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
作者 李全聪 雷国良 +4 位作者 赵晖 朱芸 孙婉婷 于源 江戈平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 湖泊碳酸盐的形成与湖水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是记录湖泊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6个湖泊中2种类型的碳酸盐(钙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为研究对象,基于稳定碳、氧以及团簇同位素(Δ_(47))指标,对比分析了2种碳酸盐的沉淀过程及其所揭示的环境信息。研究表明:(1)巴丹吉林沙漠6个湖泊中钙华与沉积物2种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显著不同,钙华沉积的氧同位素显著较湖泊沉积物碳酸盐偏负。(2)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的团簇同位素温度[T(Δ_(47))]与区域夏季温度接近;而钙华碳酸盐的T(Δ_(47))低于湖泊沉积物碳酸盐。(3)基于氧同位素和T(Δ_(47))估算的碳酸盐沉淀水体δ^(18)O显示,形成钙华碳酸盐的水体δ^(18)O记录了泉水与湖水混合的信号。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盐湖碳酸盐的环境指示意义,为长时间尺度上揭示沙漠湖泊的水文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碳酸盐 钙华 团簇同位素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决守护中华民族的自然珍宝——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2
作者 谭志刚 万雄厚 《内蒙古林业》 2025年第1期14-15,共2页
2024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项目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高大沙山和湖泊全球重要地质遗产地之后阿拉善盟第三... 2024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项目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顺利通过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高大沙山和湖泊全球重要地质遗产地之后阿拉善盟第三块世界级“金字招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第二大流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总面积达1617405.77公顷,约占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的3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世界自然遗产 阿拉善沙漠 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产 湖泊群 阿拉善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梭梭人工接种荒漠肉苁蓉丰产接种技术研究
3
作者 高峰 文侠 贾筱昕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24-127,共4页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在地理梯度上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中心,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梭梭是境内防沙治沙先锋树种,大面积营造梭...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在地理梯度上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中心,属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梭梭是境内防沙治沙先锋树种,大面积营造梭梭林对防止两大沙漠“握手”、保护绿洲生态安全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梭梭接种荒漠肉苁蓉丰产栽培是解决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矛盾“瓶颈”新起点。从基础采种、种子处理、不同深度、不同诱导激素处理对种子影响,生长管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开展研究并对比分析,旨在归纳总结出一整套民勤县梭梭接种荒漠肉苁蓉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编写成册,以供广大种植户和技术人员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荒漠肉苁蓉 种子处理 丰产接种 抚育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边缘乔灌草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及其成效分析——以金塔县鼎新镇为例
4
作者 李雪 《甘肃林业》 2025年第4期15-17,共3页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北缘,紧邻巴丹吉林沙漠,是省内荒漠化与沙化严重区。作为“三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乔灌草综合治理技术对该区域生态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鼎新镇石梁子为例,归纳了乔灌草配置模式技术要点,并对其植被生长状况开展持...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北缘,紧邻巴丹吉林沙漠,是省内荒漠化与沙化严重区。作为“三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乔灌草综合治理技术对该区域生态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鼎新镇石梁子为例,归纳了乔灌草配置模式技术要点,并对其植被生长状况开展持续监测。基于金塔县自然环境特征及“三北”工程成效,深入分析该区域乔灌草配置模式成效,旨在为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区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促进生态持续改善与可持续发展,为高质量实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灌草综合治理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表层沉积物盐类矿物分布及对气候环境的指示
5
作者 姜高磊 王乃昂 +3 位作者 李卓仑 李孟 苏贤保 宁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7-2089,共13页
