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33
1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2 位作者 姚亚明 王锋 银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从南至北不同地区的差异抬升时期及抬升速率。方法利用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分析,研究盆地西缘的构造差异抬升。结果西缘北部汝箕沟地区中生代以来有两次较大的抬升时期,分别为晚白垩世和始新世,抬升速率分别为29.5 m/Ma和46.5 m/Ma。中部石沟驿地区抬升时期较早,为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抬升速率分别为40.0m/Ma和21.9 m/Ma。南部的差异抬升最为强烈,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在炭山地区表现明显;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南部地区发生整体抬升;中新世末期六盘山地区发生快速抬升。罗山、炭山地区相对抬升速率和后期抬升速率为46.3 m/Ma和25 m/Ma,六盘山地区则分别为22.5m/Ma和283.3 m/Ma。结论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最早的抬升时期为晚侏罗世,晚三叠世并没有抬升事件,故西部前陆盆地的形态始显现于晚侏罗世。西部的差异抬升导致了不同地区前陆盆地构造发展的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磷灰石 锆石 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新生代差异抬升事件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贾楠 刘池洋 +3 位作者 张功成 黄雷 赵俊峰 卢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7,共11页
依据海域油气勘探和地质资料,对辽东湾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典型地震剖面的深入研究和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等综合分析表明:辽东湾坳陷在新生代发生了3期构造抬升及剥蚀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对应的峰值年龄为5~7... 依据海域油气勘探和地质资料,对辽东湾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典型地震剖面的深入研究和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等综合分析表明:辽东湾坳陷在新生代发生了3期构造抬升及剥蚀事件,主要发生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对应的峰值年龄为5~7 Ma)、渐新世东营期末—中新世初(峰值年龄为18~22 Ma、24~26 Ma)、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末(峰值年龄为36~40 Ma)。这3期构造抬升事件的特点为南早北晚、南强北弱,说明在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在始新世,坳陷东部为一有巨厚沉积的较大型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后受断裂切割改造今辽东凸起开始显现并遭强烈剥蚀,致使较大型凹陷被辽东凸起分隔为两凹(今辽中、辽东凹陷)夹一凸结构。此改造过程与郯庐断裂活动特征及强度的改变有关,显示出辽东湾坳陷东、西部抬升特点和后期改造强度的明显不同。辽东湾坳陷古今构造格局及演变,与区域动力学环境及背景紧密相连,这3期构造抬升事件,在中国东部具有较广泛的响应表现和区域动力学背景,意义重要,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中国东部及近海等新生代盆地的整体认识,为中国东部区域动力学环境及背景研究和油气勘探、资源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坳陷 差异抬升 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白垩世-新生代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2 位作者 杨长春 陈衍 何心月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6-1037,共12页
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用于确定伸展山脉的隆升时间, 进而可以研究伸展构造的演化规律。 对采自鲁西隆起中部莲花山的 9 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 结合已有数据分析鲁西隆起的抬升史。 结果表明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两期... 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用于确定伸展山脉的隆升时间, 进而可以研究伸展构造的演化规律。 对采自鲁西隆起中部莲花山的 9 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 结合已有数据分析鲁西隆起的抬升史。 结果表明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抬升剥露过程, 一次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初期 86~60 Ma, 抬升速率为 0.019 mm/yr, 另一次是在中始新世 44~38 Ma,抬升速率为 0.10 mm/yr。 因此, 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加速抬升剥露过程。 综合研究认为, 鲁西隆起山脉晚白垩世以来具有自南而北、由东向西的差异抬升规律,且最早可能始于早白垩世。 这种迁移规律受控于早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 以及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晚白垩世-新生代 鲁西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西山煤田新生代隆升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约束 被引量:8
4
作者 孙蓓蕾 曾凡桂 +1 位作者 刘超 朱亚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4,共12页
位于吕梁山中段东缘的太原西山煤田不但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基地,同时也是煤层气开发基地。多年开发实践表明该煤田煤层气分布非均质性强、无气-低产井比例高,因此理解控制该煤田煤层气分布的地质因素是预测富集高产区的基础。由于构造... 位于吕梁山中段东缘的太原西山煤田不但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基地,同时也是煤层气开发基地。多年开发实践表明该煤田煤层气分布非均质性强、无气-低产井比例高,因此理解控制该煤田煤层气分布的地质因素是预测富集高产区的基础。由于构造抬升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因此认识煤层生气高峰后的隆升史可以确定煤层气保存的关键时期。通过太原西山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标志层的5件砂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结合前人在西山煤田西北部边缘及西部吕梁山中段核部前寒武基底地层的磷灰石热年代学数据,可以确定,该煤田在46±4~52±6Ma左右抬升退出磷灰石退火带,而核部前寒武基底地层则在早白垩世已抬升退出磷灰石退火带,吕梁山具有核部抬升早、边缘抬升晚的特点。自新生代以来,太原西山煤田经历了3个抬升阶段:48Ma以前的快速抬升,48±4~10±2Ma的缓慢抬升和10±2Ma以来的剧烈抬升,与前人获得的吕梁山存在缓慢抬升(120~65 Ma)、加速抬升(65~23 Ma)及强烈抬升(23 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表明吕梁山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隆升史。10Ma以后的剧烈抬升与晋中盆地成盆及快速堆积期相一致,它们具有盆山耦合关系,该阶段也是西山煤田煤层气保存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西山煤田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煤层气保存 吕梁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第四纪叠溪古堰塞湖的演化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文光 朱利东 +3 位作者 郑洪波 向芳 阚瑷珂 罗丽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5-610,共6页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流域的阶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叠溪较场到太平村以北约28 km的沿江河段内断续分布有湖相沉积。对太平村一带的三级阶地沉积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风成、表生沉积体... 采用岩性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流域的阶地进行了研究,发现叠溪较场到太平村以北约28 km的沿江河段内断续分布有湖相沉积。对太平村一带的三级阶地沉积识别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风成、表生沉积体系。认为古堰塞湖发育2期高湖平面,其间存在低湖面期形成的古土壤层。根据最高湖泊沉积与堵江滑坡体的顶部高度对比和堰塞湖发育的时间计算,太平村地区相对叠溪校场地区存在着平均3.18 m/ka的抬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堰塞湖 岩性相 沉积体系 差异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主断裂活动与热液蚀变带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明军 顾梦林 +2 位作者 孙振国 魏海泉 金伯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4-72,共9页
