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物组分差异对树麻雀能量代谢及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兴军 田金波 +6 位作者 王有祥 王卿惠 薛明强 邵淑丽 王维禹 张伟伟 李旭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4,共8页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 为探寻食物组分差异对小型鸟类生理生化指标和消化道的影响,了解小型鸟类如何通过自我调节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变化的生存策略。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饲喂小米Setaria italica),稗草籽组(饲喂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籽),黄粉虫组(饲喂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8只·组-1,进行驯化,4周后通过烘干恒质量法、索氏抽提法、硫酸-蒽酮法、石蜡切片法等方法,测定其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体质量、器官鲜质量和干质量、体脂质量分数、糖原质量分数和消化道长度,消化道绒毛高度、宽度、黏膜层厚度及肠壁截面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4周后,3组树麻雀基础代谢率与第1周相比分别增加0.14,0.35和0.11 m L·g-1·h-1,稗草籽组与对照组和黄粉虫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与黄粉虫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黄粉虫组大肠、小肠、十二指肠、直肠、肌胃的鲜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黄粉虫组十二指肠、肌胃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大肠、直肠的干质量极显著高于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P<0.01);稗草籽组和黄粉虫组的消化能、消化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3组树麻雀大肠、小肠、十二指肠长度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稗草籽组、黄粉虫组大肠绒毛高度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照组、稗草籽组的小肠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层厚度与黄粉虫组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表明食物组分差异是影响树麻雀能量代谢和消化道形态改变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树麻雀 食物组分差异 基础代谢率 石蜡切片 消化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大霉素组分差异对效价测定可靠性测验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韩宁宁 戴青 +3 位作者 于丽娜 王静文 徐嫄 赵晖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对庆大霉素组分差异与效价测定可靠性测验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期得到导致可靠性测验不符合规定的组分差异限值。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二部庆大霉素品种下庆大霉素C组分检查项的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查法进行组分含量测定,按照... 目的对庆大霉素组分差异与效价测定可靠性测验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期得到导致可靠性测验不符合规定的组分差异限值。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二部庆大霉素品种下庆大霉素C组分检查项的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查法进行组分含量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5版四部微生物检定法进行管碟法与浊度法的测定。结果庆大霉素供试品与标准品C_2+C_(2a)相对百分含量差异超过4%时,即会导致三剂量法可靠性测验不符合规定。结论应关注多组分抗生素组分差异对效价测定准确性的影响,并在相应质量标准中对允许的组分含量范围进行进一步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大霉素 C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的差异 效价 可靠性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短波紫外线处理采后香蕉挥发性组分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铭中 秦小明 +1 位作者 钟旭美 林海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82-293,共12页
应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条件,研究经UV-C处理的采后香蕉挥发性组分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测定合适的萃取头、萃取前的超声时间、样品量和萃取温度,再利用正交试验获得SPME最佳的萃取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和鉴定UV-C... 应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条件,研究经UV-C处理的采后香蕉挥发性组分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测定合适的萃取头、萃取前的超声时间、样品量和萃取温度,再利用正交试验获得SPME最佳的萃取参数。在此基础上,测定和鉴定UV-C处理组和对照组香蕉果肉的挥发性化合物,比较两者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评价UV-C处理采后香蕉的香气效果。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参数为:超声时间20 min、样品量4.0 g、萃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鉴定出两组香蕉果肉挥发性组分共169个,主要由酯、醛、酮、醇和其他组成,其中酯类有58个、醛类有34个、酮类有27个、醇类有17个、其他类有33个,UV-C组的总酯含量(76.61%±0.25%)高于对照组的总酯含量(75.98%±0.39%)。两组香蕉的差异代谢挥发性组分共有38个,其中含量下调的有34个,含量上调的有4个。综上分析,采后香蕉经UV-C处理,其挥发性组分会受到影响,但其特征酯类和总酯含量略有提高。香蕉的香气主要源于酯类,UV-C处理进行香蕉贮藏保鲜不仅不会造成香蕉香气下降,反而会使其香气略有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SPME-GC-MS 挥发性组分 UV-C处理 差异代谢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质联用法的两种香型白酒挥发性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杨亮 占杨杨 +2 位作者 魏刚 陈守文 马昕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81,共6页