【研究目的 】地下水补给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的常见补给方式,尤其是在沙漠地区。了解该类型湖泊盐类矿物的沉积规律对于重建沙漠地区环境演化过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方法 】本文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地... 【研究目的 】地下水补给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湖泊的常见补给方式,尤其是在沙漠地区。了解该类型湖泊盐类矿物的沉积规律对于重建沙漠地区环境演化过程,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研究方法 】本文以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地下水补给型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个不同盐度的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矿物组合和分布特征。【研究结果 】(1)对于单个湖泊来说,多数湖泊盐类矿物沉积与具有径流补给的湖泊类似,即湖泊边缘碎屑矿物沉积较多,向湖泊内部盐类矿物沉积逐渐增多,且矿物类型由碳酸盐逐渐转为硫酸盐类和氯化物;(2)湖泊边缘沉积物的矿物组成更易受到湖泊水位、面积变化的影响,而靠近湖泊中心的沉积物可能受到水深和地下水补给的影响;(3)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浅水湖泊混合充分,不易受到湖水盐度、温度分层和底部淡水补给的影响,且盐类矿物总含量与湖水盐度具有线性关系。【结论 】沙漠地区地下水补给型湖泊沉积物中盐类矿物组合和含量的变化能够很好地反映湖水盐度的变化。沙漠中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盐类矿物组合及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讨论全球变暖、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型湖泊 盐类沉积 气候环境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子砚:7年申遗路向世界推荐巴丹吉林沙漠
6
作者 致良 《绿色中国》 2024年第17期36-39,1,共5页
苍穹之下,巴丹吉林沙漠延绵的沙丘一直向远方延伸,在这连绵的金色沙丘之间,144个沙漠湖泊像144颗宝石镶嵌其间,从高空往下看,宛如一顶巨大的闪耀着宝石光芒的皇冠戴在这片浩瀚的大漠之中。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独特... 苍穹之下,巴丹吉林沙漠延绵的沙丘一直向远方延伸,在这连绵的金色沙丘之间,144个沙漠湖泊像144颗宝石镶嵌其间,从高空往下看,宛如一顶巨大的闪耀着宝石光芒的皇冠戴在这片浩瀚的大漠之中。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沙漠中的奇迹”。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沙漠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向世界展示出她独特的魅力。时间回到2023年6月6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和申遗技术团队已经第七次来到巴丹吉林沙漠。他们在巨大沙丘之间不断穿行,沙漠烈日已经把他们烤得汗如雨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世界遗产大会 世界自然遗产 代表团成员 技术团队 杨子 自然景观 申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乃昂 马宁 +3 位作者 陈红宝 陈秀莲 董春雨 张振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定位观测的降水数据,结合其外围南缘、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4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的降水特征以及高大沙山对降水的影响,比较了沙漠腹地与外围降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沙漠腹地降水以小雨为主,且一...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定位观测的降水数据,结合其外围南缘、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4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的降水特征以及高大沙山对降水的影响,比较了沙漠腹地与外围降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沙漠腹地降水以小雨为主,且一般在1~2 h内结束。沙漠腹地与外围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观测期间腹地的年降水量少于南缘阿拉善右旗气象站,但明显多于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沙漠腹地降水的季节变率很大,年降水量往往由某些集中降水日决定,具有高度集中性。腹地的高大沙山对降水有一定影响,沙山顶部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皆略多于丘间地,较长的单次降水过程之持续时间及累积降水量亦有类似特征。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沙漠腹地在16.8 km的空间距离上有"斑块"现象。日降水量的相关距离分析显示,夏半年日降水量空间相关性随距离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冬半年因多冷锋降水而使其日降水量在约50 km空间尺度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50 km以外相关性则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观测 降水 地形效应 相关距离分析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季节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30
8
作者 朱金峰 王乃昂 +3 位作者 李卓仑 董春雨 陆莹 马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7-664,共8页
利用2001年12月28日、2002年3月18日、7月24日、9月26日、12月15日五期ETM+遥感影像,提取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年内季节变化信息,并分析了湖泊季节变化的统计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总面积和数量随季节更替呈现出... 利用2001年12月28日、2002年3月18日、7月24日、9月26日、12月15日五期ETM+遥感影像,提取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年内季节变化信息,并分析了湖泊季节变化的统计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总面积和数量随季节更替呈现出明显的统计特征与空间分布特征.湖泊总面积和数量在当年春、夏、秋、冬季均依次减少,到第二年春季又逐渐恢复到前一年春季状态;湖泊面积季节变化萎缩与增大区域呈集聚、连片分布态势,部分时段湖泊面积变化表现出渐变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循环、湖泊水量平衡、湖泊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遥感 季节变化 湖泊水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天然梭梭种群空间分布异质性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猛 汪季 +4 位作者 蒙仲举 柴享贤 吕世杰 王德慧 乌云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4055-4063,共9页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是生长于沙漠地区的一种特有灌木,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掌握天然梭梭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塔木素地区的"野生肉苁蓉及梭梭...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是生长于沙漠地区的一种特有灌木,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平衡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掌握天然梭梭种群空间分布规律,以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塔木素地区的"野生肉苁蓉及梭梭产籽基地"为试验区,采用样线法测定梭梭株高、冠幅直径,统计梭梭分布密度,分析梭梭种群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生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梭梭林密度、株高、冠幅直径均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强度变异;株高、密度、冠幅直径的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均为高斯理论模型,其相应的变程为1249、909、1035 m;空间自相关比例均超过70%,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小,保持着较好的天然分布和生长状态。