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东段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1
作者 滕学清 李勇 +3 位作者 杨沛 杨克基 李宁 谢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21,共7页
库车坳陷东段不同构造带几何学变形特征和演化过程有所差异,依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坳陷东段吐格尔明和东秋里塔格2个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生长地层特征和区域动力环境的转变讨论2个不同构造带的差异演... 库车坳陷东段不同构造带几何学变形特征和演化过程有所差异,依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坳陷东段吐格尔明和东秋里塔格2个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生长地层特征和区域动力环境的转变讨论2个不同构造带的差异演化过程,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吐格尔明构造带为在古生代凸起和基底断裂基础上经后期构造活动改造而发育的断裂上盘断隆背斜,盐构造发育较少,整体上表现为均一构造变形;东秋里塔格构造带主要构造变形发生在新近纪以来,盐构造较为发育,分层收缩构造变形特征显著。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各构造带遭受的应力、先存构造和盐岩沉积厚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差异构造变形 形成演化 控制因素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卡拉沙依断层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宇航 汤良杰 +3 位作者 云露 谢大庆 邱海峻 蒋华山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5-262,268,共9页
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巴楚隆起中部卡拉沙依断层的差异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卡拉沙依断层是巴楚隆起内部的多期活动断层,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等关键变形期... 根据最新的地震资料,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和平衡剖面技术,对巴楚隆起中部卡拉沙依断层的差异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卡拉沙依断层是巴楚隆起内部的多期活动断层,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等关键变形期。平面上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2条规模不同的断层自南西向北东呈剪刀式会聚,剖面内卡拉沙依断层表现为由沿寒武系滑脱的坡坪式盲冲断层和基底卷入式高角度逆冲断层共同组成。含膏盐岩层系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层变形特征,基底先存构造的差异性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段变形特征,区域构造应力场转换控制了卡拉沙依断层的分期差异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平衡剖面 卡拉沙依断层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合盆地关键构造变革期与分期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9
3
作者 汤良杰 金文正 +3 位作者 何春波 崔敏 宁飞 万桂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变革,关键构造变革期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升剥蚀型变革期、海-陆转换型变革期和冲断-褶皱型变革期。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构造应力场转换、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改变、深部热体制的转换等。关键构造变革... 叠合盆地存在多期构造变革,关键构造变革期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隆升剥蚀型变革期、海-陆转换型变革期和冲断-褶皱型变革期。关键构造变革期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构造应力场转换、深部动力学机制的改变、深部热体制的转换等。关键构造变革期使叠合盆地具有明显的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我国大型叠合盆地分期差异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加里东运动期隆升剥蚀、海西运动期隆升剥蚀和冲断-褶皱、海西-印支运动期海-陆转换、燕山运动期冲断-褶皱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冲断-褶皱,具体表现为构造变形的迁移和叠加、盆地结构类型的变化、区域不整合的形成、盆地边界的迁移、挤压和伸展的转换、盆山格局的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关键构造变革期 分期差异构造变形 构造变形叠加 构造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大焦石坝地区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15
4
作者 庹秀松 陈孔全 +3 位作者 罗顺社 汤济广 张水山 刘其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4-1083,共10页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4套构造形变层,平面上由东到西分为冲断褶皱带、逆冲-滑脱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先后遭受南东-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3期挤压应力作用。大焦石坝地区为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主滑脱层由前寒武系向寒武系转变,自东向西发生前展式递进变形,同时由于齐岳山断层分段性及前寒武系基底滑脱断层的结构差异,导致了近南北向大耳山和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使北段、中段和南段自东向西分别表现出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滑作用—滑脱作用、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和冲断作用—断弯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的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展式递进变形 差异构造变形 褶皱带 大焦石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齐岳山断层北部差异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魏峰 陈孔全 庹秀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8-354,362,共8页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 根据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川东齐岳山断层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及断层演化史进行了分析。齐岳山断层自北往南剖面形态上依次表现为“y”字形、“之”字形和铲形,地表出露断层倾向从北西变为南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式结构,断层西侧周缘构造样式自北向南由“巫山—吐祥段的隐冲加断滑褶皱”至“吐祥—忠县段的断展加滑脱褶皱”至“忠县—焦石坝段的基底冲断—断展褶皱”至“焦石坝—南川段的冲断褶皱”,断层东侧周缘则整体表现为冲断构造变形;齐岳山断层形成于早燕山期,之后又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期的挤压作用与燕山运动晚期的伸展作用,以断层中段变形程度最强。齐岳山断层差异构造变形导致断层两侧油气保存条件明显不同,断层周缘二级台阶构造形态呈铲形处为有利油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构造几何学 平衡剖面 盆地构造 齐岳山断层 川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勋 汤济广 +1 位作者 姜天阳 邓倩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3-711,共9页
