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际和谐的伦理探源 被引量:5
1
作者 潘斌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0,共5页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 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关键。神义论进路以神灵为中心强调爱人如己、博爱众生,但人际友爱只是神灵意旨的体现。契约论在守信尚法基础上结成法权关系,但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进路使得人际关系的调节陷入过度计算性、效用性与经济化的道德困境。墨家的兼爱伦理主张爱无差等,义利并行,但过度的理想化使其缺乏现实可行性。儒家的恕道伦理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念,是以仁为主旨的尚礼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义论 契约论 兼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忠恕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梦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165,共12页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 “忠恕”是贯穿孔子学说的一条思想主线。“忠”与“诚”可互训,忠者必诚,诚者必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恕”和“忠”一样,都是“从心”,即发自于内心的道德理念。心诚则忠,恕也必须基于心诚,但心有诚却不一定就能“恕”,与“恕”最接近的是“仁”。如果没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精神,礼乐相融的和乐美境不可能出现。适合于今人和尔后之人的恕道,也可推及古人,章学诚称“恕”为圣门之大道,而“文德之恕”是学者论古所必需者也。陈寅恪先生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提出的“了解之同情”,是任何学人欲阐释古人之著述和学说,均无法避开的基本学术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文德之恕 了解之同情 入仁之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金规则”辨 被引量:3
3
作者 韩东屏 《伦理学研究》 2003年第1期80-83,97,共5页
学界近年在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式的“金规则”的议论中,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择要言之,一是将“金规则”之“金”理解为“道德价值最高”;二是用“知道做不到”质疑、贬低“金规则”;三是以“不同”的存在否证“金规则”;... 学界近年在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中国式的“金规则”的议论中,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择要言之,一是将“金规则”之“金”理解为“道德价值最高”;二是用“知道做不到”质疑、贬低“金规则”;三是以“不同”的存在否证“金规则”;四是认为“金规则”不适合现代社会。然而经过仔细辨析可以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不确之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规则” 辨析 道德规则 道德价值 孔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儒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平的法哲学之维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国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100,共12页
公平作为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正义等其他法哲学基本范畴长期而广泛地存在混淆状态,从而限制其充分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公平包含内涵本质与外延形式两层维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核心内涵;“居中裁判,平之如水”是公平的重要... 公平作为法哲学的基本范畴,与正义等其他法哲学基本范畴长期而广泛地存在混淆状态,从而限制其充分发挥本身应有的作用。公平包含内涵本质与外延形式两层维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平的核心内涵;“居中裁判,平之如水”是公平的重要内涵。公平的外延形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是一种消极的利益与价值调和,与正义、平等、衡平等范畴之间虽然存在紧密联系但具有鲜明的界分。澄清公平的法哲学维度并令其与其他基本范畴既相互区分又相辅相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有助于国际国内司法制度的发展与法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居中裁判 平之如水 消极的利益与价值调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