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外诱变选育巴弗洛霉素A1高产菌株及其培养基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海敏 孙菲 +3 位作者 袁源 吴佳雯 江红 周剑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 【目的】巴弗洛霉素是由灰褐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brunneus)发酵产生的一类大环内酯化合物,对多种植物真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代表性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Baf A1)。为了进一步提升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B0711合成Baf A1的发酵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其为出发菌株选育Baf A1高产菌株,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紫外诱变选育高产突变株,单因素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进行摇瓶发酵工艺优化。【结果】紫外诱变菌株UV-21的Baf A1产量达到397.99 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3.60%。单因素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糊精、大豆蛋白胨和碳酸钙,最佳培养条件为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最陡爬坡试验表明,在麦芽糊精45 g/L、大豆蛋白胨15 g/L、碳酸钙0.5 g/L时相对效价达到最高,为147.18%。响应面优化试验表明,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工艺:麦芽糊精45.98 g/L、大豆蛋白胨14.96 g/L、碳酸钙0.48 g/L、缬氨酸3 g/L,初始pH 7.0、接种量3%(体积分数)、装液量30 mL/250 mL、发酵培养时间96 h。优化后高产菌株UV-21摇瓶发酵产量为627.58 mg/L,较初始工艺提高了57.69%。【结论】基于紫外诱变及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1株Baf A1产量为627.58 mg/L的高产菌株,较原始菌株FIM-B0711产量提高了57.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 链霉菌 响应面试验 发酵优化 紫外诱变 培养条件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剑 孙菲 +1 位作者 方志锴 江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0,共6页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 通过研究小分子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巴弗洛霉素A1 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物对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有效前体物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点。结果显示,缬氨酸是巴弗洛霉素A1 合成的最佳前体,36 h 时添加0.2%缬氨酸,巴弗洛霉素A1 产量高达285.5 mg/L,比对照组提高了78.4%。前体物的供给能显著影响巴弗洛霉素A1 的生物合成,补加缬氨酸能有效提高巴弗洛霉素A1 的发酵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A1 生物合成 发酵 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弗洛霉素A1抑制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及增强奥沙利铂的敏感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良庆 谢文焌 潘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00-1405,共6页
目的探讨巴弗洛霉素A1对抑制胃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凋亡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巴弗洛霉素A1组(BAF组)、奥沙利铂组(OXA组)及巴弗洛霉素A1+奥沙利铂(O+B组)。分别采用MTT法、... 目的探讨巴弗洛霉素A1对抑制胃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凋亡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巴弗洛霉素A1组(BAF组)、奥沙利铂组(OXA组)及巴弗洛霉素A1+奥沙利铂(O+B组)。分别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核小体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运动能力;扫描电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 BAF组与Control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BAF组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00),核小体和Bax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00),Bcl-2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46)。O+B组与OXA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此时O+B组细胞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OXA组(P=0.000),凋亡率显著高于OXA组(P=0.000),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OXA组(P=0.001),Bax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XA组(P=0.000)。结论巴弗洛霉素A1通过抑制自噬能够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运动能力,促进凋亡,而且能增强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弗洛霉素A1 自噬 奥沙利铂 凋亡 侵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伍尔氏链霉菌NA4生物合成巴弗洛霉素前体甲氧基丙二酰ACP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鲍秀艳 姚雪春 +2 位作者 史美君 胡江春 潘华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9-16,共8页
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是一类由Ⅰ型聚酮合成酶装配合成的具有十六元大环内酯骨架的化合物,是研发农药和医药的良好母体。深海来源的卡伍尔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ourensis) NA4能产生巴弗洛霉素,而较低的发酵产量限制了巴弗洛霉... 巴弗洛霉素(bafilomycin)是一类由Ⅰ型聚酮合成酶装配合成的具有十六元大环内酯骨架的化合物,是研发农药和医药的良好母体。深海来源的卡伍尔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cavourensis) NA4能产生巴弗洛霉素,而较低的发酵产量限制了巴弗洛霉素产业化应用。明确前体来源是理性构建高产菌株的基础,为了确定卡伍尔氏链霉菌NA4中合成巴弗洛霉素重要前体甲氧基丙二酰ACP的来源,构建了甲氧基丙二酰ACP生物合成部分基因bafB-E缺失突变株。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野生株NA4中bafB mRNA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强,突变株则检测不到bafB mRNA的表达,显示ΔbafB-E突变株构建成功。进一步HPLC-UV分析结果显示,相比野生株NA4,ΔbafB-E突变株不再产生巴弗洛霉素。提示野生株NA4中bafB-F编码的合成途径是巴弗洛霉素装配前体甲氧基丙二酰ACP的唯一来源。将为通过强化前体供应策略理性构建巴弗洛霉素高产菌株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聚酮合酶 延伸单元 甲氧基丙二酰ACP 巴弗洛霉素 ΔbafB-E突变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磊 李阳 +5 位作者 胡玉奇 许晖 朱超 王旭 赵冬 贺昕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90-597,共8页
