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提取同震形变场 被引量:48
1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1 位作者 王长林 柳稼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3-420,共8页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 简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并对干涉测量精度进行了简单讨论.以西藏玛尼地区为例,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玛尼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长200 km、宽115 km.干涉条纹以北东东向发震断层——玛尔盖茶卡断层为中心分布,且基本与发震断层平行;通过对干涉形变图进行分析,发震断层可分为3段,其中西段长约23 km,中段长约60 km,东段长约26 km,整个发震断层共长110 km;震中附近最大隆起斜距向位移量为162.4 cm,断层西侧最大沉降斜距向位移量为103.6 cm,震中最大地面水平位错为7.9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玛尼地震 同震形变场 发震断层 多普勒频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汶川MS 8.0地震形变场
2
作者 董玉森 Ge Linlin +2 位作者 Hsing-Chung Chang Alex Hay-Man Ng 张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24,共6页
利用ENVISAT/ASAR和ALOS/PALSAR数据,结合两路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得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信息和震前、震后地面在卫星视线(light of sight,简称LOS)方向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面形变范围广,程度大,地震形变沿断层向... 利用ENVISAT/ASAR和ALOS/PALSAR数据,结合两路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得了汶川地震的同震形变信息和震前、震后地面在卫星视线(light of sight,简称LOS)方向上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面形变范围广,程度大,地震形变沿断层向北北东向扩展,所形成的差分干涉条纹明显。地面的形变特征对于推断断层的性质,研究地震形变和地震发育特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将同震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结果与利用USGS发布的汶川地震有限元断层模型(finite fault model)反演的LOS方向的形变进行了对比验证,发现二者在断裂带的上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下盘却有较大的误差。通过不同传感器干涉结果的对比发现,L波段的雷达干涉结果更能够反映汶川大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地面形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汶川地震 地面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大气延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付春永 谭克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2,共3页
在分析大气延迟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像对组成闭合环,通过查看闭合环相位直方图分布来判断大气延迟的存在与否,并用差分干涉相位相加减的方法消除大气延迟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原来不能产生干涉条纹的干涉像对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 在分析大气延迟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差分干涉像对组成闭合环,通过查看闭合环相位直方图分布来判断大气延迟的存在与否,并用差分干涉相位相加减的方法消除大气延迟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原来不能产生干涉条纹的干涉像对进行处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 大气延迟 闭合环 直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地表沉降监测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学敏 路林海 +2 位作者 韩林 夏磊凯 杨小凤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2-35,39,共5页
针对传统水准测量点观测的工作量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观测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利用20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依托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空中遥感、形变敏感度高、微波穿透力强、几乎不受气象制约等特点,对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 针对传统水准测量点观测的工作量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观测结果不直观等问题,利用20景Sentinel-1A卫星数据,依托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的空中遥感、形变敏感度高、微波穿透力强、几乎不受气象制约等特点,对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地表沉降进行监测探究,并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直观显示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周围地表沉降情况,且监测结果与传统精密水准测量监测结果间的一致性很高,对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安全预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地表沉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建民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3-465,共3页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且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cm量级.因此,介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是一种新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的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和冰雪表面的微小变化,且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cm量级.因此,介绍了D-InSAR的基本原理和发展概况,综述了D-InSAR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D-InSAR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差分干涉 地表形变 遥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InSAR技术从雷达图像获取DEM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瑞宏 张华 曾琪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80,共3页
该文阐述利用InSAR技术生成DEM的过程,比较使用不同参数处理ERS数据所获得的不同试验结果,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因素,为提高处理结果精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最后总结出干涉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和关键点。
关键词 insar DEM 质量控制 合成孔径雷达 干涉处理技术 雷达图像 图像处理 单视复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获取三峡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被引量:18
7
