使用矿物油乳剂;单独使用巴氏新小绥螨;矿物油乳剂加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柑橘全爪螨,设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样地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的种群干扰控制指数分别是3.7195、1.4942、0.2439、0.2053、0.0488,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是-271.95%、-49.42%、75.61%、79.47%、95.12%。化学农药防治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不理想,影响了巴氏新小绥螨的持续控制作用;巴氏新小绥螨能较好地发挥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矿物油乳剂表现出较好的长期控制效果,矿物油乳剂配合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橘全爪螨有较好的协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矿物油乳剂 柑橘全爪 害虫种群干扰控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恩东 吴圣勇 +8 位作者 吕佳乐 姜晓环 马兆义 刘亚杰 刘振州 赵宏玉 吴朔 吴霞 徐学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随着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以及在蔬菜上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自然发生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害虫,随着杀虫剂的抗药性问题以及在蔬菜上的残留问题日益严重,生物防治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自然发生的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大棚番茄上的烟粉虱的种群具有明显的压制作用;温室大棚番茄上烟粉虱种群,在释放捕食螨和常规对照处理间的总体动态趋势相同,烟粉虱的数量在番茄植株上的分布均为上部>中部>下部叶片,但常规对照处理的烟粉虱数量是释放捕食螨处理的2~3倍;在烟粉虱种群密度低时,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防治效果较好,达到90%以上,随着烟粉虱密度的增大,巴氏新小绥螨对烟粉虱的防治效果下降,但番茄拉秧时防效仍可达到55.70%。相比化学农药,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的生物防治措施对治理烟粉虱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烟粉虱 生物防治 温室大棚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捕食功能及控制潜力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尚素琴 刘平 +1 位作者 陈耀年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1,159,共5页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应试验,并在25℃下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升高,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均捕食量均升高,而处理时间缩短;28℃时捕食量达到最高,处理时间最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二斑叶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益害比在一定比值内时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其中当益害比为5∶30时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第6天就能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控制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的新特性——捕食植物线虫及其发育繁殖 被引量:10
8
作者 周万琴 徐春玲 +5 位作者 徐学农 张宝鑫 秦厚国 王恩东 李敦松 谢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4-489,共6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南方根结线虫时的发育和繁殖情况,观察了其捕食行为,并测定了其对几种线虫的捕食量。该螨对线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猎物的寻找、固定、捕食、清理和静息等步骤,对水稻干尖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 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南方根结线虫时的发育和繁殖情况,观察了其捕食行为,并测定了其对几种线虫的捕食量。该螨对线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猎物的寻找、固定、捕食、清理和静息等步骤,对水稻干尖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Mi-J2)的捕食量显著大于对虫体较大和活动性较强的腐烂茎线虫和自由生活的小杆线虫的捕食量;每头雌螨日捕食Mi-J2不少于25条。以Mi-J2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能发育完成生活史,并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其卵期、幼螨期、前若螨期、后若螨期、产卵期、雌螨寿命、平均每头雌螨产卵量和日均产卵量分别为1.1 d、0.71 d、2.06 d、1.98 d、22.31 d、35.13 d、41.08粒和1.85粒,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大于以腐食酪螨为食的巴氏新小绥螨,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倍增时间均小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植物线虫 发育和繁殖 捕食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9
作者 江高飞 陈飞 +3 位作者 李晓娇 岳建苏 冉春 刘怀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40,共5页
巴氏新小绥螨是最好的生物防治产品之一。本文综述了20世纪以来巴氏新小绥螨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大规模饲养和应用研究现状,为巴氏新小绥螨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捕食性天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实验种群生命表评价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的控制能力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金平 范青海 张帆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229-232,共4页
