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巴尼萨德尔下台和伊朗政局
- 1
-
-
作者
陈和丰
朱安琪
郭隆隆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1年第16期1-6,共6页
-
文摘
最近,在伊朗领导集团内部,以巴尼萨德尔总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和以伊斯兰共和党主席贝赫什提为首的宗教极端势力之间的斗争空前激化。霍梅尼公开支持贝派,压巴下台。六月二十八日,贝赫什提又被炸身死。伊朗政局激烈动荡。
-
关键词
巴尼萨德尔
宗教极端势力
伊斯兰共和党
赫什
霍梅尼
伊斯兰革命
领导集团
巴扎尔甘
人民圣战者组织
激烈动荡
-
分类号
D81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苏联加紧对伊朗渗透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和丰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2年第16期2-6,共5页
-
文摘
伊朗是海湾地区幅员较广、人口最多的国家,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早就成为苏联南下扩张的重要目标。霍梅尼执政后,苏联利用伊朗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恶化、两伊战争以及伊朗国内政局持续动乱的机会。
-
关键词
国家关系恶化
霍梅尼
石油资源
战略地位
互助条约
人民圣战者组织
巴列维
巴尼萨德尔
间谍罪
穆萨维
-
分类号
D8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被疏忽了的警告——帕尔梅死因探秘
- 3
-
-
作者
沈玉麟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8年第14期13-14,共2页
-
文摘
2月28日这个日子,对绝大多数的瑞典人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前首相奥洛夫·帕尔梅,这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家就是在这一天深夜漫步斯德哥尔摩大街时遇刺身亡的。两年多以来,尽管瑞典警方曾两次提高赏金,从50万瑞典克朗加到5000万克朗(合850万美元),作为提供线索抓获凶手的报酬,拘留审问了几十个嫌疑犯。
-
关键词
帕尔梅
瑞典人
司法大臣
这一天
卡尔松
洛夫
库尔德人
情报机构
侦破工作
巴尼萨德尔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和神权统治
- 4
-
-
作者
郭隆隆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2年第28期2-10,共9页
-
文摘
由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动和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已成为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这场“革命”开始于六十年代霍梅尼领导的反国王运动,其首要目的是要在伊朗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一九七九年初,巴列维王朝倒台后,霍梅尼即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并明确表示要进一步推进“伊斯兰革命”。霍梅尼宣称:这“
-
关键词
伊斯兰革命
伊朗人
霍梅尼
巴列维王朝
宗教领袖
巴扎尔甘
中东地区
巴尼萨德尔
逊尼派
黎巴嫩内战
-
分类号
D8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当前伊朗宗教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 5
-
-
作者
王鸿余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2年第16期7-10,共4页
-
文摘
伊朗宗教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错综复杂。一九八一年六月,巴尼萨德尔总统被赶下台。十月,以“人民圣战者”为主体的政府反对派遭到了当局的残酷镇压。在这以后,宗教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更为激化。
-
关键词
统治集团
巴尼萨德尔
内伊
伊斯兰革命卫队
阿亚图拉
穆萨维
霍梅尼
拉夫桑贾尼
残酷镇压
巴扎尔甘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持续年余的两伊战争为何停不下来?
- 6
-
-
作者
陈和丰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1年第34期1-8,共8页
-
文摘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爆发的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是战后时期海湾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年五月估计,这场战争中已有五万人死亡,十五万人受伤,二百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两国的经济损失总额约高达八百亿美元。战争不仅给两伊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
关键词
反霸斗争
海湾国家
巴尼萨德尔
中东局势
霍梅尼
伊斯兰革命
人质问题
阿拉伯河
阿拉伯世界
总兵力
-
分类号
D8
[政治法律—外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