作者 乔学军 李澍荪 +2 位作者 王琪 游新兆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技术 ,使用 38幅 1992~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 ,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 ,得到了该地区的DEM ,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 15~ 12 8m。干涉结果表明 ,基线小于 2 0 0m的串行数... 利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技术 ,使用 38幅 1992~ 2 0 0 0年间三峡地区的ERS卫星SAR图像 ,并利用USGS的低精度DEM ,得到了该地区的DEM ,与GPS高程结果对比的差值为 15~ 12 8m。干涉结果表明 ,基线小于 2 0 0m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具有较好的相干性 ;基线大于 2 0 0m、在晚春和夏季观测的串行数据图像对容易出现失相关 ,而几乎所有重复轨道的SAR图像对在进行配准时都不相关。为了进一步获得三峡地区较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 ,在该地区建立了角反射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数字高程模型 三峡地区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串行 角反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现状与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乔书波 李金岭 +1 位作者 孙付平 边少锋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5,共15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经相干处理,它把合成孔径雷达(SAR)产生的单视复数图像中的相位信息提取出来,给出目标点的三维信息。由于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和对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性等特点...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经相干处理,它把合成孔径雷达(SAR)产生的单视复数图像中的相位信息提取出来,给出目标点的三维信息。由于SAR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和对某些地物有一定穿透性等特点,使InSAR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相当广泛,目前已经成为地学界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SAR和InSAR的基本原理与发展概况,分析了InSAR测量模式的测高精度,着重讨论了InSAR技术的应用及其与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测高精度 天文地球动力学 天体测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SAR干涉技术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艳玲 黄珹 +1 位作者 丁晓利 李志伟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6-307,共12页
简要介绍了SAR、InSAR、D-InSAR的发展概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InSAR、D-InSAR技术的最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基线SAR干涉技术、极化干涉技术、大气效应的削弱、永久散射体方法、InSAR与LIDAR和GPS等数据源... 简要介绍了SAR、InSAR、D-InSAR的发展概况,以及InSAR、D-InSAR的基本原理.重点讨论了InSAR、D-InSAR技术的最新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多基线SAR干涉技术、极化干涉技术、大气效应的削弱、永久散射体方法、InSAR与LIDAR和GPS等数据源的融合技术,以及InSAR并行算法等。详细论述InSAR、D-InSAR技术在地球科学及气象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对InSAR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合成孔径雷达(SAR) 综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 差分干涉(D—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库区滑坡监测上的实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桂杰 谢谟文 +2 位作者 柴小庆 王立伟 董晨曦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4-101,共8页
基于微波遥感的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D-InSAR)技术,可以获得连续大面积区域上非常小的地表形变,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大面积、全天候、监测成本低,以及能够监测人员无法进入... 基于微波遥感的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D-InSAR)技术,可以获得连续大面积区域上非常小的地表形变,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大面积、全天候、监测成本低,以及能够监测人员无法进入的区域等优点,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地面活动辨识和监测技术。目前,已成为滑坡、沉降、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活动调查监测实践应用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ALOS卫星PALSAR传感器获取的5景SAR数据,利用D-InSAR技术对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库区附近大面积区域内的滑坡活动进行了辨识和分析,利用D-InSAR技术的两轨和三轨法获得了研究区域内从2007-07-12到2008-07-14的368d及2008-01-12到2008-04-13的92d的详细滑动位移图,表明了研究期间内研究区域各个位置的位移滑动状态。通过两个不同时间期间滑动位移图的比较和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域潜在的滑坡滑动区域和危险区域。并对研究区域正处活动状态的L1R-6号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了滑坡的风险区域,并将其监测结果与GPS监测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其整体形变和运动趋势基本相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位移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久东 田辉 周春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3,共5页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 基于DORIS软件和欧空局提供的ENVISAT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以二轨差分方法获取了意大利拉奎拉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该区域在往西南方向上的弧后扩张是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驱动力,地震造成了该地区在卫星雷达视线方向上隆起了25.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奎拉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 二轨法 地震同震形变场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形变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继超 宋伟东 +1 位作者 张继贤 张冬梅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5-47,共3页
简要介绍并比较当前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主要方法,阐述PS-DInSAR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并就其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关键词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技术 矿区地表形变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逆问题的差分干涉SAR层析成像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任笑真 杨汝良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2-586,共5页
