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时序InSAR技术的广汉市地面沉降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蒋凤 薛东剑 +2 位作者 姚鸿 欧洪 刘峻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146-6153,共8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施工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频繁人类活动对城市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基于2018年3月—2021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结合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中利用振幅离差指数提取高相干点的方法,采用小基线集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施工活动和地下水开采等频繁人类活动对城市地表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基于2018年3月—2021年12月的Sentinel-1A数据,结合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中利用振幅离差指数提取高相干点的方法,采用小基线集干涉技术,获得了广汉市的地面沉降速率和沉降时序,据此分析了广汉市沉降的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广汉市接近90%的地区未出现严重沉降现象,小汉镇、金雁街道、三星堆镇和向阳镇出现小规模沉降,施工区及其周边沉降相对严重,最大沉降速率为-31 mm/a。此外,沉降主要出现在2018—2020年,建筑施工活动和降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干涉测量技术 地面沉降监测 时序分析 广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式驱动时序InSAR技术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形变监测
2
作者 杨磊 王敏 +1 位作者 高斌 胡仲伟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0,共6页
为解决传统地面监测手段成本高、观测周期长等问题,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场形变监测研究中,但不同单一时序InSAR技术均存在监测缺陷。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技术仅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监测,... 为解决传统地面监测手段成本高、观测周期长等问题,时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场形变监测研究中,但不同单一时序InSAR技术均存在监测缺陷。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技术仅适用于大范围区域监测,缺乏单个地表点分析。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过度依赖相干性,局限于线性形变。为解决单一化监测手段所存在的问题,采用双模式驱动时序InSAR(DMTS-InSAR)技术对机场形变进行分析。基于21景Sentinel-1A升轨雷达影像,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局部区域为研究区,对DMTS-InSAR技术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克服了单一技术分析的局限性。评估后发现滨海国际机场局部区域存在沉降现象,其中机场停机坪处的形变最为显著,最大垂直沉降速率达到25 mm/a。结果表明,利用DMTS-InSAR技术监测机场形变,可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形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式驱动时序干涉测量技术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干涉测量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 机场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种差分干涉测量的矿区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7
3
作者 乐颖 夏元平 钱文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489-9499,共11页
为解决时序短基线集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mallBaseline Subset-InSAR,SBAS-InSAR)无法准确估计煤矿沉降中心形变值的问题,通过融合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SBAS-InSAR技术研究了测量矿区地表形变的监测方... 为解决时序短基线集差分干涉测量技术(SmallBaseline Subset-InSAR,SBAS-InSAR)无法准确估计煤矿沉降中心形变值的问题,通过融合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SBAS-InSAR技术研究了测量矿区地表形变的监测方法。利用25景Sentinel-1数据,根据基于相干性系数的D-InSAR方法和结合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S-InSAR)的SBAS-InSAR方法分别生成研究区域的形变图,并借助Kriging插值法,将前者方法所得结果填补于后者方法所获形变结果,完善矿区形变中出现的空缺值,从而更为准确地估算矿区地表形变结果。此外,沿着开采面的横纵剖面详细分析典型矿区的形变结果,并绘制地表形变剖面曲线,以此剖析矿区沉降漏斗的演化过程。最后,为了定量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将矿区形变结果和水准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对比,并将标准差和均方根差作为矿区形变结果精度的评定指标。结果表明:相干性系数图整体质量较优,研究区域中最大累积沉降量可达176.39 mm,年均沉降速率最大可达-103.82 mm/a。通过本文方法得到的形变结果和水准处理数据基本一致,且误差均小于13 cm,监测精度满足煤矿开采相关测量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 基线技术 克里金法 煤矿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InSAR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探测与形变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陆超然 蔡杰华 +3 位作者 刘东烈 郭金城 董杰 廖明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216-222,共7页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或间接地给自然环境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危害,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的力度.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以其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大范围监测的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变...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或间接地给自然环境和社会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危害,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加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的力度.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以其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大范围监测的优势,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变监测手段.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州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为例,采用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小基线集(SBAS)时序InSAR技术分别处理了ALOS-2/PALSAR-2和Sentinel-1雷达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个隐患点区域重点讨论,结果展示了D-InSAR在大范围地表形变探测以及SBAS在高精度形变监测中的优势,同时表明两种方法在地质灾害隐患普查中可以互相补充,提升地灾隐患的识别能力.此外,获取的隐患点雷达视线方向累积形变序列和平均形变速率,可为贵州省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黔东南州 地质灾害 差分干涉测量 基线 时序形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与神经网络的范家坪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文正 卢书强 +1 位作者 林振 周王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传统滑坡地表形变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小、复杂地形信息获取难度高、经济成本投入量大等缺点,且大型复杂滑坡变形时间序列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变化特征也一直是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为研究对... 传统滑坡地表形变监测手段存在着监测范围小、复杂地形信息获取难度高、经济成本投入量大等缺点,且大型复杂滑坡变形时间序列的非线性、不确定性变化特征也一直是滑坡形变监测及预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以三峡库区范家坪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结合地表GPS监测数据进行滑坡形变监测,基于SBAS-InSAR时间序列数据及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开展滑坡形变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范家坪滑坡SBAS-InSAR形变监测结果与地表GPS监测数据所反映出的形变区域及形变量级基本保持一致,与现场调查情况相吻合;范家坪滑坡的位移变形与坡体的高程分布及库水位条件密切相关,当库水位高于160 m时,滑坡前缘阻滑段主要受“浮托减重”效应影响,当库水位低于160 m时,渗流压力占主导作用,水位下降阶段的位移变形总体明显大于水位上升阶段,库水位下降速率对范家坪滑坡的位移变形产生重要影响,且木鱼包滑坡区相较于谭家河滑坡区对库水位下降速率的变形响应更为强烈;将LSTM神经网络模型与传统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效果对比、置信区间估计及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始终保持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InSAR与神经网络结合的滑坡监测与预测方法能够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 时记忆网络 深度学习 范家坪滑坡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沙吉海地区地表形变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智纯 陈川 +2 位作者 李顺达 高玲玲 王聪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85-1396,共12页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 煤矿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对地表工程和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造成沙吉海矿区周围生态脆弱,草场面积缩减。长期废弃的矿井由于不清楚地下开采情况及范围,所以难以进行有效治理。通过长时间大范围的采空区形变特征监测,对于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7年3月19日—2019年12月22日73幅覆盖沙吉海矿区的Sentinel-1A影像,采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获取时序地表残余变形,此外通过克里金插值法获取了整个研究区完整的形变信息,监测到研究区平均变形速率在-148.44~38.05 mm/a,最大累积形变量达-1 418.42 mm。分别得到废弃采空区和正在开采矿井工作面的形变特征,正在开采煤矿采空区呈漏斗形变形,废弃采空区沉降呈多点分散形,变化不均匀。经过对沙吉海矿区详细的野外调查,验证了SBAS-InSAR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结合野外验证结果分析了煤矿采空区围绕沉降中心呈漏斗形演化的过程。研究成果可为老旧采空区治理提供参考,对采空区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 Sentient-1A 野外验证 沙吉海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