梭梭种群数量特征的分形维数均大于1.5,空间依赖性强,空间结构性好。长期风蚀作用,小地形海拔高度体现为不同沙层厚度,梭梭株高、冠幅直径和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趋势,与海拔高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梭梭群落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一定的适度沙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塔木素 天然梭梭林 空间异质性 沙层厚度 适度沙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3-2010年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面积空间变化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振瑜 王乃昂 +3 位作者 吴月 沈士平 张洵赫 常金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4-520,共7页
利用1973、1990、2000、2010年4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并统计了1973 1990、1990 2000、2000 2010、19732010年4个时期湖泊面积变化信息,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面积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湖泊数量与面积整体表现为减小,同时也存在... 利用1973、1990、2000、2010年4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并统计了1973 1990、1990 2000、2000 2010、19732010年4个时期湖泊面积变化信息,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面积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湖泊数量与面积整体表现为减小,同时也存在湖泊面积增大与湖泊新增;1973 2010年间,沙漠腹地共干涸19个湖泊、新增7个湖泊,43个湖泊萎缩、6个湖泊扩张,26个湖泊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从湖泊面积的空间变化看,面积减小的湖泊在整个湖泊区域均有分布,面积增大的湖泊较多分布于研究区东侧,且多在中东部区域外围,面积减小剧烈的湖泊在空间上有聚集分布的态势;湖泊面积变化量在整个空间上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湖泊面积变化所表现的空间特征可能由于不同湖泊区域补给来源不同或不同湖泊补给方式存在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遥感 面积空间变化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钙华与根状结核的发现对研究湖泊水补给的意义 被引量:22
11
作者 陈建生 赵霞 +3 位作者 汪集旸 顾慰祖 盛雪芬 苏治国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77-282,共6页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中的钙华和根状结核的存在证实这些沙丘和湖泊形成的时间约3万年,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同位素和水化学研究结果证实湖泊水与祁连山深大断裂中的地下水有关,湖泊群正好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祁连山断裂与阿尔金断...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中的钙华和根状结核的存在证实这些沙丘和湖泊形成的时间约3万年,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同位素和水化学研究结果证实湖泊水与祁连山深大断裂中的地下水有关,湖泊群正好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祁连山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在玉门一带相交,祁连山断裂的地下水汇入阿尔金断裂后最终补到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群中;而钙华与根状结核是地下水通过碳酸盐岩地层后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 阿尔金断裂 巴丹吉林沙漠 祁连山 补给 沙丘 地下水 湖泊水 湖泊群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粒度成分与沙山形成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景波 张冲 +2 位作者 董治宝 邵天杰 李恩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89-1398,共10页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全球高差最大(约420 m)的诺尔图湖东大沙山和较高的苏木巴润吉林湖西大沙山(高差约400 m),对其迎风坡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讨论了高大沙山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成分特点、变化规律、原因及其活动性。结果表明,全... 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全球高差最大(约420 m)的诺尔图湖东大沙山和较高的苏木巴润吉林湖西大沙山(高差约400 m),对其迎风坡沉积物进行系统采样分析,讨论了高大沙山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成分特点、变化规律、原因及其活动性。结果表明,全球高差最大的诺尔图东沙山和苏木巴润吉林湖西沙山迎风坡沉积物具有双层结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较下层粗,表层沉积物的中砂含量高于细砂,而下层沉积物的细砂含量明显高于中砂;两层沉积物中的极粗砂、粗砂、极细砂和粗粉砂含量均很少,且不含粘粒。表层沉积物粒度成分比下层粗是表层沉积物受到了风蚀作用造成的。从沙山下部到上部,迎风坡沉积物粒度成分逐渐变细,分选变好,偏度趋于负偏。两个大沙山粒度组成与变化特点一致表明,大沙山表层粒度成分在发生粗化,物质组成还在发生移动,大沙山仍然处在活动阶段。大沙山地貌与风力作用可分为3个带,下部是以较平坦洼地为代表的侵蚀、搬运带,中部是新月形沙丘密集分布的物质堆积和运移并存带或风沙物质转运带,上部是风沙物质堆积的陡峭沙山主峰带。大沙山物质运移的基本模式是下部以侵蚀搬运为主,中、上部物质则是堆积与运移并存,风沙物质经过多次的运移传递而到达沙山顶部和背风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大沙山 粒度组成 沙山活动 沙山物质运移模式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31
13
