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叶片图像和监督正交最大差异伸展的植物识别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善文 张传雷 +2 位作者 王旭启 周争光 张雅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4-188,共5页
无论对于农业信息化还是对于生态保护,研究植物识别都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植物叶片的植物识别方法一直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植物叶片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都可以用来作为识别依据(杜吉祥,2005;纪寿文等,2002;王晓峰等,
关键词 流形学习 植物叶片识别 最大差异伸展 监督正交最大差异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昌B凹陷差异伸展-走滑机制及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江汝锋 周家雄 +4 位作者 杨希冰 游君君 李珊珊 陈林 张霞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22-2432,共11页
为查明文昌B凹陷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原因,基于断裂展布和形成期次、构造样式组合、构造演化和断层活动的差异等标志,建立了差异伸展-走滑机制,识别出19洼为伸展-强走滑、14洼为伸展-中等走滑、30洼为伸展-弱走滑。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 为查明文昌B凹陷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原因,基于断裂展布和形成期次、构造样式组合、构造演化和断层活动的差异等标志,建立了差异伸展-走滑机制,识别出19洼为伸展-强走滑、14洼为伸展-中等走滑、30洼为伸展-弱走滑。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展布和供烃方向,控制输导体系类型和运移动力,提供物源通道和改造储层,还控制了圈闭类型和力学性质。进一步深化了走滑增压理论,基于先存断裂形态、伸展应力场右旋演化和应变差异,建立了走滑增压圈闭识别方法,识别出S型增压、右行左阶增压、斜交型增压3种走滑增压构造。研究表明,文昌B凹陷的油气富集受伸展-走滑构造背景、源-运时空配置关系所控制,强—中等走滑变形、发育优质中深湖源岩的文昌19洼和14洼是油气富集区。该研究成果成功推动了文昌凹陷近期的多个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伸展-走滑 控藏作用 走滑增压 文昌凹陷 珠三坳陷 珠江口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督最大差伸展算法及其在步态识别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旭启 张善文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390-4393,共4页
在步态识别过程中影响步态识别性能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步态识别率,在最大差异伸展(MVU)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监督MVU算法并应用于步态图像识别中。该方法能够通过线性变换找到一个最佳子空间,使不同子流形数据更分散、同一流形数... 在步态识别过程中影响步态识别性能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步态识别率,在最大差异伸展(MVU)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监督MVU算法并应用于步态图像识别中。该方法能够通过线性变换找到一个最佳子空间,使不同子流形数据更分散、同一流形数据更紧密。由真实的步态图像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识别 维数约简 最大差异伸展算法 监督最大差异伸展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共轭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高金尉 吴时国 +4 位作者 彭学超 董冬冬 范建柯 贾连凯 周金扬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70,共16页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与典型洋陆转换带相比有其特殊性,南海共轭被动陆缘的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海底地形的差异表明南、北洋陆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利用多条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研究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洋...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与典型洋陆转换带相比有其特殊性,南海共轭被动陆缘的构造运动、火山活动以及海底地形的差异表明南、北洋陆转换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本文利用多条多道地震反射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研究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差异性,探讨南海被动陆缘的类型和伸展模式。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前缘铲状断块为界与洋壳区分,发育有裂陷期断陷、火山带(埋藏海山带)和不十分发育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带;另一类则以海山为界,发育裂陷期断陷、宽缓的低凸起和火山或海山。深反射地震特征显示出了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南部以裂陷期断陷和明显的向海倾的掀斜断块为特征,以前缘铲式断层为界与洋壳区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由陆向海从高异常值过渡为低异常值再到高异常值,预示着地壳由陆壳→过渡壳→洋壳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共轭被动陆缘更可能属于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洋陆转换带的构造差异主要受岩石圈差异伸展变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洋陆转换带 珠江口盆地 西北巴拉望盆地-礼乐盆地 差异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地壳密度结构:基于约束三维重力反演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海龙 吴招才 +5 位作者 纪飞 高金耀 杨春国 袁园 许明炬 张家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94-1912,共19页
地壳结构的揭示是研究陆缘伸展机制的基础.尽管在南海北部陆缘已开展了大量地壳尺度的二维地震探测,但目前还存在许多覆盖空白的地区,这些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无法提供地壳结构的区域视图.为了揭示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本研究将水深和沉积... 地壳结构的揭示是研究陆缘伸展机制的基础.尽管在南海北部陆缘已开展了大量地壳尺度的二维地震探测,但目前还存在许多覆盖空白的地区,这些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无法提供地壳结构的区域视图.为了揭示南海北部的地壳结构,本研究将水深和沉积物厚度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对空间重力异常进行区域三维反演,并利用地震研究的结果来衡量反演结果的质量.沿地震测线的密度切片显示,重力反演结果与地震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选择两个与地震研究结果最匹配的密度异常等值面分别作为康拉德面和莫霍面,获取了莫霍面深度和上、下地壳的厚度.根据假设的相应初始地壳厚度,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全地壳、上地壳和下地壳的拉张因子.通过与已发表的居里面深度比较,发现南海北部大部分地区的居里面深度均位于莫霍面之下,其中西沙海槽的拉张因子βw大于3.5并且缺乏岩浆活动,是地幔橄榄岩蛇纹石化的潜在区域.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拉张因子显示其经历了伸展方向为128°和160°的两组张裂运动,分别对应于神弧运动和珠琼运动一幕及二幕,在张裂过程中应力场发生了顺时针旋转.此外,上、下地壳的拉张因子表明北部陆缘普遍存在正向和反向差异伸展,陆架区域表现为反向差异伸展,洋陆过渡带为正向差异伸展,推测这种正向和反向差异伸展可能是由下地壳流动导致的,由地壳厚度差异引起的横向梯度力、软流圈浮力和沉积物负载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差异伸展 下地壳流 大陆张裂 重力反演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中坳陷宝坻—桐柏镇变换带形成机制与油气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从安 赵利 +2 位作者 孙钰皓 李小冬 刘海剑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293-300,共8页
借助三维地震数据体资料,通过构造剖面解释、断层落差计算、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史分析,以及变换带类型的划分,对冀中坳陷宝坻—桐柏镇变换带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宝坻—桐柏镇变换带属于同向传递型,内部构造样式为地垒和变换断层,... 借助三维地震数据体资料,通过构造剖面解释、断层落差计算、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史分析,以及变换带类型的划分,对冀中坳陷宝坻—桐柏镇变换带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宝坻—桐柏镇变换带属于同向传递型,内部构造样式为地垒和变换断层,而琥珀营断层、杨税务断层等对其起反向调节作用;沙四期变换带南北两侧伸展差异最大,沙三期强烈活动并构造定型,沙二—沙一时期继承性发育并迅速减弱,东营期活动再次变强,之后衰亡,构造活动呈现出阶段式减弱的趋势。结合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宝坻—桐桐柏镇变换带为调节大厂—武清凹陷与廊固凹陷伸展差异的构造,构造变形与边界断层活动具有时空匹配性。最新油气勘探研究表明,变换带两侧的强、弱构造域分别发育烃源岩和圈闭,而变换断层则沟通源储,故该区域是油气勘探的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带 伸展差异 形成机制 宝坻—桐柏镇 冀中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