以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一龄若虫为猎物组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Acari:Phytoseiidae)实验种群生命表,获得净生殖力Ro=27.37,世代平均历期T=22.17天,内禀增长率rm=... 以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一龄若虫为猎物组建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Acari:Phytoseiidae)实验种群生命表,获得净生殖力Ro=27.37,世代平均历期T=22.17天,内禀增长率rm=0.15,周限增长率λ=1.16,种群倍增所需时间t=4.64天等参数。将获得参数值与西花蓟马的相关参数值进行比较,巴氏新小绥螨瞬间增长率大于西花蓟马的瞬间增长率(0.14),雌成螨日取食7~12头西花蓟马一龄若虫,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可以作为控制西花蓟马种群数量的有效天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西花蓟马 生命表参数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尚素琴 刘平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1-144,共4页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Hughes)]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初孵若虫的捕食效应,在相对湿度RH 85%±5%,5个温度梯度16、20、24、28、32℃,光照L∥D=16h∥8h条件下选取西花蓟马的初孵若虫进行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日捕食量最高达14.471 8头,处理时间最短为0.069 1d。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当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种群密度一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猎物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西花蓟马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常用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及毒力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平 尚素琴 张新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1-184,202,共5页
为使化学防治和保护利用捕食螨的生物防治措施相协调,实现以螨治螨,采用叶片残毒法分别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LC50,计算出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供试药剂的毒性选择指数大小依次为... 为使化学防治和保护利用捕食螨的生物防治措施相协调,实现以螨治螨,采用叶片残毒法分别测定了甘肃省保护地常用的9种杀螨剂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的LC50,计算出各药剂的益害生物毒性选择指数(TSR)。供试药剂的毒性选择指数大小依次为:毒死蜱>螺螨酯>哒螨灵>炔螨特>唑螨酯>阿维菌素>三唑锡>甲氰菊酯>噻螨酮。其中,毒死蜱和螺螨酯的毒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0.864 1和9.361 3,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二斑叶螨均有较高的正向选择性,毒死蜱和螺螨酯可优先用于生产中害虫(螨)的防治,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捕食螨,实现对害虫(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相互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二斑叶 毒性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在板栗上的扩散规律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长新 焦蕊 +3 位作者 于丽辰 郝宝锋 贺丽敏 李立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51-1053,共3页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释放袋悬挂于板栗树主干后,沿植株枝条由近及远,逐渐扩散,在距挂袋处1 m、2 m、3 m和4 m处的叶片上分别于释放后1 d、1 d、3 d和7 d时达到种群密度高峰,7 d最远扩散距离达到距挂袋处4 m以上。距...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 Hughes释放袋悬挂于板栗树主干后,沿植株枝条由近及远,逐渐扩散,在距挂袋处1 m、2 m、3 m和4 m处的叶片上分别于释放后1 d、1 d、3 d和7 d时达到种群密度高峰,7 d最远扩散距离达到距挂袋处4 m以上。距挂袋处不同距离巴氏新小绥螨的密度相差较大,由近及远,密度逐渐递减,相应的,不同距离处板栗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的密度由近及远逐渐增大,1-3 m处板栗小爪螨的密度明显低于对照株,4 m处的板栗小爪螨密度与对照株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板栗小爪 扩散 板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捕食功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耀年 汝阳 尚素琴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8-433,共6页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捕食功能的差异,在RH(75±5)%、光周期16L:8D条件下,设置16、20、24、28和32℃5个温度梯度,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两个品系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巴...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R)和敏感品系(S)捕食功能的差异,在RH(75±5)%、光周期16L:8D条件下,设置16、20、24、28和32℃5个温度梯度,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两个品系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对两个品系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16~28℃范围内,对二者的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处理时间则缩短。28℃时对雌成螨、若螨和卵捕食量最高,R品系为7.5700头、14.4928头和16.0256粒,S品系为7.9114头、18.3150头和20.1207粒;处理时间最短,R品系为0.1321、0.0690和0.0624 d,S品系为0.1264、0.0546和0.0497 d,温度达到32℃时,捕食量下降。在同一温度下,对S品系的捕食能力显著大于R品系(P〈0.05)。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混合抗性品系有一定的拒食作用,这与二斑叶螨R品系在长期药剂选择压力下体壁硬化有关。因此,田间防治二斑叶螨时要交替轮换使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实现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协调的同时,避免或延缓其产生抗药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二斑叶螨的综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功能 二斑叶 敏感品系 混合抗性品系 巴氏新小绥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氨基酸对腐食酪螨种群增长及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晓飞 程成 +2 位作者 江俊起 吴瑛 李桂亭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409,共6页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腐食酪螨的种群增长和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功能的影响。