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形变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1
作者 毛先进 许昭永 +3 位作者 钱家栋 胡毅力 杨润海 王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北—尚义等地震前后的形变测量结果.指出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都是以条纹变化图研究形变异常场特征.因此,对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进行观测和以激光干涉技术进行实验及对比研究均将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干涉条纹图 形变异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谭衢霖 付卓 胡吉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并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为左行平移性质,断裂带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2.8m,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1.75m.差分干涉测量分析结果与地面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D-INSAR技术及初步应用——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
3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2 位作者 柳稼航 王长林 宋晓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9-446,T004,共9页
近 10a来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干涉雷达 )测量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D -I... 近 10a来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干涉雷达 )测量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D -INSAR ,DifferentialINSAR ;简称 :差分干涉雷达 )技术的基本原理 ,并以 1997年 11月 8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 ,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 ,获取了玛尼地震前后的地表变形场。通过分析可知 ,变形梯度带与发震断层平行 ,均沿NEE -SWW(2 5 0°)分布 ,断层水平错距近 5m ,最大隆起斜距向位移量为 98cm ,最大沉降斜距向位移量为 9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垂直形变场 玛尼地震 断层 变形梯度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与精度验证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爽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00,共7页
冰川运动速度是计算极地物质平衡和对冰盖和冰架数值模拟的重要参数.针对传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开展二维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研究.将该算法应用于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 冰川运动速度是计算极地物质平衡和对冰盖和冰架数值模拟的重要参数.针对传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开展二维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研究.将该算法应用于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得到了研究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冰川运动速度场,将采用偏移量跟踪算法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和本文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精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历史观测数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Lambert流域冰川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InSAR和MAI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优于偏移量跟踪算法;近20年的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序列数据显示Lambert流域的冰川运动速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运动速度 差分干涉技术 多孔径干涉技术 Lambert冰川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雷达数据与处理软件在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最优选取研究
5
作者 牛宗硕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926-930,共5页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是保证地质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监测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比覆盖德钦县的雷达卫星数据,探讨数据处理软件的优缺点,采用最优原则,分析适合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雷达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差分雷达干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几个典型形变场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胡毅力 文丽敏 +1 位作者 杨润海 吴小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的形变结果对比发现:(1)在一个大地震前后,孕震区出现特征形变场并可以由实验验证;(2)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激光全息技术可以在各种模拟条件下研究多种形式的形变异常场特征。建议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和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形变异常干涉条纹图 孕震区 形变异常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