作者 王蒙 董治宝 +4 位作者 罗万银 逯军峰 李继彦 崔徐甲 张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植被的野外调查,探讨了植被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对样地沿距沙漠中心的距离变化的响应,以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物种共计10科18属20种,植物种类以沙漠旱生植物为主,样...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地区植被的野外调查,探讨了植被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对样地沿距沙漠中心的距离变化的响应,以及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物种共计10科18属20种,植物种类以沙漠旱生植物为主,样地的植被群落类型都是灌木与草本植物群落。(2)随着样地向沙漠外缘的延伸,植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群落结构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逐渐下降;灌木层与样地的α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草本层变化幅度较小;β多样性指数中Bray-Curtis指数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群落之间的物种替换速率降低。(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对植被的影响显著,土壤表层20~40 cm中的土壤速效磷与样地物种多样性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植被特征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陆莹 王乃昂 +3 位作者 李贵鹏 李卓仑 董春雨 路俊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82,共9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拐子湖-地质公园一线51个湖泊水,8个泉水,12个井水及1个雨水水样的水化学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沙漠湖泊水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东南边缘至腹地湖泊总体上依次呈硫酸盐型-碳酸盐型-氯化物型分布.东...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拐子湖-地质公园一线51个湖泊水,8个泉水,12个井水及1个雨水水样的水化学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沙漠湖泊水化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东南边缘至腹地湖泊总体上依次呈硫酸盐型-碳酸盐型-氯化物型分布.东南边缘以Na+、Cl-、SO24-为主的湖泊因矿化度分异,形成Ca2+、Mg2+含量不同的三种亚型,其中高矿化度的Na-Cl-(SO4)型湖泊在腹地湖泊群中也有出现,表现出地理上的不连续分布;边缘若干湖泊受局部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离子多含Na+、Cl-、CO32-+HCO3-.综合分析表明湖泊水化学型的空间分异与区域气候差异和气候变化有关,湖水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当地降水补给,但不排除外源地下水补给对其有一定贡献.通过对比不同时段部分沙漠湖泊水化学特征发现近十年以来腹地湖泊补给源或受气候干暖化影响使其水化学特性较边缘湖泊的变化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不同下垫面辐射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马迪 吕世华 +1 位作者 奥银焕 赵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5-621,共7页
利用2009年夏季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的"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典型晴天条件下,巴丹吉林沙漠两种不同下垫面的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 利用2009年夏季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开展的"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对比分析了典型晴天条件下,巴丹吉林沙漠两种不同下垫面的辐射平衡特征和地表能量收支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地表反射率具有明显的差异,沙漠反射率为0.33,湖区沙生芦苇反射率为0.23,沙漠反射率大于沙生芦苇反射率。巴丹吉林沙漠两种典型下垫面上,各辐射分量均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即白天大、夜间小。两种下垫面上的净辐射日变化与峰值基本相同,日积分值均约为8MJ.m-2。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同,地表能量的分配也不相同。沙漠主要以感热通量为主,地表热流量其次,潜热通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湖区以潜热通量为主,感热通量和地表热流量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辐射平衡各分量 地表能量收支 反射率 地表热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地层序列的粒度分布及其组分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郭峰 孙东怀 +2 位作者 王飞 李再军 李宝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WEDP02孔310.45m的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激光粒度测量,运用Normal和we|buU函数对全孔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拟合和组分分离,在结合野外沉积相判断的基础上,将组分的粒径一频率、含量一频率变化作为组分成因分析的依... 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WEDP02孔310.45m的岩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激光粒度测量,运用Normal和we|buU函数对全孔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拟合和组分分离,在结合野外沉积相判断的基础上,将组分的粒径一频率、含量一频率变化作为组分成因分析的依据,系统分析了WEDP02孔沉积序列的粒度组分的成因。结果表明:WEDP02孔沉积物主要以风成砂、湖泊一风成砂混合沉积、)中洪积一风成砂混合沉积为主。风成沉积物中,超细粒成壤、高空远源粉尘、低空近源粉尘、风成砂与风成粗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2、12、105和270 μm,粉尘与风成砂纽分的比例平均值为20%/80%,在粒度组分的粒径一含量投影图中占据右上角部分;湖相沉积物中超细粒化学、悬移及风成砂组分的粒径界线为4、45、150-230 μm,湖相悬移组分含量大于35%,同时可含有风成组分和湖相砂,在粒度组分的粒径-含量投影图中占据细粒下部分;冲洪积超细粒化学、悬移黏土、悬移粉砂、风成砂、冲洪积砂的粒径界线为2、12、80、150-200和300 μm。这些特征反映了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是沉积物成因分析的粒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组分分离 WEDP02孔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陆面热状况对边界层高度影响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19
17