采用气质谱联用(GC-MS)法对酱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不同香型白酒挥发性物质差异。结果表明,酱、浓香型酒样挥发性成分分别共检测出62种(定性60种)和36种(定性35种),前者酯类、酸类、吡... 采用气质谱联用(GC-MS)法对酱香型和浓香型白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不同香型白酒挥发性物质差异。结果表明,酱、浓香型酒样挥发性成分分别共检测出62种(定性60种)和36种(定性35种),前者酯类、酸类、吡嗪类等化合物的种类多于后者。酱、浓香型酒样在39种挥发性物质含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酱香型酒样中呋喃类及吡嗪类化合物含量分别是浓香型酒样的7.54倍和46.95倍,且醇类物质含量高于浓香型白酒;而浓香型酒样中4-甲基苯酚、己酸及其酯类物质含量分别是酱香型酒样的16.67倍、16.67倍和2.63倍,己酸异戊酯、己酸己酯、己酸乙酯等酯类含量显著高于酱香型酒样(P<0.05)。酒体挥发性物质的构成差异是白酒香型及风格差异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酱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组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分析六大蒸馏酒中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丹丹 何鹏辉 +1 位作者 陈娟 杨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0-195,共6页
世界六大蒸馏酒因工艺与原料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酒体风格。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六大蒸馏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定性79种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了六大蒸馏酒在成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酱香... 世界六大蒸馏酒因工艺与原料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酒体风格。该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六大蒸馏酒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定性79种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了六大蒸馏酒在成分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酱香型白酒中的酸类物质种类及含量高于西方蒸馏酒,而高级醇类物质与此相反。此外,酱香型白酒中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乙酯,其中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含量较高,可作为鉴别中西方蒸馏酒的潜在标记化合物。另外,西方蒸馏酒中含有多种呋喃酮类化合物和香草醛等物质,此类化合物中的糠醛在酱香型白酒中含量很高。研究结果揭示不同工艺蒸馏酒风格差异的化学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蒸馏酒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组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中固体沥青的识别、演化路径及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柳波 王柳 +4 位作者 付晓飞 霍秋立 白龙辉 吕建才 王博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3-1184,共12页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组分类型差异是造成固体沥青演化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油前沥青多为原位固体沥青,而油后沥青和焦沥青则多为迁移固体沥青;②在未成熟—生油阶段早期,沥青质体、镜质体、惰质体可通过光学特性观察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藻类体可通过荧光特征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③扫描电镜下可有效识别原位和迁移固体沥青,受脂族结构减少、芳构化增强的影响,固体沥青反射率随着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④生油窗内的固体沥青主要发育残留孔、脱气裂缝和气泡孔3种次生孔隙类型,高成熟阶段的焦沥青发育海绵状孔隙;⑤扫描电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固体沥青的结构信息,用于有机质迁移路径、动力等微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固体沥青反射率 原生显微组分差异 固体沥青演化路径 储集空间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品种对白酒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小娜 余安玲 +5 位作者 董若兰 郭世鑫 马文瑞 孙志伟 贾士儒 李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102,共7页
高粱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白酒的质量。该研究对5个产地高粱的理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糯高粱间理化指标相近,而粳高粱间相差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重要差异标记物(预测值的可变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 高粱品质的优劣决定了白酒的质量。该研究对5个产地高粱的理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糯高粱间理化指标相近,而粳高粱间相差较大。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重要差异标记物(预测值的可变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1.5),定量为乙酸乙酯、甲醇等7种物质。东北、山西2种粳高粱所产白酒乙酸乙酯、甲醇含量均高于湖南、四川、贵州糯高粱所产白酒。使用不同粉碎度高梁生产白酒,全粉碎高粱组(整碎比为0∶10)乙酸乙酯含量高出全整粒高粱组(整碎比为10∶0)1.39倍。全整粒高粱产白酒的甲醇含量比全粉碎高粱组高74.26%。乙醛、乙缩醛和高级醇含量在全粉碎高粱组均为最高。对比酵母对粳、糯高梁汁的利用情况,酿酒酵母在液态发酵3 d时产乙酸乙酯含量差异最大,粳高粱是糯高粱2.56倍。发酵7 d时异常威克汉姆酵母产乙酸乙酯含量差异最大,粳高粱是糯高粱的2.48倍。2种酵母在发酵7 d时产高级醇差异均为最大,酿酒酵母和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在糯高粱汁中发酵产高级醇分别比粳高粱高74.37%和5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挥发性物质 主成分分析 组分差异 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酱香型白酒成分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郭世鑫 张小娜 +5 位作者 姚孟琦 马文瑞 贾士儒 李红 董建辉 姜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1-246,共6页
为充分认识不同工艺类型酱香酒在感官和指标上的差异,采用紫外光谱、气质谱联用和离子色谱对坤沙、翻沙、碎沙和窜沙工艺及其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的吸光值和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研... 为充分认识不同工艺类型酱香酒在感官和指标上的差异,采用紫外光谱、气质谱联用和离子色谱对坤沙、翻沙、碎沙和窜沙工艺及其不同轮次酱香型白酒的吸光值和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法研究不同工艺、轮次酱香型白酒吸光值与挥发性化合物差异,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进行潜在的标记挥发性化合物定量与鉴定。结果表明,紫外光谱法的PCA可以区分坤沙工艺与其他工艺的酱香型白酒;挥发性物质PCA只能区分坤沙工艺和窜沙工艺的酱香酒,6轮次酱香酒与成品酱香酒挥发性物质含量更相近。挥发性化合物质PLS-DA模型中,定量苯甲醛、2,3,5-三甲基吡嗪、己酸乙酯、乙酸和异丁醇为5种重要标记化合物,层次聚类分析可以把碎沙、窜沙聚类并与坤沙工艺酱香酒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酱香型白酒 主成分分析 组分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