目的 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18只出生在24 h内的新生SD大鼠,采用机械分离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建立OGD/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GD/R组、OGD/R联合巴弗洛... 目的 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后自噬对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18只出生在24 h内的新生SD大鼠,采用机械分离胰蛋白酶消化法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建立OGD/R模型,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OGD/R组、OGD/R联合巴弗洛霉素A1(BafA1)组。采用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素Ⅴ/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 P62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 P62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采用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LC3(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神经细胞检测自噬荧光强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GD/R组神经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释放水平明显升高,凋亡增加;LC3、 P62、 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RFP荧光强度增加,自噬体增加且自噬溶酶体更加聚集,加用自噬晚期抑制剂BafA1后RFP荧光强度显著降低。结论 OGD/R诱导了神经元细胞的自噬和凋亡,抑制自噬后加重了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神经元细胞 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 细胞凋亡 自噬 巴弗洛霉素A1(Baf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体外抗鼻咽癌物质红树林土壤细菌筛选及其活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议莹 李喆 +7 位作者 潘信利 黄媛林 胡文进 李菲 王巧贞 黄庶识 周晓莹 温文胜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6-853,共8页
研究一株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的、具有抗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对其所产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以探讨其抗肿瘤研发价值。以鼻咽癌肿瘤细胞株TW03和5-8F作为测试对象,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 研究一株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的、具有抗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对其所产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以探讨其抗肿瘤研发价值。以鼻咽癌肿瘤细胞株TW03和5-8F作为测试对象,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从广西北海采集的红树林土壤中筛选出具有体外抗鼻咽癌活性物质生产潜力的细菌,通过基因分析、细菌形态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对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柱层析分离和活性测试追踪法从菌株的发酵液中获得具有体外抗鼻咽癌活性的化合物,并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和低分辨质谱鉴定其结构。结果表明,经16S rRNA和看家基因(atpD和rpoB)的多位点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归属于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sp.MCCG 218。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活性化合物1,经图谱分析和文献比对确认该化合物为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17,18-dehydro-24-demethyl-bafilomycin A1),其对鼻咽癌细胞株TW03和5-8F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半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2.7μmol/L和9.2μmol/L。红树林来源链霉菌MCCG 218能够生产具有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化合物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红树林 链霉菌 分离鉴定 抗鼻咽癌 巴弗洛霉素A1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玉米病原真菌的内生放线菌PC-F1的分离及活性物质鉴定
7
作者 李云龙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10期64-67,共4页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形态的细胞,革兰氏呈阳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中70%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获得。近年来,从新分离环境中获得稀有放线菌,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热点。本试... 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形态的细胞,革兰氏呈阳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医药行业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其中70%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获得。近年来,从新分离环境中获得稀有放线菌,并研究其活性代谢产物逐渐成为热点。本试验以从农业生境中采集的昆虫为研究对象,对其稀有放线菌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一株活性较好的内生放线菌PC-F1,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初步判断是一种巴弗洛霉素系列化合物-巴弗洛霉素B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活性代谢产物 巴弗洛霉素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