高度-速率维成像时,差分干涉层析成像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观测数据在基线-时间平面非均匀分布。若直接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维傅里叶变换来恢复散射体高度-速率维像,则因强副瓣存在,成像效果不理想。该文将差分干涉层析成像合成孔径雷达高度... 高度-速率维成像时,差分干涉层析成像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的观测数据在基线-时间平面非均匀分布。若直接对观测数据进行两维傅里叶变换来恢复散射体高度-速率维像,则因强副瓣存在,成像效果不理想。该文将差分干涉层析成像合成孔径雷达高度-速率维成像问题归结为2维积分方程的逆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Backus-Gilbert算法实现差分干涉SAR层析成像的新方法,并使用Tikhonov正则化获得逆问题的正则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克服基线时间不均匀造成的影响,获得较好的成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层析成像 Backus-Gilbert技术 逆问题 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形变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14
作者 毛先进 许昭永 +3 位作者 钱家栋 胡毅力 杨润海 王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北—尚义等地震前后的形变测量结果.指出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都是以条纹变化图研究形变异常场特征.因此,对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进行观测和以激光干涉技术进行实验及对比研究均将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干涉条纹图 形变异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中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月华 王润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9,共3页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 介绍利用基于欧空局ENVISAT ASAR卫星观测数据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进行地面沉降活动监测时,如何简便地进行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来增强卫星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获得较稳定的永久散射体,以便获得长时序、高相干性的卫星数据,从而实现对地面有效监测的目的。着重从角反射器的设计和安装原理、技术思路、作业步骤和过程、数据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中设计角反射器。为研究有关角反射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永久散射体干涉数据处理技术(PS) 角反射器(CR) 设计 安装 地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原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2
16
《遥感信息》 CSCD 1998年第3期27-30,共4页
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型数据中含有相位信息,利用该相位信息做干涉处理就可以产生三维信息。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干涉雷达的历史发展情况,介绍了不同干涉技术的原理,阐述了INSAR处理涉及的主要技术,概括介绍了INSAR技术在各个领... 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型数据中含有相位信息,利用该相位信息做干涉处理就可以产生三维信息。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干涉雷达的历史发展情况,介绍了不同干涉技术的原理,阐述了INSAR处理涉及的主要技术,概括介绍了INSA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雷达 insar原理 技术发展 地形图 SAR图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谭衢霖 付卓 胡吉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并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为左行平移性质,断裂带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2.8m,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1.75m.差分干涉测量分析结果与地面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INSAR作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5
18
作者 路旭 匡绍君 +1 位作者 贾有良 黄立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4期66-70,共5页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 介绍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天津市区地面沉降监测的试验。对于试验区域、原始资料选取的原则、剪裁出的试验区域的影像进行InSAR处理都作了简要的说明 ,最后将利用D InSAR得到的天津市区的地面沉降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并据此得到一些初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地面沉降监测 去干扰处理 合成孔径雷达 水准测量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图像的最小范数法相位解缠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永志 王卫东 李萍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0-83,共4页
 推导了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实用计算公式,应用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递推算法对InSAR图像进行了计算处理,将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计算结果与 Goldstain枝切法相位解缠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具...  推导了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实用计算公式,应用 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递推算法对InSAR图像进行了计算处理,将L2 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的计算结果与 Goldstain枝切法相位解缠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具有收敛快、计算结果精度高等优点。经过 6 次递推后,获得与Goldstain枝切法基本相同的结果。最小范数相位解缠法出现残差点较 Goldstain枝切法少,图像较Goldstain枝切法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图像 相位解缠 最小范数法 Goldstain枝切法 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38,共4页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 大气延迟是InSAR技术用于地表探测的主要误差源,利用GPS改正InSAR大气延迟误差是采用外部数据改正InSAR大气延迟最有效的方法。为了对SAR影像进行逐像素的大气层延迟改正,必须对GPS获取的大气延迟进行加密插值。针对反距离加权内插法(IDW)在GPS大气延迟估计加密插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样本点和待插值点间水平距离和高程差赋予不同影响因子的改进反距离加权(IIDW)内插法。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的插值精度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内插法,特别当待插值点的高程较样本点的总体高程有明显偏移时,改进的内插法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差分insar(Dinsar) 插值 大气延迟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