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氯地平衍生物CJX1对K562/DOX细胞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姬汴生 何玲 刘国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衍生物CJX1对K5 6 2 /DOX细胞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观察了CJX1对K5 6 2 /DOX细胞P- 糖蛋白(P -gp)的抑制作用及对K5 6 2 /DOX细胞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CJX1能剂量相关性地增加K5 6...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衍生物CJX1对K5 6 2 /DOX细胞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MTT法观察了CJX1对K5 6 2 /DOX细胞P- 糖蛋白(P -gp)的抑制作用及对K5 6 2 /DOX细胞阿霉素耐药的逆转作用。结果:CJX1能剂量相关性地增加K5 6 2 /DOX细胞内罗丹明12 3(Rh 12 3)的累计,明显抑制P -gp介导的Rh 12 3外排,显著增强阿霉素对K5 6 2 /DOX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加K5 6 2 /DOX细胞内阿霉素水平。结论:氨氯地平衍生物CJX1能显著抑制P gp的外排功能,逆转K5 6 2 /DOX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JX1 氨氯地平衍生物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霉素 逆转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酸C17:1衍生物增效达托霉素抗粪肠球菌的发现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陆璐 翟贯星 +3 位作者 王金鑫 金慧子 李慧梁 陈代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10-914,共5页
目的发现有抗菌活性或是增效活性的银杏酸C17:1衍生物。方法以银杏酸C17:1为底物,利用一些基团取代苯环上的羧基从而获得银杏酸C17:1衍生物,棋盘法设计试验,测定银杏酸C17:1及其衍生物联合抗生素的增效作用,通过测定Zeta电位、ROS、NPN... 目的发现有抗菌活性或是增效活性的银杏酸C17:1衍生物。方法以银杏酸C17:1为底物,利用一些基团取代苯环上的羧基从而获得银杏酸C17:1衍生物,棋盘法设计试验,测定银杏酸C17:1及其衍生物联合抗生素的增效作用,通过测定Zeta电位、ROS、NPN吸收来探究增效机制。结果银杏酸C17:1衍生物Ⅱ与达托霉素联合抗粪肠球菌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s)为0.125~0.25,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不仅能产生较高的活性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结论银杏酸衍生物Ⅱ对达托霉素体外抗耐药株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可能和ROS的激增以及膜通透性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酸C17:1衍生物 抗菌增效 粪肠球菌 达托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剑 孙菲 +1 位作者 方志锴 江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0,共6页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成的最佳前体,36 h 时添加0.2%缬氨酸,巴弗洛霉素A1 产量高达285.5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8.4%。前体物的供给能显著影响巴弗洛霉素A1 的生物合成,补加缬氨酸能有效提高巴弗洛霉素A1 的发酵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 发酵 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脱氧野尻霉素的N-取代苯丙烷衍生物的合成
4
作者 王峰峰 方志杰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2年第4期52-55,共4页
以(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盐酸盐为起始原料,与取代苯乙酮及多聚甲醛在无水乙醇中经曼尼希反应缩合得到中间体1-(4-取代苯基)-3-((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1-基)丙烷-1-酮,... 以(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盐酸盐为起始原料,与取代苯乙酮及多聚甲醛在无水乙醇中经曼尼希反应缩合得到中间体1-(4-取代苯基)-3-((2R,3R,4R,5S)-3,4,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1-基)丙烷-1-酮,该中间体经Pd(OH)_(2)/C加氢、脱苄、脱氧得到1-脱氧野尻霉素(DNJ)的N-取代苯丙烷衍生物,总收率36.8%~46.8%,并通过^(1)HNMR、^(13)CNMR、LC-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R 3R 4R 5S)-3 4 5-三(苄氧基)-2-((苄氧基)甲基)哌啶盐酸盐 曼尼希反应 催化氢化 1-脱氧野尻霉素(DNJ) N-取代苯丙烷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弗洛霉素A1抑制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增强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良庆 谢文焌 潘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00-1405,共6页
目的探讨巴弗洛霉素A1对抑制胃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凋亡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巴弗洛霉素A1组(BAF组)、奥沙利铂组(OXA组)及巴弗洛霉素A1+奥沙利铂(O+B组)。分别采用MTT法、... 目的探讨巴弗洛霉素A1对抑制胃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凋亡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巴弗洛霉素A1组(BAF组)、奥沙利铂组(OXA组)及巴弗洛霉素A1+奥沙利铂(O+B组)。分别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核小体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运动能力;扫描电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 BAF组与Control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BAF组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00),核小体和Bax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00),Bcl-2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46)。O+B组与OXA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此时O+B组细胞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OXA组(P=0.000),凋亡率显著高于OXA组(P=0.000),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OXA组(P=0.001),Bax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XA组(P=0.000)。结论巴弗洛霉素A1通过抑制自噬能够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运动能力,促进凋亡,而且能增强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a1 自噬 奥沙利铂 凋亡 侵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脱氧野尻霉素与7-羟基香豆素耦合物诱导HCC-1937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许奕兴 张然 +4 位作者 汤丽青 姜雪萍 李煜麒 李豪 桂仲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9-349,共11页
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是蚕桑资源特有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DNJ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UMB)因其独特的苯并芘结构而具有显... 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是蚕桑资源特有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由于DNJ脂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7-羟基香豆素(7-hydroxycoumarin,UMB)因其独特的苯并芘结构而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将DNJ与UMB通过烷烃链耦合成新的DNJ衍生物4、5和6,以改善其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的log P值为1.09±0.24,具有良好的脂溶性;其对HCC-1937细胞的IC 50值为(45.54±3.26)μmol/L,抑制活性较DNJ提高了115倍,显著改善了DNJ抗肿瘤效果。此外,化合物6显著抑制HCC-193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诱导DNA损伤,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并破坏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细胞内活性氧和Ca 2+含量,引起未折叠蛋白反应导致细胞凋亡,表明化合物6通过线粒体紊乱、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多途径诱导HCC-1937细胞凋亡。本研究为治疗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脱氧野尻霉素 香豆素类化合物 衍生物 抗肿瘤活性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斑蝥素类似物LB1协同阿霉素杀伤肝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王得春 谭旭 +2 位作者 张二龙 王曙光 史春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通过水溶性化学小分子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LB1与阿霉素(doxorubicin,DOX)联合应用,研究其在肝癌化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体外细胞活性分析检测不同剂量LB1对HepG2细胞活性影响及其与阿霉素(DOX)的协同杀伤效应;通过裸鼠体内荷瘤... 目的通过水溶性化学小分子蛋白磷酸酶2A抑制剂LB1与阿霉素(doxorubicin,DOX)联合应用,研究其在肝癌化疗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方法体外细胞活性分析检测不同剂量LB1对HepG2细胞活性影响及其与阿霉素(DOX)的协同杀伤效应;通过裸鼠体内荷瘤模型以及组织化学分析,进一步观察LB1对肿瘤生长影响以及在体与阿霉素的协同化疗作用。结果 LB1对HepG2细胞生长与作用剂量相关,低剂量时可促进其生长,高剂量时则促进其凋亡,而且在联合阿霉素后,可显著提高对HepG2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也发现,单纯给予阿霉素抑瘤率为57%,而LB1联合应用后,抑瘤率可达77%,显著提高了阿霉素对肿瘤的杀伤作用(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LB1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阿霉素(DOX)对肝癌细胞的化学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蛰素衍生物 PP2A抑制剂 LB1 霉素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玉米病原真菌的内生放线菌PC-F1的分离及活性物质鉴定