室内饲养条件下(25℃、RH 80%、光周期16L:8D),9种氨基酸分别以1%的含量添加到麦麸饲料中。结果表明缬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的添加均能提高腐食酪螨... 本文研究了添加氨基酸对腐食酪螨的种群增长和巴氏新小绥螨捕食功能的影响。室内饲养条件下(25℃、RH 80%、光周期16L:8D),9种氨基酸分别以1%的含量添加到麦麸饲料中。结果表明缬氨酸、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的添加均能提高腐食酪螨的繁殖能力,其中缬氨酸作用最为显著,50 g混合饲料中接入2000头腐食酪螨,种群最大数量可达15072.33±710.75头。氨基酸添加饲养后,从捕食能力上来说,添加组氨酸能够显著促进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腐食酪螨,相比对照组,捕食能力提高了7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巴氏新小绥螨 腐食酪 种群数量 捕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除生殖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晓萌 李玲 +1 位作者 高超 唐庆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9-1155,共7页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捕食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螨和小型吸汁性害虫。由于活体天敌的特殊性,如何保障储运期间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的稳定性,是目前捕食螨产品高效安全应用的难题...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捕食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螨和小型吸汁性害虫。由于活体天敌的特殊性,如何保障储运期间巴氏新小绥螨的存活率和捕食能力的稳定性,是目前捕食螨产品高效安全应用的难题之一,进行诱导生殖滞育,是延长捕食螨货架期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选择系数和Holling圆盘方程测试方法,研究了解除生殖滞育(以下简称滞育)的巴氏新小绥螨的选择取食作用和捕食功能,结果如下:(1)普通品系、滞育解除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腐食酪螨不同螨态的捕食选择性和被食比例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势,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三个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均对猎物幼螨表现出嗜食性,其选择系数从高到低为幼螨,卵,若螨,成螨;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普通品系与滞育解除品系对猎物的卵和幼螨均表现为嗜食性,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仅对猎物的幼螨表现为嗜食性。(2)三个品系的捕食功能曲线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滞育解除后巴氏新小绥螨能快速恢复生长发育和捕食能力,普通品系、滞育品系、滞育解除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腐食酪螨的攻击系数a分别为0.6761、0.2731、0.6468;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2.8205头、12.0482头、14.4928头,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滞育解除品系大于普通品系与滞育品系,滞育品系与普通品系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无显著差异;三个品系的处理时间Th分别为0.0780 d、0.0830 d和0.0690 d。(3)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的巴氏新小绥螨对猎物的捕食能力a/Th由高到低为滞育解除品系,普通品系,滞育品系,分别为9.37、8.67、3.29,表明诱导生殖滞育,对滞育解除后的巴氏新小绥螨捕食能力无不利影响,且有一定程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生殖滞育 猎物选择性 捕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靶标对6种果园常用药剂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焦蕊 许长新 +3 位作者 于丽辰 贺丽敏 李立涛 刘金利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32-34,共3页
巴氏新小绥螨是目前我国果园中常用的捕食螨天敌之一,在果园中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果品质量。筛选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是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采用改进的叶片浸渍法,以捕食性... 巴氏新小绥螨是目前我国果园中常用的捕食螨天敌之一,在果园中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果品质量。筛选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是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重要措施。采用改进的叶片浸渍法,以捕食性天敌巴氏新小绥螨为靶标,对6种果园常用农药的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安全系数指标,对参试药剂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螺螨酯、腈菌唑、戊唑醇、甲维盐和噻螨酮的安全系数均>5,对巴氏新小绥螨表现出低风险性,具有与巴氏新小绥螨协同使用的潜力;三唑锡的安全系数为3.68,对巴氏新小绥螨有一定的杀伤力,表现出中等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室内毒力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猎物饲料中添加酵母对巴氏新小绥螨个体大小及功能反应的影响
18
作者 杨康 吕佳乐 +1 位作者 王恩东 徐学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4,共7页