在野外考察中发现 ,天池破火山口内壁同一层位不同段的近水平向红褐色、砖红色热液蚀变带顶界面有明显高差热液蚀变顶界面 ,北段 (靠近天文峰 )比南段 (朝鲜境内靠近将军峰 )高出约 110m。热液蚀变带顶界面可作为判断构造运动的标志面... 在野外考察中发现 ,天池破火山口内壁同一层位不同段的近水平向红褐色、砖红色热液蚀变带顶界面有明显高差热液蚀变顶界面 ,北段 (靠近天文峰 )比南段 (朝鲜境内靠近将军峰 )高出约 110m。热液蚀变带顶界面可作为判断构造运动的标志面。北段与南段顶界面的高差 ,反映了自热液蚀变以来 ,天池火山北东向主断裂六道沟 -天池 -甑峰山断裂北西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东盘 ,这可能是天池北西部较南东部地形坡度更陡、水系更发育的内在原因。北西向主断裂———白山镇 -天池 -金策断裂北东盘的抬升幅度大于南西盘。由热液蚀变和古风化壳特征观察到的北东向主断裂的近期垂向活动速率大于北西向主断裂的活动速率。这两条在天池交叉的主断裂将天池火山切割成 4个块体 ,它们的抬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北、西、东、南块体。北块体抬升幅度最大 ,这与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探测等得出的天池北部岩浆囊较浅的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和一定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池火山 主断裂 破火山口内壁 热液蚀变 差异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五龙与青城子矿集区成矿和保存条件对比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拴宏 张琪琪 +4 位作者 胡国辉 李建锋 肖昌浩 刘向冲 王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248,共17页
位于辽东地区的青城子与五龙矿集区尽管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相似,但其成矿时代、赋矿围岩及控矿构造却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对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及五龙矿集区五龙金矿床和四道沟金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赋矿围岩、岩浆活动时代及产... 位于辽东地区的青城子与五龙矿集区尽管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相似,但其成矿时代、赋矿围岩及控矿构造却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对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及五龙矿集区五龙金矿床和四道沟金矿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赋矿围岩、岩浆活动时代及产状、控矿及容矿构造、成矿时代和剥蚀程度新数据及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及五龙矿集区五龙金矿床和四道沟金矿床的成矿差异主要与晚三叠世以来剥蚀程度不同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东地区"三层楼"成矿找矿模式。该"三层楼"模式底部为赋存于中侏罗世深成变形花岗岩体内陡倾断裂带中的"五龙式"石英脉型金矿床(早白垩世成矿),中部为赋存于辽河群下部变质碎屑岩内层间断裂带中的"四道沟式"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金矿床(早白垩世成矿),而上部为赋存于盖县组碎屑岩及大石桥组大理岩硅-钙面附近层间断裂带(部分为切层断裂带)的"白云式"石英脉型及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三叠纪成矿为主,但有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成矿的叠加)。未来辽东深部找矿中要注意青城子金-多金属矿集区深部存在"四道沟式"及"五龙式"金矿床的可能,以及在五龙矿集区四道沟金矿深部存在"五龙式"金矿床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剥蚀程度相对较浅的青城子矿集区可能存在有较好的深部找矿潜力,在未来研究工作中需要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龙矿集区 青城子矿集区 深部找矿预测 差异抬升剥蚀 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周存亭 高天山 +2 位作者 汤加富 沈荷生 胡云琴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北部 榴辉岩 热隆差异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excavation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丽 郑刚 欧若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78-3590,共13页
Top structure and basement will confront the risk of being damaged on account of larg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curred by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method... Top structure and basement will confront the risk of being damaged on account of larg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curred by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method. Top-down excavation of the Metro Line 10 in Shanghai was modeled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BAQUS and parameters of subsoil were obtained by inver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parameters, changes in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made to find more effective methods to restrain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length of diaphragm wall, thickness of jet-grouting reinforcement layer, ways of subsoil reinforcement, sequence of pit excav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slabs and diaphragm wall or column and width of pit. Several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acquired. The longer the diaphragm wall is,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s. Rigidity of roof slab is in general not strong enough to keep diaphragm wall and column undergoing the same uplift during excavation; Uplift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decrease when subsoil from-16.6 to-43 m in pit is reinforced through jet-grouting. But, as excavation proceeds to a lower level, benefit from soil reinforcement diminishes. During the process applying vertical load, the larger the depth of diaphragm wall is, the smaller the settlement is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and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s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When friction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between column, diaphragm wall and floor slabs, uplifts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case when tie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and so does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The maximum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decreases by 58% on account of soil reinforcement in pit. The maximum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decreases by 61.2% when friction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instead of tie conn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down method differential uplift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jump-layer excavation diaphragm wall with outrigg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