8
作者 李云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64-67,共4页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形态的细胞,革兰氏呈阳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中70%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获得。近年来,从新分离环境中获得稀有放线菌,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热点。本试...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形态的细胞,革兰氏呈阳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中70%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获得。近年来,从新分离环境中获得稀有放线菌,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热点。本试验以从农业生境中采集的昆虫为研究对象,对其稀有放线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一株活性较好的内生放线菌PC-F1,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初步判断是一种巴弗洛霉素系列化合物-巴弗洛霉素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活性代谢产物 巴弗洛霉素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抑制剂的3D-QSAR研究及优化设计
9
作者 谢稳 谢双龙 +1 位作者 余娜 林治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68,共12页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是结核分枝杆菌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因此被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抗菌靶点。收集了35个对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mtDXR)有体外抑制活性的膦胺霉素...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是结核分枝杆菌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因此被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抗菌靶点。收集了35个对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mtDXR)有体外抑制活性的膦胺霉素衍生物,运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相应模型。结果表明:CoMFA模型的最佳主成分值n=7,交互检验系数q^(2)=0.601,相关系数r^(2)=0.979;CoMSIA模型的最佳主成分值n=8,交互检验系数q^(2)=0.609,相关系数r^(2)=0.983。数据显示所建模型拥有较为可靠的预测能力。同时,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考察膦胺霉素类小分子抑制剂和靶点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的非键作用,结合3D-QSAR等势图,明确了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上可供加工和优化的区域,进而设计出14个全新的膦胺霉素衍生物,并对它们进行活性预测,得到了拥有更高预测活性的新化合物27m,为mtDXR抑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 膦胺霉素衍生物 3D-QSAR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体外抗鼻咽癌物质红树林土壤细菌筛选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议莹 李喆 +7 位作者 潘信利 黄媛林 胡文进 李菲 王巧贞 黄庶识 周晓莹 温文胜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6-853,共8页
研究一株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的、具有抗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对其所产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以探讨其抗肿瘤研发价值。以鼻咽癌肿瘤细胞株TW03和5-8F作为测试对象,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 研究一株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的、具有抗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对其所产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以探讨其抗肿瘤研发价值。以鼻咽癌肿瘤细胞株TW03和5-8F作为测试对象,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从广西北海采集的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出具有体外抗鼻咽癌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通过基因分析、细菌形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对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柱层析分离和活性测试追踪法从菌株的发酵液中获得具有体外抗鼻咽癌活性的化合物,并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和低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经16S rRNA和看家基因(atpD和rpoB)的多位点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归属于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sp.MCCG 218。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活性化合物1,经图谱分析和文献比对确认该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17,18-dehydro-24-demethyl-bafilomycin A1),其对鼻咽癌细胞株TW03和5-8F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2.7μmol/L和9.2μmol/L。红树林来源链霉菌MCCG 218能够生产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化合物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红树林 链霉菌 分离鉴定 抗鼻咽癌 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磊 李阳 +5 位作者 胡玉奇 许晖 朱超 王旭 赵冬 贺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0-597,共8页
目的 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18只出生在24 h内的新生SD大鼠,采用机械分离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建立OGD/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GD/R组、OGD/R联合巴弗洛... 目的 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18只出生在24 h内的新生SD大鼠,采用机械分离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建立OGD/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GD/R组、OGD/R联合巴弗洛霉素A1(BafA1)组。采用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P62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 P62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采用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LC3(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神经细胞检测自噬荧光强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神经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释放水平明显升高,凋亡增加;LC3、 P62、 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RFP荧光强度增加,自噬体增加且自噬溶酶体更加聚集,加用自噬晚期抑制剂BafA1后RFP荧光强度显著降低。结论 OGD/R诱导了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抑制自噬后加重了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神经元细胞 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 细胞凋亡 自噬 巴弗洛霉素a1(Baf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