巴氏新小绥螨是一种商业化生产的捕食螨品种,可用腐食酪螨作为替代猎物生产。为研究替代猎物饲料的营养经由猎物传递后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本文以麦麸和麦麸加酵母(麦麸:酵母=10:3)2种基础饲料饲养腐食酪螨,并在温度(25±1)℃,相... 巴氏新小绥螨是一种商业化生产的捕食螨品种,可用腐食酪螨作为替代猎物生产。为研究替代猎物饲料的营养经由猎物传递后对巴氏新小绥螨的影响,本文以麦麸和麦麸加酵母(麦麸:酵母=10:3)2种基础饲料饲养腐食酪螨,并在温度(25±1)℃,相对湿度8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比较了以两者(腐食酪螨A:以麦麸饲养的腐食酪螨;腐食酪螨B:以麦麸加酵母饲养的腐食酪螨)饲喂的巴氏新小绥螨雌成螨个体大小及其对朱砂叶螨幼螨与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利用腐食酪螨A与B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个体大小无显著差异,背板长度约为368μm,宽度约为200μm。其对朱砂叶螨幼螨及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模型,但饲喂腐食酪螨B的巴氏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幼螨及西花蓟马初孵若虫的捕食能力(a'/Th值)分别由262.537、9.731显著提高到279.726、12.483,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提高2.48%、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巴氏新小绥螨 朱砂叶 西花蓟马 个体大小 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和同类相残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建晗 孟瑞霞 +3 位作者 张东旭 尹云飞 贾永红 刘文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0-567,共8页
【目的】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是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多食性植绥螨,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旨在对巴氏新小绥螨在本地的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及为与有益真绥螨的联合释... 【目的】有益真绥螨Euseius utilis是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多食性植绥螨,而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目前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旨在对巴氏新小绥螨在本地的应用进行风险评估及为与有益真绥螨的联合释放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室内通过一系列实验,比较了实验室饲养的巴氏新小绥螨和采自内蒙古农业大学校园的有益真绥螨的雌成螨对同种或异种未成熟螨的捕食量、存活时间及产卵量的差异,检测了有益真绥螨与巴氏新小绥螨两种植绥螨相互之间的攻击强度以及种内和种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两种植绥螨都难以刺吸同种或异种植绥螨的卵,而对同种或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最大,其次是对若螨。在无共同食物的情况下,有益真绥螨雌成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比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攻击性强(BreslowDay检验:χ^2=13.84,df=1,P〈0.001),且有益真绥螨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9.10±1.65头)高于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5.31±1.43头)(T检验:t=5.487,P〈0.001),巴氏新小绥螨对异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7.48±0.75头)高于对同种植绥螨幼螨的捕食量(4.75±0.58头)(T检验:t=9.110,P〈0.05)。【结论】有益真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同种幼螨而发生同类相残;巴氏新小绥螨更倾向于捕食异种幼螨而发生集团内捕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益真 巴氏新小绥螨 集团内捕食 同类相残 攻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抗性选育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莉 程明明 +8 位作者 傅云梅 方云洪 魏志堂 成禄艳 雷双 丁莉莉 于士将 丛林 冉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383,共10页
【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毒死蜱抗性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抗药性捕食螨田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毒死蜱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以半致死浓度(lethal medium concentration,LC 50)为选... 【目的】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毒死蜱抗性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抗药性捕食螨田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毒死蜱对巴氏新小绥螨的毒力,以半致死浓度(lethal medium concentration,LC 50)为选择压力,对巴氏新小绥螨敏感种群进行逐代汰选。应用生命表法分析毒死蜱抗性获得对巴氏新小绥螨相对适合度(relative fitness,R_(f))的影响。采用Holling II模型拟合分析不同温度下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敏感和抗性品系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卵和雌成螨捕食功能反应差异。【结果】经过21代抗性筛选,获得了抗性倍数为34.77倍的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抗性品系。抗性获得对巴氏新小绥螨各发育历期、子代雌性比例和捕食功能反应等特征均无明显影响,但产卵期和雌成螨寿命有所缩短。在15℃时,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均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周期。在25℃条件下,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单雌产卵量均最高,分别为41.64±1.04和38.80±0.93粒/雌,两者差异显著;该温度条件下,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的产卵期均最长,分别为24.82±1.50和21.34±1.26 d,两者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30℃条件下,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世代周期均最短,分别为6.62±0.23和6.53±0.13 d。同时,该温度条件下,巴氏新小绥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对柑橘全爪螨的捕食能力均最强,其中对卵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56.25和140.85粒,对雌成螨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3.10和22.32头。就相对适合度而言,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在25和30℃时略低于敏感品系,但在20和35℃时略高于敏感品系。【结论】总体而言,巴氏新小绥螨毒死蜱抗性获得对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巴氏新小绥螨抗性品系筛选及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毒死蜱 抗药性 生殖力 捕食功能反应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