受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联合、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合作用,豫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边界复杂,发生多期次、多性质构造演化,致使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显著。为揭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通过构造精细解析以及平衡剖面恢复以阐明水平方向构造... 受华北板块与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联合、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合作用,豫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边界复杂,发生多期次、多性质构造演化,致使构造变形时空差异显著。为揭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差异,通过构造精细解析以及平衡剖面恢复以阐明水平方向构造差异,并基于埋藏史模拟,展示垂向差异沉积与隆升剥露。分析显示,以中燕山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豫西地区垂直方向构造变形形成两个构造层:印支-中燕山期挤压构造层与晚燕山-喜马拉雅期伸展构造层,并根据变形方式与变形强度,划分出南缘冲断-伸展构造带、渑池-伊川-汝州逆冲推覆-伸展构造带、北缘断块区、嵩山北斜坡-断陷区、嵩山-箕山隆起区等5个构造带。受制于水平构造变形差异,垂向上相应存在强烈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陷沉积、中等隆升-断块剥蚀、轻微隆升-断块剥蚀4类沉积与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生代 差异构造变形 逆冲推覆作用 伸展作用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变形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勇 汤良杰 +1 位作者 刁新东 谢大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9-97,共9页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活动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受控于白垩系厚层泥岩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雅克拉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下构造层发育大型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裂,中构造层发育呈雁列式密... 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研究了雅克拉断凸断裂差异活动特征,探讨其控制因素。受控于白垩系厚层泥岩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岩,雅克拉断裂构造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分层性:下构造层发育大型的基底卷入型逆冲断裂,中构造层发育呈雁列式密集分布的张扭性断层,上构造层发育盖层滑脱型逆冲断层。自下而上断裂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雅克拉断凸断裂构造的演化经历了晚古生代逆冲断裂发育阶段、中生代逆冲断裂复活调整阶段、新近纪早期张扭性断裂发育阶段、新近纪晚期滑脱型逆冲断裂发育阶段等4个关键阶段。晚古生代的断裂活动与北昆仑洋和南天山洋闭合引起的周缘地体与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相关,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裂活动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塔里木盆地内的构造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断裂构造 雅克拉断凸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齐岳山断裂构造特征与页岩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28
8
作者 庹秀松 陈孔全 +3 位作者 罗顺社 汤济广 张斗中 沈均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7-1027,共11页
勘探现状表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齐岳山断裂,导致了盆缘两侧页岩气成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最新的地震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解剖齐岳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具体包括齐岳山断裂的几何特征,形成演... 勘探现状表明,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的齐岳山断裂,导致了盆缘两侧页岩气成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最新的地震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系统解剖齐岳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具体包括齐岳山断裂的几何特征,形成演化过程,以及对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齐岳山断裂在平面上呈S形分布,由多条不连续断层组成,且在北部呈右阶左行雁列式,在南部左阶右行排列;齐岳山断裂控制形成了西侧背斜和西侧斜坡两类转换带,并分别发育"基底冲断—断层相关褶皱—滑脱"和"基底逆冲—滑脱"两类构造变形模式,且断层断距从焦石坝到古蔺逐渐变小;齐岳山断裂在晚侏罗世主滑脱层抬升导致隔槽式褶皱带向隔档式转变过程中形成雏形,经历了晚白垩世黔中地块的改造作用和新近纪末期的差异隆升形成现今的形态;受齐岳山断裂控制,东侧强烈变形褶皱带保存条件差,仅宽缓向斜内残留常压页岩气藏,西侧前缘基底分支断层滑脱导致五峰组-龙马溪组抬升,形成的四个背斜构造埋深适中,为有利勘探目标,且自南向北其保存条件逐渐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保存条件 转换断层 页岩气 齐岳山断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辽东凸起北段断裂特征及构造演化恢复 被引量:1
9
作者 柳屿博 张金辉 +2 位作者 王冰洁 何京 王鑫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2年第3期94-99,共6页