作者 赵采玲 吕世华 +2 位作者 李照国 李建刚 韩博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6-1533,共8页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夏季晴天巴丹吉林沙漠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和边界层高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热状况下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沙漠的陆面热状况和边界层高度的变化;白天感热输送越强、地表温度越高时,对流边界层高度越高;夜间负感热越强、地表温度越低时,稳定边界层高度越厚。白天对流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陆面热状况对对流边界层发展和维持的影响较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变化与地表温度、感热通量变化的相关性不大,影响夜间稳定边界层发展的因素较多,陆面热状况仅是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陆面热状况 大气边界层高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残余层与深厚对流边界层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采玲 吕世华 +3 位作者 韩博 奥银焕 张少波 李照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4-1014,共11页
利用2012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实验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夏季巴丹吉林沙漠对流边界层高度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连续观... 利用2012年7月"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实验所得到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夏季巴丹吉林沙漠对流边界层高度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连续观测到厚度超过3500 m的深厚对流边界层,其最大高度可达4000 m以上;当这种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之前,当地中低层大气(1000~4000 m)存在近中性的残余层,而在没有近中性残留层出现时,即便地表感热通量较大,当天最大对流边界层高度却明显偏低;(2)WRF模式模拟结果表明残余层稳定度和对流边界层高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空间区域成立,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当地对流边界层高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残余层位温直减率与对流边界层高度的空间相关系数最大值可达-0.51;(3)观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残余层稳定度会直接影响由感热通量产生的对流边界层的发展效率,进而影响对流边界层的最大高度。通过研究发现,除感热通量外,近中性的残余层是巴丹吉林地区深厚对流边界层出现的关键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对流边界层 残余层 感热通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高大沙山迎风坡粒度特征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恩菊 董治宝 赵景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1-478,共8页
风沙地貌形态与地表风动力的互馈机制研究是近年来风沙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为研究对象,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苏木巴润吉林以西高度约400 m的高大沙山,对其迎风坡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了高大... 风沙地貌形态与地表风动力的互馈机制研究是近年来风沙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为研究对象,选取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苏木巴润吉林以西高度约400 m的高大沙山,对其迎风坡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了高大沙山迎风坡沙物质粒度由坡脚至丘顶以及表层和下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山迎风坡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分较下层粗。表层沉积物的中、细沙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48.25%和47.91%,而下层沉积物的细沙含量(58.05%)明显高于中沙(40.14%)。两层沉积物的粗沙、极细沙和粗粉沙含量均很少,且不含极粗沙和粘粒。上下层的粒度组分差异主要是由于表层风蚀和细粒向下分选所致。随着沙山高度和坡度逐渐增加,沙面发生风蚀,沙山迎风坡沉积物粒径总体上由坡脚至丘顶变细,分选变好,偏度趋于负偏,峰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但由于局部地形和气流的影响,在高大沙山迎风坡中部偏上,出现粒径变粗,分选变差的异常现象。这一结论表明巴丹吉林沙漠的复合型高大沙山相比简单沙丘经历更为复杂的风沙动力过程,其风沙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更为复杂。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探讨其风沙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地貌 高大沙山 粒度组成 粒度参数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区植被特征与地貌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崔徐甲 董治宝 +3 位作者 逯军峰 王蒙 李继彦 罗万银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8-283,共6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野外植被考察,研究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了该地区植被—沙山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种类较少,以旱生物种为主,植被群落分布的垂直特征及差异明显。该区植物种共计6科9...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伊和吉格德湖高大沙山区野外植被考察,研究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并分析了该地区植被—沙山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种类较少,以旱生物种为主,植被群落分布的垂直特征及差异明显。该区植物种共计6科9属9种,沿沙山上部至底部依次为:草本群落—灌木群落—草本或半灌木群落。沙多分布在背风坡,碟果虫实及白莎蒿多分布在迎风坡。总体群落多样性测度结果,沙山两坡中部多样性指数高,背风坡上部及迎风坡中部均匀度指数高。分层次群落多样性测度结果,由于草本种类单一,草本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差别不大,迎风坡中部灌木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高大沙山植被群落特征受整体沙山地貌形态影响,迎风坡植被分布及多样性变化特征与沙山第1和第2序列地貌形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更为广泛的沙漠发育时期,沙山表面稀疏的植被通过影响输沙率进而拦截沙粒,在维持沙山高度方面具有更为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特征 高大沙山 生物多样性 地貌形态 巴丹吉林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