辽东凸起北段是渤海重要勘探区域之一。基于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辽东凸起北段构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认为自北向南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亚段,分别归纳为北亚段双断深洼带、中亚段陡坡断阶带和南亚段缓坡断阶带。基于北、... 辽东凸起北段是渤海重要勘探区域之一。基于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对辽东凸起北段构造特征进行了精细分析。认为自北向南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亚段,分别归纳为北亚段双断深洼带、中亚段陡坡断阶带和南亚段缓坡断阶带。基于北、中、南分段基础分别恢复了三段相对独立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古-始新世整体处于伸展裂陷阶段,进入渐新世受郯庐断裂带右旋活动影响,各段均表现出显著的走滑特征,进入伸展裂陷-右旋走滑叠加作用阶段,新近纪以来辽东凸起北段整体处于裂后热沉降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构造变形 伸展-走滑叠合 辽东凸起北段 辽东湾坳陷 古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南—亚肯地区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10
作者 孙自明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6期8-11,15,共5页
秋南-亚肯地区横跨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锋带和前缘外围带,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但构造变形复杂。综合应用地表露头、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根据构造-地层组合及变形特点,划分了上部(新近系库车组至第四系)、中部(下白垩统至新近系吉迪克组)... 秋南-亚肯地区横跨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锋带和前缘外围带,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但构造变形复杂。综合应用地表露头、地震剖面和钻井等资料,根据构造-地层组合及变形特点,划分了上部(新近系库车组至第四系)、中部(下白垩统至新近系吉迪克组)和下部(基底至下白垩统亚格列木组)三个构造变形层。该区自上新世库车组沉积以来至少经历了两期挤压构造变形,造成不同构造变形层和不同构造样式的垂向叠置,形成了受多滑脱层控制的分层差异变形构造。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和已钻井分析,指出构造分层差异变形对该区油气纵向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油源断裂的沟通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中部和下部构造变形层勘探前景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南-亚肯地区 滑脱层 构造变形 构造分层差异变形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条件差异研究——以焦石坝—武隆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佳彤 陈孔全 +2 位作者 汤济广 庹秀松 张斗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2-1480,共9页
焦石坝—武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藏地质基础,但勘探过程中发现川东盆缘内外页岩气产能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构造差异,以齐岳山断层为界,将研究区镜像划分为焦石坝构造带与武隆构造带。对构造区的地质资料、地震资料、... 焦石坝—武隆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缘,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藏地质基础,但勘探过程中发现川东盆缘内外页岩气产能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构造差异,以齐岳山断层为界,将研究区镜像划分为焦石坝构造带与武隆构造带。对构造区的地质资料、地震资料、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探讨研究区内构造变形差异与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表明焦石坝构造带内主要的富气构造为正向构造——箱状背斜与弱改造型圆弧背斜,武隆构造带内发育负向构造——残留向斜。差异富集模式的建立,可用于对比不同构造形态下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差异。分析表明:在箱状背斜中页岩气赋存主控因素为断层;弱改造型圆弧背斜受断层与派生张性结构有关,而残留向斜的页岩气保存则与页理封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武隆地区 页岩气保存条件 差异富集模式 构造变形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综合评价 被引量:55
12
作者 汤济广 李豫 +1 位作者 汪凯明 齐泽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23,共9页
受差异构造边界的制约,四川盆地东南地区(简称川东南)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使得保存条件成为控制该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此,从制约保存条件的直接原因——构造作用出发,对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以... 受差异构造边界的制约,四川盆地东南地区(简称川东南)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使得保存条件成为控制该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为此,从制约保存条件的直接原因——构造作用出发,对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以构造研究为先导,立足于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方式和强度,将评价区划分为7个构造形变带,并对各构造形变带的断裂规模、断裂密度、顶底板岩性和厚度、目的层埋深、构造形态和裂缝间距指数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揭示,确立页岩气有效保存区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建立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最优评价参数标准,对7个构造形变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了宏观评价。结果表明: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的保存条件整体上好于东侧;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以武隆断褶带的保存条件为最好,其次为彭水断褶带和黔江断褶带,道真叠加断褶带、务川叠加断褶带和沿河叠加断褶带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南 页岩气 早志留世 保存条件 综合评价 差异构造变形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7
13
作者 金文正 万桂梅 +2 位作者 崔泽宏 王俊鹏 杨孝群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8,共10页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样式 差异构造变形 成藏模式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